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塘鎮

上塘鎮

上塘鎮是永嘉縣政治、文化、教育、商業和經濟管理中心,位於規劃中的大溫州市區北緣,距市區16公里,離楠溪江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心30公里,全鎮下轄63個行政村,10個居委會,總面積101平方公里,其中城區7.8平方公里,總人口8.9萬人。

基本信息

上塘鎮上塘鎮
上塘鎮是永嘉縣政治、文化、教育、商業和經濟管理中心,位於規劃中的大溫州市區北緣,距市區16公里,離楠溪江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心30公里,全鎮下轄63個行政村,10個居委會,總面積101平方公里,其中城區7.8平方公里,總人口8.9萬人。

歷史沿革

上塘鎮上塘鎮
東漢永和三年(公元188年)於章安縣東甌地置永寧縣,縣城上塘屬永寧鄉三十九都,相傳古時這裡是一片湖塘水浦,下塘山(龍泉山)與嶼山(蟾山)將水鄉分成三塘(上塘、中塘、下塘)三浦(浦東、浦西、浦口)。縣城地處嶼山上部,故名上塘。1943年至1947年,稱永嘉縣沙頭區水碓灣鄉,後稱沙頭區上塘鄉。1949年5月解放,在現轄範圍內建立上塘、下塘、渭石、綠嶂4鄉。1956年,原下塘鄉的外山、栗樹樟、橫溪、岙底4村劃給中塘鄉,原渭石鄉的山倉、河岙兩村和綠嶂鄉的敬仁村劃給峙口,接著將4鄉合併成立上塘鄉。1957年綠嶂鄉恢復,敬仁村復歸。1958年8月永嘉縣人民政府遷址於上塘。10月成立上塘公社駐地綠嶂陳岙村,轄綠嶂、中塘、路口、沙頭、峙口、下寮6個管理區,原上塘鄉作為縣直屬鎮。1960年9月原古廟人民公社和上塘人民公社的沙頭、峙口、下寮管理區合併,成立沙頭人民公社,原上塘人民公社和中塘、路口、綠嶂管理區與上塘鎮合併,稱上塘鎮人民公社,駐地遷至上塘。1961年上塘、中塘、路口分別調整為人民公社,綠嶂併入上塘鎮人民公社,直屬縣領導。1964年上塘鎮人民公社經省批准為建制鎮,1980年正式成立上塘鎮人民政府。1992年5月,原中塘鄉、路口鄉併入。2001年,原上塘鎮、峙口鄉黃田鎮3個行政村、羅東鄉6個行政村合併為新上塘鎮。

城市規劃

上塘鎮上塘鎮
1958年,永嘉縣人民政府遷址於上塘,曾經做過規劃。1984年,上塘鎮編制的總體規劃經市政府審批通過,從而結束了永嘉縣城上塘鎮城鎮建設無章可循的歷史。1994年12月,由河南省規劃院編制的總體規劃縣內已批,但未經溫州市人民政府審批。1995年10月,安徵省芫湖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了原峙口鄉總體規劃。1999年9月,同濟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了永嘉城市總體規劃(四鎮聯體規劃),有關鎮內的建設工作基本依照各項規劃實施。

為進一步促進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建設步伐,2001年,溫州市人民政府進行行政區域調整,將原上塘鎮、峙口鄉、羅東鄉6個行政村、黃田鎮3個行政村合併為新上塘鎮。行政區域調整後,縣城上塘鎮的中心地位得到進一步加強,成為縣城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支撐點,並在溫州大都市圈經濟中迅速顯現出重要地位。為了在新的形勢下,促進社會經濟和城市建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2001年7月,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和縣規劃設計研究院受永嘉縣人民政府的委託,聯合承擔永嘉縣城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任務,於2002年6月完成,上報市人民政府審批。新上塘鎮城市規劃區範圍為:北到溪了頭蝤蠓田雲加山下灣岩頭墳敬仁山、下村、下焦坑;東到小子亞兒、小子溪水庫、塗山、蛇尾巴、橫山;西到嶺腳、里潭、麻山嶺;南到柴山菜田山張宅尖各尖、大平頭、赤嶺隧道楠溪江大袋平橫溪山,規劃區總面積52平方公里。

新上塘鎮的城鎮性質為溫州大都市圈的組成部分,永嘉縣的政治文化中心,以第三產業為主的生態型城鎮。2010年撤縣,形成城市形態獨特、產業布局合理、區域經濟發達、社會生活豐富的大溫州北部城市。規劃新上塘城鎮規模,近期總人口11.4萬人,城鎮人口8萬人,規劃人均用地面積90.23m2,總用地面積7.22平主公里,城市化水平70%;遠期新上塘鎮總人口21.7萬人,城鎮人口20萬人,規劃人均用地面積100.26m2,總用地面積20.05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95%。

上塘鎮上塘鎮
新上塘鎮城市建設用地規劃,以舊城區為中向三面拓展:向東跨江發展峙口、河嶼、李浦、東岸地區;向南沿原仙清線發展下塘、黃嶼地區;向西沿縣前路發展中塘地區。舊城區與新區間以交通幹線相聯繫,功能互補、協調發展。新上塘鎮總體規劃方案,將整個規劃建成區按地形和功能分為6個組團,分別為老城區組團、下塘組團、中塘下堡組團、黃嶼組團、峙口河嶼組團和江東組團。老城區組團發展商務金融服務業,同時利用該地區成熟的地理人文環境,適當發展房地產業;下塘組團發展行政辦公和居住;中塘下堡組團發展面向永嘉全縣尤其是北部山區的商業服務中心和文教中心,以帶動該地區的整體發展;黃嶼組團發展無污染工業,形成一個具有一定規模的輕紡工業區;峙口河嶼組團重點發展工業,同時依靠工業開發居住區;江東組團利用其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開發別墅居住區。此外,《永嘉縣縣城城市總體規劃》就居住用地、社會公共設施、工業與倉儲用地、道路與交通系統、市政公用設施、綠地與景觀、文物保護及旅遊、舊城更新、防洪抗災,近期建設等進行詳細的規劃說明。

城市建設

上塘鎮上塘鎮
1958年縣人民政府遷址上塘鎮以來,歷屆縣人民政府、上塘鎮人民政府開展了大規模的城市建設。60年代—70年代,建成縣人民政府和縣機關部門的辦公樓等一大批行政公用設施,建成2098m長的永建路和1000m長的縣前路,拓寬完善上塘街、新華街、鎮前街、站前街等老城區主要街道,在永建路、縣前路兩旁興建了縣商業局、醫藥公司、五交化百貨公司、水產公司、食品總公司、煙糖公司、縣二輕局、縣人民銀行、工商銀行、縣保險公司、縣信用聯社等一大批行政辦公樓。在三元堂村橫溪下遊興建蓄水池和翻水站,在永建路、縣前路和老城區興建給排水、排污、電力等基礎設施。80年代,建成環城西路(1751m)、嘉泰街(277m)、嘉康街(271m)、廣場路等城區主要街道;縣人武部、郵電局、廣播電視局、農業局、建設銀行、農業銀行、林業局辦公大樓等公建項目相繼建成;建成下塘變電所和以環城西路兩旁為重點的給排水和排污、電力和綠化等基礎設施;城西居民小區和流潺垟、信用新村和環城西路、嘉寧街兩旁的住宅聯建商品房陸續建成,建築面積達8.0萬平方米。90年代,是永嘉縣城上塘鎮建設速度較快的一個時期,分別建成了環城北路(2672m)、望江路(1374m)、環城東路(500m)、沙門路(800m)、碼道西街(500m);鑿通碼道西街山凹;建成浦東、城北、環城北路及朱岙殿四座大橋;城區的“五縱五橫”道路網初步形成,解決了多年來困擾著城區的交通壓力;在建城區建成了戈田垃圾場、污水處理池,碼道西街垃圾中轉場和16座公廁;建成環城北路、望江路等街道和居民住宅區的給排水和排污工程;建成了永嘉縣自來水廠和淨化水池成套設備;建成楠溪江引水工程,將楠溪江純淨水引入縣城,解決了縣城居民飲水難的問題;建成下塘、下堡、寺前等三個工業小區;建成城關菜市場、城西農貿市場、城關服裝鞋帽市場、城關水產市場、城關木材市場、城關生資市場、縣糧食交易市場和城關農貿綜合市場等8個專業市場,年成交額達5億元左右,市場繁榮,縣城經濟興旺發達;積極爭取下山移民脫貧的政策,建成北墩西應山膨河等移民新村(移民點)七個,建築面積達1萬多平方米,移民戶3000多戶;建成望江路護岸堤壩,縣城的防洪抗災能力得到了進一步加強。90年代,縣城的教育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在城區建成城關中學、城西中學、城北國小、城西國小等中國小校四所,建成縣機關幼稚園、縣機關第二幼稚園和縣實驗幼稚園等幼稚園三所,教學樓及基礎設施一應俱全;在路口、中塘、下塘地區分別興建路口國小中塘國小下塘國小綠嶂國小渭石國小等教學綜合樓;累計新建中國小校教學綜合樓等校舍建築面積達10.5萬平方米,有效地解決了縣城中國小校教學用房問題。
上塘鎮上塘鎮
90年代末至新世紀初,上塘鎮委、鎮政府提出了“中心突破,四面拓展”的城市化建設總體思路,努力實施縣委、縣政府“新區開發,帶動舊城改造”的縣城建設新戰略,經過短短三年的努力,縣城建設步子加快,縣城面貌日新月異。相繼建成了縣前西路、縣前東路、廣場路、碼道西街的西向延伸、上塘街北段、西徑路、永興路、下堡中路和東路等水泥路面49640m2;建成峙口大橋、楠溪江五橋和中塘中心路;縣城標誌性建築—越江大橋也順利竣工通車;中塘至橋下隧道已開鑿通,可望2003年通車;隨著縣城道路的改善,縣城公交事業也得到蓬勃發展,分別開通與甌北、岩頭的公車,城區內開通新民—李家坑、黃嶼—永嘉中學、上塘殿—中塘的公交線路;市重點工程—縣城防洪工程,總投資16184萬元,至今已投資2800萬元,基本完成15.5Km的河道整治及中塘溪的防洪堤壩建設,望江路的堤塘、節制閘、防洪水庫的招標工作已準備就緒,按照50年一遇的標準建設望江路標準堤壩,同時,對中塘溪、路口溪、下塘橫溪進行拓寬、疏竣、駁坎,不斷提高縣城防洪抗災能力。新區開發進展較快,大自然開元小區14.54萬m2的住宅小區
上塘鎮上塘鎮
已建成,初顯現代都市住宅雛形;浦口方彎角舊城改造一期工程已基本竣工,永建路北段舊城改造工程已通過擴初會審,進入投招標階段;縣城標誌性建築金泰大廈也已建成,並將投入使用;建成環城北路、望江路沿線商住樓,新世紀公寓和下堡安居小區、大自然新區和沿江路居住小區,建築面積達10萬多平方米,新上塘鎮建成區現有居住用地326.1公頃。建成了永嘉廣場、縣府前嶼山文化廣場和縣文化中心廣場,建有嶼山公園、龍山仙莊和栗一風景區,鵝浦河公園等園林景點7個,新建綠地5萬多平方米,如永嘉廣場,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廣場上既有亭、台、廊、假山、噴泉、草坪等,還有集會文化廣場、藝展中心,使之成為一個集娛樂、休閒、集會、藝展於一體的多功能城市廣場,充分展示了縣城現代都市風貌和文化品位。建成縣文化中心、縣福利中心、縣圖書館、電影院、縣人民醫院住院大樓、縣衛生防疫站;上塘衛生院,衛生大樓、縣體育中心正在建設之中;建成了35KV的城關變電所,建城區投資3000多萬元實行標準電城網改造,山區農村基本完成了標準電網改造;縣城上塘鎮內新建有電信總局二處,市話交換機容量52024門,出局電纜28400對,長話電路SPH966路,PDH長話88路,農話576路,公用電話541部,無線電話發射塔6個,城區基本實施了廣播、電視、電信共纜,採用地下埋設。建成500畝峙口造紙工業園區,並在此基礎上計畫擴建500畝,將峙口造紙工業園區建成上塘鎮綜合工業園區;規劃在黃嶼片建設1000畝前進輕紡工業園區,促進全鎮人口和產業的集聚。投資2000多萬元分別建成城南國小校舍、浦東國小新校舍、路口國小新校舍、城關中學綜合樓及操場、城西中學圖書館和實驗樓、城西國小塑膠操場、校園網,新創辦城南中學。全鎮的教育事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縣城的教育優勢進一步呈現。在新區開發、舊城改造過程中,首先解決包括污水排放系統在內的基礎設施,在峙口造紙工業園區,投資300多萬元建立了污水處理廠,有效防止紙廠排放的污水污染,城區禁止放養家禽家畜,居民垃圾實行袋裝化,在文明社區和城區主要街道安放垃圾屋、垃圾箱,城區禁鳴喇叭,禁放煙花爆竹,努力創造一個文明和諧的新環境。上塘鎮境內有省、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四處,分別為嶼山古文化遺址正行山古文化遺址希聖墓楊府山廟,其它文物保護單位若干,這些古文物遺址和古建築具有考古、藝術建築和文獻價值。鎮委、鎮府在建設新縣城的同時,努力加以有效保護。

經濟發展

上塘鎮上塘鎮
最近幾年,上塘鎮圍繞建設“市30強經濟強鎮”目標,走“科教興鎮、工業強鎮、農業穩鎮、三產活鎮、文明建鎮、依法治鎮”之路,國民經濟始終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2002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14.16億元,財政收入1.31億元,第一、第二、第三產業之比為1.63︰35.06︰63.31億元。農民人均收入5673元,社會消費零售總額15.28億元。

2002年,全鎮農業經濟總收入達7337萬元,效益農業發展迅速,新建成生豬、肉雞、蛋雞、魚、蔬菜、烏牛早茶葉、水果、藥材等效益農業基地150個,農業龍頭企業7家。成為溫州市二線蔬菜基地,李家村肉雞、中塘蛋鴨、下庵藥材等專業村迅速崛起。此外,生態公益林建設、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森林防火、防汛抗旱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進一步好轉。工業領域,堅持“工業興鎮”的理念,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改造傳統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建設濱江工業園區和前進輕紡工業園區,造紙、機械、服裝、紡織等優勢產業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南方高中壓閥門廠、永盾制服廠、聯宏印織公司、曙光紙業有限公司、七嶼紙業有限公司、縣禾益農藥廠等龍頭企業發展迅速。商貿、金融、餐飲、房地產及旅遊業、信息、電信服務等第三產業有了長足發展,服裝、鞋革、建材、裝飾、燈具、煙糖、水果、蔬菜等專業市場繁榮。2002年累計成交額達16億元,全鎮經濟平均增長13.6%,社會消費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1.5%。

城鎮生活

上塘鎮上塘鎮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不僅促進了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而且使城鎮人民從中得到更多的實惠,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02年縣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35.76元,人均消費性支出7823.28元,城區居民生活已進入小康型,城域山區的農民人均收入5673元,山區的農民正在脫貧,逐步走向小康。

隨著居民家庭經濟收入增加,其消費結構也相應發生變化,食品、衣著、醫療保健、交通、通訊和雜項商品和其他服務費支出增幅相對平穩,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文化、教育、娛樂和住宅費支出增幅較大,全鎮自來水普及率達100%;電話、有線電視入戶率達90%以上;人均住宅面積達28平方米;人均綠化面積達30%以上;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中學、國中學齡人口、入學率分別達到100%和99.76%。鞏固率為市場100%和99.98%,國小升國中比例達100%,高中段教育發展迅速,國中畢業生升入高中段學校的比例達98%。

管理機制

上塘鎮上塘鎮
在縣城規模擴大,城市化進程加快和撤縣建市步伐啟動之際,永嘉縣城管理工作順時應勢,理順條塊關係,著眼長效管理,探索綜合,形成了縣、鎮、村(居)及有關部門綜合管理體制,並取得顯著成效。

一是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在2001年新上塘鎮區域調整後,按照“統一領導,條塊結合,分級管理”原則,建立了“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服務”的管理體制,縣城管理在縣政府領導下,鎮政府統一管理,建城區將縣城管理重心下移,分別設居委會專門實施綜合管理,縣、鎮的城建監察、環衛、園林、規劃、土地、衛生、食品防疫、工商、財稅、市管、交警等職能部門分別承擔有關管理職能,嚴格執法行為,強化管理職能。

二是把市場機制引入縣城管理,從上塘實際出發,以經營城市的理念,多方面探索縣城管理市場化動作模式。在土地管理方面,結合舊城改造,按照“統一規劃、統一拆遷、統一招標出讓、統一監督管理、相對集中聯片開發”的“四統一、一集中”原則,使縣城土地作為生產要素和特殊商品進入市場,實施國有土地有償開發,並逐步建立土地經營與管理制度,盤活縣城的存量土地,鼓勵實施土地置換。通過重新調整城區空間布局,置換閒散土地,挖掘土地使用潛力,進一步完善土地的利用結構,最佳化縣城土地資產,為地方籌集大量的建設資金。

上塘鎮上塘鎮
三是逐步把環衛、園林綠化管理推向市場,逐步建立包乾、包管、包經費、包質量的市場化管理機制,並在下堡、新世紀、經貿新村實施小區物業管理。

四是專項整治活動成效顯著。近幾年,縣城以創建衛生城鎮,綠色小城鎮和文明城鎮活動為載體,開展一系列專項整治活動,其中有一級、二級環衛區的環境衛生專項治理、流動攤販、無證經營和戶外不合理廣告“牛皮癬”的專項治理和鵝浦河、中塘浦等河道的清污專項治理,還有縣城街道的違章交通秩序整頓的專項治理和拆違清障、文化市場的專項治理,通過專項整治活動,使城市更加整潔、有序、美觀、亮麗、舒適、文明。先後榮獲溫州市文明示範鎮、省綠色小城鎮和省綠色小城鎮等殊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