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吉縣

西吉縣

西吉縣隸屬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六盤山西麓。屬黃土高原乾旱丘陵區,地勢南低北高,海拔1688-2633米。東西長67公里,南北寬74公里。東距固原市63公里,北距寧夏銀川市391公里。總面積3144平方公里。西吉縣轄3鎮16鄉、4個居委會、306個行政村、1909個村民小組。2016年,西吉縣戶籍總人口494941人。西吉縣地處黃土高原中心地帶,地勢南低,北、東、西漸次增高,平均海拔2400米,分黃土丘陵、河谷川道、土石山區三類地貌。西吉縣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每年平均氣溫12.7攝氏度,最高氣溫42.00攝氏度,最低氣溫-21.80攝氏度,每年均降水量570.2毫米。年最大降水量1088.1毫米,每年最小降水量220.3毫米,無霜期達198天。西吉縣境內有葫蘆河、清水河、祖厲河三條水系,均屬季節性河流。2013年,西吉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1.5億元,增長13.5%。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夏商,為“雍州之城”。

西吉縣西吉縣

秦朝,屬北地郡,漢武帝分北地郡置安定郡,現西吉縣地域屬安定郡。

三國,今縣境南部屬曹魏雍州安定郡,西北部被羌胡占領。兩晉時仍屬安定郡。隋時先屬原州,後屬平涼郡。唐屬原州。

北宋,屬秦鳳路,天禧元年(1017年)在今將台鄉火家集置羊牧隆城,慶曆三年(1043年)改為隆德寨。金時升隆德寨為隆德縣,今縣境東、南及西南部屬其管轄,縣屬德順州。今縣境西北部屬西夏的西安州。

朝,至元年間,隆德縣遷治於今隆德縣城,今縣境西南部屬其管轄,隸陝西行中書省靜寧州,今縣境東北部屬開城府。

明朝,屬陝西布政使司關西道平涼府固原州隆德縣管轄。縣境沐家營一帶為朱元璋養子黔寧王沐英牧地,新營、舊營一帶為朱元璋十四子朱模牧地。

朝,初屬陝西,後歸甘肅省,屬固原、海原、隆德三縣轄地。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硝河城置州判,屬固原直隸州。民國初年隸甘肅省涇源道。

1938年-1941年,固海地區三次爆發回民起義,國民黨為加強其統治,於民國31年(1942年)設定西吉縣,以境內席芨灘演化得名,當時屬甘肅省隴東專區,駐穆家營。新中國成立後,屬甘肅省定西專區。

1942年10月10日,建制立西吉縣。

1950年05月,改屬平涼專區。

1953年09月,甘肅省西海固回族自治區成立,西吉屬其管轄。

1955年西海固回族自治區改置為固原回族自治州。

1958年10月,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西吉縣歸屬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專區(1970年改為固原地區,2001年改為地級固原市)。

2017年2月8日,經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常務會審議通過,固原市西吉縣將台鄉將撤鄉建鎮,命名為“將台堡鎮”。

行政區劃

2017年2月底,西吉縣轄4個鎮、15個鄉:吉強鎮、興隆鎮、平峰鎮、將台堡鎮、新營鄉、紅耀鄉、田坪鄉、馬建鄉、震湖鄉、興平鄉、西灘鄉、王民鄉、什字鄉、馬蓮鄉、硝河鄉、偏城鄉、沙溝鄉、白崖鄉、火石寨鄉。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西吉縣隸屬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六盤山西麓。屬黃土高原乾旱丘陵區,地勢南低北高,海拔1688-2633米。東西長67公里,南北寬74公里。東距固原市63公里,北距寧夏銀川市391公里。

地貌

西吉縣地處黃土高原中心地帶,地勢南低,北、東、西漸次增高,平均海拔2400米,分黃土丘陵、河谷川道、土石山區三類地貌。

氣候

西吉縣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每年平均氣溫12.7攝氏度,最高氣溫42.00攝氏度,最低氣溫-21.80攝氏度,每年均降水量570.2毫米。年最大降水量1088.1毫米,每年最小降水量220.3毫米,無霜期達198天。

水文

西吉縣境內有葫蘆河、清水河、祖厲河三條水系,均屬季節性河流。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13年,西吉縣地處西北黃土高原,土地遼闊,類型多樣,土層深厚,土質疏鬆。其中黑壚土面積最大,占土壤面積87.75%。黑壚土比較肥沃,生產潛力較大。

礦產資源

2013年,西吉縣境內已探明的礦產有11種,即油頁岩、銅、石膏、泥灰岩、石英砂、砂礫石、石料、磚瓦粘土、磨石、芒硝硫,計有礦產地36處。其中大型礦床2處,中型礦床4處,小型礦床11處,礦點19處。

生物資源

2013年,西吉縣境內有白樺、山楊、山柳、遼東櫟,為多代萌櫱葉混交林,分布在陰坡、半陰楊;樹種榛子、酸刺、枸子、黃刺玫、山桃,分布於陽坡、半陽坡。農副產品有馬鈴薯、白豌豆、胡麻、芸芥等;西吉縣五穀雜糧及肉、蛋、毛、皮等。

水資源

2013年,西吉縣境內上河有葫蘆河、清水河、祖厲河。地下水儲量估算為7564萬立方米/年。葫蘆河谷平原區潛水豐富,從上游到下游,因接受兩側各支流中的潛力補給,所以水化學類型變化大,這個地區水化學類型可以作為西吉縣代表性類型,礦化度一般在1克/升左右,可作為人畜飲用和農田灌溉水源。有中小型水庫44座,總庫容19323.1萬立方米,流域面積2992.5平方公里,可灌農田1.05萬公頃,累計建成塘壩82座,總庫容3076.2萬立方米,可灌農田0.08萬公頃。

人口

2016年,西吉縣戶籍總人口494941人,比上年末減少1384人。其中:城鎮人口72338人,占總人口的14.6%,鄉村人口422603人,占總人口的85.4%。漢族人口205982人,占總人口的41.6%,回族人口288798人,占總人口的58.4%。

年末全縣常住人口346612人。其中,城鎮人口82424人,占總人口比重為24.0%,鄉村人口264188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56.0%。人口出生率為16.92‰,比上年提高了0.27個百分點,死亡率為5.47‰,比上年提高了0.83個百分點,人口自增率為11.44‰,比上年下降了0.57個百分點。

政治

市委常委、西吉縣委書記 :王學軍

縣委副書記、政府縣長候選人:楊生俊

縣委副書記:張亞萍

縣委副書記:王林

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馬保師

縣委常委、公安局局長:李平

縣委常委、副縣長:劉鎮晶

縣委常委、副縣長:梁秋明

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馬宗正

縣委常委、紀委書記:王維強

縣委常委、副縣長:蔡志

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海麗

縣委常委、吉強鎮書記:劉克虎

經濟

綜合

2016年,西吉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5.48億元,比上年增長8.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79億元,增長4.6%;第二產業增加值12.00億元,增長9.5%;第三產業增加值28.69億元,增長9.2%。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全縣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6.7%,第二產業增加值占全縣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1.6%,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縣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51.7%。全年常住人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6066元,比上年增長14.0%。

全年全縣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2億元,同比下降8.8%。其中稅收收入1.03億元,同比下降24.8%。縣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4.83億元,增長16.1%。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2.27億元,增長18.8%;公共安全支出1.46億元,增長29.4%;教育支出10.62億元,增長31.8%;科學技術支出0.038億元,下降6.4%;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5.74億元,下降7.2%;醫療衛生與計畫生育支出2.69億元,增長44.6%;節能環保支出1.46億元,下降29.0%;城鄉社區支出3.92億元,增長19.6%。

全年全縣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1.23億元,同比增長16.0%。其中:廳局及農戶投資完成29.97億元,同比下降10.6%,5000萬元以上地方投資項目完成28.04億元,同比增長16.98%,鑫祥世城祥和園、西吉貨運市場二期等房地產投資完成13.22億元,增長235.05%。

第一產業

西吉縣農業西吉縣農業
2016年,西吉縣完成農業總產值32.47億元,同比增長5.0%。其中:農業產值23.58億元,同比增長1.7%;林業產值0.44億元,同比增長51.9%;牧業產值6.64億元,同比增長14.0%;漁業產值0.06億元,同比增長17.5%;農林牧漁服務業1.76億元,同比增長4.6%。

全年糧食種植面積160.8萬畝,同比下降0.1%。其中,小麥種植面積34.8萬畝,同比下降4.4%,夏雜種植面積9.2萬畝,同比增長3.6%;秋糧種植面積為116.8萬畝,同比增長0.9%。其中馬鈴薯89.1萬畝,同比增長0.3%,玉米20.3萬畝,同比增長0.4%,秋雜7.4萬畝,同比增長9.8%。

全年糧食總產量為270474.0噸,同比減少22525.1噸,下降7.7%。其中:夏糧總產為56808.0噸,比上年減少15705.5噸,減產21.7%,小麥總產52073噸,減產22.2%,夏雜總產4735.0噸,減產15.3%;秋糧總產為213666.0噸,比上去減少6819.6噸,減產3.1%,馬鈴薯總產160557.0噸,減產0.6%,玉米總產48289.0噸,減產9.2%,秋雜總產4820.0噸,減產16.4%。

全年肉牛、肉羊飼養量穩定增長,家禽飼養量快速增長,生豬飼養量略降。其中:肉牛飼養量206837頭,同比增長7.2%;肉羊飼養量682552隻,同比增長5.7%;家禽飼養量646949隻,同比增加1.0倍,生豬飼養量90863頭,同比下降2.3%。

第二產業

西吉縣工業西吉縣工業
2016年,西吉縣全部工業增加值36260萬元,比上年增長1.5%,較上年同期回落了6.3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7億元,比上年下降4.1%。全年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8.37億元,比上年增長13.4%。

第三產業

西吉縣工業西吉縣工業
2016年,西吉縣累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14億元,同比增長7.9%。從城鄉看,鄉村消費增長快於城鎮。城鎮消費品零售額實現9.75億元,同比增長7.0%;鄉村消費品零售額實現5.39億元,同比增長9.7%。從行業看,全縣批發業實現零售額2.32億元,同比增長7.0%,零售業實現零售額6.05億元,同比增長6.3%;住宿業企業實現零售額0.47億元,同比增長16.7%,餐飲業企業實現零售額6.30億元,同比增長9.3%。

全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10.6元,同比增加1445.3元,增長7.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65.6元,同比增加708.4元,增長10.3%。

社會事業

教育

截至2016年,西吉縣各類學校391所,教職工4922人。其中:普通中學教職工2535人,國小教職工2387人。中等職業學校1所,教職工206人。國小學齡兒童入學人數35681人,其中女兒童17237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

文化

截至2016年,西吉縣藝術表演團1個,從業人員人員36人,公共圖書館1個,藏書110250本,從業人員11人,文化館1個,從業人員15人;鄉文化站19個,從業人員85人。

衛生

截至2016年,西吉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358個,其中:醫院32個(縣及縣以上醫院2個),門診部、所322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婦幼保健機構1個。衛生技術人員940人,其中:醫生520人。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90人,每千人擁有醫生1.05人,醫療衛生機構病床數898張。

安全生產

截至2016年,西吉縣億元地區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為0.288人,同比下降5.57%;工礦商貿企業就業人員10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為零,同比持平;道路交通萬車死亡人數為1.42人,同比下降0.7%。全縣安全生產形勢保持總體穩定。

交通運輸

2013年,西吉縣改建309國道偏城梁至袁河段二級瀝青公路40公里,西吉至三合、白城至馬建、西吉至興平至平峰、興隆至王民、興隆至什字、興隆至好水、將台至馬箕溝、平峰至王民、紅平公路紅耀至蘇堡段等三級瀝青公路15條340.1公里;新建或改建蘇堡至蒙集、偏城至馬箕溝、縣城至西灘、馬建至蘇堡、隆堡至范灣、田坪至趙坪、車路灣至張家窪、沙窪至王慶、白城至腰巴莊、明台至崔中、馬建至同化、焦灣至權岔、偏城至硝河、馬建大灣至興坪楊坪等三級沙礫公路22條308公里;葫蘆河大橋正在加緊建設。西吉縣公路通車裡程達1848.5公里,實現了鄉鄉通油路,村村通公路,以309國道、202省道為主骨架、西吉縣城至各鄉縣道為輔助的“五縱四橫”公路大通道網路基本形成。

地方榮譽

2011年,西吉縣先後榮獲“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體育先進縣”、“全國雙擁模範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科普示範縣”、“國家級馬鈴薯標準化示範縣”、“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範縣”等榮譽稱號。

風景名勝

錢幣博物館 錢幣博物館
錢幣博物館 錢幣博物館是國內僅有的一所的縣級錢幣博物館。館藏文物數量之多,品種齊全,規模宏大,被譽為“華夏古錢幣收藏第一縣”。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將台堡會師紀念碑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將台堡會師紀念碑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將台堡會師紀念碑 將台堡位於西吉縣城東南30千米,葫蘆河東岸,系古代軍事要衝。由於作為軍事勝地,歷代都有所修建。現殘存的土堡東西長70米,南北寬68米,堡牆高10米,堡門建在正南面,其上鑲嵌著薄一波題寫的“將台堡”三個大字。將台堡紅軍會師紀念碑是為紀念1936年10月22日紅軍長征三大主力軍在將台堡勝利會師,於1996年10月在紀念長征勝利60周年之際修建的。紀念碑坐落在將台堡內東側,碑高22.5米,碑的正面鑲刻著江澤民同志題寫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將台堡會師紀念碑”16個金光閃閃的大字,背面是0西吉縣委、0撰寫的碑文,碑的頂部雕有三尊紅軍頭像,象徵紅軍三大豐力會師,碑身下部浮雕8組代表中國革命勝利的圖案。
固原古城 固原古城
固原古城 固原古城"城"的出現,是中華文明歷史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標誌。固原城(高平城)的修築,同樣顯示了固原地域文明的進程和悠久的歷史。固原城,地處寧夏南部山區,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固原境內城的緣起已有兩千多年了,最早應是烏氏城,而得以沿襲且發展起來的城就是固原古城,並留下了大量的歷史遺蹟,如鐘鼓樓、禹王廟鐵塔、文瀾閣等。這是固原城發展和演化2000年後格局上的最後定型。固原博物館復原的清代固原城模型,就是固原城的歷史縮影。這座規模宏大的磚包城雄踞原州,享譽北方,成為明清以來西北地區的名城。 [12]
火石寨 火石寨
火石寨 寧夏火石寨丹霞地貌景觀位於寧夏西吉縣火石寨鄉境內,規劃面積為9795公頃。這裡丹霞地貌景觀集中連片分布,岩層垂直節理保留完整,牆狀山體直立陡峭、柱狀山體拔地而起,形成了壯觀的丹崖、丹峰地貌,在黃土高原地區極為獨特。景觀區地處古絲綢之路,人類文化遺蹟豐富,歷來為佛教、伊斯蘭教和道教的流傳之地。區內有以雲台山石窟為代表的大小石窟群10多處,120多孔,石寺山、黑窯“拱北”、大石城等宗教、歷史遺蹟多處,人文景觀豐富,極具保護和研究價值。
戰國秦長城 戰國秦長城
戰國秦長城 春秋戰國時期固原屬秦國的北地郡管轄,當時北方少數民族不斷進犯,秦國便在隴西、北地、上郡沿線修築長城以防禦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後人稱它為“戰國秦長城”。固原境內的秦長城,經過西吉、原州(區)和彭陽兩縣一區,由甘肅靜寧縣進入西吉,途經原州(區)、彭陽等地,取東北方向進入甘肅省鎮原縣武溝鄉,全長大約200餘千米。雖經二千多年風雨侵蝕和破壞,但其輪廓猶存,斷斷續續聯成一體,保存較好的有紅莊鄉的紅莊村、西郊鄉的長城梁、明莊、郭莊、彭陽的長城塬等段長城。保存較好段長城殘高2-10米,基寬8-10米,牆體敵台殘高5-20米,台面外凸,間距200米。固原秦長城採取複線修築設防,這種獨特形式是全國罕見的。
沙溝拱北 沙溝拱北
沙溝拱北 沙溝拱北在西吉縣城東北部沙溝鄉沙溝村西側大山之下,三面環山。拱北內呈坡狀,西高東低,草木茂盛,陵墓旁多立磚、石小碑。拱北東側50米處有清真寺。沙溝拱北始建於清代光緒年間,占地300多畝,有墓數千冢,多為穆斯林名人、哲士之墓。民國九年(1920年)海原大地震時,哲赫忍耶門宦第七輩教主馬元章罹難,初葬於此(後被遷葬於張家川黃化崗),故久為穆斯林朝拜之地。

地方特產

西吉西芹 西吉西芹
西吉西芹 西吉西芹產品的優勢有:一是西吉西芹的品質好。皮薄、纖少、肉嫩、味鮮、色亮、口感好,市場競爭力強;二是西吉西芹上市時間正好是其他產區無貨源退市期,補充了南方市場的不足,深受市場經銷商的歡迎;三是西吉西芹8月底9月初大量上市,正值各大城市大專院校開學之際,學校用菜量大,市場需求倍增。
西吉馬鈴薯 西吉馬鈴薯
西吉馬鈴薯 西吉馬鈴薯產自六盤山西麓的黃土高原中心地帶,這裡工業欠發達,環境天然。因特殊的氣候和土壤環境,馬鈴薯個大、皮薄、肉嫩,品質優良。
固原紅雞 固原紅雞
固原紅雞 固原雞是寧夏的一個較好的優良地方雞種,具有耐粗飼、宜放牧、活潑好動、體質健壯、抗寒力強等優良特性,並有體大、蛋大、肉質細嫩、肉味鮮美等突出特點,是寧夏的一個比較有價值地方雞種。
西吉彩鯽 西吉彩鯽
西吉彩鯽 彩色的鯽魚實屬一種世間稀罕的魚類。西吉彩鯽體型側扁而細長,頭小、眼大、肚圓、吻鈍、無口須、尾單,一般特徵與普通的鯽魚相同,可是它們個體較小,大的也只有半斤重,小的才一兩左右。它們也可供食用,味道和一般鯽魚差不多。然而,它們全身純白、純紅、純黑、金黃或黑紫,有的一身五色俱備,真是體色鮮麗,五彩繽紛,宛如美麗的金魚,十分惹人喜愛。
紅寶枸杞 紅寶枸杞
紅寶枸杞 紅寶枸杞是寧夏各族人民引以為榮的特產,它凝聚了歷代千百萬人的開拓進取精神,得成於天時利,功就於人勤地靈。僧房藥樹依寒井,井有香泉樹有靈。翠黛葉生籠石,殷紅子熟照銅瓶。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新成瑞木形。上品功能甘露味,還知一勺可延齡。
銀色珍珠白豌豆 銀色珍珠白豌豆
銀色珍珠白豌豆 用固原白豌豆精製的“龍粉”、“龍絲”、潔白如雪、性柔質韌、滑膩適口,可與綠豆粉媲美。而風味小吃豌豆涼粉、豆沙包子等,提起來也讓人饞涎欲滴。
蕎麥飄香 蕎麥飄香
蕎麥飄香 蕎麥飄香在六盤山區一帶的山坡上、平川里,連阡接陌,叢叢簇簇,那嫩綠的葉、紅艷艷的桿,襯托著粉紅色的花,爛漫多嬌,香氣撲鼻,招惹的蜂兒嗡翁,蝶兒翩翩。這便是蕎麥。六盤山去陰濕涼爽,適宜於蕎麥生長,且蕎麥又屬晚秋作物,利於倒茬歇地,還可彌補夏田受災後的損失,固爾歷來受到山區民眾的喜愛。
金燦燦的小麥 金燦燦的小麥
金燦燦的小麥 固原小麥胚乳豐盛,麥粒皮厚、籽重、質量好,用它磨製的麵粉粉質柔韌,尤其適合精製各種糕點和麵條。固原人做麵條的技術超群,擀、揪、拉、削、扯,樣樣在行。用小麥麵粉炸制的饊子、油香等食品,金黃透亮,香脆可口,深得回族民眾喜愛。
旱地西瓜 旱地西瓜
旱地西瓜 旱地西瓜屬於固原縣特色產品,主產區在固原的黑城、楊郎、七營、頭營、三營等鄉鎮、每年種植3萬畝左右,總產10.5萬噸-15萬噸,主要品種有北京P2、蘭州P2、新紅寶等。每年八月份上市,含維生素、胺基酸、糖量高、以瓤沙味甜著稱。遠銷甘肅、內蒙古、陝西和周邊縣市。

歷史文化

民族風情

西吉縣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區。2007年底,西吉縣總人口48萬人,其中:回族26.3萬人,占西吉縣總人口的54.9%。千百年來,西吉回族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與各族人民同生存,共命運,友好相處,親如兄弟。回族的風俗文化,因其民族的形成特點,既有對阿拉伯風俗的傳承,也有對其他民族風俗的汲取,在民俗的形成和發展上恪守與保留了民族個性的原則性以及入鄉隨俗的靈活性,彰顯出鮮明的回族特色。

民族習俗

服飾:西吉回族男子一般常戴平頂無沿白帽或黑帽,大多數喜歡戴白帽;回族婦女一般多穿白色,月白色藍、黑色右衽大襟衣裳、大襠褲子。老年婦女大多用布帶束扎褲角。青年婦女和姑娘喜歡穿較艷麗的花衣裳、褲子;同時還愛穿自己繡的花纏腰、肚兜兜。回族已婚婦女,頭髮都要按照風俗習慣,收攏挽起,不讓外露。婦女除包頭外,還佩帶“蓋頭”。“蓋頭”一般分綠、黑、白三種顏色,少女和年輕媳婦戴綠色,中年婦女戴黑色,老年人戴白色。

飲食:牛羊肉是西吉回族的主要肉食品。回族只吃經阿訇、滿拉或有經學知識、會宰牲者宰的牛、羊、駱駝、兔子等反芻動物和雞、鴨、鵝。禁忌豬、馬、騾、驢等不反芻動物及一切凶禽猛獸和任何自死動物的肉,不食用任何動物的血液。西吉回族的饊子、麻花(用麵粉經過加工後的油炸食品)是待客、送禮、過節的傳統食品。

忌諱:西吉當地回族有許多忌諱。忌用一隻手瓣饃饃,囫圇吞食饅頭或烙餅;忌蹲在炕上、板凳上就餐;晚輩坐下與長者說話時,忌蹺“二郎腿”;為客人倒茶後,茶壺嘴一定要向外放,不能把壺嘴對客人。回族家中忌用任何管弦樂器吹拉彈唱。忌在掛有阿文字畫或藏放經典房內吸菸。

著名人物

李富虎,寧夏南極科考第一人。

趙啟哲,全國模範法官。

郭文斌,作家。

李樹洋,雷鋒式幹部。

西吉縣行政區劃

固原市行政區劃

固原市面積14421平方千米,人口151萬人(2003年)。
原州區面積4965平方千米,人口49萬人。郵編756000。區人民政府駐政府街。
西吉縣面積3985平方千米,人口46萬人。郵編756200。縣人民政府駐吉強鎮
隆德縣面積1269平方千米,人口19萬人。郵編7563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涇源縣面積 961平方千米,人口12萬人。郵編756400。縣人民政府駐香水鎮
彭陽縣面積3241平方千米,人口25萬人。郵編756500。縣人民政府駐白陽鎮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5)》,人口截至2003年底。

寧夏回族自治區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市轄區、縣級市、縣
銀川市興慶區 | 西夏區 | 金鳳區 | 靈武市 | 永寧縣 | 賀蘭縣
石嘴山市大武口區 | 惠農區 | 平羅縣
吳忠市利通區 | 青銅峽市 | 鹽池縣 | 同心縣 | 紅寺堡開發區*
固原市原州區 | 西吉縣 | 隆德縣 | 涇源縣 | 彭陽縣
中衛市沙坡頭區 | 中寧縣 | 海原縣
註:帶“*”屬於地方設立的縣級管理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