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西縣

臨西縣

臨西縣是河北省邢台市下轄的一個縣,縣政府駐臨西鎮,位於河北省東南部,邢台市東部,是邢台市的東大門,是溝通冀魯的橋頭堡。其歷史悠久,漢代設定清淵縣,北魏更名臨清縣,隋代在運河以東另設臨清縣,今臨西縣地改設為沙丘縣,唐代時期更名為永濟縣,後幾經演變,成為臨清縣的河西部分,解放後,國家重新在此地設縣,因位於運河以西,故名臨西縣。交通便利,區位優越,京九鐵路在縣內穿過;農業基礎紮實,是國家優質糧棉基地,工業基礎雄厚,形成了棉紡、建材、機械、醫藥、化工等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臨西縣軸承是其特色支柱產業,素有中國軸承之鄉的美譽。2014年8月15日,河北省臨西縣文物工作者在臨西縣孫樓村一農戶家中發現一件康熙巨幅聖旨,雖歷經350年仍保存完好。

基本信息

城市簡介

臨西縣位於河北省東南邊陲,西望太行,東瞻岱嶽,地處冀魯平原腹地,地理位置東徑115°18'—115°45',北緯36°44'—36°57',轄6鎮3鄉,299個行政村,面積542平方公里,人口37萬人。

臨西縣地圖臨西縣地圖

臨西盛產糧棉、果蔬、食用菌、中藥材,是國家優質糧、棉基地縣、省市波爾山羊和小尾寒羊改良基地、河北農大高新技術示範基地。

全縣形成了化工、棉紡、機械、醫藥、建材、造紙等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軸承是臨西經濟的特色產業,臨西縣素有“中國軸承之鄉”的美譽。

臨西交通便利,京九鐵路縱貫南北,邢臨、邯臨公路和邢臨高速橫穿東西;這裡,電力能源充足,通訊快捷,臨西是中國元代傑出科學家,世界軸承鼻祖郭守敬的出生地,是中國軸承的發源地;這裡,是革命老區,又是全國著名勞模呂玉蘭的故鄉,人民剛直堅毅、勇於開拓、誠實守信、樂於合作。

臨西地處冀南平原區,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屬東部季風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區,大陸性氣候明顯,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3°,年平均降雨量841.4毫米,年無霜期193天。地上、地下水資源充足,引黃濟津渠道在縣境內東部穿過,水利設施齊全,排灌設施配套,為農業生產發展起到保障作用。全縣有耕地57.3萬畝,主要種植小麥、棉花、玉米、大豆、穀子等作物,被定為河北省商品糧基地縣和國家優質棉基地縣。農業結構調整取得較大進展,油棉間作、棉葵間作、蔬菜大棚、雙胞菇大棚種植,農業經濟得以全方位持續發展,依託糧、棉產業,形成了浸出油廠、麵粉加工廠、醬菜廠、釀酒廠等一批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畜牧業發展迅速,牛、羊、豬、雞等肉類總產量達到2230萬公斤,小尾寒羊存欄達30萬餘只,波爾山羊業發展迅速,河北農業大學在臨西建立了良種羊示範基地,實施高科技胚胎移植工程,年可向社會提供純種波爾山羊5萬隻,居全國之首,農業綜合效益顯著提高。

臨西縣是河北、山東、山西、河南四省的交通咽喉,交通便捷,京九鐵路在縣內通過,境內設有客、貨站,東西近鄰京廣鐵路、京滬鐵路、京深高速公路、京福高速公路、邢臨高速公路、106國道、105國道,邯臨,邢臨兩條省級公路貫穿全縣。電網遍布城鄉,縣內擁有大型變電站(所)12處、變電能力強,電力能源供應得到保障。通訊設施發達,所有通訊設備全部實現自動化、數位化,可提供國際、國內電話,移動通訊信息,數據傳輸等多項服務。城鄉採用多水源環網供水,供水性能安全可靠,水量充足,水質保證。擁有現代化的醫療設施和設備,擁有國家二甲醫院2個、一甲醫院4個,健全穩固的縣、鄉、村醫療衛生防護網。

建制沿革

夏朝,今臨西縣域屬兗州

商代末葉,本域屬紂畿內地。

西周初,本域屬三監地;邢國封建後為邢國聶北之地,春秋時期邢滅屬衛;戰國系趙國轄域。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本域屬巨鹿郡(治所邢台平鄉)。

西漢初,建清淵縣,屬巨鹿郡。高祖十二年(前195年),改屬魏郡。始元至元鳳間(前86一前75年),漢昭帝封太常江德為榆陽侯(國),治在呂寨一帶。初始元年(9年),新朝立,郡縣置盡廢,更易無定規,本域所屬,莫知所從。劉秀滅莽,東漢立國,遂復西漢舊制。

三國魏,清淵縣仍名。黃初二年(221年),更隸冀州部陽平郡。西晉,鹹寧中(275—279年),清淵縣改稱清泉縣,易屬司州部陽平郡。十六國後趙。

建平元年(330年),改清泉縣為臨清縣(臨清之名始此),治倉集鎮東附近一帶。前燕,臨清縣改隸司州部建興郡。前秦、後燕、魏仍之。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復設清淵縣,治遷清水,隸相州陽平郡,臨清縣與其並置,治徙倉集鎮,屬相州清河郡。北齊,清淵、臨清合,復稱清泉縣,治清水,屬司州陽平郡。

隋初,襲清泉縣舊稱。開皇六年(586年)復置臨清縣,仍治倉集鎮,屬冀州部清河郡。開皇十六年(596年),析臨清縣另置沙丘縣。大業二年(606年),省沙丘縣入臨清縣。

唐武德四年(627年),析臨清縣復置沙丘縣,屬毛州。貞觀元年(627年).復省沙丘縣入臨清縣,改屬河北道瀛州。大曆七年(772年),析臨清縣南境別置永濟縣,唐末廢,先隸魏,後屬貝州清河郡,治張橋店。

後梁、後漢、後周,臨清均隸大名府。後唐屬興唐府澶州,後屬廣晉府。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臨清縣屬大名府。熙寧五年(1072年),臨清縣入宗城縣為鎮,鏇復設。熙寧六年(1073年),更隸河北東路大名府。

金天會五年(1127年),臨清縣屬河北東路大名府,因避水患徙治曹仁鎮(今臨清舊縣)。正隆二年(1157年),改屬大名府路恩州。

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臨清縣屬大都路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司濮州。至順元年(1330年),屬中書省濮州。

明洪武元年(1368年),臨清縣屬山東東昌府。洪武二年(1369年)徙治中州紙馬巷。洪武七年(1374年),割堂邑縣會通鄉來屬。洪武九年(1376年),改隸山東布政使司東昌府。景泰元年(1450年),徙治磚城。弘治二年(1489年),升為臨清州,領館陶、丘縣。弘治後(1505年後),割威縣16村來屬,孤懸域外,其地分二區,南北不銜接,北區數倍於南區。

臨西縣歷史地圖臨西縣歷史地圖

清初,臨清襲舊稱,不領縣,屬山東省東昌府。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升為直隸州,領夏津縣、武城縣、丘縣。

民國二年(1913年),臨清州降為縣,屬山東省濟西道。民國三年(1914年),改隸東臨道。民國十五年(1926年),更隸德臨道。民國十九年(1930年),直隸于山東省。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第四專署駐臨清。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日軍襲占臨清城。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成立偽臨清縣公署。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中共於臨清縣西北部(今威縣境)建臨清縣戰委會,翌年於臨清縣西境(今臨西縣域)建臨清縣抗日民主政府,屬魯西北行政委員會領導。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中共劃臨清縣、企之縣、清河縣三縣鄰接地域建立宏毅縣,屬冀魯豫行署冀南辦事處。同時,館陶縣的果子園、魏僧寨劃入臨清縣,為八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31日臨清解放,縣國民黨政權被推翻,中共革命政權遷駐臨清縣城。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0月,臨清在威縣16村及館陶縣的果子園、魏僧寨一帶歸舊屬。翌年,臨清縣、市並置,駐地臨清城,屬冀南區一專署。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初,改屬冀南行署一專署。同年9月26日,更隸華北人民政府冀南行政公署一專署。同時,市升為專級。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3月,市降為縣級。8月10目,改稱臨清專署。不久,臨清縣、鎮並設,為河北省邯鄲專署所屬。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襲原稱。1952年11月32日,由河北省劃歸山東省德州專署。同年12月19日改隸聊城專區。1954年,臨清鎮改稱市。1950年,撤銷清平縣,其三、四、五區併入臨清縣。1958年,臨清縣併入市。1963年,稱縣。

1964年12月,析臨清縣衛運河以西5個區,權智臨西工委,駐河西,歸河北省邢台專區管轄。

1965年3月27日,成立臨西縣。

1970年,邢台專區改稱地區,繼轄臨西縣。同年,縣駐地徙至童村(今臨西鎮)。

1993年邢台市、地區合併為邢台市,臨西縣仍屬之。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宋代,臨清縣轄6鄉。

元代至清代,設會通、敬禮、彰信、明德4鄉。

民國初期,臨清縣劃分為城區、會通、公務、衛生、友助、彰信、尚德、敬禮、中和、清江10區。

民國十九年(1930年),劃區編村,改為第一至第十區名稱。以衛運河為界,以東為一至四區,以西為五至九區,十區孤懸威縣境內。五至九區與今臨西縣境同,奠定了後來臨西縣區劃基礎。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2月3日,日軍第三次襲占臨清城,臨清縣抗日民主政權將臨清縣衛運河以西區域(今臨西縣境)劃分5個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7月,臨清縣抗日民主政府又將以上5個區調整為8個區。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0月,原臨清縣五、六、八區劃歸宏毅縣,在剩有的七、九、十、十一、十二5個區的基礎上增設新八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1月2日,根據冀南行署決定,撤銷宏毅縣,所轄均歸原屬。是年,臨清縣設9個區,其中衛運河西設6個區:五區(大十二里)、六區(呂寨)、七區(王鐸寺)、八區(下堡寺)、九區(倉上)、十區(台莊)。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3月,撤銷地處衛運河的衛東縣,恢復原臨清縣,時轄9個區。

1950年6月,臨清縣改建為5個區,今臨西縣本域3個區共轄43個鄉。1953年10月,境內增設第六區(呂寨),轄13個鄉。

1955年10月,取消原數字序號命名,改用區駐地命名。境內三、四、五、六區,依次改稱老官寨、下堡寺、尖冢、呂寨區。

1958年3月,撤區並鄉,將區轄的122個小鄉合併為25個鄉,其中本域設11鄉;同年9月6日,撤鄉建社,本域有6處公社。次年1月,人民公社取消原稱改用駐地命名。

1958年,本域有154個大隊。1959年,增設1個大隊。1960年,調整為137個大隊。1961年,調整為262個大隊。1962年,調整為293個大隊。1963年,增設1個大隊。1964年,又增設3個大隊。

1962年12月,恢復區制,域內有5個區、29個小公社。

1964年12月,根據國務院以衛運河和四女寺減河為冀魯兩省省界的指示,將臨清縣衛運河以西的下堡寺、童村、呂寨、老官寨5個區(包括原屬下不為例9個處公社)和城關區的南、北大隊,米市、臨衛街由山東省劃歸河北省管轄。

1966年7月,撤區並社,撤銷原5個行政區,將原來的29處公社和城關鎮調整為14個公社和1個鎮。即老官寨、棗元、水波、呂寨、姚樓、下堡寺、搖鞍鎮、白地、尖莊、樊村、童村、大劉莊、黎博寨、單屯公社和城關鎮。下轄296個生產大隊。

1968年原公社建置未變,生產大隊由原來的296個調整為293個。

1980年底,老官寨公社的鄭灣由胡小莊大隊析出。獨自成立大隊。

1981年,樊村公社的徐屯設立行政村級建置,時全縣共295個大隊。

1981年12月7日,城關鎮人民公社改名為先鋒橋鎮人民公社。

1982年,先鋒橋鎮公社改稱先鋒橋鎮人民政府,棗園公社更名為東棗園公社。

1984年5月1日,全縣實行政、社分開,社改建為鄉、鎮。原公社下轄的大隊改稱村民委員會.隸屬於鄉、鎮。時全縣設2鎮13鄉。2鎮即城關、先鋒橋鎮,13鄉即東棗園、水波、老官寨、呂寨、姚樓、下堡寺、搖鞍鎮、白地、尖冢、樊村、大劉莊、黎博寨、單屯鄉。其駐地、轄域無變動。

1984年8月,河北省批准童村公社改稱臨西鎮(未啟用),按習慣稱城關鎮。

1985年5月25日,改下堡寺、尖冢鄉為鎮。

1989年4月1日,城關鎮更名臨西鎮,先鋒橋鎮更名河西鎮。

1990年底,全縣共轄4鎮11鄉,295個行政村,2個社區。

區劃詳情

截至2012年,臨西縣下轄5鎮4鄉,總計299個行政村和6個社區。

臨西縣政區圖臨西縣政區圖
鄉鎮 面積 (單位:平方公里) 下轄村居
臨西鎮 37.3 3個社區 15個村
河西鎮 52.8 2個社區 34個村
下堡寺鎮 60.5 30個村
尖冢鎮 40.67 25個村
老官寨鎮 74 43個村
東棗園鄉 44 23個村
呂寨鄉 39.9 33個村
搖鞍鎮鄉 76.4 52個村
大劉莊鄉 64.9 34個村
參考資料來源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臨西縣區點陣圖臨西縣區點陣圖

臨西縣位於河北省東南部,邢台市東南端,衛運河中游左岸。地理坐標東經115°18′—115°45′,北緯36°44′—36°57′。地處冀魯平原腹地、兩省(河北、山東)三市(邢台、聊城、德州)交界之地。東瀕衛運河,南鄰館陶縣,西接內丘縣,北銜威縣、清河縣。東西橫距34公里,南北縱距19公里,略呈橢圓形,總面積542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臨西全縣地勢平坦,中部古堤縱貫南北,將全縣分割為堤上緩崗、堤下低平兩個地貌。西部海拔在33—36米之間,東部海拔在28—33米之間。地勢由西南向東北稍有傾斜,地面坡降為1/5000—1/6000,堤下坡被西部高地東部衛運河左岸所圍,北部又是南坡窪、白坡窪與清河、威縣部分區域共同封閉窪地,最低點海拔27米。

地質

臨西縣在地質構造位置上處於華北新華夏第二沉積帶的東部邊緣。按地質分區,屬華北地台區的渤海台向斜。西靠太行山隆起帶,東與華北平原斷裂帶接觸,跨居邢衡隆起及臨清拗陷兩個三級構造單元,基底發育是晚中生代和第三紀時形成的北北東向晚近期活動斷帶,並割裂成冀縣、南宮凹陷四級構造單元。基底構造控制著第四系沉積厚度。

地層屬於較厚的第四系復蓋層,是一套成因類型複雜的鬆散亞沙土、亞粘土、粘土、中夾粉沙——粗沙的沉積,總厚度在470一600米之間。此種地層結構雖貧於礦藏,但土層深厚,無障礙層次,富含水肥,構成了農業生產的良好土壤基礎。據國家石油部門的勘探,境內地下石油、天然氣儲量豐富。

氣候

臨西縣風頻圖臨西縣風頻圖

臨西縣屬暖溫帶亞濕潤大陸性季風型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3°C。1月平均氣溫-2.9°C,極端最低氣溫-21.2°C(1971年12月27日)。7月平均氣溫26.6°C,極端最高氣溫41.2°C(1966年6月22日)。

無霜期194天,年日均氣溫5°C以上的持續時間為249天,年日均氣溫0°C以上的持續時間為286天。初、終霜凍平均日期分別在10月24日和4月12日。

年平均日照為2497.8小時,平均日照百分率56%。年平均輻射總量119.2千卡/平方厘米。

平均年降水量559.6毫米,年極端降水量最大為886.3毫米(1973年),最小為274.3毫米(1972年)。

水文

臨西縣境內河道屬海河流域。東臨漳衛南運河(衛運河),縣內長39.2公里。此外,境內還有衛西乾渠、臨威渠、臨館渠、申街分洪渠、下堡寺渠、新清臨渠、東清臨渠、躍進渠、趙疃渠、馬劉莊渠、引衛西乾渠、趙王河等21條骨幹渠道,縣內乾渠總長204.24公里。渠道密度為0.38公里/平方公里。年均輸水量7000萬至1.1億立方米。縣內地下水年平均總量4959.5萬立方米,地表水11.1億立方米,全縣淺層淡水區面積為483.5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87.9%。

土壤

臨西縣境內土壤分1個土類(潮土),3個亞類(褐化、潮土、鹽化潮土),8個土屬,26個土種。西部黃河故道堤上緩崗帶,向褐化潮土發展、轉化,有褐化潮土14.48萬畝,占總面積的17.8%;東部堤下低洼地區為典型的潮土和鹽化潮土,面積分別為60.12萬畝和6.7萬畝,各占總面積的74%和8.2%。表土質地以輕壤質為主,面積達70.3萬畝,占總面積的86.5%;沙壤質分布在衛運河沿岸及老沙河一帶,面積6.2萬畝,占總面積的7.6%;中壤質4.3萬畝,占總面積的5.3%;另有5000畝的砂質,占總面積的0.6%。

自然資源

水資源

臨西縣的水資源主要由地表水(天然降水)、客水(衛運河來水)、地下水三部分組成,屬水資源量少區域,人均水資源僅為1980立方米,地下水超采,水資源缺乏。

生物資源

植物

臨西縣樹木有喬木、灌木、藤木等27科、39屬、185個樹種,如楊、柳、榆、槐、椿、桐等喬木,檉柳、杞柳、紫穗槐、白蠟等灌木;小麥、玉米、穀子、大豆、高粱、地瓜、黍稷及小雜豆等16種作物糧食作物;棉花、花生、芝麻、蔬菜、瓜類、紅麻、菸葉及葦、藕等共54種作物經濟作物;另有100多種藥用植物和種類繁多的野生植物。

動物

臨西縣有牛、驢、馬、騾、羊、豬、狗、貓、兔、駝、貂等15種畜類;禽類主要有雞、鴨、鵝、鴿子、鶴鵜;獸類有野兔、狐狸、黃鼠狼、獾、刺蝟、田鼠、家鼠、倉鼠、鼴鼠、蝙蝠等;鳥類主要有鳥鴉、喜鵲、麻雀、鴿子、鵪鶉、布穀鳥、啄木鳥、貓頭鷹、燕子、山雀、黃鶯、黃鸝、鸚鵡、八哥、畫眉、百靈、翠鳥、靛頦、鷹、鳩、鸛、雁等;有6目、9科、27屬、30多個品種的魚類;有蝗蟲、螻蛄、蠐螬、粘蟲、螟蟲、瓢蟲、種蠅、薊馬、地老虎、盲蝽象、棉鈴蟲等80餘種害蟲,2個綱、18個目、51個科、205種的益蟲,如捕食性瓢蟲、草蛉、胡蜂、蜻蜓、蜘蛛等。

人口民族

臨西縣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
統計項目 數據
戶數合計 89887
家庭戶 89496
集體戶 391
人口數合計 343384
人口數(男) 176228
人口數(女) 167156

參考資料來源:天地圖·河北 人口統計

臨西縣各鄉鎮人口數據(2012年)
鄉鎮 人口(單位: 萬人)
臨西鎮 4.3
河西鎮 4.59
下堡寺鎮 3.7
尖冢鎮 4.07
老官寨鎮 4.3
東棗園鄉 2.77
呂寨鄉 4.61
搖鞍鎮鄉 4.1
大劉莊鄉 4.01
參考資料來源

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數據,臨西縣共有10個民族,以漢族為主,其次是回族,分別占總人口的98.9%和1.1%。改革開放後,隨婚姻關係陸續有蒙古、彝、滿等外省籍少數民族婦女遷入,主要分布在東部鄉鎮。

截至2012年3月底,臨西縣總人口353622人,其中已婚育齡婦女71600人,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4.07,人口死亡率為2.83‰,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72‰,人口出生率為6.55‰。

經濟

綜述

2012年,臨西縣生產總值完成52億元,比2011年增長10%。其中,全部財政收入完成3.32億元,比2011年 增長33.9%;城鎮居民可支配收人15615元,與2011年同比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人6975元,與2011年同比增長11%。

第一產業

臨西縣盛產小麥、玉米、穀子、棉花、大豆等作物,是國家優質糧、棉基地縣、省市波爾山羊和小尾寒羊改良基地、河北農大高新技術示範基地。依託糧、棉、果等主導產品,形成了浸出油廠、麵粉加工廠、醬菜廠、果蔬脆片廠、釀酒廠等一批具有相當規模的儲備和深加工能力的企業。

截至2013年,臨西縣有蔬菜大棚1721個,食用菌大棚1200個,核桃1640畝,蘆筍2050畝,初步形成兩條高效農業種植長廊,沿路周邊建設以蔬菜、食用菌、核桃、黃金槐、蘆筍、竹柳等為主的10個特色農業示範區。

第二產業

民營經濟占臨西縣工業主導地位,截至2012年,全縣擁有各類企業5000多家,形成了軸承、棉紡、建材、機械、醫藥、化工、農副產品加工等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

軸承生產是臨西經濟的特色支柱產業,臨西是全國最大的軸承加工生產基地之一、全國最大的碳鋼生產基地和全國最大的軸承商貿集散地,被授予“河北省臨西縣軸承出口聚集區”、“中國軸承產品出口共建基地”稱號。

2012年全縣軸承產業固定資產達58億元,從業人員6萬餘人。

截至2012年,臨西縣有固定資產投資億元以上龍頭企業3家,千萬元以上企業20家,百萬元以上企業188家,其中50家企業通過了國際質量體系認證,46家企業獲得了自營出口權,註冊商標20多個,產品遍銷海內外。

工業園區

臨西縣軸承工業園區位於臨西縣城珠江路以北,陽光大道兩側,總面積14.87平方公里,由中國軸承大世界、工業區和10個行政村組成。園區形成以中國軸承大世界市場為龍頭,以加工生產區為主體,集生產加工和市場銷售於一體的現代化軸承產業園區,2011年7月被河北省政府批准為省級工業園區。

臨西縣運河工業園區位於臨西縣東部,與山東省臨清市隔衛運河相望,是臨西縣依託軸承、機械加工等特色產業而建設的工業聚集區,集中有軸承加工、機械製造、機電數控等生產型企業。2011年被邢台市政府列編為市級工業聚集區。

第三產業

2012年,臨西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23億元,比2011年增長15%;各項存款餘額46.34億元,貸款餘額18.01億元,存貸比達38.9%。

交通

綜述

臨西縣交通便利,是溝通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四省的交通咽喉。京九鐵路在境內設有客、貨站,京廣線、京滬線垂翼東西,邯臨、邢臨高速公路橫穿全境,橫跨衛運河的公路、鐵路大橋使天塹變通途。臨西公路交通建設蓬勃發展,建成了以縣城為中心、橫縱交錯、四通八達的公路交通網路體系。

公路

邢臨高速公路(邢台市-臨西縣)是國家級高速公路東呂高速(編號為G2516 )的一段,東呂高速起點在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經過山東、河北、山西3省,終點在山西省呂梁市汾陽市。邢臨高速起點為京珠高速公路邢台南互通,終點為冀魯界,全程104.64公里,主線採用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全線於2005年底建成通車,是連線山東、河北、山西的重要通道。

邢臨公路(邢台—臨清)在臨西縣境內長19.5公里。西由威縣入境,經呂寨、老官寨、河西鎮,於河西鎮匯結後過衛運河至山東省臨清市。

邯臨公路(邯鄲—臨清)系省級幹線公路,臨西境內段長35.85公里,東起河西鎮,經洪官營、白莊、大劉莊、縣城、高村、氮肥廠、下堡寺鎮、張三寨、西倪莊、務頭出境到丘縣香城堌。

另有清臨公路(清河-臨西)、童呂線(臨西-呂寨)、童尖線(臨西-尖冢)、周姚線(周樓-姚樓)、張搖線(西張堤-搖鞍鎮)、張黎線(張莊-黎博寨)、白水線(白莊-東水波)、簡東線(簡店-東棗園)、張賀線(張三寨-中賀伍莊)等縣鄉道路。

截至2012年,臨西縣全縣公路總里程達750公里,公路密度為148.6公里/百平方公里,位居全邢台市前列,形成了“一條高速、兩條縣道、三條省道、四橫五縱、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客車、縣域出口全拓寬”的交通大格局。

鐵路

臨西站臨西站

京九鐵路經過臨西縣東北部,在東棗園鄉張莊村設有臨西站,現為四等站,隸屬北京鐵路局北京車務段。客運辦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託運;貨運辦理整車貨物發到。

截至2014年10月,臨西站有4461次(陽泉-臨西)、4462次(臨西-陽泉)兩趟普快列車停靠。

水運

臨西縣境內衛運河共有渡口5處,自南向北依次為尖冢渡、大營渡、江村渡、劉口渡、汪江渡。

明清時期,臨清縣運河漕運十分發達,臨清成為北方重鎮和交通樞紐。清中葉以後,河決頻繁,水道淤塞,行船受阻,官府不問,衛運河航運不能溝通南北,河運規模迅速縮小。津浦鐵路、津漢鐵路通車後,大運河更是逐年衰落,直至河船停駛。

社會事業

城市建設

臨西縣城區圖臨西縣城區圖

2011年,臨西縣城鎮化率為41%,城區面積15平方公里,城區人口7.6萬人。

2012年,臨西縣規劃建設縣城北部新區“二橫一縱”路網、縣城工業新區“二橫二縱”路網等重點項目,建成陽光公園和5處街頭遊園,完成了環城水系供水主體工程,被評為省級園林縣城。

教育事業

2013年,臨西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幼稚園)304所。其中,公辦221所(幼稚園60所、國小及教學點152所、國中4所、高中2所、職教、教師進修和特教各1所);民辦83所(幼稚園77所、國小4所、國中2所)。全縣共有各級各類在校生(幼兒)75966人。其中,公辦65544人(幼稚園10075人、國小37452人、國中11780人、普通高中在校生2749人、中職在校生3488人);民辦10422人(幼稚園6772人、國小2770人、國中880人)。全縣共有教職員工(不含民辦學校)3199人,其中專任教師3038人。專任教師中,研究生學歷19人,大學本科學歷1001人,高級職稱教師184人,全國優秀教師4人。

2013年,全縣本科一批上線率為9.7%,本科二批上線率為16.8%。

文化事業

2012年,臨西縣新圖書館開館,實現無障礙免費開放;

投資110餘萬元為9個鄉鎮文化站配備了辦公設備,新建40個農家書屋並配送書架及圖書,實現了全縣299個村莊文化及圖書資源全復蓋。

2014年,開展送優秀劇目進農村活動,實現農村文藝演出常態化。

衛生事業

2012年,臨西縣新農合參合人數達到28.87萬人,參合率99.7%。全年參合農民112萬人次,得到住院和門診補償7952.85萬元。

社會保障

2011年,臨西縣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各類保障房813套,超額完成市下達任務;發放農村和殘疾人危房改造補助資金630萬元,初步解決了部分低收入家庭“住房難”問題。推廣“農村低保陽光聽證”制度,2011年累計發放低保資金836萬元,五保供養金280萬元,救助金157.5萬元,撫恤金417萬元,受益民眾達1.4萬人,社會保障復蓋面進一步擴大。投資156萬元建成61家農村互助幸福院。

截至2012年,全縣有城鎮低保對象4390人,發放低保金1001萬元;農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9萬人,3.7萬老人按月領上了養老金,實現了農村養老保險全復蓋。

文化

文化遺產

項目名稱 項目類別 保護級別
傳統戲劇 省級 、市級
彈(譚、潭)腿 雜技與競技 省級 、市級
製作技藝 傳統手工技藝 省級 、市級
羅竹林的故事 民間文學 市級
貢磚燒制技藝 傳統手工技藝 市級

亂彈

臨清亂彈也稱“鑾壇”,因早期專供宮廷欣賞而名。約於清乾隆年間傳入臨清縣,臨西縣老官寨向有“亂彈之鄉”之稱。劇目多反映宮廷生活,唱腔基本為板腔體系。伴奏有“文伴”、“武伴”之分。唱腔婉轉、抒情性強的生、旦多以橫笛、笙伴奏;唱腔激昂、高亢嘹亮的老生、花臉多以大笛、笙伴奏;其他伴奏樂器有三弦、二胡、板胡、揚琴等。

潭腿

古老武術“潭腿”是由“崑崙“大師創立於北宋初年,因崑崙大師隱居在臨清縣龍潭寺(今屬臨西縣)而得名,講究”拳打三分腳踢七“,分為正宗潭腿(臨清潭腿)、教門潭腿和少林潭腿。各門派互教傳練,門派拳功不同,在路數上也各有增減,為與正宗潭腿區別,分支各派皆稱“彈腿”。以臨西縣為中心的正宗臨清潭腿流傳至今,拳法沒有失傳,也沒有任何添改。

空心掛麵

臨西尖冢手工空心掛麵系河北省邢台市臨西縣尖冢鎮地方特產,空如竹、細如髮、長如絲,直徑均不超過1毫米,最細僅有0.1毫米。

萬曆初年,尖冢鎮王氏二十八世祖王垣始創手工空心掛麵,距今已有400多年的生產歷史,二十九世祖王廷銓公使工藝日臻完善,傳進皇宮,萬曆帝食用後喜其爽滑可口,柔軟清純,封為貢面。

文物古蹟

遺址 蓮花池、古堤、月窪、搖鞍鎮、州教場、墩台
故城 漢榆陽故城、北魏臨清故城、隋沙丘縣故城、明臨清故城
古墓 漢代貴人墓、元代路元帥墓、明代龔指揮墓、清代孫總兵墓
寺廟 洪官營清真寺、八里圈禮拜寺
碑刻 下堡寺碑林、調節臨清清河水利糾紛碑、義會碑等
革命文物 賀伍莊烈士墓群、下堡寺慘案井、“四·二九”革命烈士紀念碑、“四·二九”烈士陵園
其他文物 陶罐、瓷碗、青釉瓷缽、雙系青釉瓷罐、直耳雙系黑瓷罐、白瓷碗、瓷碟、古鏡、古幣、聖旨、三足鐵釜、元槐、石佛、三眼井等
參考資料來源
臨西縣古蹟文物臨西縣古蹟文物

明臨清故城

臨清古城遺址位於臨西縣境東部,縣政府駐地東偏南18公里處。至建國前後,原街巷未變,但城牆已大部分毀掉。1972年衛運河擴挖,舊城區大部分拆除而變成河坡地。臨西縣第二中學西側系西城牆南段,長3公里,高約25米,寬約100米。由於農村墊造宅基,挖取城牆土甚重,修築大堤時埋入堤中一截,因此古城牆日漸縮小,現已不存。

古堤

古堤位於臨西縣境中部,縱貫南北。相傳此堤與館陶之金堤同為漢代所築,故亦稱金堤。又傳,堤為鯀所築,故又稱鯀堤。據科技人員實地勘踏,從土層構造分析,疑非人工所築,可能為古代洪水淤積而成。現存古堤全長25公里,堤上(西部)海拔在36~33米之間。堤下(東部)海拔在33~28米之間。古堤經過歷代自然流水的沖刷和人為破壞,變化很大。建國後來一些沿堤村莊搬堤造田,局部堤段已接近平衡或變成漫坡地。

巨幅聖旨

2014年臨西縣文物調查中在臨西縣孫樓村一農戶家(清代名將孫維統後代子孫)中所發現,系清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九康熙登基時,依慣例嘉獎功臣,頒給時任“河南撫標都司僉書管右營游擊事”孫維統的三軸誥命之一的皇帝誥封聖旨,分為七節,總長度為3.5米,寬0.31米,用漢文和滿文兩種文字書寫,品相完好、製作精美、莊重大方,十分珍貴。

方言

臨西縣方言地圖臨西縣方言地圖

臨西話屬冀魯官話區石濟片的聊泰小片,有22個聲母,40個韻母。主要特點是:臨西話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單字調,沒有入聲;臨西話沒有r聲母,國語里r聲母的字在臨西話中讀成l(“日”字除外);有尖團音的分別,如“精一經”、“節一結”、“秋一丘”、“齊一旗”、“修一休”、“鏇一玄”不同音;臨西話中有一個舌根濁鼻音聲母[ŋ];臨西話有一個[iai]韻母,另外有些韻母在臨西話里讀成合口呼,如蛻[t'ueu]、嫩[luen]。

臨西話內部有明顯差異,分為童村片(臨西鎮、下堡寺鎮、尖冢鎮和樊村鄉、白地鄉、搖鞍鎮鄉、姚樓鄉、呂寨鄉及大劉莊鄉西部)、河西片(河西鎮、單屯鄉、黎博寨鄉、大劉莊鄉東部老官寨鄉、東棗園鄉)和水波片。本地稱東片話、西片話和北片話。東片平翹舌不分,一律讀成舌尖前音。西片有尖團分別,平翹舌區分清楚。西片和東片的陰平字單字調是一個中平調,北片是一個曲折調,與邊鄰的清河話一致。

旅遊景點

呂玉蘭紀念館

呂玉蘭紀念館呂玉蘭紀念館

呂玉蘭紀念館坐落在全國著名勞模呂玉蘭的故鄉臨西縣下堡寺鎮東留善固村,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東留善固村籌建,其目的是教育幹部民眾,大力弘揚“愛國為民、艱苦創業、求真務實、無私奉獻”的玉蘭精神,陶冶道德情操,為構建和諧秀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貢獻力量。

呂玉蘭紀念館和玉蘭公園是一個有機結合的建築群體,玉蘭公園一期工程占地40畝,建有人工湖、假山、六角亭、八角亭、水榭、宣傳欄、功德碑、體育器材等,呂玉蘭紀念館坐落在其中,占地面積3236平方米,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內設5個展廳:呂玉蘭事跡展廳、黨史展廳、國防教育展廳、勞模展廳、電教放映廳。呂玉蘭事跡展廳建築面積500畝,展出面積350平方米,共展出照片214幅,實物58件,以大量、詳實的資料再現了呂玉蘭由一個農民的女兒成長為一個黨的婦女幹部,人民的好公僕及以呂玉蘭為首的那一代創業者“植樹造林、鎖風固沙、平整土地、興修水利,把一個貧困落後的窮沙窩,改造成林茂糧豐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黨史展廳建築面積57.24平方米,展出面積342平方米,共展出照片420幅,系統地介紹我黨從1921年成立以來,帶領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消滅蔣家王朝、建立新中國、改革開放、國富民強的不凡事跡。勞模展廳建築面積380平方米,展出面積359.5平方米,共展出照片486幅,1951年至2005年榮獲全國勞模、先進工作者等國家級榮譽稱號的13628名勞模人物均有一席之地,此展廳還根據英模的不同特點,重點介紹了126名先進個人和在全國有較大影響的24個名村的先進事跡。

佛家聖地淨域寺

淨域寺位於臨西縣倉上新村東約800米處,俗名“月窪寺”。她是臨清古縣的一處重要建築,是著名的佛家聖地,是具有很多傳奇故事的神秘殿堂,是被人們所尊崇的明、清時期臨清河西八大寺之首。

淨域寺,現遺址高出地平面近2米。遺址長、寬各127米,遺址面積1.6萬平方米。現由五台山高僧率一行僧眾到此駐足、投資,月窪古寺。

四·二九烈士陵園

烈士陵園烈士陵園

四·二九烈士陵墓位於搖鞍鎮鄉中賀伍莊北,有64個墳墓。民國31年(1942年)4月28日,日軍糾集臨清、館陶等13個縣的日偽軍,於4月29日圍襲搖鞍鎮一帶的抗日力量。八路軍冀南四軍分區政治部,新4旅11團、771團和385旅的一部分官兵,打退了敵人多次進攻,大部突破重圍。

戰鬥中,四軍分區司令員楊宏明、政治部主任孫毅民以身殉國,200餘名戰士壯烈犧牲。當地人民將烈士屍體葬埋於此。1987年於此建成烈士陵園。

華夏和諧文化村景區

萬和宮萬和宮

邢台“萬和宮”是一座以“和諧文化”為主題的園林旅遊景區,坐落在孔子講學途經之地邢台市臨西縣萬莊村。 是河北省首家國學文化旅遊景區。

萬和宮萬和宮占地2萬餘平方米,建築1萬餘平方米。是一處大型園林式建築,萬和宮內,綠影搖 曳,亭台樓榭布局奇巧,建有八大文化區,共有孔子、袁隆平、亞里士多德等古今中外先賢名人雕像數百尊,古今中外精美畫品千餘幅,經史典籍、箴言、篆刻數萬字, 彰顯了我國和諧文化的絢爛多姿及深厚的歷史積澱。

著名人物

王彥超

王彥超(914—986),字德升,大名臨清(今臨西縣)人。五代時,在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為官,立有戰功。後周末期至北宋初年曾任鳳翔節度使和永興軍節度使,兼領中書令。北宋開寶二年(969年),宋太祖趙匡胤對其及諸節度使“杯酒釋兵權”,王彥超主動解除兵權,太平興國八年(983年)乞骸辭官。

孫維統

孫維統(?一1677),字衡甫,山東臨清(今臨西縣)孫樓村人。二十歲從戎,累著戰績。康熙年間在陝甘一帶圍剿叛軍,戰功赫赫,受康熙皇帝嘉獎。後調任浙江定海總兵,剿海盜時染病而卒。

柳佐

柳 佐(?~?) 明代官員。字賡虞。今河北臨西縣人。明萬曆十四年(1586)舉進士,任夏邑知縣,繼為御史。因爭國本與御史李宗延、顧際明、袁可立等數人俱被革職。光宗即位後,復起為太僕卿,後升至工部尚書。卒後贈官太子少保。

謝榛

謝榛(1495~1575)明代布衣詩人。字茂秦,號四溟山人、脫屣山人,臨清人(今河北臨西)。與李攀龍、王世貞等結詩社,為“後七子”之一,倡導為詩摹擬盛唐,主張“選李杜十四家之最者,熟讀之以奪神氣,歌詠之以求聲調,玩味之以裒精華。”後為李攀龍排斥,削名“七子”之外,客游諸藩王間,以布衣終其身。其詩以律句絕句見長,功力深厚,句響字穩,著有《四溟集》、《四溟詩話》。

呂玉蘭

呂玉蘭(1942—1993),女,邢台市臨西縣東留善堌人,原河北省委書記。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她帶領民眾戰風沙、斗鹽鹼、開荒種樹、打井修渠,為改變家鄉的落後面貌作出了巨大貢獻,多次被評為山東省和河北省勞動模範,1966年被評為全國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多次受到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傅彪

傅彪(1963—2005),原籍河北臨西,1963年出生於北京,著名影視演員。參演電影有《北國紅豆》、《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甲方乙方》、《沒完沒了》、《天下無賊》等;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大明宮詞》、《永不瞑目》、《啼笑姻緣》等,塑造的“面瓜”、“高寶生”等鮮活人物深受觀眾喜愛。多次獲得優秀演員獎項。2005年因肝癌去世。

地方特產

醬菜

臨西縣 醬菜臨西縣 醬菜

臨西醬菜是我區久享盛名的特產。清末民初,臨西醬菜就蜚聲山東、河北一帶,遠銷於京、津等地,並出口到日本。

臨西醬菜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共有二十多個品種。其中包瓜、磨茄、臭豆腐、豆腐鹵等最為人們所稱道。

包瓜是將甜瓜鏇開一圓口,去瓤後加入花生米、杏仁、青絲、玫瑰等十多種原料,用線縫合放在醬缸內醃製而成。它的特點是味道鮮美,柔軟香甜,脆而不梗。

磨茄是將嫩茄外皮磨掉,用竹釘扎眼,放在鹽水中浸泡,擠出水汁後置於配上各種調料的醬汁中醃製。在製作過程中絕不於鐵器接觸,使茄子始終保持先天的色、味。

笨雞養殖

東留善固現有規模林場200餘畝,村委利用該林場大搞規模笨雞養殖。這種笨雞散養在樹林中,以蟲、草、玉米為主要食料,由於食料來自天然,沒有任何食品添加劑,保證了肉雞品質優良,雞蛋質優味美。因此,小雞和雞蛋得到市場的廣泛歡迎。

石磨香油

100%純芝麻香油。本品以冀魯豫盛產的優質芝麻為原料,經過篩選、清洗、烘乾、石磨、過濾等多道工序精製而成。此油味道香醇、濃郁持久,棗紅透明、清澈瑩亮,營養豐富,具有潤喉、融肺之功效。此油不加任何香精和色素,是一種地道的綠色食品,是家庭、飯店必備的調味珍品,是饋贈親朋好友的上等禮品。

綠豆粉皮

精選優質綠豆,採用生產工藝,結合現代生產技術加工製作而成的100%純綠豆粉皮。富含人體必需的胺基酸、多種維生素和多種微量元素,營養均衡、質地細膩、品味純正,不含人工色素和添加劑,是居家生活首選的綠色食品。

出土文物

康熙巨幅聖旨康熙巨幅聖旨

2014年8月15日,河北省臨西縣文物工作者在做文物調查時,於臨西縣孫樓村一農戶家中發現一件清順治十八年的皇帝誥封聖旨,雖歷經350多年的時間,仍然保存完好。聖旨材料為五彩提花錦緞,整體底襯是縱橫交錯的五層雲彩圖。按照黃白、墨綠、杏黃、紅黃等七色,分為七節,總長度為3.5米,寬0.31米。用漢文和滿文兩種文字書寫,其中,漢文行款從右至左,滿文行款從左至右,兩種文字均由兩端向中間延伸,合於中幅。

邢台市地方志專家孫小林介紹,這道聖旨是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九康熙登基時,依慣例嘉獎功臣,頒給時任“河南撫標都司僉書管右營游擊事”孫維統的三軸誥命之一。臨西縣文保所長張霞說,這道聖旨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歷史事件,對於清朝的軍事、吏制研究和考證提供了史料佐證,具有很高的史學和文化研究價值。

美麗的內蒙古

內蒙古自治區簡稱內蒙古。位於我國北部邊疆,西北緊鄰蒙古和俄羅斯。內蒙古自治區疆域遼闊,地跨“三北”中國東北、西北、華北)地區,東起東經126度29分,西北東經97度10分,東西直線距離為400多公里。內蒙古東部與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毗鄰,現在讓我帶大家認識一下美麗的內蒙古吧!

邢台的鄉縣

邢台市簡稱為“邢”,雅號臥牛城,位於河北省南部,是冀南重要的中心城市和新型工業基地,有3500餘年的建城史,曾歷五朝古都,為河北省最古老的城市,是元代大科學家郭守敬的故鄉,素有“鴛水濱,襄國故都,依山憑險、地腴民豐”的美譽。邢台是河北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和省級園林城市,也是中國田徑之鄉、中國七夕文化之鄉和中國太陽能建築城。

邢台市行政區劃

河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石家莊市長安區 | 橋東區 | 橋西區 | 新華區 | 裕華區 | 井陘礦區 | 鹿泉市 | 辛集市 | 藁城市 | 晉州市 | 新樂市 | 深澤縣 | 無極縣 | 趙縣 | 靈壽縣 | 高邑縣 | 元氏縣 | 贊皇縣 | 平山縣 | 井陘縣 | 欒城縣 | 正定縣 | 行唐縣
唐山市路北區 | 路南區 | 古冶區 | 開平區 | 丰南區 | 豐潤區 | 遵化市 | 遷安市 | 遷西縣 |灤南縣 | 玉田縣 | 唐海縣 | 樂亭縣 | 灤縣 | 漢沽管理區
秦皇島市海港區 | 山海關區 | 北戴河區 | 昌黎縣 |撫寧縣 | 盧龍縣 | 青龍滿族自治縣
邯鄲市邯山區 | 叢台區 | 復興區 | 峰峰礦區 | 武安市 | 邱縣 | 大名縣 | 魏縣 | 曲周縣 | 雞澤縣 | 肥鄉縣 | 廣平縣 | 成安縣 | 臨漳縣 | 磁縣 | 涉縣 | 永年縣 | 館陶縣 | 邯鄲縣
邢台市橋東區 | 橋西區 | 南宮市 | 沙河市 | 臨城縣 | 內丘縣 | 柏鄉縣 | 隆堯縣 | 任縣 | 南和縣 | 寧晉縣 | 巨鹿縣 | 新河縣 | 廣宗縣 | 平鄉縣 | 威縣 | 清河縣 | 臨西縣 | 邢台縣
保定市新市區 | 北市區 | 南市區 | 定州市 | 涿州市 | 安國市 | 高碑店市 | 易縣 | 徐水縣 | 淶源縣 | 順平縣 | 唐縣 | 望都縣 | 淶水縣 | 高陽縣 | 安新縣 | 雄縣 | 容城縣 | 蠡縣 | 曲陽縣 | 阜平縣 | 博野縣 | 滿城縣 | 清苑縣 | 定興縣
張家口市橋東區 | 橋西區 | 宣化區 | 下花園區 |張北縣 | 康保縣 | 沽源縣 | 尚義縣 | 蔚縣 | 陽原縣 | 懷安縣 | 萬全縣 | 懷來縣 | 赤城縣 | 崇禮縣 | 宣化縣 | 涿鹿縣 | 張家口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察北管理區 | 塞北管理區
承德市雙橋區 | 雙灤區 | 鷹手營子礦區 | 興隆縣 | 平泉縣 | 灤平縣 | 隆化縣 | 承德縣 | 豐寧滿族自治縣 | 寬城滿族自治縣 |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
滄州市新華區 | 運河區 | 泊頭市 | 任丘市 | 黃驊市 | 河間市 | 獻縣 | 吳橋縣 | 滄縣 | 東光縣 | 肅寧縣 | 南皮縣 | 鹽山縣 | 青縣 | 海興縣 | 孟村回族自治縣
廊坊市安次區 | 廣陽區 | 霸州市 | 三河市 | 香河縣 | 永清縣 | 固安縣 | 文安縣 | 大城縣 | 大廠回族自治縣
衡水市桃城區 | 冀州市 | 深州市 | 棗強縣 | 武邑縣 | 武強縣 | 饒陽縣 | 安平縣 | 故城縣 | 景縣 | 阜城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