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峽鄉

東峽鄉位於青海省湟源縣縣境東北部,距縣府駐地5千米。總面積85.5平方千米。轄石崖莊、蘭占巴、新民、灰條溝、灰條溝口、響河、下脖項、腦頭山、大黑溝9個村委會。31個生產合作社,1949年沿舊制設東峽鄉,1958年與城關鎮合併成立東風公社,1961年分設東峽公社,1965年併入城郊公社,1972年分設東峽公社,1984年改設東峽鄉。

基本信息

青海省湟源縣東峽鄉

簡介

東峽鄉位於湟源縣縣境東北部,距縣府駐地5千米。總面積85.5平方千米。轄石崖莊、蘭占巴、新民、灰條溝、灰條溝口、響河、下脖項、腦頭山、大黑溝 9個村委會。31個生產合作社,1949年沿舊制設東峽鄉,1958年與城關鎮合併成立東風公社,1961年分設東峽公社,1965年併入城郊公社,1972年分設東峽公社,1984年改設東峽鄉。
該鄉北有北華石山,南有照壁山,兩山犬牙交錯、陡峭險峻,谷中湟水湍急。青藏鐵路、青藏公路、西湟一級公路沿峽谷穿山而過,號稱"海藏咽喉"。山間植被茂盛,大黑溝已被確定為省級森林公園,有樺樹、雲杉,人們稱之為"小江南"。海拔在2400--3208米之間,年平均氣溫4.3℃,年平均降雨量502毫米。東峽境內有著名峽谷——西石峽,因位於縣境之東故又名東峽。
全鄉1145戶、4806人,以漢族為主。全鄉人均純收入1234元。全鄉耕地面積8250畝,人均耕地1.7畝。現有林業面積3.58萬畝,可利用草場面積5.2萬畝。適宜種植春小麥、青稞、豌豆、蠶豆、馬鈴薯、油菜籽等農作物。盛產山羊絨、氂牛、蕨菜和各種藥材。礦產資源有石灰岩、鐵礦、花崗岩、岩金等,儲量可觀,開發潛力大。
東峽鄉位於湟源城以東的湟源峽內,東與湟中縣接壤,踞唐蕃古道和南絲綢之路要衝,是著名的“海藏咽喉”所在地,青藏鐵路及輔線、國道109及西湟一級公路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利。全鄉總面積120平方公里,境內海拔在2400米-3200米之間,轄13個行政村,1265戶農戶,總人口5598人,有14個黨支部(其中:農村黨支部13個),黨員共328名(其中:農村黨員291名,女黨員81名,少數民族黨員30名)。全鄉現有耕地8166畝,人均耕地1.49畝,現有林地面積4.3萬畝,草山面積3.57萬畝。東峽鄉旅遊資源豐富,峽谷內植被茂盛,風景如畫,尤其是有“小江南”美譽的東峽濕地、大黑溝森林公園和佛爾崖古蹟,良好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助推了旅遊業興起,以下脖項村為主的“農家樂”蓬勃發展並取得了良好收益。2011年全鄉工農業生產總值達9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536元,較上年增長20.5%。
近年來,東峽鄉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以打造生態建設示範鄉、鄉村旅遊重點鄉為發展目標,構築“生態優先、旅遊主導、集鎮帶動、項目支撐”的發展格局,著力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著力改善民生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著力抓好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和黨風廉政建設,全面推進鄉域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強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經濟發展環境,充分依託資源和區位優勢,加快形成以旅遊為主的現代產業化格局,努力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全鄉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東峽鄉

【東峽鄉(Dong Xia Xiang)】 位於縣境東北部,距縣府駐地17千米。人口1.5萬。總面積94.4平方千米。轄多隆、元墩子、劉家莊、衙門莊、康樂、老虎溝、爾麻、杏花莊、仙米、田家溝、克麻爾、南灘、麻其13個村委會。民國廿六年(1937年)設多隆鄉,1951年改第六區第三鄉,1952年改為多隆上、下鄉,1956年設多隆藏族鄉,1958年改為東風公社,次年更名東峽公社,1984年改為東峽鄉。

涇源縣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