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鄉縣

柏鄉縣

柏鄉縣位於河北省南部,地處太行山東麓的沖積平原上。東與寧晉縣交界,西與臨城縣毗鄰,南與隆堯縣接壤,北與趙縣、高邑縣相連。東西寬16.4公里,南北長24.4公里,面積268平方公里。縣人民政府駐柏鄉鎮,距省會石家莊70公里。柏鄉一名始見於《漢書地理志》,當時為侯國,即所謂“漢以此侯封,始有柏鄉之名”(《趙州志》),傳三世後國除,但故城仍存。據唐代李吉甫《元和郡縣誌》載:“隋開皇十六年於漢鄗城南十八里改置柏鄉縣,遙取古柏鄉縣以為名。”李氏所言取古柏鄉縣為名不確,漢及此後至隋無柏鄉縣,應為侯國,宋代的樂史注意到這一點,故其撰《太平寰宇記》載:“遙取漢柏鄉之名。

基本信息

地區優勢

柏鄉牡丹園 柏鄉牡丹園
柏鄉縣區位優越,交通便利,京廣鐵路、京港澳高速、107國道穿境而過。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是傳統農業縣,多年來,糧食單產、人均商品糧貢獻一直居邢台市之首,有糧倉、肉庫、花果鄉之稱。
柏鄉縣工業經濟實力不斷增強,逐步形成機械裝備製造、糧食物流及深加工、漢牡丹旅遊等三大新興產業。正在投資興建的中國漢城漢牡丹國際文化產業園是集文化、旅遊、休閒、影視、娛樂、綠色產業和教育等為一體的大型綜合型園區。,將成為集觀光旅遊、休閒娛樂、影視拍攝為一體的“牡丹新城”。柏鄉縣歷史悠久,春秋時期稱鄗邑,隋代改名柏鄉,東漢光武帝劉秀稱帝於此,素有“槐陽福鎮”的美譽。歷史上湧現出元代禮部尚書董納、明代大司徒呂兆熊、清朝三代帝師魏裔介等名人志士。柏鄉縣被譽為“光武中興地,神花牡丹鄉”,是中國牡丹文化之鄉,境內有崇光寺、古鄗城遺址、劉秀登基的千秋亭遺址等珍貴文化遺產,柏鄉漢牡丹傳說、柏鄉撣子鼓被列入省級非遺。

歷史沿革

歷代變遷

柏鄉縣歷史 柏鄉縣歷史
柏鄉縣境,在春秋時期屬晉,晉於此築有鄗邑(故址在縣北二十二里,《柏鄉縣誌》云:“縣北二十二里有故城鎮,遺民尚存。”今名固城店)。
戰國時南部為趙地,北部為中山國地.趙武靈王三年(公元前323年)築城於此,其後鄗又曾為中山所據,公元前296年趙滅中山後,盡為趙之轄域,鄗遂為趙邑。秦代屬鉅鹿郡。
西漢始於鄗邑置鄗縣,屬恆山郡(高后元年封國,八年國除為郡)。
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恆山郡改名常山郡(景帝中元五年封國,元鼎三年國除為郡),仍轄鄗縣。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封易侯國,屬常山郡。
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廢易侯國,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封柏鄉侯國(故城在今縣城西南十七里),屬鉅鹿郡。
東漢初,鄗改名高邑縣,並廢柏鄉侯國併入高邑縣。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高邑改隸中山國,二十年還屬常山郡(永平五年封國,建初四年國徙為郡,永元二年封國,建安十一年國除復為郡)。
三國魏初,高邑縣仍屬常山郡,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改隸趙國。晉代因之。
北魏時高邑縣屬趙郡。北齊時,今縣地遂為高邑、柏人二縣地。
隋代,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析高邑、柏人縣置柏鄉縣(治今縣城),屬欒州。
大業二年(公元606年)改隸趙州,三年罷州為趙郡,仍轄柏鄉縣。
唐代,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柏鄉縣屬趙州,並為州治,四年趙州徙治平棘縣,仍轄柏鄉縣,五年趙州更名欒州,柏鄉縣仍屬之。
貞觀初復名趙州(天寶元年罷州為趙郡,至德二年罷郡復為趙州),仍領柏鄉縣。
五代時期,柏鄉縣仍屬趙州。
宋代,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柏鄉縣省入高邑縣為鎮。
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復析置,仍屬趙州,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升趙州為慶源府,轄柏鄉縣。
金代,天會七年(公元1129年)降慶源府為趙州,柏鄉縣仍屬之。
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趙州改名沃州,仍領柏鄉縣。元代沃州復稱趙州,柏鄉縣仍屬之。明代,柏鄉縣隸京師趙州。清代,屬直隸省趙州。
民國二年(1913年)柏鄉縣屬冀南道,三年冀南道改名大名道,仍領柏鄉縣,十七年(1928年)柏鄉縣始直屬河北省,二十六年屬河北省第十三督察區。
柏鄉縣歷史 柏鄉縣歷史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不久建立了柏鄉縣抗日民主政府,屬冀南區。
1941年11月,柏鄉縣屬晉冀魯豫邊區冀南區十一專區。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柏鄉屬冀南區四專區。
1948年9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後,柏鄉縣遂屬華北行政區冀南區四專區。
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後;柏鄉縣遂屬河北省邢台專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柏鄉縣仍屬河北省邢台專區。
1958年4月28日,撤銷邢台專區,柏鄉縣劃歸邯鄲專區,同年12月20日,撤銷柏鄉縣,併入內邱縣。
1961年7月9日,析內邱縣復置隆堯縣時,將原柏鄉縣轄區一併劃入隆堯縣。
1962年3月27日,析隆堯縣復置柏鄉縣,還隸邢台專區(系1961年復置)。
1970年邢台專區改為邢台地區,仍轄柏鄉縣。
1993年7月,邢台地區與邢台市合併,改稱邢台市管轄。

光武中興

劉秀更始三年(25年)夏,在鄗縣南千秋亭五城陌(今河北柏鄉內)即皇帝位。改元建武,改鄗為高邑,次年定都洛陽,建立東漢政權。之後4年,指揮軍隊鎮壓赤眉等農民起義軍,削平各地割據勢力。在位期間,以“柔道”治天下,採取一系列措施,恢復、發展社會生產,緩和西漢末年以來的社會危機。
建武二年至十四年(公元26——38年)頒布6道釋放奴婢詔令,規定戰爭期間被賣為奴婢者免為庶人,未釋放的官私奴婢必須有基本的人身保障。建武十一年,連下三次詔令,規定殺奴婢者不得減罪;炙灼奴婢者依法治罪;免被炙灼的奴婢為庶人;廢除奴婢射傷人處極刑的法律。恢復西漢較輕的田稅制,實行三十稅一。
遣散地方軍隊,廢除更役制度,組織軍隊屯墾。簡政減吏,裁併400多縣。放免刑徒為庶民,用於邊郡屯田。建武十五年,下令度田、檢查戶口,加強封建國家對土地和勞動力的控制。加強中央集權,對功臣賜優厚的爵祿,但禁止他們干政;排斥三公,加重原在皇帝左右掌管文書的尚書之權,全國政務經尚書台總攬於皇帝,在地方上廢除掌握軍隊的都尉。種種措施,使東漢初年出現了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人口增長的局面,因此劉秀統治時期,史稱“光武中興”。
統一政權的重建
東漢政權建立後,立即出動大軍渡河南征。首先是掃蕩更始政權在各地的殘餘勢力,然後集中主力鎮壓赤眉軍。建武元年八月,攻取洛陽。這年十月,劉秀由河北至洛陽,遂定都於此。建武二年(公元26年)春天,鄧禹率部到達關中地區,趁赤眉軍撤離長安到扶風(今陝西興平)的時機進入長安。不久,赤眉軍復還長安,擊敗鄧禹軍,迫使其撤出關中。但這時赤眉軍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難:一方面,關中地區的豪族地主結成營壘,負隅頑抗;另方面,關中又接連發生災荒,糧草供應非常困難。赤眉不得已再度撤離長安,決意引兵東歸。不料在東歸途中陷入漢軍的重圍之中。建武三年(公元27年)正月,光武以鄧禹屢戰敗績,乃命偏將軍馮異為征西大將軍,代鄧禹總統諸軍;又命鄧禹率軍與馮異會合,在崤山(今河南澠池以南)一帶布防,狙擊赤眉軍。崤底(今河南澠池西南)之役,赤眉軍大敗,損失八萬餘人。餘眾十餘萬人南走,在宜陽(今河南宜陽縣西)附近陷入重圍。光武“自將征之”,赤眉忽遇大軍,非常驚震,乃遣劉恭乞降。
鎮壓農民起義後,東漢採取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進攻南北各地的封建割據勢力。從建武五年至十二年(公元29——36年)之間,陸續消滅掉漁陽的彭寵,南郡的秦豐,梁地的劉永,齊地的張步,盧江的李憲,東海的董憲,漢中的延岑,夷陵的田戎,隴西的隗囂,安定的盧芳和巴蜀的公孫述,重建統一的劉漢封建政權。
為了鞏新建的東漢封建政權,光武汲取歷史的經驗教訓,先後採取了一系列加強皇權和緩和階級矛盾的政策措施。
集權於尚書台
光武以優待功臣貴戚為名,賜以爵位田宅,高官厚祿,而摘除其軍政大權。光武鑒於西漢前期三公權重,權柄下移,雖設三公之位,而把一切行政大權歸之於設在中朝由皇帝直接指揮的尚書台。尚書台設尚書令一人,秩千石,尚書僕射一人,六曹尚書各一人,秩皆為六百石,分掌各項政務。以下設有丞、郎、令史等官,所有一切政令都由尚書台直接稟陳皇帝,由皇帝裁決。從此,“天下事皆上尚書,與人主參決,乃下三(公)府”;“雖置三公,事歸台閣”,“三公之職,備員而已”。但是到了東漢後期,有權勢的大臣多加“錄尚書事”的職銜,從而權柄再度下移,尚書台又蛻變為權臣專政的工具。
簡化機構,裁減冗員
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詔令司隸州牧各實所部,省減吏員,縣國不足置長吏可合併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於是“條奏並有四百餘縣,吏職省減,十置其一”。同時,廢除西漢時的地方兵制,撤銷內地各郡的地方兵,裁撤郡都尉之職,也取消了郡內每年徵兵訓練時的都試,地方防務改由招募而來的職業軍隊擔任。但是,到了東漢後期,州牧刺史逐漸權重,兼有軍政財大權,地方兵力又逐漸興起。
提倡儒學,表彰氣節

柏鄉縣歷史 柏鄉縣歷史
光武繼承了西漢時期獨尊儒術的 傳統,東漢建立後,即興建太學,設定博士,各以家法傳授諸經。光武巡幸魯地時,曾遣大司空祭祀孔子,後來又封孔子後裔孔志為褒成侯,用以表示尊孔崇儒。特別是對儒家今文學派製造的讖緯 迷信更是崇拜備至。早在東漢建立之初,光武就仿照王莽、公孫述等人利用讖書作為其承受天命的依據,指使他過去的同學強華偽造了一個叫做“赤伏符”的讖語:“劉秀髮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在野,四七之際火為主”,表示他繼承了西漢的火德,是“上當天地之心,下為元元所歸”的真命天子。東漢統一全國後,更“宣布圖讖於天下”,把讖緯迷信尊為“內學”,作為其維護封建統治的思想工具。在提倡儒學神學的同時,光武鑒於西漢末年一些官僚、名士醉心利祿,依附王莽,乃表彰氣節,對於王莽代漢時期隱居不仕的 官僚、名士加以表彰、禮聘,表揚他們忠於漢室、不仕二姓的“高風亮節”,企圖養成重名節的社會風氣,為鞏固東漢封建統治服務。
注意民生,與民休息
第一,釋放奴婢、刑徒。自 西漢後期以來,農民之淪為奴婢、刑徒者日益增多,成為西漢末年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化中的一個重要問題。王莽末年,不少的奴婢、刑徒參加起義;同時在一些割據勢力的軍隊中也有不少的 奴婢、刑徒。光武在重建劉漢封建政權中,為了瓦解敵軍,壯大自己的力量,也為了安定社會秩序,緩和階級矛盾,曾多次下詔釋放奴婢,並規定凡虐待殺傷奴婢者皆處罪。詔令免奴婢為庶人的範圍,主要是,王莽代漢期間吏民被非法沒收為奴的,或因貧困嫁妻賣子被賣為奴婢的;在王莽末年因饑荒或戰亂被賣為奴婢的;在戰亂中被掠為人下妻的。另外,還規定不許任意殺傷奴婢以及 廢除“奴婢射傷人棄市律”,說明奴婢的身份地位較之過去有所提高。同時,在省減刑罰的詔令中,還多次宣布釋放刑徒,即“見徒免為庶民”。
第二,整頓吏治,提倡 節儉。光武鑒於西漢後期吏治敗壞、官僚奢侈腐化的積弊,即位以後,注意整頓吏治,躬行節儉,獎勵廉潔,選拔賢能以為地方官吏;並對地方官吏嚴格要求,賞罰從嚴。因而經過整頓之後,官場風氣為之一變。故《後漢書·循吏傳》有“內外匪懈,百姓寬息”之譽。
第三,薄賦斂,省刑法,偃武修文,不尚邊功,與民休息。東漢初年,針對戰亂之後, 生產凋敝,人口銳減的情況,光武注意實行與民休養生息政策,而首先是薄賦斂。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詔恢復 西漢前期三十稅一的賦制。其次是省刑法。再其次是偃武修文,不尚邊功。光武“知天下疲耗,思樂息肩,自隴蜀平後,未嘗復言軍旅”。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西域鄯善、東師等十六國“皆遣子入侍奉獻,願請都護。……帝以中國初定,未遑外事,乃還其侍子,厚加賞賜”。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功臣朗陵侯臧宮、揚虛侯馬武上書:請乘匈奴分裂、北 匈奴衰弱之際發兵擊滅之,立“萬世刻石之功”。光武下詔說:“今國無善政,災變不息,人不自保,而復欲遠事邊外乎!……不如息民。”
第四,欲抑制豪強勢力,實行度田 政策。東漢政權本是在豪強勢力支持下建立起來的。但豪強勢力的發展,土地兼併的逐漸嚴重,既威脅皇權,也影響百姓生活,以及為了加強朝廷對全國墾田和勞動人手的控制,平均賦稅徭役負擔,於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下詔“州郡檢核墾田頃畝及戶口年紀,又考察二千石長吏阿枉不平者。”就是令各郡縣丈量土地,核實戶口,作為糾正墾田、人口和賦稅的 根據。詔下之後,遇到豪強勢力的抵制。光武下令將度田不實的河南尹張伋及其他諸郡太守十餘人處死,表示要嚴厲追查下去。結果引起各地豪強大姓的反抗,有的地區甚而爆發武裝 叛亂,“青、徐、幽、冀四州尤甚”。光武只得不了了之。於是,度田以失敗告終。
因各項政策措施,都不同程度地實行,為恢復發展社會生產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使得墾田、人口都有大幅度的增加,從而奠定了東漢前期八十年間國家強盛的物質基礎。

位置境域

柏鄉縣位於河北省邢台市西北部,地處太行山東麓的沖積平原上。東與寧晉縣交界,西與臨城縣毗鄰,南與隆堯縣接壤,北與趙縣、高邑縣相連。東西寬16.4公里,南北長24.4公里,面積268平方公里。縣人民政府駐柏鄉鎮,距省會石家莊70公里。柏鄉一名始見於《漢書地理志》 ,當時為侯國,即所謂“漢以此侯封,始有柏鄉之名”(《趙州志》),傳三世後國除,但故城仍存。據唐代李吉甫 《元和郡縣誌》載:“隋開皇十六年於漢鄗城南十八里改置柏鄉縣,遙取古柏鄉縣以為名。”
柏鄉縣地處太行山東麓沖積平原,介於邢台、石家莊兩市之間,交通發達,地理位置優越。柏鄉縣距石家莊機場和北京機場、天津港分別為80公里和400公里。京深高速、107國道、京廣鐵路穿境而過。

行政劃分

柏鄉縣全縣轄6個鄉鎮:柏鄉鎮、固城店鎮、王家莊鄉、西汪鎮、內步鄉、龍華鄉,121個自然村,總面積268平方公里,總人口19萬人。

柏鄉鎮

柏鄉縣 柏鄉縣
下轄:前三里村、後三里村、石家莊村、路才莊村、凌家橋村、北關村、北街村、西街村、南街村、東街村、南關村、張家莊村、路家莊村、方魯村、東劉村、西劉村、趙莊村、東路村、西路村、趙家莊村、劉家場村、巨鹿莊村、南陽村、北陽村、北滑村、南滑一村、南滑二村、小南滑村、小南陽村、東北魯村、西北魯村、朵村、南孫村、北孫村。

固城店鎮

下轄:崔家莊村、北天村、呂菅村、南江村、正元寺村、三十里村、北江村、西蘇村、北小京村、城陽村、固南村、固北村、南馬村、北馬村、東小京村、常樂村、市中村、西馬村、西黃泥村、中黃泥村、北黃泥村。

西汪鎮

下轄:西汪村、陳家莊村、駐駕村、駐駕鋪村、寨里西村、寨里東村、東文安村、西文安村、東汪村、南魯西村、南魯東村、西里村、東里村、東南魯村、中魯村、西施莊村、東施莊村。

龍華鄉

下轄:龍東村、龍西村、中町村、前渤海村、後渤海村、十五里舖村、馬莊鋪村、趙菅村、小魯村、南郝村、北郝村、十里舖村、白陽村、神頭村、營兒村、邢村、白樓村、耿家莊村、馮上京村、南黃泥村(前黃村、後黃村)、叩村、前張村、後張村、八里莊村。

內步鄉

下轄:內一村、內二村、內三村、大汪村、韓村、馬村、北大江村、南大江村、余舍村、孫上京村、劉上京村、趙上京村、胡上京村、王上京村。

王家莊鄉

下轄:小里舖村、南營兒村、賈莊村、南張村、楊村、趙村、北瀑水村、南瀑水村、王家莊村、小里村。
名稱淵源:柏鄉一名始見於《漢書地理志》,當時為侯國,即所謂“漢以此侯封,始有柏鄉之名”(《趙州志》),傳三世後國除,但故城仍存。據唐代李吉甫《元和郡縣誌》載;“隋開皇十六年於漢鄗城南十八里改置柏鄉縣,遙取古柏鄉縣以為名”,李氏所言取古柏鄉縣為名不確,漢及此後至隋無柏鄉縣,應為侯國,宋代的樂史注意到這一點,故其撰《太平寰宇記》載:“遙取漢柏鄉之名。”

地理環境

柏鄉縣 柏鄉縣
標準值為130——160Kpa。柏鄉的水質較好,地下水資源豐富,年地下水允許開採量為7199萬立方米。電力供應充足,電網遍布全縣,境內有220KV變電站1座,110KV變電站2座,35KV變電站5座,10KV配電線路40條,電力充足。國家 天然氣管道從本縣穿過,並在縣城西側設有接口,正在實施天然氣入市工程,計畫08年完工。土地資源豐富,建設用地存量指標1800畝,原鄉鎮 企業閒置場地700畝,成塊未利用地2700畝。柏鄉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物產豐富,適合小麥、玉米、棉花、穀子、大豆、花生、葡萄、蘋果、梨、蔬菜、花卉、食用菌等多種 農作物種植。農作物秸稈50公里半徑年產530萬噸,糧食畝產可達1000公斤,年產優質小麥和玉米30萬噸,是冀南久負盛名的“糧倉、肉庫、花果鄉”。

地形地貌

柏鄉縣地處太行山東麓,河北平原南偏西部,為河流沖積、洪積扇組成的山麓平原。地勢西高東低,海拔29—67米,平緩傾斜,一般地面坡降為1—0.5‰。95%以上為平原,海拔在29—40米之間。西南隅小里崗為太行山丘陵東延部分,海拔45米以上,最高點為67米,地形呈饅頭狀隆起,面積12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5%。

氣候

柏鄉縣屬暖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型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2.7℃。1月平均氣溫-3.9℃,極端最低氣溫-24.9℃(1972年1月26日)。7月平均氣溫26.4℃,極端最高氣溫42.4℃(1979年6月13日)。
年平均無霜期187天,年平均日照2528.8小時  ,日均6.9小時,太陽輻射總量為124.6千卡/厘米。
平均年降水量523毫米,年最高降水量1352.3毫米(1963年),最低降水量205.8毫米(1972年)。

水文

柏鄉縣內河流屬海河流域子牙河系。境內有1條行洪河道午河,由境內中南部自西向東橫貫而過,上游在縣城西南分為南、中、北三支,總流程29.16公里,設計行洪流量80立方米/秒。平均河寬35米,歷史最大行洪量196立方米/秒。全縣河網密度為0.112公里/平方公里,徑流總量1030萬立方米。

 土壤

柏鄉縣境內土壤分2個土類,4個亞類,5個土屬,21個土種。西部重壤質土面積6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2.3%;南部和北部沙壤質土21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8.1%;零散分布的中壤質土85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32.7%;分布全境的輕壤質土145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55.8%;東南部輕壤質潮土面積3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1%。大部分土地不沙不粘,疏通松透,耕性良好,熟化程度較高。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柏鄉縣水資源主要為地下淡水和大氣降水。地表水資源以降水徑流和河道客水為主,地表水資源總量多年平均為2015萬立方米。全境多年平均降水量1.3754億立方米,徑流總量986萬立方米,客水主要來自午河上游,三條支流多年平均來水量1029萬立方米。地下水資源即淺層水總補給量,多年平均為4404.7萬立方米年地下水允許開採量為7199萬立方米。

土地資源

柏鄉縣土地總面積26014.2公頃, 土地利用類型以耕地為主,人多地少。

柏鄉縣土地利用狀況

土地利用類別面積(公頃)占土地總面積比例
耕地19628.275.5%
園地1231.64.7%
林地36.210.1%
城鎮居民點和工礦用地3497.313.5%
交通用地814.53.2%
水域3891.5%
未利用地417.41.5%

交通運輸

柏鄉縣 柏鄉縣
柏鄉縣地處交通要衝,古時有南北驛道、御路。現代鐵路、公路縱橫交錯,北距石家莊60公里,南距邢台40公里。距北京300公里、天津400公里,濟南、鄭州、太原均在300公里以內。以柏鄉為中心的400公里半徑內,有北京、天津、鄭州、濟南、石家莊、邯鄲六大機場和天津港、黃驊港。柏鄉縣內交通以鐵路、公路營運為主。

公路

京港澳高速穿境而過,在柏鄉縣境內全長14.49公里,設有16、17號出入口。 107國道擦縣西緣而過,境內全長3.03公里。另有鎮固線(鎮內—固城店)、寧高公路(寧晉—高邑)、山固公路(山口鎮—固城店鎮)、柏鎮公路(東鎮—柏鄉)等縣道。2014年,柏鄉縣公路里程350公里,民用汽車擁有量18162輛;公車線路27條,公車運營車輛39輛,出租汽車54輛。

鐵路

京廣鐵路從縣西緣擦過,和臨城縣交界處有鴨鴿營站和鎮內站,均為三等站。
管道 京(北京)邯(邯鄲)天然氣輸氣幹線從縣域穿過,在縣城西側4公里處設有3號閥室並引入縣城和經濟開發區。日供氣2萬立方米。

經濟概況

柏鄉縣 柏鄉縣

柏鄉縣二輕工業總公司一班人,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立足實際,大膽探索,有效地促進了該縣二輕工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2008年,全系統工業總產值達1.06億元,實現年利稅832萬元,公有固定資產總量增長到4200萬元。從2002年到2008年,連續7 年獲得縣項目建設先進單位、實績突出單位,2005年至2007年連續三年被評為河北省輕工集體先進聯社,原公司經理、聯社主任馮煥炬獲得全國輕工行業勞動模範榮譽稱號。立足實際搞改革,轉換機制謀發展。在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柏鄉縣二輕集體企業由於受傳統經濟體制和經營機制的影響,系統內的企業大多停產或半停產。在這種情況下,該縣二輕工業總公司一班人堅持發展第一,職工利益至上,積極推進集體企業改制,發展多種形式的集體經濟、合體經濟,採取“因企制宜、一廠一策、宜股則股、宜租則租、宜售則售”等靈活多種的轉制形式,最佳化組合,實現了資產所有者和經營者的債權分離,優勢互補、互利雙贏。經過這幾年的實踐運行,企業都保持了旺盛的發展勢頭。

第一產業

以人為本辦實事,和諧穩定保發展。多年以來,柏鄉縣二 輕工業總公司堅持把廣大職工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就業、收入、養老問題作為關注民生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首先解決好職工就業問題,企業在轉換機制的同時解決職工的安置問題,保證了全系統在改制過程中的下崗、失業人員全部上崗就業;其次,全力解決好集體企業職工參加養老保險和離退休職工生活保障問題。2005年,柏鄉縣二輕工業總公司自籌資金補交了 職工養老保險金,將契約制以上職工全部納入了社會養老保險統籌。
管好資產打基礎,用活資產謀發展。該縣二輕總公司加強國有 資產監管力度,使公司資產從源頭上避免了流失,實現了保值增值。同時,盤活用好公司資產,本著“宜並則並、宜合則合、有效適用”的原則,對集體資產重新組合,以分散變集中,以條塊變整體的辦法,形成了新的資產優勢,實現了二輕工業企業 集體資產增值效應,使企業規模越做越大。以二輕工業企業為核心的柏鑫工業 經濟園區已發展成為該縣重點企業和納稅大戶。
聚集合力上項目,營造園區促發展。為了實現又好又快 發展,柏鄉縣二輕工業總公司自2003年開始謀劃,充分利用自身優勢,走節約、集約、集中發展之路,著手建設工業園區,走園區發展之路,加快了項目建設步伐。該公司指導系統企業走科技興企之路, 淘汰低能高耗產品,以新、特、精為主導方向,形成了機械、鑄造、化工、服裝等四大支柱產業。該公司還利用系統企業綜合 優勢,拓寬引資渠道,近幾年來又有多家企業入駐工業園區,園區面積已達260畝,形成了園區企業互補互動的新格局,有效促進了二輕經濟工作年年上台階。

第三產業

柏鄉縣形成了以漢牡丹園為龍頭的漢牡丹文化旅遊業,2012年起每年舉辦中國漢牡丹文化節。總投資50億元的集文化、旅遊、加工、貿易、影視等功能於一體的中國漢城文化產業園於2014年開園,有中國大漢牡丹國際博覽園、漢皇宮、燕趙民俗文化村等子項目。2014年,柏鄉縣有限額以上批發業法人企業3家,從業人員182人,營業面積320平方米,資產總計6534萬元,商品購進額12.29億元,銷售額10.16億元,營業收入10.13億元,利潤總額1630萬元;限額以上零售業法人企業2家,從業人員26人,營業面積1160平方米,資產總計373萬元,商品購進額1269萬元,銷售額1459萬元,營業收入1375萬元,利潤總額92萬元;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05億元,其中城鎮9.87億元,鄉村7.18億元。出口總額567萬美元。2014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43.41億元,其中居民儲蓄存款餘額30.37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23.44億元。有固定電話用戶13291戶,行動電話用戶116129戶,網際網路寬頻接入用戶15734戶。

社會事業

柏鄉縣中學 柏鄉縣中學
農業科研機構6個,農業專業技術協會5個,農業技術推廣站2個。2003-2007年,累計推廣先進適用農業科技成果30多項,完成國家級科技項目6個,市級12個,縣級16個,科技進步貢獻率達45%。教育文化事業:現有縣級電視台、有線電視台、廣播電台各1座,文學藝術協會4個。有各級各類學校104所,其中高級中學、職業技術教育中學、教師進修學校、特教 學校各1所,鄉級中學9所,在校學生30000多人。覆蓋全縣62所農村中國小的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全部完成並投入使用。
衛生 事業:現有新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縣綜合醫院、縣疾控中心、各鄉鎮衛生院、各村衛生所“三位一體”的醫療救助體系。有各類醫療機構11個,專業衛生技術人員212人,平均每萬人擁有醫生11.53人、擁有病床16.39張。2007年全面實行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

教育事業

截至2007年,柏鄉縣有各級各類學校104所,其中高級中學、職業技術教育中學、教師進修學校、特教學校各1所,鄉級中學9所,在校學生30000多人。覆蓋柏鄉縣62所農村中國小的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全部完成並投入使用。 2011年柏鄉縣被教育部、河北省政府分別評為“國家基礎教育質量檢測組織工作先進單位”和“教育工作先進縣”。

2014年柏鄉縣各級各類學校情況
學校類別學校數(所)在校學生(人)專任教師(人)
幼稚園485073388
國小3816314931
國中46821436
高中11816133
中等職業技術學校21192148

文化事業

柏鄉縣 柏鄉縣
柏鄉縣構建了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縣綜合醫院、縣疾控中心、各鄉鎮衛生院、各村衛生所“三位一體”的醫療救助體系。截至2007年,全縣有各類醫療機構11個,專業衛生技術人員212人,平均每萬人擁有醫生11.53人、擁有病床16.39張。2007年全面實行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 2011年新建6所鄉鎮衛生院並投入使用,新農合參合率達97.91% 。2014年,柏鄉縣醫療衛生機構技術人員557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266人;床位數750張。

科技事業

截至2007年,設有農業科研機構6個,農業專業技術協會5個,農業技術推廣站2個。2003—2007年,累計推廣先進適用農業科技成果30多項,完成國家級科技項目6個,市級12個,縣級16個,科技進步貢獻率達45%。2011年通過國家科技進步縣考核驗收。2014年,柏鄉縣專利授權16件。

著名人物

魏裔介

1)烏頭宰相---魏裔介

柏鄉縣 柏鄉縣
魏裔介,字石生,號貞庵,邢台柏鄉人,生於明萬曆44年,卒於清康熙25年。裔介少年聰慧,15歲考中第5名秀才,26歲中舉人。清順治2年他31歲,進士及第,選庶吉士,授工部給事中。後升任都察院都御史,累官至 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學士。他入閣辦理國家大事時年僅40餘歲,鬚髮皆黑,歷史上稱之為烏頭宰相。
魏裔介出身農家,入朝為官後比較關心 民間疾苦。順治16年,他任太子太保總憲大夫時,一天行至北京南郊,見有數百黎民相聚痛哭,便詳細詢問原由。原來南郊打磨廠一帶的土地、房屋被跑馬圈地所占,並限期遷移他地,造成成千上萬戶人家無處安居。他安慰了百姓,並將此情急速奏明皇帝。奏議說,京郊是國家的根本,黎民是保國的力量。倘若圈占了他們的土地和房屋,使其無法生存,勢必聚眾鬧事, 京城難得安寧,國家存亡難保。皇帝閱奏,便傳旨免圈京郊土地。
順治18年,他上書 皇帝要省刑法,減賦稅,培國本,恤民力。書稱天下初定,民之瘡痍呻吟未息,猶如初飛之鳥不要拔其羽,初植之樹不可搖其根。皇帝十分重視這項建議,旨準免農稅500萬兩。在緩和滿、漢民族矛盾上,他曾起到 相當作用。康熙10年,皇帝在南海瀛台召見王公大臣,言及吏部提議凡直隸州縣官吏應盡選取用滿人。康熙皇帝問魏裔介此議如何?他答道:“直隸省所屬各州縣向習漢文,必選 精通漢語人為官方好。”皇帝連連點頭,此議遂止。一場激化民族矛盾的風波平息了。康熙17年,柏鄉、隆平、寧晉遭大水災,那時魏裔介已辭朝還家閒居,為了解救人民困苦,他聯合地方官把 災情詳報戶部,得旨準免除一切差捐,並免除三縣農稅十分之三。
柏鄉縣人民 柏鄉縣人民
魏裔介為官清廉,剛直不阿。他激流勇退,年未衰而辭朝,晚年以著書自娛,著有《希賢錄》、《昆林論抄》、《古文欣賞集》、《陰符經註解》、《樗林偶筆》等著作上千卷,總稱《兼濟堂文集》。
康熙25年,即公元1686年的元旦,他自書一副 對聯於門上曰:“烏頭宰相歸林下有十六年常思乾乾翼翼,白髮書生慶青春七十一載寧忘戰戰驚驚”。這一年4月,魏裔介因患牙疾病逝於家,終年71歲。康熙皇帝派官員奉白銀千兩代御祭葬,諡號文毅。

魏荔彤

2)中醫名家---魏荔彤
清代醫家。字庚虞,號念庭、懷舫,河北柏鄉縣人。早年攻儒,並頗有發展,任職至漳州知府、崇明兵備道等。中年患痿痹疾,更潛心醫學,遂成飽學之士,醫學上著述亦多,有《傷寒論本義》、《金匱要略本義》行於世;另有《素問通解》、《靈樞經通解》,惜未見流傳。

槐陽八景

古鄗舊址

柏鄉縣景點 柏鄉縣景點
世變揚塵滄海中,浮雲依舊塞寒空。五城陌照蕭王月,湯沐邑余公子風。救趙應推監者策,摧薪獨羨鄧侯功。鄉園咫尺堪憑弔,驀見青山思不窮。清朝 魏裔介,"古鄗城"舊址即今縣北之固城店。
鄗之名稱始見於 春秋。《左傳》載:“魯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齊國夏伐晉,取邢、任、欒、鄗。”而其為邑,當更在此以前。鄗在春秋時屬晉,戰國時歸趙。因地處晉、趙邊陲,諸侯攻伐常為征戰之地。齊伐晉,中山侵趙,都在這裡進行過戰爭。今天固城店村民翻地挖土,還常常發現斷矛、殘劍及銅箭鏃等兵器。鄗是歷史上的古城,曾做過魏公子信陵君的湯沐邑。走進古鄗舊址,站在牆根下 仰視,方覺出眼前這道城牆的高大與堅實。殘牆長約55米、高3米,為夯土結構,從部分斷裂面仍清晰可見堅實的夯土層,想當年古城的建造者一定花費了不少心思。作為軍事重鎮,這城牆不僅是地界的象徵,也是守衛者抵禦外敵的屏障。從牆頭的土坡攀援而上,我們便站在古城的頂端了。說是頂端,其實是就今天的狀況而言,古城的本來面目原比這高大得多。 風霜的擊打,雨雪的沖蝕,再加上後來人為謀生計取土燒磚、平整土地,曾經擁有內外兩套城池、占地千餘畝的古鄗城早已不復當年的雄姿。站在1米多寬的城牆上端極目遠眺,千年前的烽火狼煙、兵馬刀戈盡被淹沒在這豐收的景象里,惟有田埂間散落的瓦片與夯土的殘牆一唱一和,訴說著古鎮的歷史。瓦是漢瓦,細究起來當是古鄗城繁榮昌盛時期百姓生活的見證。這一繁榮得益於東漢劉秀的崛起。研讀固城店乃至整個柏鄉的歷史,似乎總和光武帝劉秀脫不了干係。《後漢書·光武帝紀》細數了這段 往事:“光武於是命有司設壇場於鄗南千秋亭五成陌。六月己未,即皇帝位。燔燎告天,鄗於六宗,望於群神……”雖說4個月後帝都就遷到了洛陽,但駐蹕的榮耀並不是處處都有,隨之而來的 繁華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皇帝料理朝政的宮殿蓋起來了,儘管如今已是漢瓦遍地,但仍被當地人尊稱為“金殿崗”。高大的城牆被加固修復了,城外還有護城河環繞,建有南、北、東三個城門。見證了光武帝榮光的鄗城前所未有地興盛起來,很快成為當時的政治和軍事重鎮。 追溯鄗城的歷史,是為了從當年的輝煌中尋一些古鎮遺風。除了眼前殘存的城牆,可做註腳的還有那些口口相傳的故事。譬如王郎(當時在邯鄲稱帝與劉秀抗衡的豪強勢力,後多被訛傳為王莽)追劉秀、牡丹向君王、斬倒石人問柏鄉,均頗具 傳奇色彩。雖說這樣的傳說難免帶了些虛擬成分,但剝除想像的外衣,總有些歷史的原型隱藏其中,讓人心馳神往。憑牆弔古,未免淒清,但古鎮的過去正是從這樣的遺蹟和傳奇中一點一點顯現出來的。古城牆默默守望了千年,見慣了世事更替,斗轉星移。對於今人來說,許多前塵往事憶都憶不起來了。

光武遺蹤

柏鄉縣景點 柏鄉縣景點
縣北十五里舖村西大路旁,有一座漢光武廟,這裡就是劉秀當年即 皇帝位的地方。新莽末年,天下大飢,各地農民蜂擁起義,劉秀也乘機起兵,參加了綠林軍。嗣後,綠林軍擁立漢皇室劉玄為帝,以廣號召。更始元年,劉玄派劉秀持節巡河北一代,劉秀聯絡信都太守任光、上谷太守耿況、魚陽太守彭寵等,先後剷除了王郎,降了銅馬,鎮壓了青犢、上江、五幡、大槍等農民起義軍,勢力 逐漸強大起來。更始三年,劉秀行至鄗城,部將耿純等勸其稱帝。據《後漢書光武本紀》記載:“光武於是命有司設壇於鄗南千秋亭五成陌,六月己末即皇帝位。燔燎告天,湮於六宗,望於群神”。改鄗為高邑,是為光武帝。登基儀式設在戰場上,開先帝之先河,僅這次祭祀活動就達數月之久。後漢書《祭祀志》記有這次祭祀的內容、規格、位置以及宰殺牲畜的數量等等,由此可見當時的盛況。劉秀隨著 歷史匆匆的腳步恢復了漢室的統治地位,從此開創了東漢王朝二百年的基業。東漢章帝元和三年(公元86年),劉秀下詔高邑(即鄗城),於即位壇上建光武皇帝廟,歲時以祀。廟前院正殿有光武皇帝像,後院為僧眾所居。廟前有斷首石人一個。相傳劉秀自薊奔往信都時,夜色昏黑,迷失方向,行至鄗南五成陌,聞前方有人語,上前詢問此系何地,信都在什麼地方,對方竟不答話。再問,仍不答。劉秀一怒之下,拔劍向黑影砍去,“砰”的一聲,一人倒地,一人驚走。劉秀近前俯視,乃是一石人。順道有 石碑二塊,其中一碑上書“漢光武斬石人處”七個大字。此碑七七事變前尚存,今以毀沒,遺址不可復辨(《縣誌》有光武廟照片)。

高廟晴雲

廟貌崔嵬別有天,蕭蕭古木下寒鳶。勞人共眺春山雨,騷客曾尋秋水煙。對策劉蕡甘自老,能詩賈鳥亦空篇。丹房剩有青霞籙,勾漏何年學偓佺。 清魏裔魯。高廟晴雲景在縣城西南五里崔府君廟。該廟建在西路村和賈莊之間一座三丈多的高台上,故俗稱高廟。台頂面積逾畝,西南大殿三楹,東西兩廂為禪房。大殿前有古槐一株,古槐下有水井一眼,大殿內供崔府君像。府君祈州人,唐貞觀初,舉賢良,除授長子縣令,明察秋毫。每年陰曆三月初一高廟大會,這裡商賈雲集,香客、遊人絡繹不絕。高廟地處野外,視野開闊,登台縱目,頓覺野曠天低,大有超脫塵世之感。舉首仰望,蔚藍的天空中,白雲緩緩飄移。雲朵有時濃如棉絮,有時薄如蟬翼,忽而攢聚象岡巒層迭,群峰簇立;忽而盪散似湖海漁舟,片片白帆;風起雲湧,則象大海波濤,風捲殘雲又如秋風之掃落葉。雲塊還可以幻化為雄獅、猛虎、奔馬、驚牛,千變萬化,幻象無窮。這時,你不能不驚嘆大自然造化之神妙,悠然而神往。俯視台下大地,阡陌縱橫,黍稷盈疇。極目遠望,西路村前溪水明滅可見。環台北、東兩面有清相國魏文毅公佳城及其祖塋,一片翠柏,陰森蓊鬱,石羊、石虎、石馬、翁仲隱沒期間,面積甚大。遊人從高廟下來後,多來此巡視,憑弔這位清代的賢相。高廟已毀,連高台也夷為平地。

左海碑陰

循吏當年重漢廷,至今人頌使君清。槐蔭漠漠桐鄉愛,豐碣斑斑高邑銘。官路牛羊空日夕,畫堂燕雀幾生成。椒漿桂醑時陳獻,垂涕沾衣蔓草青。 ——清 魏裔介
左海碑陰在縣城西門外橋頭南城根,碑為明萬曆年間重修西門便橋所立。碑文為吏部尚書趙南星撰,碑背面有縣令張延庭草書七絕一首。詩曰:“頻年山水匝古城,盡怯危橋不可行。賴爾忽驚新築好,恍疑張果是前生。”並附小記:“西門便橋成,乃省際張巨川實勞焉。予嘉其好義,故為此,且自愧雲。”張字左海,故名“左海碑陰”。張延庭山東濱州舉人,明萬曆二年(公元1574年)來尹柏邑。在任期間繕城廓,疏槐、午,修橋樑,建水利,崇文教,簒縣誌,寬刑減賦,興廢除弊,諸多建樹,頗有政績。萬曆八年(公元1580年)擢南戶曹,離任而去。邑人為了紀念他,在城北泲水邊建立了張公祠。張延庭出身太學生,精通文墨,善書法,猶長於大草。碑陰詩句即以大草書寫。字型龍飛鳳舞,筆勢遒勁奔放,直可上追張旭,是以此碑因其在書法上的價值被列為槐陽八景之一。

虹橋新漲

名邦關鎖此稱雄,帝閣凌霄嵌碧空。梵剎金鋪分鼎足,飛廊水戴駕雙虹。霞天一色秋濤外,煙雨千村落照中。東北神京扼要路,車書一統奕世同。 清 馮志昭午河流經南關村首,河上跨一座石拱橋,名曰通濟橋。橋北端玉皇閣凌霄聳立,琉璃黃瓦,朱漆紅柱,雕樑畫棟,金碧輝煌。閣左是三官廟,閣右為玄帝廟。橋南岸分列鎮午寺大士庵。隔道西邊有龍王廟和戲台。這裡梵剎林立,殿宇巍峨,青堂瓦舍,參差錯落。橋東西兩側五丈許各建有一座涼亭,矗立在河水中央,有走廊通與河岸相通。站立在玉皇閣上,西望太行,碧色的河水宛如一條玉帶,環繞在古鎮的四周,城牆與樓閣倒映於水中,悠閒寧靜。河畔的楊柳,在輕風裡舒展著自己的枝條,更是嫵媚動人。撐一葉扁舟,流連于波光艷影之中,順流而下,“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一場大雨過後,河水上漲,站在河中涼亭之上,那洶湧澎湃駭人心目的河水震盪著亭柱,嘩嘩作響,更使人覺得驚心動魄,魂飛神搖。向通濟橋邊望去,只見一彎垂虹之下,飛珠濺玉,水霧繚繞,好一幅虹橋新漲的美麗圖景。玉皇閣凌霄聳立,閣下面是高大寬敞的閣門洞,兩輛馬車並行,兩邊還能走人。門洞前額上高鑲“槐陽福鎮”石匾,門洞下的路,是元、明、清三朝,太行山以東大陸澤以西惟一一條南北大通道,名曰九省萬里大御路。而玉皇閣這個關,就緊緊扼守著通往神京北京的這條要路。開則暢通無阻,車水馬龍,關則斷絕南北,水泄不通。明、清兩朝皇帝多次南巡都從古鎮經過,因為只有這一條路可走,別無它途。古鎮因是交通要衝,明朝就設有槐水驛,管著高、柏、隆、臨、寧五縣的驛遞,馬匹,轎夫眾多。這樣,路、關、驛連在一起,人來人往,可想見那時車如流水馬如龍的景象,應是何等的壯觀。至今南關小窄巷很多,據說就是那時留下來的。清初重臣魏裔介就有這樣一首詩,形象地描繪出了那時的一幕:槐驛愁聞斑馬鳴, 垂虹蜿蜓傍新晴。旗亭載酒春郊別, 圯上懷人明月橫。近水稻梁足雁鶩, 排青山色入軒盈。釣車不向桐江去, 欲對盈盈水一泓。 “槐驛愁聞斑馬鳴”外出的離人因不願遠離家鄉,所以愁聞送人離去的斑馬的叫聲。“旗亭載酒春郊別,圯上懷人明月橫”,虹橋前,大路旁,酒旗飄飄,店鋪林立,送別的人在這裡為親人和朋友餞行。又為了迎接朋友與親人的歸來,站在橋頭,在夜色和月光的輝映下,聽著潺潺的水聲,望眼欲穿,一直到明月當空,還不肯離去。此情此景,相互交融,那是一幅多么令人心動的畫卷呀。然而,時過境遷。自從清末修通了平漢鐵路,設了郵局。御路、關隆、驛站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也就不消自滅了。

泲水流清

潺潺如帶繞城流,跨壑虹飛古渡頭。極目煙波迷遠岸,會心回瀨鎖空洲。雲深渭水無車載,月落桐江有釣鉤。也可朝宗通北海,時人莫笑久淹留。 清 白玠泲水是槐河的一條支流,自西北高邑縣入境,經白樓上京等村逶邐流入槐河。後來又與護城河鑿通,繞縣城北東兩面在東門外匯入午河,東流而去。泲水兩岸楊柳垂堤,綠草如茵,春暖水漲,流水淙淙。加以沙白水清,魚群浮游其中,倏忽西東,空靈自如。出城北門西北一箭之地,有一座四塊石小橋。橋邊水灣,河水深而穩緩,魚兒多洄游於此,是垂釣的好所在。夏日綠柳蔭下,涼風習習,臨岸踞坐,執竿垂釣,屏神靜慮,溽暑頓消。人們亦多來此納涼,於鳴蟬聲中談古論今,消磨長夏。垂釣泲水灣,魚游楊柳巔。水清疑河淺,影動驚魚散。一竿手在握,世上有桃源。如當秋季來臨,西風漸起,天氣轉涼。那泲水也似乎凝入寒意,由清而白,由白而碧,淡碧色的河水象一川瓊漿玉液靜靜的流淌。又像一條碧玉彩帶,從天際飄來,在秋天的原野上顯得分外光亮。傍晚,暮色起時,河面上籠起一層水霧,迷迷濛蒙,似紗、似煙、似雲。泲水在水霧下,若隱若現,顯得飄渺而又幽深。縱目望遠,大有煙波浩淼之感。佇立橋頭,望著岸邊農舍炊煙裊裊升起,耳聽橋下流水鳴咽,不僅使人想起馬致遠《天淨沙——秋思》中“小橋流水人家”的句子,正是這樣的圖景。“泲水流清”你曾引起過多少人的遐想與詠嘆啊!

太行晚翠

太行蜿蜒鎮金天,萬里晴霞冒陌阡。中有高人拾橡粟,豈無傑士隱林泉。雲連秦晉飛朝月,地接幽并下夕煙。西望三峰頻駐馬,虬松古木已多年。 ——清 魏裔魯
太行山脈象一列巨大的屏風障立在縣境以西,蜿蜒起伏,綿亘不斷,岡巒層迭,高峰插雲。最近的白雲山頭踞縣城約五十里,站在城頭眺望那落日餘輝下的太行瑰麗的景色,便是“槐陽八景”之一的“太行晚翠”。山,在江南披一身綠裝,給人的印象是娟秀而文靜。在北國則是黑褐色的軀體裸露著奇岩怪石,讓人感到粗獷和豪放。太行缺少那細雨迷濛青翠欲滴的旖旎景色,有的卻是大雪紛飛、山舞銀蛇的雄偉風光。然而夏秋季節,在朝暉夕映下遠望太行群山,卻也有著絢麗迷人的色彩。傍晚,漫步在西城上,極目遠眺,那一抹遠山,自山腳向上依次是暗褐、絳紫、深藍、淡青以至於化入白雲。當夕陽懸在蒼岩山頂、白雲變做滿天紅霞的時候,蒼岩白石以南,熊耳、蓬鵲諸峰,則象是朵朵芙蓉和紅霞相接。大山的顏色則倒轉過來,從上到下依次成為赭紅、絳紫、深藍和黑褐。紅日西沉,暝色漸重,山色又有藍而青,有青而黛,等到暮靄漸漸升起,山腳早又繚繞上一條白煙如帶。天際,暮鴉歸巢,三五點點;田野,勞動了一天的農夫荷鋤而歸。“遙看青山晚照里,遍地英雄下夕煙”,多么美麗的太行晚翠圖。

慎齋書院

萁裘司馬有家傳,草閣風清亦洒然。種竹栽花留客醉,青林白石任君眠。桂冠靖節歸衡岳,倒屣中郎著祖鞭。九躓公車皆不第,學參濂洛繼高賢。 ——清 魏裔魯
慎齋書院在城西門外雪莊(今已無此村),乃明衡山令魏謙光讀書處。魏謙光字子觀,號慎齋,明兵部右侍郎魏謙吉之兄,清相國魏裔介之高祖。他生平篤志嗜學,嘗冬夜讀書,以雪拭目。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任湖廣衡山縣令,為官清正廉明,後為衡山士民舉入名宦。魏素性簡靜,不願宦海沉浮,掛冠歸里,於城西午河北岸闢地結廬,研經讀史,後人遂名之為慎齋書院。該處地僻村稀,人靜境幽,魏謙光效靖節遺風,周圍遍植楊柳,中建草堂,四面軒窗,不尚華麗。啟窗則見平疇翻浪,野曠天低,太行拱右,午水襟前,山色映戶,水光照庭,院中辟花圃,圍藥欄,鑿地為池,中植菱藕,紅白交錯。池旁迭石為山,修竹千竿,翠枝蕭遙。一年四季,院中春芍、夏荷、秋菊、冬梅,鮮花不斷,竹柏常青。堂後有小樓,藏書甚豐。院西南隅,一片桃林,中建高閣。登閣上,春聞鶯歌燕語,夏沐清風明月,秋望雁唳雲天,冬賞白雪賦詩。於此,遊目騁懷,吟嘯長歌,縱情天地之間,不啻世外桃源。林外有小溪,溪上橫危橋,橋頭茅亭,是魏謙光讀書倦余垂釣之處。書院中一切景物,舉凡草堂蘿徑,竹籬茅亭,青林石白,小橋流水,無不優雅清新,寧靜宜人;樸實無華,自然天成。魏謙光居此二十載,研經讀史,終老天年,著有《四書周易備采》、《五經大學又摘》等書。嗣後,隨著人世變遷,慎齋書院逐漸荒廢。清代中葉以後,遺址終於湮沒,於今早已無聞了。

風景名勝

漢牡丹園

漢牡丹園位於柏鄉縣城北5公里,占地520畝,是河北省AA級旅遊景區。 園內的漢牡丹高丈余,枝粗如掾,開花千餘朵,花大如蓮,同株花朵形狀各異,有單有雙;平常年份花色粉紅,長勢茂盛,天下發生大事之年則開素白顏色之花,枝莖衰敗;移至它地不活,人傷折之即手腫痛,具有傳奇色彩。

古鄗城

位於柏鄉縣固城店鎮,趙武靈王於前323年肇建,是趙國北方戰略要地,著名古戰場,劉秀登基前後作為東漢政權的臨時都城。故城土築,略呈圓形,城垣8公里,現僅有殘垣依稀可見。鄗乃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登基稱帝之地。當年劉秀髮幽州十郡突騎與占據河北州郡的銅馬、尤來等農民軍激戰,經過激戰,迫降了數十萬銅馬農民軍,並將其中的精壯之人編入軍中,實力大增,當時關中的人都稱河北的劉秀為“銅馬帝”。

千秋亭

位於十五里舖(舊名光武廟村)北100米處,公元25年劉秀在此登基稱帝,建立東漢政權。遺址呈邊長150米的正方形,因磚廠燒磚取土破壞嚴重,僅南部存部分高台。

貞節碑

該碑系元朝中憲大夫度支少監賈庭瑞為其母所立,由楊載撰文,書法家趙孟頫書,字跡筆畫豐潤,婉轉流暢,結構勻稱優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崇光寺

崇光寺原名宗聖寺,始建於北魏時期,原是北方規模較大的皇賜佛教場所。2008年1月出土唐代圓雕石佛一尊,通高3.45米,雕琢精美,生動傳神,極富藝術魅力。柏鄉縣規劃在漢牡丹園西側重建崇光寺。

古蹟遺址

遺址 南滑遺址(鄗歷王墓)、 鄗城遺址(王莽城)、 千秋亭遺址、趙菅遺址、趙村遺址、楊村遺址
古墓葬 馮唐墓、賈諒墓地、正元寺古墓、呂兆熊墓、堅鐔墓、焦旭墓、劉知遠墓、魏裔介墓、東小京古墓群
碑刻 賈母貞節碑、張楫碑(張君德政碑)、貞節碑堂記、百壽圖、大友堂石志、北齊墓誌、靈應石刻、靈應碑記、玉台寺碑、鄉規民約碑、漢光武帝祠莊諸碑、趙惟卿墓志銘、地藏菩薩經幢、魏裔介墓誌、魏裔介夫人墓誌
槐陽八景古鄗舊址、光武遺蹤、高廟晴雲、左海碑陰、虹橋新漲、泲水流清、太行晚翠、慎齋書院

語言文化

方言

邢台方言,屬於北方方言區的冀魯次方言區(舊稱“冀魯官話區”)。由於邢台歷史上處於直隸山東交界地帶,且有兩省六縣的“飛地”夾雜其間,地理複雜、風俗特殊,所以邢台的方言具有“源流駁雜、語彙豐富”的特點。邢台雖距北京較近,但與國語在發音上差別很大,語彙也有一定差別,但語法則差別不大。語音與山東西北部方言接近,某些語彙明顯帶有山西方音。無論中國的語言專家還是自稱“中國通”的“老外”,面對滿口土語、侃侃而談的老農,往往也是“望土興嘆”不知所云。邢台方言和這一帶的文化、風俗就好象一件件出土文物,既“土裡土氣、又高深莫測”。
邢台方言與國語在語音方面有一定的差異。如它比國語少了一個舌尖後濁輔音聲母r〔r〕;邢台方言中還多出了一個舌面濁輔音聲母〔〕和一個舌根濁輔音聲母(ng)。如邢台方言把“肉”、“人”讀作〔lu〕、〔l n〕,把“娘”、“牛”讀作 i
問侯語、常用語走啥、《做啥》 慢兒、慢兒來(語調上揚)《什麼》 啥哎、啥個、啥也哎、《什麼?怎么?》 走啥來、走慢兒來《乾什麼呢》 吃藍拜、起藍白《吃了嗎》 誰(四聲)也哎、誰yai《誰呀》 走慢兒(語調上揚)力;《做什麼呢》 貓(mao)貓 《看看》 曾么結;增么著《怎么樣、不友好含意》 固擁《動一動》 喃漢《那裡》
感受類
歇得(dei)、不來《很好》 真得(dei)《正好》 能(四聲)得(dei)《非常好》 頂得(dei)《恰好》 得(dei)勁兒《舒服》 楚貪;區坦《舒服,寬暢》 惡應《隔應,討厭,含讓人噁心意》
形容詞
挫惡(惡輕讀)《低》 搓子《矮個子》 漢們《爺們》 撐僅嗯《有錢,擺譜》 柴(四聲)《不正經,偏指於好色,區別於隆堯內邱一帶的柴指弱小、不漂亮之意》 展瓜《漂亮,指活做的漂亮較多》 瓜淨《同上,指勞動成果漂亮》 長短....《無論怎樣》 不淤群 《不合群》 現眼《丟人現眼》 眼子《事非不清,吃虧而不知的人》 釀人(那樣人急讀)《貶義,形容人品很差》 血淋乎辣(音:斜吝虎旯)《好多血,很可怕》 邪呼(音:歇虎)《耐性差、不經痛疼,含意可推而廣之》 迪留;踢六《向上提》 出留;楚驢《往下滑》 擺置;掰即(ji)《辦,解決》 呲毛(音:此帽)《次、差勁》 更么《趕緊》 得(dei)意兒得(dei)《故意地》 老絲、廣《老是,總是》 牢西(xi)老實 樣方兒 《好看 漂亮》 柔頭、遠呼 《軟和》 和柔 《空蕩蕩的》
名詞類
條句、條住《苕帚》 掃句、掃住《掃帚》 飲句、炊住《炊帚》 洋茄子《汽球》 它拉兒(音:塔旯)《拖鞋》 營營兒、老陽兒《太陽;陽光》 胳拉拜《膝蓋》 顏臉蓋、月拉蓋《額頭》 胳拉窩《腋窩》 瓢《舀子》 胰子《香皂》 鋪糰子、鋪潭子《板凳,草制,較低》 玉子《辱子》 鋪地《辱子》 蓋地《被子》 二布攪《半薄半厚的(衣服或被子)》 瓮《水缸》 燒、斗子《桶》 且答子《腳踏車前樑上掛的袋子》 窩單兒《大包袱》 茅子《廁所》 手把掌兒《手套》 都地《地上、大地》 排子車(qie)《手推車》 荊笆《手推車上面為載貨而加高的攔板》 三蠻(三馬)《三輪車》 撞屋《東西屋配房》 nia花《棉花》〔威縣東北地區〕 家北、家南、家西、家東《自家村子的北南西東之外,指方向》 吐沫《唾液》 哈拉拉《哈喇子、口水》 鼻子桶、鼻靜《鼻涕、濕》 鼻子疙渣《鼻屎、乾》 赤嘛虎《眼屎》 耳遂《耳屎》 打涕粉《噴嚏》 稜子《冰雹》
行為類
拉臭臭、拉八八、解大手《拉屎》 臭長興《臭美》 羅羅、拉拉《商量、討論》 拉管《講故事》 遙達《到處》 惡(e)整《蠻幹》 一工勁《一直、一氣呵成》 吃沒沒《吃奶》 確確《折中》 股丟下(蹲下) 冷子(冰雹)
食物類
居(ju)《煮》 糊(hu)《煮》 騰(teng)《蒸》 六(liu)《蒸》 榨(zha)《煮,專指煮老陳醃鹹菜》 卷子、饃饃、乾糧、乾滴《饅頭》 黃菜《大白菜》〔東南部分村莊〕 麻糖《油條》 果子《油條,也指點心》 細果子《點心》 氣布袋、荷包《布袋狀油條里放雞蛋》 蘿北《蘿蔔》 黑筍《海帶》 粉欠《澱粉》 棒子《玉米》 茄夾、茄和《類似茄盒,茄與肉沫間隔蒸製而成》 宮醬子、小拐磨、拐磨子《黃豆磨半碎狀和米、菜、粉條等煮製的地方食物》 ....那夠《又稱苦力,青菜加麵粉蒸製的食物,前面常冠以青菜名,有名家考證來源於滿 族,滿語,待定》 老鹹菜、老陳鹹菜《籮卜等醃製後煮熟放置半乾狀的鹹菜》 尿(sui)包《膀胱》 薰菜、髓包肉《膀胱內放肉的一種地方熟食,類似火腿》 灌腸(專指以蕎麥面為主蒸熟晾涼後,塊狀,多以涼拌食用)
時間類
那會兒《片刻之前》 過會兒、待會兒《片刻之後》 夜呵《昨天》 前夜呵、前事呵《前天》 大前夜呵、大前事呵《大前天》 今兒《今天》 起五京(起五更)《清早》 早起《早晨》 氣老飯《上午九時許》 晌戶《中午》 過晌兒《下午》 天西《下午》 螞蚱眼《黃昏,天色將黑未黑》 黑呀、黑家《晚上》 半黑呀、半黑家《半夜裡》 下二點《半夜二點左右》 趕明兒《明天》 過明兒《後天》 大過明兒《大後天》 夜呵黑家《昨晚》 前夜黑家《前天晚上》 大前夜黑家《大前天晚上》 年是《去年》 前年《二年前》 大前年《三年前》 來年、過年《明年》 七功夫(吃功夫)《花費時間》 呼昂《晚上》 夜兒呼昂《昨天晚上》
動物類
米米蛾《蝴蝶》 馬螂《蜻蜓》 夜貓子《貓頭鷹》 長蟲《蛇》 不個《鴿子》 老鴰《烏鴉》 花野巧、麻野巧《喜鵲》 老照、老貓照《麻雀》 鑿鑿木子《啄木鳥》 乖子《青蛙、視環境也指螞蚱》 米陽、米米陽《螞蟻》 血里虎、血虎子《璧虎》 花花叫《七星飄蟲》 刀螂、長脖子大螂《螳螂》 老鴰蟲《黑色的飄蟲,不知學名》 綠豆蠅、大屎蠅《蒼蠅》 黑小子《天牛》 第流《蟬》 第流牛、第流猴、第流龜兒、西流猴《蟬蛹,夏季美食油炸金蟬》 淹白虎、壓白虎、燕巴虎《翩蝠》 油淹《蜈蚣》 黃蚰《黃鼠狼》 光棍打鋤《布穀鳥》 米樣 《螞蟻》像米一樣
搞笑類
前邊一改彎,不拉遠那茅子就到了 《廁所左拐,不謝》
來源百度貼吧柏鄉吧
柏鄉吧,一個聚集了柏鄉縣70——80——90後成員,交流文化的平台。

非遺名錄

項目名稱項目類別保護級別
柏鄉漢牡丹傳說民間文學省級 、市級
招子鼓(撣子鼓)民間舞蹈
省級  、市級
火神會民俗省級 、市級
柏鄉漢牡丹花會民俗市級

節令

春節 同全國多數地方
正月初五 俗稱“破五”。五更放炮(崩窮);打掃衛生(窮氣);停止走親訪友(避窮)
正月十二 包餃子象徵捏老鼠嘴;晚上在門前點篝火象徵烤老鼠爪:意為防鼠患
元宵節 同全國多數地方,大規模觀燈之風不甚普及
正月十六 民間文藝表演;晚上在街門口燒供在神位上的柏樹枝(烤柏靈火),烤手烤屁股防生病
二月二 前晚草木灰撒牆基以避毒蟲;早飯吃麵條“挑龍頭”;早晨不到井裡打水,防“撞龍頭”造成大旱
清明節 上祖墳,掃墓培土,上供香,燒紙錢
端午節 俗稱“五月單五”。家家戶戶改善生活,多吃水餃;節前三四日新婚女子的娘家人向婆家送粽子、蚊帳、涼蓆等物
中秋節 同全國多數地方
重陽節 同全國多數地方
十月一 晚輩上墳祭掃已故長輩;少數有在墳前燒用五色彩紙剪貼成的衣服(送寒衣)

葡萄之鄉

河北省柏鄉縣正式被中國經濟林業協會命名為“中國葡萄之鄉”。柏鄉縣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大力發展葡萄種植產業,經過20年的發展,該縣葡萄種植已經初具規模,到2011年葡萄種植面積超過3.6萬畝,年產量達到5.7萬噸,年產值突破2億元大關。
柏鄉縣地處冀中平原南部,全縣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四季分明,地下水資源豐富,適宜栽培葡萄。葡萄種植已成為該縣農村經濟的一大特色支柱產業,擁有巨峰、滕稔、克倫生、京亞、京秀等10多個優良品種。
柏鄉葡萄“增規模、提質量、上檔次”已具規模,並通過了無公害果品產地環境評定,成為冀南地區較大的鮮食葡萄生產基地,產品打入京津石等大中城市。
西汪鎮駐駕村果農和振峰正在自己的葡萄園裡忙活著,由於剛下過雨,串大色深的葡萄上掛滿了晶瑩的水珠。“雖然今年雨水多,葡萄有點減產,但是成果賣得省心,價位又高,光種葡萄人均一年收入一萬多。”和振峰笑嘻嘻地說。
全縣葡萄種植面積達3.6萬畝,占全縣經濟林面積的83%。產量達到5.67萬噸,產值達到2.2億元。柏鄉還被中國經濟林協會正式命名為‘中國葡萄之鄉’。”柏鄉縣委書記馮秋梅介紹說。
“三小時入海、兩小時進京、半小時上天”。為了打通葡萄銷售渠道,柏鄉由縣林業局牽頭,在葡萄種植聚集區先後成立了“富民”、“樂農”、“新綠地”等多家葡萄專業合作社,還成立了葡萄協會,經其多方聯繫,與北京最大的零售連鎖商業集團北京物美超市集團、石家莊北國商場超市成功實現“農超對接”,並簽署了長期戰略合作協定。
“以前葡萄賣到1.5到1.8元一斤,只有自己聯繫人找銷路過來車拉,想賣賣不了,參加‘農超對接’後,我家葡萄直供超市,價格提到了2到2.2元。一年一畝地能多收三四千塊錢呢,這八畝地收入七八萬塊錢不成問題。”駐駕村葡萄種植大戶和振峰說。
柏鄉在廣泛種植巨峰、滕稔等優良品種的基礎上,重點推廣新品種和新技術,建立了南江克倫生無核鮮食葡萄新品種示範園和內步鄉設施葡萄示範園,並與多所果樹科研機構及院校建立了聯繫,先後數次聘請省市葡萄專家進行技術培訓,積極推廣無公害果品管理技術。2008年和2009年,柏鄉還註冊了“新南江”、“金串串”、“漢牡丹”等商標。在質量和品牌價值的影響下,柏鄉縣葡萄產量達到57600噸,產品銷往北京、石家莊、長沙、武漢、廣州等大中城市,產值突破兩億元大關。
“現在,我們縣的葡萄種植面積還不夠大,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管理和技術水平也亟待提高,今後柏鄉將繼續發展葡萄深加工產業,以葡萄飲品、果脯等系列產品進軍市場,走有自己特色的葡萄產業化發展之路。”縣委書記馮秋梅說。

著名人物

縣委書記:張萬雙
縣委副書記、縣長:唐樹元(男)
人大常委會主任:楊栓軍
縣政協主席:李明生
縣委副書記:戴建亮

城市排名

柏鄉縣 柏鄉縣
2018年4月份,柏鄉縣以6.25的空氣品質綜合指數在全省縣(區、市)中排第110名。
2018年9月,河北省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對2018年7月份全省環境空氣品質考核排名情況進行通報,柏鄉縣空氣品質考核排名綜合得分倒數第5名,減34萬元。

邢台的鄉縣

邢台市簡稱為“邢”,雅號臥牛城,位於河北省南部,是冀南重要的中心城市和新型工業基地,有3500餘年的建城史,曾歷五朝古都,為河北省最古老的城市,是元代大科學家郭守敬的故鄉,素有“鴛水濱,襄國故都,依山憑險、地腴民豐”的美譽。邢台是河北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和省級園林城市,也是中國田徑之鄉、中國七夕文化之鄉和中國太陽能建築城。 

邢台市行政區劃

河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 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石家莊市長安區 | 橋東區 | 橋西區 | 新華區 | 裕華區 | 井陘礦區 | 鹿泉市 | 辛集市 | 藁城市 | 晉州市 | 新樂市 | 深澤縣 | 無極縣 | 趙縣 | 靈壽縣 | 高邑縣 | 元氏縣 | 贊皇縣 | 平山縣 | 井陘縣 | 欒城縣 | 正定縣 | 行唐縣
唐山市路北區 | 路南區 | 古冶區 | 開平區 | 丰南區 | 豐潤區 | 遵化市 | 遷安市 | 遷西縣 |灤南縣 | 玉田縣 | 唐海縣 | 樂亭縣 | 灤縣 | 漢沽管理區
秦皇島市海港區 | 山海關區 | 北戴河區 | 昌黎縣 |撫寧縣 | 盧龍縣 | 青龍滿族自治縣
邯鄲市邯山區 | 叢台區 | 復興區 | 峰峰礦區 | 武安市 | 邱縣 | 大名縣 | 魏縣 | 曲周縣 | 雞澤縣 | 肥鄉縣 | 廣平縣 | 成安縣 | 臨漳縣 | 磁縣 | 涉縣 | 永年縣 | 館陶縣 | 邯鄲縣
邢台市橋東區 | 橋西區 | 南宮市 | 沙河市 | 臨城縣 | 內丘縣 | 柏鄉縣 | 隆堯縣 | 任縣 | 南和縣 | 寧晉縣 | 巨鹿縣 | 新河縣 | 廣宗縣 | 平鄉縣 | 威縣 | 清河縣 | 臨西縣 | 邢台縣
保定市新市區 | 北市區 | 南市區 | 定州市 | 涿州市 | 安國市 | 高碑店市 | 易縣 | 徐水縣 | 淶源縣 | 順平縣 | 唐縣 | 望都縣 | 淶水縣 | 高陽縣 | 安新縣 | 雄縣 | 容城縣 | 蠡縣 | 曲陽縣 | 阜平縣 | 博野縣 | 滿城縣 | 清苑縣 | 定興縣
張家口市橋東區 | 橋西區 | 宣化區 | 下花園區 |張北縣 | 康保縣 | 沽源縣 | 尚義縣 | 蔚縣 | 陽原縣 | 懷安縣 | 萬全縣 | 懷來縣 | 赤城縣 | 崇禮縣 | 宣化縣 | 涿鹿縣 | 張家口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察北管理區 | 塞北管理區
承德市雙橋區 | 雙灤區 | 鷹手營子礦區 | 興隆縣 | 平泉縣 | 灤平縣 | 隆化縣 | 承德縣 | 豐寧滿族自治縣 | 寬城滿族自治縣 |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
滄州市新華區 | 運河區 | 泊頭市 | 任丘市 | 黃驊市 | 河間市 | 獻縣 | 吳橋縣 | 滄縣 | 東光縣 | 肅寧縣 | 南皮縣 | 鹽山縣 | 青縣 | 海興縣 | 孟村回族自治縣
廊坊市安次區 | 廣陽區 | 霸州市 | 三河市 | 香河縣 | 永清縣 | 固安縣 | 文安縣 | 大城縣 | 大廠回族自治縣
衡水市桃城區 | 冀州市 | 深州市 | 棗強縣 | 武邑縣 | 武強縣 | 饒陽縣 | 安平縣 | 故城縣 | 景縣 | 阜城縣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