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豐鎮[封開縣下轄鎮]

南豐鎮[封開縣下轄鎮]

南豐鎮位於封開縣北部,東臨懷集縣,南接本縣的蓮都鎮,西與大玉口鎮、都平鎮相鄰,北靠金裝鎮及廣西鋪門鎮,是廣東省首批中心鎮之一。全鎮總面積306平方公里,下轄30個村委會、1個社區、1個居委會,總人口10.07萬多人。城區面積2.5平方公里,人口4萬人。

建置沿革

南豐鎮自南朝宋元嘉三年(426年)置開建縣始,另有一說,晉孝武帝太元五年(380)置開建縣,經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國.歷1500多年,南豐均為縣治所在,並一度為郡治。因地處臨賀郡之南,平疇沃野,歲稔年豐,故名南豐圩。又一說,因在縣城南門外龍吟橋南為集市,物資豐富而得名。

南豐鎮從明清開始,就是兩廣三縣(賀縣、懷集、封開)八鎮(長安、金裝、大玉口、都平、蓮都、橋頭、鋪門、信都鎮)以及賀江兩岸商品物資的集散地。

行政區劃

南豐街道居委 連岐村 似龍村 思料村

南豐社區 永平村 利水村 連塘村

金樓村 大清村 侯村 金明村

金塘村 寶塘村 沙沖村 山口村

開明村 勒竹村 汶塘村 小玉村

萬壽村 金崗村 江貝村 官亨村

富孟村 平灘村 小洞村 渡頭村

附城村 尚崗村 且止村 九盤村

經濟

南豐鎮地圖 南豐鎮地圖

南豐鎮是兩廣三縣七鎮以及賀江兩岸商貿集散地,又是廣東省中心鎮之一。鎮城區主次街道16條,總面積5.68平方千米,全部實現硬底化。鎮委、鎮府堅持“工業強鎮,農村富鎮,商貿旺鎮,科教興鎮”發展戰略,利用本鎮礦產、農林、勞動力等資源優勢,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大力引進礦產開發、加工型輕工業等產業,第三產業發展迅猛,南豐市場產品零售額年超億元,現有3200多家工商企業;同時,堅持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為目標,大力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發展“三高”農業。努力打造南豐優質谷、沙糖桔、沙田柚、蕃石榴、蔬菜等特色品牌農業,全鎮95%以上插植優質稻,年產優質谷4萬多噸,是肇慶市重要的商品糧基地。

交通

省道266線貫穿鎮境,南接321國道,北連懷集及廣西賀州,鎮通行政村村道全部實現硬底化;

南豐汽車站,開通每天往廣州、肇慶、深圳、珠海等珠三角城市的班車;縣內開通往縣城的“江(口)南(豐)專線”;省際班車有開往廣西梧州;另外廣西八步、鋪門以及懷集的客運班車途徑南豐汽車站。發源於廣 西的賀江,環鎮而過,南接西江,既是交通航道、天然水產養殖場,又是具有年發電量1.28千瓦時的巨大能源。

社會事業

封開縣南豐鎮歷史悠久,資源豐富,交通、通信、水電、市政等基礎設施較為完善。早在南北朝劉宋元嘉三年就於此設定開建郡。全鎮現有1所完全中學、2所初級中學,3所完全國小、22個分教點,3所幼稚園;1間縣級醫院。全鎮已基本實現村村通有線電視目標,中國移動、聯通、電信等移動通訊信號覆蓋全鎮。

教育與醫療

全鎮有完全中學1所,初級中學3所,國小44間,幼稚園3間;縣級醫院1間——封開縣第二人民醫院。文體設施較為完善。

其他設施有線電視已實現城鄉同網;現初步探明的石英沙、銅礦、高嶺土、膨潤土等礦產貯藏量各約1億噸;郵電通訊方便快捷,實現了村村通程控電話,行動電話已基本覆蓋全鎮城鄉;鎮城區供水網路不斷擴大,鎮新自來水廠搬遷建成後將極大地改善城區及城郊居民生產、生活用水條件;電力供應充足,供電網路完善;市政設施日新日異,初具現代化城鎮規模。

人口民族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58603 男29859 女28744 家庭戶戶數12978 家庭戶總人口(總)58282 家庭戶男29605 家庭戶女28677 0-14歲(總)196080-14歲男105450-14歲女906315-64歲(總)3468815-64歲男1753515-64歲女1715365歲及以上(總)430765歲及以上男177965歲及以上女2528戶口本地住在本地57502註:第五次人口普查時,渡頭鎮尚未併入。

獲得榮譽

南豐鎮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政通人和,社會大局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先後獲得 “廣東省第一次全國農業普查先進單位”、“全國億萬農民健身先進鎮”、“肇慶市文明單位”、“肇慶市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先進單位”、“肇慶市尊師重教先進單位”等光榮稱號。

名勝古蹟

南豐古城牆 南豐古城牆
南豐古城牆 南豐古城牆

南豐是縣內古文化遺蹟較多鎮之一,古建築(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有開建古城、侯村“鄉賢”牌坊,李氏大宗祠、大崗老井、金樓狀元井、酒井村橋、金崗村井。出土文物有南利羊墩戰國至西漢墓群等,得到有效的保護及合理利用。開建縣古城址 位於南豐鎮北端,西臨賀江。《開建縣誌》載重:“始建於明洪武初年,初為土城,高僅六、七尺,成化元年改為磚城,南向,背倚北雁山,東、南、西三面臨開江,賀江,城周三百三十六丈,高一丈九尺,建有古城門三個:南日‘迎恩’,西日‘開江’,北日‘鎮邊’。城外有城壕兩重,各闊三丈。”該城堡歷明、清、民國而今已有五百多年,屢圮屢建,現存西、南兩城門及西、南面約30米長城牆。石砌南門,門洞高3.15米,寬3.95米,進深5.67米。

“千師村”萬祿村 萬祿村距南豐鎮約3公里,有文筆塔一座,平林台一間,是清朝嘉慶皇帝老師錢鴻施 的故鄉。據資料考證,自1814年萬祿村讀書風盛,人才輩出,尊師重教蔚然成風。至今200多年來,萬祿村已有1002人當過教師,幾乎平均每年“出產”5名教師,因此,萬祿村又被稱為“千師村”。

肇慶市封開縣南豐鎮 肇慶市封開縣南豐鎮

侯村“鄉賢”牌坊 位於 南豐鎮侯村管理區侯村,清初侯氏家庭為紀念鄉賢侯應遴(又名侯夷庚)而建,該牌坊即為侯氏祠堂外門樓。八柱三門三樓,木石結構,方形花崗石為柱;出斗拱五西重翹,斗飾為蓮瓣狀;牌墳為布瓦歇山頂,綠琉璃剪邊,鴟毛吻;柱枋間有如意斗拱,為七西重翹,間有獅子、鯉魚、花卉等油彩木雕裝飾;正中內外四柱腳各嵌有一塊波形大理石抱鼓。正門柱前後各陰刻對聯,正面為:“鳶喜天飛揚翊清芬勞榮綽楔,魚欣淵躍昭彰雅化耀靈祠”,橫批“鳶飛魚躍”;背面為:“非阿好覃恩賜,賢有真修也垂澤”,橫批“光前浴後”。圍牆下部各嵌四幅石質動物,花卉浮雕。是縣內保存完整的古牌坊。1985年,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註:侯應遴,字左熙,又名侯夷庚,原開建縣二都(今南豐侯村)人,明代曾知廣西容縣,為官司清廉。時藤縣、北流兩鄰邑缺官,當地父老請其兼攝政事。晚年辭官歸田,仍熱心於修廟、鋪路、架橋等公益事業,深得鄉人敬仰,譽為鄉賢。

金崗村井 位於南豐鎮金崗村,建於明代。井口平面方形,花崗岩石砌築,邊寬1.4米,現完好。

狀元井 位於南豐鎮金樓村西,距村邊狀元廟址約40餘米。明萬曆《肇慶府志》載:其水清甘,四季常溢,世傳唐狀元莫宣卿所鑿,故名。1956年大旱,村民除去樹殼並將泉眼鑿大,後以青磚石塊砌成此井。井口呈正方形,邊長1米,深2.50米。井沿由四條花崗石圍成,平台鋪磚寬4.6米,長6米。井水始終平滿,仍為村民飲用。

南豐利羊墩戰國至西漢墓群 位於南豐鎮新區的封懷公路東側。1989年省、縣博物館聯合發掘,共清理古墓葬55座其中戰國早期墓1座,戰國中期墓7座,戰國晚期墓20座,西漢早期墓10座,余為西漢晚期至明清墓葬,隨葬品共170餘件,品類有陶器、原始瓷器、青銅器、鐵器、玉、石器。墓葬除19號墓為帶斜坡墓道的凸字形單室土坑墓外,均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墓底置腰坑的約占80%,腰坑有圓形、方形、長方形三類,中放置陶器或其他小件器物。28號墓出土有長劍、戈、鉞、短俞、刮刀等青銅器,長劍還附有木鞘痕跡,為縣內首次發現,省內也不多見。12號墓出土的兩件鐵插推斷為造墓時的挖土工具,亦屬重要的器物。出土的20多件陶器上有30個刻劃符號,有幾個為以往未見。該38座戰國至西漢墓群,在省內屬較重要的發現。據已有資料,帶圓形腰坑的窄長方形土坑豎穴墓,乃是湘、粵、桂東周越人墓的特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