塘橋鎮

塘橋鎮

江蘇省張家港市塘橋鎮位於中國沿海和長江兩大經濟開發帶交匯處,地處長江三角洲新興港口城市張家港市的東南部,上海、南京、蘇州、無錫、常州、南通等大中城市環列四周。東鄰在建的蘇通長江大橋,南接沿江高速公路,西沿蘇虞張一級公路和江陰長江大橋,北瀕黃金水道長江,204國道直貫南北,338省道橫跨東西。全鎮總面積94.4平方公里,總人口近20萬人,其中戶籍人口8.9萬人,下轄2個辦事處、3個社區居委會、14個村委會。

基本信息

行政區劃

塘橋鎮塘橋鎮
塘橋鎮位於張家港市東南部。
2004年3月4日,撤銷楊園村,併入鎮中社區;祿盪村、李王村、金巷村併入周巷村;南塘村、十字港村併入何橋村;上相村併入青龍村;水渠村併入韓山村;撤銷妙橋村,併入妙橋社區橫涇村、薛家村、吹鼓村併入洞涇村;陳莊村併入顧家村;西暘村、立新村併入歐橋村;沙田村、躍進村併入蔣家村;前巷村、勤豐村、塘灣村併入金村村;撤銷西苑村,併入鹿苑社區;鹿東村、奚浦村併入巨橋村;鹿北村、南林村併入灘里村;徐灣村併入花園村;馬嘶村、五廂村併入牛橋村;涇西村併入劉村村。

2004年底,全鎮面積94.42平方千米,人口87523人。轄2個辦事處,9個社區、14個行政村。

自然資源

塘橋鎮塘橋鎮
土地資源:塘橋鎮有農用地47646.67公頃,其中,耕地40915.47公頃,園地311.6公頃,林地479.53公頃,其他農用地5940.07公頃。全市有建設用地24283.6公頃,其中,居民點及工礦用地21736.73公頃,交通用地1980.4公頃,水利設施用地586.47公頃。全市有未利用地27917.8公頃,其中,河流水面26555.73公頃。

水資源:塘橋鎮水資源比較豐富。地表水中河港蓄水量豐水年為2.5億立方米,中等乾旱年為2.2億立方米。年引長江水4.8億立方米,年利用地下水1250萬立方米。

礦產資源:塘橋鎮礦產資源較多,已發現的礦產品主要有:砂石、磚瓦粘土、礦泉水、煤炭、天然氣等。其中,探明儲量的有:砂石約6000萬噸,煤炭約2010萬噸,天然氣約8000萬立方米,礦泉水約8000萬噸。

野生動植物資源:塘橋鎮野生動物資源中,魚綱類有鰣魚刀魚河豚鯽魚等30餘種,爬行綱類有龜、鱉、蛇等20餘種,鳥綱類有野雞野鴨鷹、等30餘種,哺乳綱類有野兔刺蝟等10餘種。另有野生無脊椎動物近百種。野生植物資源比較豐富,有百餘科近500個品種,分布在田間、山丘、河邊、灘地,可用於農、牧、漁業生產,手工編織及治療疾病。

經濟發展

塘橋鎮塘橋鎮
塘橋鎮經濟基礎雄厚,產業結構日趨合理。2006年全鎮完成生產總值70.6億元,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全口徑財政收入近10億元,一般財力預算收入3.5億元,技改投入近20億,註冊外地民資3.5億元,進出口總額6億美元,其中自營出口4.6億美元。。工業是塘橋的支柱產業,全鎮現有工業企業1200多家,擁有固定資產100億元,職工9萬多人,2006年實現工業開票銷售225.7億元,主要行業有紡織、電子、機械、冶金、鋼管銅管等,其中紡織產業產值超過200億元,紡織企業近1000家,建成了規模較大的紡織產業集群,年生產精紡呢絨5000萬米,列全國第1,棉紗45萬噸,列全國第2,羊毛衫1.5億件,列全國第2。塘橋鎮始終把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放在重要位置,建立了淺水養殖、花卉果品、蔬菜、苗木、奶牛、獺兔等種養特色區和無公害養殖基地。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全年三產增加值20億元。
塘橋鎮塘橋鎮

塘橋鎮城鎮化水平較高,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近年來,以建設“充滿活力、富有特色、可持續、現代化的塘橋”為指導思想,不斷加快城鎮規劃建設步伐。先後投入5億多元,建成了占地近10平方公里,設施較為完善配套的新城區。目前,城鎮已形成“八橫八縱”的道路框架,建有商業貿易區、行政服務區、文化教育區、居民住宅區和工業開發區等多個功能區,擁有一座少年文化宮、二個星級賓館、三個街心公園、五所省級重點示範性學校等公共設施,區域性變電站、污水處理廠、熱電廠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城區文化娛樂設施齊全、醫療衛生裝備先進、供水供電充足、郵電通訊便捷,基本具備了城市功能。農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水泥路通到村村組組,全鎮每百人擁有電話45部,每7戶家庭就擁有1輛私家轎車,自來水入戶率達99%,有線電視全部實現光纜傳輸,通村入戶率分別達到100%和近90%。2006年農民人均收入10189元。

工業產業

塘橋鎮塘橋鎮
工業是塘橋鎮的支柱產業,全鎮現有工業企業1000多家,其中外商投資企業90多家,投資總額4億美元,並擁有華芳銀河普坤鹿港等7家集團型企業,塘橋鎮工業固定資產68億元,職工8萬名,形成了以紡織為主,電子、機械、機電、冶金、精細化工、建材、輕工等較為齊全的行業結構,塘橋鎮現有棉紡紗錠170萬枚,精毛紡紗錠45萬枚,劍桿噴氣織機2000台,棉毛織機2600多台,針織大圓機1200多台,進口全自動電腦橫機1300多台,微電腦針織橫機3000多台,手搖橫機超過2萬台,年產各類棉紗40萬噸,精紡呢絨2600萬米,色織布和印染布8600萬米,針織布1.5萬噸,羊毛衫1.2億件,是蘇南著名的紡織之鄉。2003年塘橋鎮被列為江蘇省重點培育的毛紡(針織)產業集群基地。近年來塘橋鎮還獲得了“中國棉紡織毛衫名鎮”的榮譽稱號。

名勝古蹟

塘橋鎮塘橋鎮
古往今來,塘橋名人輩出,經濟繁榮,文化底蘊深厚,素有“金塘橋”之美稱。唐代著名高僧鑒真大師在塘橋鎮鎮鹿苑古黃泗浦第六次啟航東渡日本成功。清代開始,即為四鄉貿易中心。

境內南部和西部,屬長江三角洲的古代沙嘴區,成陸年代約在7000年以上。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以前,就有人類活動。世世代代,生息繁衍,構成了沙洲悠久的文化歷史,留下了吳王夫差鑒真大師韓世忠蘇東坡徐霞客等名人的遺蹟,出現了古廟、古橋、古園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古建築物。沙洲的土壤養育造就了明清御史、大學士,民國時期的音樂家、篆刻家,近代和現代的教授、研究員、高級工程師等一大批人才。沙洲的人民是勇於戰鬥、敢於勝利的人民,從明代抗倭、清代抵禦外來侵略,到近現代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革命志士,他們在這塊土地上拋頭顱、灑熱血,獻出了人生寶貴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曲永載史冊的光輝業績。文明的歷史激勵著後人的奮發向前,先烈們的英勇業績,後人將永遠銘刻在心,古今文明歷史的發展,將繼續在這塊土地上延伸。

塘橋鎮塘橋鎮
東渡苑:東渡苑位於塘橋鎮區域二0四國道和338省道交匯處,是公元753年唐代高僧鑒真大師第六次東渡日本成功啟航處,古稱黃泗浦。 《沙洲縣誌》載:“唐高僧鑒真東渡日本連續五次失敗後,第六次於黃泗浦口啟航東渡成功。”1963年,鑒真大師逝世1200周年紀念委員會在黃泗浦口設石質經幢一座,以志紀念。常有日本友人前來瞻仰。1994年市政府決定擴建東渡苑和鑒真東渡紀念館。東渡苑規劃面積15公頃,總投資2000萬元,由東渡紀念館、東渡橋、碑亭和經幢等建築組成景區。全園突出水景,體現江南水鄉田園風光。2001年,東渡苑一期建成。苑內主體建築“鑒真東渡紀念館”占地2400平方米,建築面積1070平方米;匾額由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仆初題寫。正殿大廳內,安放了鑒真大師銅像一尊,高2.06米,重380公斤。殿內有7幅壁畫,記錄鑒真大師第六次東渡日本成功的艱難行程和鑒真生平簡介及東渡路線。正殿後面牆壁上掛有6塊木刻書屏,內容為《東征傳》節選,計1342字,記載了鑒真第六次東渡日本的經歷。正殿兩側,展出了鹿苑徐家灣及許莊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石器、陶器、紅燒土等實物,同時還展出有關鑒真的一些資料、書籍、照片及日本友人贈送的紀念品。

走出正殿,後面是一座唐代風格的拱形石橋“東渡橋”,橫跨在黃泗浦兩岸,橋長18米、寬4.8米、高5.2米,單孔直徑6米,東西各21級台階。橋東西兩側,各有1座碑亭:一塊碑上刻著郭沫若在1963年3月書寫的“鑒真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捨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另一塊刻著日本詩人阿倍麻呂在陪伴鑒真第六次東渡時,在船上創作的“萬里長空色紺青,舉頭一望起鄉情。遙懷今夕春日野,叄笠山巔皓月升。”黃泗浦上還建有石質經幢1座、古碼頭、遣唐使船等。全苑種有雪松林桂花林紅楓林櫻花林翠竹林等,並植有龍柏等50多個品種,把東渡苑裝扮得一片生機。

1999至今,共接待各界人士30多萬人次,其中日本友好代表團50多個。僅2001年就有21批日本代表團226人前來瞻仰和膜拜鑒真大師。東渡苑已成了連線中日友好往來的江南名勝景點。

塘橋鎮塘橋鎮
徐家灣遺址:徐家灣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鹿苑鎮南、204國道21公里里程碑東側100米處。遺址處於較高的台地上,總面積約2萬平方米。1985年4月和8月進行了發掘,共發掘425平方米,遺址遺存有墓葬13座、灰坑18處、房基3座以及水井、水溝、燒灶、紅燒土、獸骨稻穀等。出土文物280多件,其中墓葬出土文物166件,探方出土文物103件,採集文物20多件。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地質礦產部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地層古生物研究室分別進行了C14測定和孢粉化驗分析。經C14測定,該遺址距今5500年,屬新石器時代崧澤文化。

出土稻穀經浙江農業大學游修齡教授化驗分析,14顆稻穀中秈稻5顆,占35.72%,粳稻9顆,占64.28%。這種秈粳型稻穀並存的現象,同崧澤、羅家角等遺址相似。由於徐家灣遺址的發現,原定的5000年前的海岸線要重新劃定,即由原來劃定的南岸在顧山一帶向北推移10多公里。該遺址對研究長江三角洲的地貌變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永昌寺:位於塘橋鎮金村,始建於梁代普通年間,為江南著名古剎之一,距今有1700年歷史,寺院於1958年“大躍進”年代被拆除。1998年9月經市政府批准重建。2000年,永昌寺已建成4大佛殿、東西偏殿、齋堂宿舍等房34間,建築面積895平方米,設有寺前廣場通寺大道,全寺占地面積為1.6公頃,成為本市南片佛教民眾舉行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

李王廟:塘橋鎮李王村。廟朝北,為硬山式建築,具北宋風格,現存二進,房高5.58米,進深10米;有七柱,為小八角石柱。柱礎為青石八角蓮花覆盆形。正殿後為兩廂房。院內尚存石香爐一隻。1984年經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文物鑑定小組確認,該廟建於南宋,是境內保留較完整的古建築之一。

塘橋鎮塘橋鎮
圍棋之鄉:塘橋鎮還是一個聞名中外的“圍棋之鄉”。圍棋愛好者逾萬人,多次承辦過國內外大賽。與日本石川縣崑崙協會和關西棋院等保持經常友好往來。

張家港市塘橋鎮的民眾性圍棋活動始於一九八四年八月,當時塘橋中心國小開辦了第一期圍棋培訓班,一九八五年十月,塘橋鎮舉辦千人圍棋賽,一九八六年,成立塘橋圍棋協會,同年在國小開設圍棋課. 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五日,棋聖聶衛平,中國圍棋協會副主席郝克強專程訪問塘橋,聶衛平並受聘為塘橋圍棋協會顧問。一九八七年三月,全國首屆“天元杯”圍棋決賽和江蘇省一九八七年度圍棋賽先後在塘橋鎮舉行。一九九零年七月十七日,張家港市被國家體委授予“全國圍棋之鄉”稱號。一九九一年五月,塘橋鎮被江蘇省體委授予“江蘇省圍棋之鄉”稱號。

取得榮譽

塘橋鎮塘橋鎮
近年來,該鎮相繼獲得了“蘇州市信用鎮”、“江蘇省文明鎮”、“全國民眾體育先進集體”、“全國第一批小城鎮建設示範鎮”、“國家衛生鎮”、“中國棉紡織毛衫名鎮”、“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和“全國環境優美鎮”等一大批榮譽稱號。張家港市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結合, 注重環境保護,社會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是首家“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還相繼獲得了“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先進市”、“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和“全國環境優美鎮”等一大批榮譽。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