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盛鄉[仁壽縣]

本詞條為消歧義詞條,介紹的鄉鎮有:1.四川省仁壽縣興盛鄉;2.四川省南部縣興盛鄉;3.黑龍江省友誼縣興盛鄉;4.黑龍江省五常市興盛鄉。

四川省仁壽縣興盛鄉

興盛鄉興盛鄉
興盛鄉地處仁壽縣北部,興盛鄉幅員面積34.2平方公里,轄設10行政村、86個經濟社,主要農產品有水稻玉米小麥油菜水果蔬菜等。境內有紅旗和象耳兩個水庫,具有人文和風景兩大優勢,是旅遊休閒的好地方。興盛鄉轄區面積34.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9523畝,轄5個行政村,39個經濟社,全鄉總戶數3717戶,總人口15006人,民族以漢族為主;屬於淺丘陵地貌,森林覆蓋率33.3%,亞熱帶季風氣候,乾濕季節明顯,常年降雨量800毫米。

建制沿革

興盛鄉原名“永興場”,1958年成立“永興鄉人民公社”,1982年撤消人民公社成立“興盛鄉人民政府”,2005年3月鄉鎮機構改革未進行合併,按原轄區被保留,成為區劃調整後的仁壽縣60個鄉鎮之一。

歷史悠久

在新中國成立後於1968年形成集鎮,始名永興公社,後改名為興盛鄉。

自然條件

地質構造:地質構造單元處於川西台陷龍泉褶皺車與川中台拱、威遠穹隆的接合部位。

地貌:地貌以丘陵為主,境內地勢西北高東部低,龍泉山脈自境東北角走向西南斜貫,榮威山脈矗立南端。

土壤:土壤類型多,宜種性廣,有粘沙適中,深厚肥沃,主產玉米的灰棕紫泥土,有磷鉀豐富,排水區好,宜於棉糧生產的棕紫泥土,有適宜水稻、茶葉種植的酸性老沖積黃泥。

氣候:屬於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

交通

興盛鄉位於仁壽縣西北角,地理位置特殊,是仁壽縣邊界鄉鎮之一,興盛鄉南距仁壽縣城52公里,北距成都市區40公里,距彭山縣城15公里。鄉內交通四通八達,總長71公里,其中已硬化19公里,是仁壽縣率先實現村通工程的鄉鎮。

基礎設施

興盛鄉在2003年底,各村已實現公路電話有線電視三通工程。興盛鄉農村已開通281戶程控電話,300戶村民安裝了閉路電視,集鎮建設發展迅速,鄉內有4條街道。興盛鄉有商貿和個體工商戶135戶,農貿市場1個,中國小3所,在校學生1839人。有衛生院1所,自來水廠1個。場鎮設施基本完善,人民生活富足安康。

文教衛生

教育設施:國中1所,國小2所,幼稚園3所;

衛生醫療設施:有興盛鄉衛生院,興盛鄉計畫生育服務站,10個村醫療服務站,可以做到一般疾病不出鄉就能得到救治。

社會福利設施:興盛鄉敬老院。

文化娛樂設施:興盛鄉文化站、興盛鄉老年活動中心。

服務設施:馨苑旅社、紅光飯店、盛源農家樂

農業經濟

興盛鄉農業結構合理,形成了傳統項目與優勢項目的互補的局面。其中有優質水稻12688畝,優質水果2800畝,集約化養魚1000畝,優質水稻制種3000畝。糧食總產量達到1.46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3162元。

工業發展

興盛鄉2005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864萬元,其中工業產值達650萬元。工業主要以建材、農產品加工為主。興盛鄉大小企業10餘家。

興盛鄉南距仁壽縣城52公里,北距成都市區40公里,距彭山縣城15公里,交通便捷,對“融入成都,一體發展”具有地理優勢。紅旗水庫和象耳水庫的天然水滋潤全鄉大地,給全鄉人民生機活力。鄉領導高度重視“招商強工”,為企業進入創造寬鬆的環境。我鄉現有機磚廠1個,冬粉加工廠10多個。

特色產業

興盛鄉黃金梨
黃金梨中國的科研工作者從韓國引進的一個新品種。肉質非常細、甜,另外香味也比較濃,沙梨品種往往香味比較低,但這個品種比較香,更好的是它外觀漂亮,原來是一個綠皮,通過套袋以後就是一個淡綠色的,稍微一貯藏以後是個金黃色,另外它的果面非常細,有種透明感。

四川省仁壽縣興盛鄉七倉村黃金梨生產基地,盛產優質黃金梨,是經各級政府審核批准的無公害綠色食品。有種植面積500餘畝,總產量約70—80萬斤,單果重0.4—0.8斤,可供買方選擇不同規格的商品果。

生產過程中套用現代果品種植技術,套袋(無菌包裝)種植,隔離病蟲、藥害,色澤靚麗,白中微黃(俗稱黃金梨),口感細膩,甜脆爽口,骨核較小。

生產基地北距成都40公里,有兩條線路:一是經南延線至視高三叉路右轉至新店子到興盛鄉,全水泥路面;二是經彭山至黃豐鎮三叉路左轉2公里,全水泥路面。南距仁壽縣城57公里,從仁壽縣城出發至視高鎮左轉,全水泥路面。西南方距詩書城眉山市30公里,從龍正和彭山全水泥路直達。

旅遊資源

太白湖(原象耳水庫)位於我鄉境內,總庫容154萬立方米。太白湖共分九岔,全湖總長10公里,蜿蜒於青山幽谷之間。屬川中丘陵地帶,海拔高度497—620米之間,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區,冷熱四季分明,乾濕季明顯,氣候溫和,無霜期長達310天,多年平均氣溫17.4℃,年平均日照1196.6H,相對濕度37%,多年平均降雨量950毫米。相對高差50—100米,湖內地質構造屬龍泉山褶皺帶西北翼,出露地層以鈣質膠結的紫紅色泥頁岩及粉砂岩為主。湖內生態資源豐富,青松翠柏,水天一色,百鳥栖翔,輕舟激水,葉花各異,眾色紛呈,氣勢靈秀,輝映成雙。

民俗風情

哭嫁
哭嫁的風俗,不知道起源於什麼時候。戰國時期,趙國的公主嫁到燕國去作王后,她的母親趙太后在臨別時“持其踵,為之泣,祝曰,必勿使返。”大約就是後來長盛不衰的哭嫁風俗的濫觴了。這種風俗,直至清末還盛行於四川農村中,隨地區變化而大同小異。新中國解放前,聽老人們說,早些時候,沒有嫁而不哭的人家。如果出現嫁而不哭的姑娘,也會被鄰里看作沒有教養的人,傳為笑柄;相傳有出嫁姑娘不哭而遭母親責打的事,這位母親當然算得上是入流導演了。舊時宣講故事中,有花轎臨門,父親強令哭《迎風罵媒歌》的情節,可知哭嫁是有歌詞的,帶有表演性質,原是用來渲染氣氛,以悲喜;不過,因為婚姻是包辦的,真哭真罵的也不會少。

喪葬
舊時,興盛鄉居民亡故,以“入土為安”的方式,風行土葬。死後七日請和尚道士做齋事以超度死者,謂之“做事”,貧者棺薄,喪事簡單,富者棺厚,做七七四十九天喪事,叫做“慢齋”。建國後,改革喪葬風俗,提倡開追悼會。現時,城堰鄉實行死者遺體火化,喪事新辦,興建骨灰堂,暫存先人骨灰盒,或以骨灰植樹,或以骨灰拋撒江河等殯葬形式。

四川省南部縣興盛鄉

興盛鄉在四川省內位置南部縣興盛鄉在四川省內位置

興盛鄉地處南部閬中兩縣市8鄉鎮交界處,位於南部縣西部,東鄰定水鎮,南連大王鎮,西接巨觀鄉雄獅鄉,北與萬年鎮閬中市天宮鄉、金魚鄉交界。距國道212線4公里,距縣城20公里。境內公路縱橫交錯,交通方便發達。轄程家灣、亭祠場、黃泥包、槐樹灣、張家店、五龍觀、吳家拐、二龍場、柏埡觀、敬家灣、園山子、白家山、梁家溝、利井溝、鑿子壩等15個村56個社,3614戶,14510人。幅員面積30.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800畝,其中水田2800畝,旱地7000畝。

興盛鄉以傳統的糧食生豬油料為主導產業,特別是蠶桑和生豬是南充市命名的老牌產業基地。2007年基本實現了旱地桑園化,蠶種發紙7000張,產繭25萬公斤。

經濟

全鄉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460萬元,比上年增長12%,農業總產值3252萬元,其中,種植業525萬元,養殖業537萬元。鄉鎮企業70個,實現銷售收入2809萬元,利稅103萬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3943萬元,增長12%;第二產業增加值為273萬元,增長15%;第三產業增加值為1244萬元,增長11.4%。三項產業增加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72:5:230。全鄉糧食總產5881噸,蔬菜總產量7735噸,漁業總產量160噸,油料產量1500噸;畜牧業以優質肉豬、洋二雜母豬、小家禽、牛、羊為主,2004年生欄生豬13982頭,存欄12484頭,年末大牲畜共有720頭,小家禽50萬隻。全鄉全年農村集貿市場成交額1500萬元,商品零售總額800萬元,財政收入123萬元,財政支出122萬元,財政決算當年略有結餘。農民人均純收入2816元,比2003年增加278元,增長11.5%。全鄉以糧油、生豬、蠶桑、大棗為主兼多種經營。興盛鄉是蠶桑專業鄉、洋三雜仔豬繁育基地、優質肉豬生產示範鄉,已基本形成產業化。2004年底,農作物播種面積為30119畝,蔬菜種植3500畝,利用空行種草養畜3000畝,糧經比例為1:10,同時充分依託綠神絲綢公司,全鄉已栽一步成園桑樹9800畝,70萬株,人均栽桑880株,蠶繭產量最高年為30萬公斤,收入500萬元,全鄉栽植大棗1000畝,年產量200噸。

特色產業

興盛鄉蠶桑

興盛鄉的蠶桑生產具有悠久的歷史,但發展速度緩慢,直到十九世紀末才步入高速發展期。1998年,鄉黨委政府抓住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契機,發動民眾栽桑養蠶。首先把西河兩岸的500畝河邊地栽成一步成園桑園,在興盛鄉起到了良好的示範帶動作用。1999年在總結1998年的經驗基礎上,採取統一規劃、統一育苗、統一栽植、統一管理髮展模式,在興盛鄉栽植了4800畝桑園,實現了當年育苗、當年嫁接、來年見效的目標,使興盛鄉的蠶桑生產上了一個新台階。2008為止,興盛鄉擁有一步成園桑園7800畝,年發種近萬張,產繭約30萬公斤。

基礎設施建設

2004年底,投資近20萬元改造、新建興(盛)大(倉)二級碎石路11公里;投資近16萬元改造了興盛自來水廠,實現日供水能力400噸;投資近5萬元維修了鄉政府大禮堂,使鄉上召開大型會議和舉辦慶典活動有了安全、舒適的場所;引進房地產開發商2家,投資近350萬元,對市場土地資源進行綜合開發,整治了集鎮“髒、亂、差”,相繼成立了鄉環衛所,改變了車輛亂停亂放的現象,集鎮的清潔衛生有了明顯改善,集鎮和70%的村社用上了天然氣;新建無線尋呼基地2座。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12858
男 6613
女 6245
家庭戶戶數 3790
家庭戶總人口(總) 12830
家庭戶男 6595
家庭戶女 6235
0-14歲(總) 3246
0-14歲男 1752
0-14歲女 1494
15-64歲(總) 8654
15-64歲男 4431
15-64歲女 4223
65歲及以上(總) 958
65歲及以上男 430
65歲及以上女 528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12535

下轄村

程家灣村 亭祠場村 黃泥包村 槐樹灣村
張家店村 五龍觀村 吳家拐村 二龍場村
白埡觀村 敬家灣村 圓山子村 白家山村
梁家溝村 利井溝村 鑿子壩村

社會事業

2004年興盛鄉投資50萬元,修建鄉衛生院1所,村級醫療站15個,醫療點22個,共有醫務人員(工作者)45人,病床10張。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全鄉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參加農村合作養老保險人數占全鄉總人口的7%,比2003年提高1.5%,參加兒童教育保險的人數占應保人數80%,比上年提高3%。全鄉有五保老人34人,本年支付贍養費17000元,民政救濟500人,發放救濟金20000元,發放救濟物資折款2000元。通訊設施齊全,程控裝機364門,各種無線尋呼網路覆蓋全鄉。鄉有文化中心1所,有線電視通至各村,全鄉80%以上的戶實現了有線電視24小時轉播,能收看到32個頻道的電視節目。
 
興盛鄉有初級中學一所,屬縣級文明示範校,教師65人,教學班45個,其中獲得中級以上職稱的20人,向上級學校輸送62人。全鄉國小7所,中心國小1所,教師48人,獲得中級以上職稱19人。全鄉在校學生2132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在校學生鞏固率達100%,國小升國中的普及率達100%,教育事業取得顯著成效。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進一步加大,2004年投資近60萬元,對興盛鄉中心國小實施改造,同時新建鑿子壩村基點校。雙擁、扶貧、助殘和社會養老保險事業得到加強。全鄉社會養老保險投保人數達15%,計畫生育基本國策得到很好的貫徹落實,合法生育率、綜合節育率、人口出生率均在控制範圍內,計畫生育“三結合”幫扶工作落到實處,完成率達100%。 2004年舉辦科技文化下村入戶活動3次,大型醫療義診2次,舉辦種養培訓班5次,接受培訓人員5528人,印發資料14000餘份,全鄉85%以上的農戶掌握了1一2門實用技術。

社會保障

【勞務輸出,招商引資】2004年鄉內企業打工的500人,勞務收入250萬元,外出打工5500人,實現勞務收入3516萬元;招商引資工作成效顯著,2004年引進企業1個,引進資金60萬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0萬元,解決了100人的就業問題。
 
【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採取積極措施,推行“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依託綠神公司建立蠶桑專業合作社。2004年養蠶發種7300張,單產28公斤,總產達20萬公斤,實現經濟效益230萬元。配合搞好退耕還林、水保等國家工程項目建設,退耕還林面積達2240畝,通過全鄉上下同心努力,2004年超額完成任務,分別獲得“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先進單位”、“鄉鎮目標考核二等獎”、“安全生產先進單位”、“徵兵工作先進單位”,被南充市批准為“先進基層武裝部”等榮譽稱號。

黑龍江省友誼縣興盛鄉

興盛鄉興盛鄉
興盛鄉隸屬友誼縣管轄。位於縣境西部,南與雙鴨山市七星鎮為鄰,北與集賢縣毗連,為農場鄉。友誼農場三分場場部駐地。鄉政府駐地距縣城12公里。

沿革

原為友誼農場一分場,建於1955年。1960年設定友誼縣後,設定鄉的建制,1962年更名為團結鄉。1969年3月,改稱生產建設兵團十八團三營。1976年2月,恢復農場建制,為友誼農場三分場。恢復友誼縣後,1985年8月,設定興盛鄉。興盛鄉總面積126.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5萬畝。興盛鄉共轄東勝、宏偉、宏坤、農民、豐源、向陽、新星、興盛、雙發、自衛、長虹等11個村。1992年末全鄉總人口7655人。鄉政府駐地興盛村。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6470
男 3327
女 3143
家庭戶戶數 2223
家庭戶總人口(總) 6470
家庭戶男 3327
家庭戶女 3143
0-14歲(總) 966
0-14歲男 493
0-14歲女 473
15-64歲(總) 4965
15-64歲男 2534
15-64歲女 2431
65歲及以上(總) 539
65歲及以上男 300
65歲及以上女 239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5654

下轄村

興盛村 東勝村 宏偉村 宏坤村
農民村 豐源村 向陽村

黑龍江省五常市興盛鄉

興盛鄉興盛鄉
興盛鄉隸屬五常市管轄。位於市境西部,拉林河沿岸,西與吉林省榆樹市毗連。鄉政府駐地距城區10公里。興盛鄉一帶,清末屬五常府興仁鄉。

沿革

中華民國時期,隸屬五常縣第一區。東北淪陷後,初屬城廂聯合保,1940年1月隸屬腰貢村管轄。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1947年初,劃為第九區。1956年3月,撤區劃鄉,分設興盛、團山子、新農、新興4個鄉。1958年秋,將4個鄉合併,成立興盛人民公社。1984年2月,改為興盛鄉。

發展狀況

幾年來鄉黨委、政府注重小流域綜合治理,全鄉真正達到了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大力發展畜牧業生產,特色養殖已具規模,勞務運輸,剩餘勞動力的轉移,草袋編織業發展迅速,效益較大,發展形勢看好自然風景秀麗、老山頭自然荷花和自然景物宜人,每年都引來很多遊人,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綠色優質水稻生產在農業中起著主導作用,玉米、大豆、小雜糧食的產量和質量也逐年提高,自然保護和水利基礎設施齊全、配套,農業生產有很大後勁。全鄉轄8個行政村,79個自然屯,7909戶,總人口31655人口,農業總人口27615人,現有耕地165433畝,其中水田70086畝,旱田95347畝。

興盛鄉全境地處拉林河兩岸。全鄉總面積198.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9萬畝,平川地占2/5,丘陵崗地占3/5,以種植玉米水稻大豆高梁為主。鄉辦工業有農具廠、磚瓦廠、砂廠、綜合廠等,1992年鄉企總產值2285萬元。興盛鄉共轄辛家、團山、北貢、雙廟、郎家、興盛、七家戶、九蓮、楊家店、紅星、腰貢、五道崗等12個村。1992年末興盛鄉總人口2.16萬人,其中滿、朝鮮等少數民族人口約占9%。鄉政府駐地興勝村。

經濟概貌

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打破單一農業三代格局,建立酒廠、油房、磚場等年創產值達1000萬元,建立糧食加工米業,年創產值1500萬元,建立草繩廠、草袋編織廠年可創產值100萬元,在糧食種植上,面對市場選擇經濟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品種和經濟作物,利用玉米千桿優勢擴大養牛規模。在2003年引資500萬元興建的興國牧業小區的基礎上,又引資80萬元進行設施改造,加強糞肥加工處理提高環保能效。2004年又入駐奶牛200多頭,現有奶牛400多頭。全鄉現有黃牛飼養量9000多頭,生豬18700多頭,家禽飼養量達25.5萬隻。棚菜近40000平方米,轉移剩餘勞動力4000多人,增加農民收入1560多萬元。

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提高,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集中國小教育教學管理於一體的現代化教學拔地而起,教育質量在全市名列前茅,兒童入學率和鞏固率達100%,醫療服務水平明顯提高,預防保健工作成績顯著,敬老院達到五常市先進院。全鄉磚瓦化率達到70%,電話普及率達到60%,有線入戶率達20%,2004年興盛鄉三個文明建設取得豐碩成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