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西縣河西鎮

臨西縣河西鎮,地處冀魯、聊城與邢台交界處,而且是山西腹地出海的通衢大道,歷史上就有著“河北門戶”的重要戰略地位。

臨西縣河西鎮經濟的發展
在臨西縣河西鎮,投資3000萬元的臨清義烏商貿城正在洽談;投資1000萬元的博潤實業有限公司一期工程已經開建;占地50畝,已有7家軸承加工企業落戶的大米莊工業園區二期工程正在續建……
圍繞省際對接打造“河北門戶”
河西鎮地處冀魯、聊城與邢台交界處,而且是山西腹地出海的通衢大道,歷史上就有著“河北門戶”的重要戰略地位,在臨西縣東部邊沿,與開放的山東臨清市隔河相望,區位和交通優勢得天獨厚。
雖然區位和交通優勢十分突出,但同河西鎮相隔京杭大運河雞犬相聞的山東省臨清市相比,這裡的經濟發展卻相對滯後。長期的實踐探索,讓河西鎮黨委、鎮政府清楚地認識道,要實現河西鎮的跨越式發展,就必須招商引資,借力發展,就要跳出縣域、市域、省域範圍,從經濟區的更大、更寬廣的空間來推進全鎮的發展。而毫無目的的向外廣泛撒網、廣泛招商,得到的結果卻是無功而返,這讓河西鎮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和挫折。在總結經驗後,他們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河西鎮的發展,應以經濟發展較快的山東為依託,發揮邢台和山西沿海腹地的優勢,將經濟發展全方位地融入該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中,致力走省際區域對接和區域整合的發展道路。為把這些優勢“變現”,河西鎮黨委、政府確定利用山東省的市場、港口和資金,山西省每天上萬噸汽運煤炭的過境和中轉,在河西鎮嫁接出晉冀魯三省貿易“陸海空物流港”,借力發展鎮域經濟。
為實現省際區域對接和區域整合,河西鎮黨委、政府瞄準多年以前河西鎮屬於臨清縣的一部分,在地緣和人緣上與臨清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一優勢,將招商重點對準與其有。河之隔的山東臨清,搞人緣招商、人情招商,傾力打造魯冀經濟發展的“金三角”。
關係就是財富,就是生產力。定位明確後,該鎮在全鎮全力發動幹部民眾,瞄準山東省臨清市的企業,開展人情招商。利用親情、友情,向他們介紹河西鎮寬鬆的政策、優越的環境、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一。有了熟人的牽線搭橋,看準了河西鎮便宜的勞動力資源和原材料的臨清客商,紛紛將大型的設備、高標準的廠房落戶河西鎮。
投資2000萬元的隆泰紡織廠的老闆,就是在其河西鎮的姐夫說服下,在這裡建了廠,年產1500萬紗錠,為河西鎮解決就業崗位100多個。隆泰紡織廠建起後,許多在臨清紡織廠的熟練工紛紛回到在“自己家門口”建起的工廠打工。由於這些熟練工人的轉崗,使臨清許多紡織廠因缺少熟練工人,也紛紛開始謀劃、考察到河西鎮建廠,於是在河西鎮形成了一條無形的“黃金客商鏈”。
積極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
將思想觀念、產業、項目等多方面與發達地區對接,打造“窪地”承接產業、企業轉移,是河西鎮招商引資實踐中的又一突出經驗。
在經濟較發達的臨清縣,由於投資規模和產業定位側重不同,對該縣許多中小企業的發展管得過死,卡得過嚴,限制了一些企業的發展。在臨清有百年歷史的萬古村酒廠,因規模不大,該縣在用地、質監等諸多方面給予限制。在聽說這一情況後,河西鎮積極與該酒廠接洽,說服該廠到河西鎮投資建廠。對河西鎮最佳化的投資環境有所耳聞的該廠廠長,於是決定投資1000多萬元,將整個酒廠搬遷到河西鎮。需要廠房,該鎮積極協調將占地26畝的老玻璃廠廠房轉為酒廠使用;需要政策支持,為其牽線搭橋,使其與玉蘭酒業合作,成為玉蘭酒業的分廠,避免因遷址原因使原來合法酒品生產許可證而不再有效的限制……經過該鎮多方支持,目前該酒廠年底將投產,投產後的酒廠年創稅將達30多萬元。
環境是財富,環境也是生產力。為此,他們將創造優良的投資環境作為抓項目、促發展的前提條件,為“安商”鋪路,為“扶商”排憂,為“興商”護航,使客商招得來、留得下。於是,他們把環境最佳化與推動招商引資工作緊密結合,主動服務於經濟軟環境建設,重點突出“綠色”的主題,精心包裝出了招商、安商、富商的“綠色服務品牌”。
在招商方面,積極鋪就“綠色通道”。對招商引資項目實行特事特辦,為每個來河西鎮建廠的企業配備專人陪同,負責到市、縣辦證照、跑手續,為投資商提供便捷高效的審批服務,使客商在最短時間內完成所有手續。在安商方面,該鎮為投資商制定優惠政策,即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除應上交的稅費外,其他費用上實行免二減三。與此同時,為防止一些部門“三亂”行為的發生和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向他們發放軟環境建設聯繫卡即“綠卡”,對持有“綠卡”的企業實行集中、統一收費制度。通過這種精心設計的監督保障措施,使投資商安心在河西鎮發展。
在這些優惠政策的吸引下,投資項目紛至沓來,落戶河西鎮。今年以來,河西鎮落實到位的項目有16個總投資達1.3億元,其中來自山東臨清的就有7000多萬元。
“邊陲小鎮”崛起“軸承出口大市場”
河西鎮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北與京九鐵路相鄰,邯臨、邢臨、清臨三條公路交匯,曾是商業重鎮的河西鎮,逐漸形成了軸承出口、機械加工、酒精製造等優勢產業。由於得天獨厚的交通優勢,河西鎮依託臨西軸承的品牌優勢,建立起一個軸承外貿出口的“大市場”。今年僅從河西鎮出口的軸承就達3000萬套,2億多元,占全部臨西軸承出口量的80%以上,創匯2000餘萬美元,河西鎮成為臨西軸承商品的集散地。使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有34個行政村的邊陲小鎮,雖然城區人口達1.39萬人,但外來打工經商人員就有6600多人。就是這樣一個小鎮,這些產品質量高、品種齊全的軸承吸引美洲、歐洲、東南亞等30多個國家的經銷商前來洽談軸承出口業務,每月都會迎接多則20多批,少則10多批外國客商。
市場建立了,品牌打出去了,還需要暢通的物流通道作支撐。在鎮黨委、政府的扶植下,河西鎮形成了承接航空、鐵路、港口“陸海空”全方位貨物託運的三大物流公司:三友、八超、八方,為周邊地區的企業鋪設一條條上天入海的通道。這三大物流公司的100多輛大型客貨車往來於全國各地,將臨西軸承、平鄉腳踏車、聊城紡織品、山西的煤炭等貨源傳送到需要的地方。在河西鎮這個邊陲小鎮,真正形成了經濟發展的黃金貿易視窗,形成了全國最大的軸承出口市場,臨西軸承、臨西製造的名子從這裡叫響,揚名全國、傳遍世界。
看準了河西鎮軸承發展潛力的外國客商們紛紛與本地企業合作,一位在河西鎮經常訂貨搞二次行銷的加拿大客商,主動出資1000餘萬元,與通聯軸承公司合資建廠,以便根據市場行情進行加工銷售。
面對未來的發展,河西鎮確定了建設“金三角”、打造新亮點、鑄就明星鎮的宏偉藍圖。建設“金三角”即在臨清、清河、臨西三縣接壤處建設一個集機械加工、軸承出口、酒精製造為主的工業園區。在邢臨高速路口建設物流中心,使冀魯兩省交界處構建起一個物流基地,力爭把河西鎮建成人流、物流、商品流、資金流、信息流“五流聚集”。打造新亮點,裝點北環路。籌資1000萬元,完善“硬化、綠化、淨化、亮化、美化”系統工程,嶄露邢台東大門的“大視窗、大特色、大亮點”形象。鑄就明星鎮,就是投資5000萬元,改造舊城建新區,規範軸承、服裝、商貿三大專業市場;融合最佳化液壓件、軸承出口等園區的布局。用工業集聚群構建起對外開放的“橋頭堡”。
如今的河西鎮,藍圖已經繪就,一場經濟發展的大戰役已經拉開序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