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冶區

古冶區

古冶區位於唐山市區東部,距市中心28千米。面積263平方千米平方千米。古冶區人口36萬(2006年)。全區轄4個街道、1個鎮、4個鄉:林西街道、唐家莊街道、古冶街道、趙各莊街道、范各莊鎮、卑家店鄉、王輦莊鄉、習家套鄉、大莊坨鄉。區政府駐林西街道新林道。地勢北高南低,年均降水量590毫米,年均氣溫10℃。古冶東邊還有一條中國最長的一條河《石榴河》。礦藏有煤炭、耐火粘土、石英砂岩、白雲岩、貂皮灰岩、竹葉岩、伊利石、熔劑灰岩、水泥灰岩和煤矸石等十大礦藏,是國家重要的煤炭基地。京哈鐵路與205國道東西過境。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古冶區,商代屬孤竹國,春秋為山戎地,戰國時屬燕國,西周屬幽州右北平郡,三國時屬曹魏遼西郡海陽縣,晉、南北朝時仍為海陽縣屬地,北齊時併入肥如縣。隋朝屬右北平郡盧龍縣,唐時屬河北道平州,宋時為契丹轄地。契丹置灤州後,一直屬灤州。遼代時大部為灤州石城縣所轄。遼保大三年(1123年)灤州歸屬北宋,北宋改石城為臨關(又稱臨閭)。半年後,金破平州(今盧龍、灤州屬之),歸金管轄。金至寧元年(1213年)灤州屬蒙古。四年後(蒙古太祖十二年,公元1217年),蒙古任命鮮卑仲吉為灤州節度使(卑家店人)。蒙古至元五年(1268年),蒙古將石城併入義豐,全境又屬義豐縣。明洪武二年(1369年),義豐併入灤州。明永樂二年(1404年),灤州土著戶編社,外來戶編屯,下設65個社、屯,全境村莊大多數孩古社、廣益屯等。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廢社、屯,建警區,全州劃為10個區,全境多屬第十區,少數在第一、二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無變化。

古冶區的形成,始於19世紀80年代林西礦建礦之時,儲量豐富的優質煤炭和林西礦、趙各莊礦、唐家莊礦的建立是礦區形成的決定因素。“洋務運動”中,以清朝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為了加強國防力量,開始興辦工業,開發煤、鐵礦。清光緒二年(1876年)李鴻章奏準朝廷,派候補道員唐廷樞“勘察開平煤鐵情形”,次年成立了開平礦務局。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籌建林西礦;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袁世凱籌辦的灤州礦務局於宣統二年(1910年)建成趙各莊礦;其後,開平礦務局、灤州礦務局合併,稱開灤礦務局。合併後,民國7年(1918年)籌建唐家莊礦,民國13年(1924年)建成。3礦建立後,這一帶民稱“東三礦”。

林西礦建成後,礦址所在的林東、林西得以迅速發展形成林西生活小區;趙各莊礦的建成使趙各莊、顧家莊、樓子莊3個村形成趙各莊生活小區;唐家莊礦建成後,原名唐莊子的小村也發展成了煤礦生活區。儘管3礦建成時間不同,3片生活區形成有先有後,但由於都是為礦區服務,所以生活區基本構成均極相似:隨著廠礦的建立,出現大批產業工人,人口激增;富麗豪華、環境優美的“員司房”與低矮、陰暗、潮濕的“鍋伙”並存,是外國資本家以及為其服務的高級員司與礦工的生存條件鮮明對比;街衢定型,城區面貌逐漸顯現。到了20世紀30年代初,東三礦城區的基本輪廓和居住條件、生活條件(如商業、服務業、修理業)已初具規模。

其實,在“東三礦”之外,還有一個獨立的生活區,它就是古冶。在建礦前,除古冶以外,這裡僅有分散座落的幾十個村莊。古冶發祥最早,商代就有人居住,到明朝晚期已是鄉間集鎮。光緒十五年(1889年)建古冶火車站,從而交通和工商業迅速發展。因其地處林西礦、趙各莊礦、唐家莊礦之間,3礦建立後,為了煤炭外運,各礦都築鐵路與古冶相接,古冶成為物資集散中心和為煤礦生活服務的商業中心。這樣,形成了以古冶為商業、交通中心,通過煤礦鐵路和公路與林西生活區、趙各莊生活區、唐家莊生活區相連線的整體布局,4個獨立的為煤礦服務的生活區,合起來形成城區結構。

古冶區於民國37年(1948年)12月12日解放,鏇即歸唐山市管轄。其中林西、古冶為唐山市第七區,趙各莊為第八區,唐家莊為第九區。後因第七區過大,於1949年6月將古冶劃出,成立第十區(林西第七區的名稱不變)。4個區分別建立區公所,屬唐山市市政辦事處領導。1950年6月,4個區合併,稱唐山市第七區,成立區公所。同年12月,第七區公所撤消,建第七區人民政府,歸唐山市人民政府領導。至此,區境歷史上第一次有了整體的行政建置。1955年,唐山市第七區改名為唐山市東礦區。1995年,唐山市東礦區改名為唐山市古冶區。

行政區劃

古冶區轄6個街道、5個鄉:林西街道、唐家莊街道、古冶街道、趙各莊街道、呂家坨街道、南范各莊街道、卑家店鄉、王輦莊鄉、習家套鄉、大莊坨鄉、范各莊鄉。古冶區鄉街、村信息

古冶區鄉街包括:

王輦莊鄉、卑家店鄉、范各莊鄉、大莊坨鄉、習家套鄉、唐家莊街道、趙各莊街道、林西街道、古冶街道、南范各莊街道、呂家坨街道。

王輦莊鄉所屬村:

任莊子村 長山溝村 甘雨溝村 白雲山村 前水峪村 後水峪村 抹軸峪村 大水峪村 塔山營村 杏山溝村 磨石板村 南場村 王輦莊一街村 王輦莊二街村 王輦莊三街村 王輦莊四街村 蘆莊村 前金莊村 北金莊村 崔尹莊村 車莊子村 大笪莊村 小笪莊村 石匠營村 劉家窪村 馬莊子村 太古莊村 新白道子村 東白道子村 西白道子村 大菜園村 小菜園村 小古莊村 西趙各莊村 無水莊村

卑家店鄉所屬村:

徐莊子村 七百戶村 海子沿村 徐家樓村 前巍峰山村 後巍峰山村 北范各莊二街村 北范各莊三街村 橫河村 艾家圈村 李莊子村 龔莊村 小辛莊村 河南莊村 劉莊村 大城鎮村 北寺村 北范各莊一街村 卑家店一街村 卑家店二街村 卑家店三街村 棗園村 毛山村 王莊子村 平台子村

范各莊鄉所屬村:

范各莊村 張莊窠村 大赤口村 小劉莊村 前仁里村 後仁里村 周莊子村 汀上村 排各莊村 前岳各莊村 後岳各莊村 王喜莊村 甘義莊村 大李莊村 小李莊村 小岳各莊村 小西莊村 小郝莊村 小寨村 卜大寨村 佃大寨村 孟大寨村 小殷各莊村 前殷各莊村 董各莊村 小赤口村 尖角村 大安各莊村 南安各莊村 北安各莊村 呂家坨村 後殷各莊村

大莊坨鄉所屬村:

黑鴨子村 杜軍莊村 新庄子村 雷莊村 小任家套村 小建洲營村 大莊坨村 大建洲營村 小莊坨村 雙合村 胡莊村 東興街村 前興街村 永興街村 北興街村 林西村

習家套鄉所屬村:

東李家套村 劉莊村 張莊村 古冶西街村 新立村 黃坨村 西李家套村 習家套村 於家套村 西營套村 解家套村 楊家套村 任家套村 古冶東街村 勝利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古冶區古冶區

古冶區位於北緯39°42′55.52″ 東經118°26′58.41″之間,古冶區位於市區東部,與開平區、豐潤區、灤縣等地相鄰,是唐山市七區之一,距天津新港、秦皇島港、京唐港均不足百公里,距津唐高速公路唐山東入口僅3千米,205國道貫穿全境。

地形地貌

古冶區地處燕山沉降帶東南部,冀東灤河(近期沙陡河)洪衝擊扇上。從北向南依次出露的地層有震旦系(以矽質石灰岩為主)、寒武系(以灰岩、泥岩為主)、奧陶系(灰岩)、石炭系、二迭系(煤和礬土層)。地表為第四紀復蓋物,由北向南逐漸加厚。古冶區地勢北高南低,由東向西傾斜,北部以低山為主,海拔高度在200米左右;中部是幾條東西走向的山丘,海拔約70米;南部以沖積平原為主,海拔約40米;全區共分北部丘陵區、中部洪溝沖積扇山前平原,南部沖積平原和塌陷低洼地四種地貌類型。

由於從地下採掘了大量的煤炭和矸石,使得局部地層變空,受上部岩層重力的影響,地表相應部分自然沉降,形成該地區特有的人工地貌──塌陷低洼地。地下水一部分是第四紀深層、淺層水,一部分是奧陶系石灰岩溶岩裂隙水。第四紀復蓋物厚度為30~200米,連通性好,儲水量很大,-800米以上地下水非常豐富。奧陶系溶岩、裂隙水物理性質好,屬低礦化、微硬度水。

水利條件

古冶區主要河流有石榴河、沙河。石榴河河水主要為附近煤礦的礦井水和城市污水,主要功能為農業灌溉。沙河屬季節性河流,河水主要靠降水補給,冬春兩季河水很少,主要功能為農業灌溉。

氣候特徵

古冶區氣候屬於暖溫帶半濕潤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具有冬乾、夏濕、降水集中、季風顯著、四季分明等特點。年平均氣溫11.2℃,年平均降雨量648.1mm,集中於7—8月,年平均風速2.1m/s,盛行w風,年頻率1l%、年靜風頻率6%。本區的風隨季節變化而變化。冬季,西伯利亞附近廣大地區經常為較強的冷氣團控制,致使本區盛吹西北風;夏季,受海洋暖濕氣團影響,盛吹偏南風;春秋兩季是冬季風和夏季風的過渡季節,風向多變。

人口數據

古冶區,總人口36萬(2006年統計),2011年,古冶區人口出生率5.59‰,政策生育率98.14%,性別比104,已連續12年實現人口負增長。

自然資源

煤炭資源

煤炭是境內主要地下資源,儲量大,煤質好。主要為開灤礦務局開採。開灤礦區主要有開平主向斜(含荊各莊貧地)、車軸山向斜、林南倉盆地3個含煤構造之內,煤系地層為石炭二疊系,距今約2~3億年。煤系地層主要有砂岩、粘土層、薄層石灰岩等組成。含可采層5~6層,平均總厚離約15米左右,含煤係數5.43~10.22%。境內開灤煤田面積為151.928平方千米(合227891.75畝),煤層地質儲量119699.3萬噸。

煤矸石資源

煤矸石為採煤副產品。區境中煤礦隨著採煤常年向地面堆放。因推放過高,當地人稱“矸子山”。現堆放的大型矸子山系已自燃過的紅矸石,儲量數百萬噸左右。主要含鋁24%,矽46.5%,鈣22%,除少量用於建築磚、水泥原料外,尚未全部開發利用。此外,還有一些小矸子,儲量也較豐富,因尚未自燃,可作低質煤料。

耐火粘土

耐火粘土儲量十分豐富,礦石品種繁多。耐火粘土貯存在開平間向斜盆地的石灰系、二疊系地層中,屬沉積型礦床,有A層(硬質礬土)、AD層、G層(鐵礬土)3層礦體。

石英砂岩

粗粒石英砂岩,俗稱大黑砂,質地純、層位曬太陽,出露在震旦繫上統井兒峪、霧迷山組地層中,是燒制玻璃的主要原料。與之共生的白雲岩是燒制玻璃的主要配料,儲量大,具有開採價值。

水泥灰石

長山、域山、萬山、巍峰山都分布著制水泥用的灰石,以奧陶系中、下統為主,這種水泥灰石含氧化鈣40~50%、氧化鎂0.73~1.32%、二氧化矽和三氧化二鋁10~30%,儲量豐富。

礦井水

境內煤礦,長年向地面排放著井下巷道及采面的積水。這些礦水提升地面後沿著縱橫交錯的小溝外泄,流入沙河、石榴河,大部用於灌溉。區內蔬菜生產用水的70%來源於礦井排放水,緩解了部分地區地上水不足的問題。

經濟概況

綜合

到2005年,全區生產總值達到50.55億元,全部財政收入達到5.04億元,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70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360元,十年間分別增長了8.4倍、5.6倍、1.78倍和1.52倍,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一產業

2005年,古冶區有耕地11.75萬畝,全區共建成各類種養小區82個,專業村69個,養殖場418個,蔬菜、果品種植面積達到4.5萬畝,年產鮮切花6000萬枝以上。大力發展龍型經濟,全區已有龍頭企業13家。

第二產業

2005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45家,全年生產原煤620.2萬噸,洗精煤346.6萬噸,水泥152.7萬噸,焦炭135.5萬噸,粗鋼35.5萬噸,鋼材102萬噸,服裝148萬件。全部工業增加值完成32.44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4.09億元,分別是1995年的6.26倍和6倍,呈現出了強勁的發展態勢。

第三產業

2005年實現社會商品零售總額24.45億元,全區移動線上用戶已達8萬戶,移動通訊基站21個,網路復蓋率達到100%。網通公司固定電話用戶已達12萬戶,寬頻接入達6000多戶。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古冶區投資3000餘萬元建設文化館和圖書館,投資200萬元修繕區體育館。其中,文化館設有棋牌室、戲劇室、琴房、排練室、書畫展覽室、多媒體功能教室等10個功能室;圖書館設期刊閱覽室、電子閱覽室、少兒閱覽室、開架書庫、閉架書庫,藏書8萬餘冊。

2009年以來,古冶區全區已完成所有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建成村(社區)級圖書室、文化活動室353個,“農家書屋”工程已實現全復蓋,構築起堅實的基層文化陣地。

教育事業

2006年,古冶區投入100萬元在全市率先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選拔優秀農村青年到河北農大農村發展學院學習,培養一批留得住、幹得好的農村人才。同時,這區全面啟動新農民素質教育工程,3年內培養知識型、科技型農民骨幹1.5萬人,培訓青壯年農民4.9萬人,青壯年脫盲率達80%,使全區農民成為素質高、懂科技、善經營、能從事專業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的新型農民,全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古冶區衛生局現轄各級各類學校54所,其中國小33所,國中9所,國辦幼稚園7所,普通高中、職業學校、成人教育學校、教師進修學校、特殊教育學校各1所。在職教職工3330人。在校生29754人。其中,國小15369人,國中6087人,普通高中855人,職業學校936人,特教中心119人,在園幼兒6388人。

2012年,古冶區以優異的成績通過省教育督導評估,被河北省教育廳評為2012年度教育工作先進縣(區),並獎勵20萬元。連續四年被市政府評為“教育工作先進區”。

醫療衛生

2009年,古冶區新農合籌資標準為每人每年100元,統籌補償方案與2008年一致,扣除已參加廠企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口後,古冶區應參合人口為84495人,參合人口82567人,參合率為97.72%,超上年1.3個百分點,圓滿完成市政府下達的96%參合目標。

截止3月31日,古冶區共有3394人次參合農民進行新農合報銷,補償總金額185.47萬元,其中門診報銷1543人次,補償額5.67萬元;住院報銷1819人次,補償額178.37萬元;慢性病大額門診報銷32人次,補償額1.43萬元,報銷金額萬元以上的有14人,人均獲得補償1.29萬元。補償人次和補償金額較上年同期均有大幅增長,參合農民受益程度顯著提高,在緩解農民患者“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

社會保障

古冶區在全省率先實現民政福利對象集中供養,鋪就社會救助網路。古冶區投資1350萬元建成了老年綜合福利服務中心,在全省率先實現城市供養對象、農村五保戶、在鄉優撫對象、地震截癱人員集中供養,所需的吃、穿、住、醫、葬費用全部由財政撥付。在全面貫徹落實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礎上,出台了《關於建立健全城鄉社會救助體系的意見》,對城鄉特困民眾實施了住房救助制度、醫療救助制度、困難家庭學生教育救助制度,解決了困難民眾住房、治病、上學等方面的困難。大力實施"陽光培訓"工程,將困難民眾優先納入就業服務範圍,千方百計為有勞動能力的困難民眾提供就業機會。

風景名勝

多寶佛塔

多寶佛塔多寶佛塔

多寶佛塔,在峪中古寺前,金代建。寺殿的後檐下有一口井,因嚴寒不凍,乾旱不涸而得名天井。今寺廟蕩然無存,唯井與浮屠尚存。多寶佛塔是1976年大地震倖存下來的較完整的密檐式古建築。塔高3丈5尺,青磚砌成,八角形狀,共7層,塔身各層的每個角上各懸掛一個銅鈴(現已丟失)。塔的結構第一層較高,以上6層之間距離較小。塔的四面各有一個2尺高小碹洞,內雕佛像。塔南面的碹洞上鑲有一塊白色石板,上刻“多寶佛塔”四字。在東、西、北三面的碹洞上方雕刻有花紋。碹洞兩側刻有對聯。東側為“何群震振,持國握乾坤”。北側為“尋聲周沙界,慈非滿大千”。西側為“法權超苦海,仙樂引群生”。塔座上沿雕有16個小石佛像,八個角上各有一個小碹洞,內各有一個磚雕小佛像。因年久失修,塔基有損,1984年12月24日唐山市文化局撥款重修塔基。

北寺公園

北寺公園建於建國初期,唐山大地震後重建,一度遊人如織。由於年久失修,漸漸失去了原有功能。2007年,古冶區委、區政府強化經營城市的理念,把北寺公園南側60畝土地進行公開拍賣,換取資金重建北寺公園。環境優美,是步行散心的好場所。

民俗風情

春節:在民間習俗中,春節是古老而又最為隆重的節日。在農村,一般從臘月二十三就進入了過年階段。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相傳這一天是“灶王爺”上天的日子,他要向玉皇大帝報告人間善惡。過去有“二十三,糖瓜粘”的童謠,人們用糖瓜祭灶神,為的是用又甜又粘的糖瓜粘住灶君的嘴,免得在玉皇面前講人間的壞話。還要供上黑豆、甘草和一碗水,以祭灶君所騎之馬。灶上對聯大都寫“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這是一種迷信。在生產力和科學都不發達的年代,灶王便成了農民崇拜的對象。建國後,祭灶的習俗已經逐漸斷絕。人們在這天都要“掃房”(也有的地方在二十四掃房),這個習俗由來已久。這天早飯後,人們把屋裡屋外、房前房後徹底清掃一遍,家具、衣服洗滌一新,乾乾淨淨的迎接春節。

過了臘月二十三,過年的氣氛就更濃了。民謠說:“二十四,掃房子(也有說“二十四,寫大字”的);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殺年雞;二十八,貼年畫(指年畫、窗花、對聯等);二十九,糊香斗(燒香時用的香斗);三十兒,流油兒(指煉油、燒肉、炒肉);初一,初二磕頭兒(指小輩的給長輩的拜年)”。這些天,人們都忙忙碌碌,準備過年。臘月二十八,家家都在門口貼上大紅醒目的春聯,以此來烘托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表達自己的心理願望。臘月的最後一天是除夕,俗稱“大年三十”。這天,全家老少歡聚一堂,共進豐盛的晚餐。舊時,在除夕之夜有“守歲”的習慣,全家坐在一起,歡歡笑笑,享受天倫之樂。在這新舊年交替之際,辭舊迎新,守歲至半夜,人們還要吃除夕晚上包好的餃子。取其“更歲交子”(新舊年交替自子時起)之意。這大概是餃子的來歷吧。

陰曆元旦,俗稱“大年初一”。人們很早就起來放鞭炮,相傳此舉是為了驅逐“山魈”。山魈,據說是古時深山裡的一種兇惡的獨角鬼怪,但是它最怕聲響,人們就用燒竹子的爆破聲來嚇跑它。有了火藥後,人們就用火藥裝入竹筒,做成爆竹,後用紙制筒,也稱爆仗或炮仗。到現代,人們已不相信什麼“山魈”了,但還是習慣在春節放鞭炮,藉以歡慶節日,振奮精神。所以,從大年三十晚上到大年初一清早,鞭炮聲總是連綿不斷。近些年來,鞭炮、煙花工藝更臻精妙,創製了很多新品種,更給春節增添了歡樂氣氛。初一早晨吃完餃子後,小輩要給長輩拜年,行作揖磕頭禮。長輩要給小輩“壓歲錢”。在路上相遇,一般都說“恭喜發財”、“過年好”之類的吉利話。鄉鄰如有不和睦者,也藉此機會消除隔閡。正月初五稱為“破五”,人們都在“破五”前後互相宴請,表示親密無間,友好相處,以此來增進友誼。

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俗稱“元宵節”,它是春節後的第一個月圓之日。元宵節也叫“燈節”,本縣在正月十五前後,許多鄉村都舉辦花會,有旱船、中幡、高蹺、秧歌、武會等等。他們都串村演出,演出時鞭炮齊鳴,鑼鼓喧天,熱鬧非常。到了80年代,在文化部門的組織下,元宵節更為隆重。這一天,縣城裡道道花會,接踵而至。到了晚上,還要舉辦放煙火、燈謎晚會、跑花燈等活動,煙花五彩繽紛,花燈別致新穎。縣城的男女老幼、鄉下的青年人等,都擁到街道兩旁飽享眼福。觀看者多達數萬人。

元宵節吃元宵,因元宵形圓音圓,表示“團圓之意”,象徵吃了元宵就一家團圓和睦。元宵或用水煮,或用油炸,吃起來甜糯軟滑,味美可口。

龍頭節 :農曆二月初二,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名曰“龍頭節”。人們傳說,龍王在這天要去天宮領令,準備為民行雨。人們為使一年風調雨順,做“龍皮”(煎餅)、“龍蛋”(粘餑餑)、“龍鬚”(麵條)來供奉它。至今每到“二月二”,人們總是習慣食用煎餅,粘餑餑和麵條等。

清明節: 清明節又叫“寒食節”。主要風俗是:禁火寒食,祭祀祖先。相傳是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為悼念亡臣介之推而沿襲下來的一種祭禮形式。近代,在清明節這天禁火寒食的人已基本沒有了,但利用清明節悼亡祭祖的習俗卻一直沿襲下來。人們懷念已故的親人,在墳前燒香上供,在墳頭上壓紙錢,以此來表示對親人的懷念。建國後,上墳燒紙的習慣逐漸減少。但學生和教師們每年都要去祭掃烈士墓,緬懷先輩的功績,從而受到革命傳統教育,漸已形成了一種新的習俗。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端”即“初”的意思;“午”是按乾支排列而來,五月正是“午月”。所以五月初五就叫“端五”這天人們習慣在門上插艾蒿,包粽子,兒童帶五色線。端午早晨,門上插艾蒿,傳說是唐朝百姓在黃巢起義時為避災難而沿襲下來的。其實,端午插艾,是講衛生的習俗。因為艾蒿具有避瘟解毒之功能。這是一種值得繼承的良好習慣。包粽子,相傳是為紀念兩千多年前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本縣的粽子,多用黃粘米、粘高粱米、江米、大棗、豇豆等原料,用葦葉包成菱形。煮熟後蘸糖吃,味美香甜。端午前後,兒童們在手腕、腳腕上系五色線,說這樣可以除病祛災,長命百歲。據說一切邪鬼、瘟神等都怕五色線,人們就把它當護身符了。這個習俗帶有迷信色彩,建國後逐漸廢除了。另外,還有兒童們有胸前戴荷包、剪紙葫蘆貼在門上的習俗,據說它們可以收服瘟災。在本年出嫁的閨女,要回娘家過節,稱為“躲端午”。這些習俗也已逐漸廢除了。

乞巧節:農曆七月初七,民間稱為“乞巧節”。傳說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晚上相見一次,普天下的喜鵲都飛到銀河兩岸,搭起一座鵲橋,讓牛郎織女過鵲橋相會。織女是天宮有名的巧女,婦女們都在這天晚上趁她離開天宮與牛郎見面的時候向她乞求智巧,所以人們稱七月七為“乞巧節”。這天晚上,姑娘、媳婦們打一盆水放在黃瓜架下,傳說能在水中看到牛郎與織女相會的影子。中午,她們往水盆中扔花針,如果花針的影子象棍子,手就拙;如果花針的影子象剪子,手就巧。建國後,這些習俗已不存在。

麻姑節:農曆七月十五為“麻姑節",俗稱“鬼節"。相傳,麻姑無兄弟姐妹,她為了侍奉二老雙親,一直未出嫁。到父母雙亡時,她已成了老年人。她感到無依無靠,孤苦伶丁,便在七月十五這天晚上投河而死。鄉親們念麻姑是個烈女,又是個孝女,便把蠟燭插在瓢上,點燃後放在河裡,叫“撒河燈”,為麻姑照亮。同時還為麻姑擺上供品,燒紙錢,以此來表示人們對麻姑的懷念,對後輩子女也是個教育。此習俗建國後已經絕跡。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也是“團圓節”。中秋節親朋之間互相饋贈月餅。這時的五穀雜糧相繼成熟,人們為了慶祝豐收,中午要吃一頓豐盛的午餐。晚上要賞月,並吃些西瓜、月餅等圓形的食品,邊吃邊講關於月亮的故事,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仙兔搗藥等。外出辦事或遠離家鄉的人,也要趕回家中團聚。新出嫁的閨女和未結婚的兒媳,一般要在八月十六接來吃“餐遺”。

寒衣節:農曆十月初一是“寒衣節”。此時已進入冬季,天氣逐漸寒冷,人們都要換上棉衣,於是想到已故的親人也該換寒衣了。舊時人們有在墳前燒五色紙(剪成衣服狀)的習俗,叫作“送寒衣”,以此來表示對親人的悼念。此習俗帶有迷信色彩,今已不多見。

臘八日:農曆十二月初八,俗稱“臘八”。相傳“臘八"是佛祖釋伽牟尼成道的日子。最早是寺院的和尚在這一天煮粥祭佛,後來傳為民間習俗。又一說,此時一年的收穫已經完畢,應祭萬物之神以表農家的心意。從古至今,臘八這天,家家都要做上一頓“臘八粥”。一般用粳米、小米、高粱、黃米、爬豆(豇豆)、大棗、栗子、花生等原料,煮熟後香甜可口。人們習慣在這天醃“臘八蒜”。將剝好的蒜用醋浸泡,密封起來,20天后,蒜變成綠色,味道極美,是吃水餃的好佐料。舊時,出嫁不久的閨女在媽家“躲冬”,到這天吃過“臘八粥”就得回婆家準備過年了。

古冶名人

岳美中(1900--1982),原名岳鍾秀,號鋤雲,字美中,河北省唐山市東礦區小岳各莊人,著名中醫學家、教授。曾任唐山市醫聯總會副主任委員、華北行政委員中醫實驗所醫務主任、衛生部中醫研究生班主任、中華醫學會副會長、北京西苑醫院內科主任、教授、五屆政協全國委員會醫藥衛生組副組長、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等職。他從醫50餘年,對泌尿、呼吸、消化系統疾病及熱性病、老年病的醫治均有較深造詣,多次為中外國家領導人治療疾病,並為我國培養了一批中醫人才,為中國醫學做出了重大貢獻張廣厚(1937—1987年),唐山市古冶區林西人,祖籍山東,是我國著名數學家。主要從事單複變函數理論的研究。在整函式和亞純函式理論方面的研究,對幾個重要概念即虧值、漸近值、奇異方向和級之間的關係,給出了多種精確表達式。在漸近值理論方面,關於漸近路徑的長度估計,以及函式沿著漸近路徑增長的速度估計,肯定地回答了國際函式論會議上先後提出的五個問題;在值分布理論方面,與楊樂合作完整地解決了亞純函式的Borel方向的分布規律。鮮卑仲吉(1188--1244),金世宗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出生於灤州(今唐山東礦區卑家店)。其祖原居中山(今河北正定縣)。後晉時,其家移居灤州萬石山下,聚族而成村落,即今之唐山市東礦區卑家店。鮮卑仲吉大半生為元帝國統一天下南征北戰,屢立戰功,位至開國侯。李蒸(1895—1975)字雲亭,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區王輦莊人,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有影響的教育家之一,早年留美,主修鄉村教育,獲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自30年代起先後出任北平師範大學和西北師範學院院長十餘年。1949年後為全國政協委員會兼文教組副組長、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團結委員等職。節振國,(1910—1940)冀東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1910年出生於山東武城縣劉堂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0歲隨父兄逃荒到開灤趙各莊煤礦,14歲起進礦當工人,在1938年開灤煤礦抗日大罷工鬥爭中,開灤趙各莊礦工人節振國極富傳奇色彩的故事被人們廣為傳頌。1939年秋,節振國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40年8月1日,中國工人階級的優秀戰士、抗日民族英雄節振國率部與日偽軍作戰時,壯烈犧牲,時年30歲。

河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石家莊市長安區 | 橋東區 | 橋西區 | 新華區 | 裕華區 | 井陘礦區 | 鹿泉市 | 辛集市 | 藁城市 | 晉州市 | 新樂市 | 深澤縣 | 無極縣 | 趙縣 | 靈壽縣 | 高邑縣 | 元氏縣 | 贊皇縣 | 平山縣 | 井陘縣 | 欒城縣 | 正定縣 | 行唐縣
唐山市路北區 | 路南區 | 古冶區 | 開平區 | 丰南區 | 豐潤區 | 遵化市 | 遷安市 | 遷西縣 |灤南縣 | 玉田縣 | 唐海縣 | 樂亭縣 | 灤縣 | 漢沽管理區
秦皇島市海港區 | 山海關區 | 北戴河區 | 昌黎縣 |撫寧縣 | 盧龍縣 | 青龍滿族自治縣
邯鄲市邯山區 | 叢台區 | 復興區 | 峰峰礦區 | 武安市 | 邱縣 | 大名縣 | 魏縣 | 曲周縣 | 雞澤縣 | 肥鄉縣 | 廣平縣 | 成安縣 | 臨漳縣 | 磁縣 | 涉縣 | 永年縣 | 館陶縣 | 邯鄲縣
邢台市橋東區 | 橋西區 | 南宮市 | 沙河市 | 臨城縣 | 內丘縣 | 柏鄉縣 | 隆堯縣 | 任縣 | 南和縣 | 寧晉縣 | 巨鹿縣 | 新河縣 | 廣宗縣 | 平鄉縣 | 威縣 | 清河縣 | 臨西縣 | 邢台縣
保定市新市區 | 北市區 | 南市區 | 定州市 | 涿州市 | 安國市 | 高碑店市 | 易縣 | 徐水縣 | 淶源縣 | 順平縣 | 唐縣 | 望都縣 | 淶水縣 | 高陽縣 | 安新縣 | 雄縣 | 容城縣 | 蠡縣 | 曲陽縣 | 阜平縣 | 博野縣 | 滿城縣 | 清苑縣 | 定興縣
張家口市橋東區 | 橋西區 | 宣化區 | 下花園區 |張北縣 | 康保縣 | 沽源縣 | 尚義縣 | 蔚縣 | 陽原縣 | 懷安縣 | 萬全縣 | 懷來縣 | 赤城縣 | 崇禮縣 | 宣化縣 | 涿鹿縣 | 張家口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察北管理區 | 塞北管理區
承德市雙橋區 | 雙灤區 | 鷹手營子礦區 | 興隆縣 | 平泉縣 | 灤平縣 | 隆化縣 | 承德縣 | 豐寧滿族自治縣 | 寬城滿族自治縣 |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
滄州市新華區 | 運河區 | 泊頭市 | 任丘市 | 黃驊市 | 河間市 | 獻縣 | 吳橋縣 | 滄縣 | 東光縣 | 肅寧縣 | 南皮縣 | 鹽山縣 | 青縣 | 海興縣 | 孟村回族自治縣
廊坊市安次區 | 廣陽區 | 霸州市 | 三河市 | 香河縣 | 永清縣 | 固安縣 | 文安縣 | 大城縣 | 大廠回族自治縣
衡水市桃城區 | 冀州市 | 深州市 | 棗強縣 | 武邑縣 | 武強縣 | 饒陽縣 | 安平縣 | 故城縣 | 景縣 | 阜城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