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辛店村

東辛店村

東辛店村,位於山東省北部環渤海經濟區,總面積502平方公里,人口30萬,是山東省“改革開放試點縣”和德州市“放開搞活試點縣”。

基本情況

慶雲位於山東省北部環渤海經濟區,總面積502平方公里,人口30萬,是山東省“改革開放試點縣”

東辛店村東辛店村
和德州市“放開搞活試點縣”。縣人民政府駐慶雲鎮。郵編:253700。行政區劃代碼:371423。區號:0534。
慶雲縣歷史悠久,夏屬兗州地域,西周為齊國北部漁鹽之區,秦屬齊郡。明洪武六年,始置慶雲縣,隸屬滄州。965年劃歸山東。相傳“慶雲”之名,乃明代皇帝朱元璋所封,有“吉慶祥雲”之意。全縣氣候宜人,資源豐富,系海河流域,東臨渤海,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鄰近天津東風黃驊、東營四大港口,電力充足,年提供電力達2億千瓦時。郵電通訊形成了聯結全國、伸向世界的信息網路。近幾年,慶雲縣委、縣政府按照“商貿興城,工業立縣,棗樹富民”的總體工作思路,借鑑“義烏模式”,建設“內陸特區”,構築起以省級現代專業批發市場、渤海經濟技術開發區、20萬畝棗園開發為支撐的三大“創業平台”,日益成為國內外有識之士投資興業,一展宏圖的“風水寶地”。一座獨具特色的“北方商貿名城”正在迅速崛起。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慶雲隸屬山東省德州市,地處兩省(山東、河北)三市(濱州、德州、滄州)五縣(鹽山、海興、無棣、陽信、樂陵)交界處,北靠北京天津,南向山東省會濟南,位於華北、勝利、大

東辛店村東辛店村
港三大油田中心,是連線華南、華北、東北和北京、天津的重要交通樞紐,素有“進京門戶”和“山東北大門”之稱。全縣總面積502平方公里,30萬人口,是國務院規劃的環渤海經濟圈內最具活力的縣域經濟板塊之一,為山東省的“改革開放試點縣”和德州市的“放開搞活試點縣”。該縣東距渤海灣僅50公里、黃驊港80公里,南接濟南150公里,北靠天津180公里、北京300公里,西臨德州110公里,國道205線和省道315線、246線穿越縣城,縣境內實現了公路村村通。目前,從慶雲出發就可實現“一小時下海(黃驊港)、兩小時上天(濟南機場)、三小時進京”。“十一五”期間即將建成投入使用的德濱、津汕高速公路和德煙鐵路,將更加彰顯慶雲獨特的區位優勢。

環 境
走進慶雲無三亂,已成為該縣環境品牌的重要標誌。“走進慶雲門,就是慶雲人,來到慶雲縣,事事都好辦”已成為全縣上下的共識。慶雲還打破了原來的政治體制模式,成立了分別由縣五大班子領導掛帥,能夠直接統領各部門的“對外開放指導委員會、市場發展指導委員會、工業發展指導委員會、農業產業化指導委員會、最佳化經濟發展環境委員會、城市經營與建設指導委員會”六大委員會。最佳化經濟發展環境委員會使“三亂”、“五霸”不敢抬頭,並規範了稅費征管體制,繳納稅費做到了公正、公平、公開。對外開放指導委員會成立了慶雲縣行政審批服務中心,二十三家有關單位入駐大廳辦公,對來我縣的投資者實行最快捷優質的“一站式”辦證、辦照服務。改革的慶雲政策最優惠;開放的慶雲環境最優良;發展的慶雲服務最優質;崛起的慶雲發展最繁榮。

人文環境

獨具特色的歷史
慶雲商貿發達,具有悠久的商貿傳統和豐厚的商貿文化底蘊,春秋時為齊國北部漁

東辛店村東辛店村
鹽之區,出現了商貿萌芽,大規模的商貿活動始於隋唐,盛於明清。據史料記載:隋唐時期,境內鹽產豐富,水路運輸十分便利。當時每天過往的大小鹽船300餘艘,經京杭運河,逆水而上直達江南,運量超千噸,小棗成為當時販運的主要貨物之一。慶雲鎮周尹村一株隋末唐初所植唐棗樹,距今有1300多年歷史,雖飽經風霜,仍枝繁葉茂,碩果纍纍。相傳隋末瓦崗寨大將羅成曾在此樹拴過馬。明清時期,商品種類日趨豐富,交易更加繁榮。小棗交易成為僅次於原鹽的第二大商品。據《慶雲縣誌》記載,當時全縣已有棗樹3萬餘株,年產150萬斤。境內馬頰河畔的瀏陽橋頭成了相當規模的小棗交易市場,日交易量500擔以上。慶雲小棗除行銷江南外,還飄洋過海,遠銷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與小棗一起販運的還有乾鮮海貨,草帽辮,槐米,皮毛等慶雲特產,並有陶瓷、絲綢、藥材、雜貨等大量外貿回流。建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慶雲人如魚得水,廣開商品流通渠道,以商為生的“職業商人”群體不斷發展壯大。形成了小百貨、金融器材、體育器材三支推銷大軍,近6萬人常年活躍在全國各地,編織起了一個巨大的民間流通網路,奠定了現代商貿發展的基礎。

現有景致

1、棣城煙雨
無棣古城墟址,在常家鎮於店村北,從西周至元末,已逾3000年,為隋唐宋元之縣治。該城方圓八里,有四門,如今墟址殘瓦陶片仍依稀可辨,曾多次出現海市蜃樓現象。

2、華夏古棗
慶雲是金絲小棗的重要產區之一,周尹村現存的千年老棗樹,是聞名遐邇的“唐棗”,相傳為隋末唐初所植,羅成曾在此系過戰馬,雖飽經風霜,仍根固葉茂,碩果纍纍。此樹為華夏古棗之最,已載入《中國名勝大辭典》。

東辛店村東辛店村
3、平湖春曉
慶雲水庫為魯北最大的平原水庫,全國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田紀云為該水庫題寫了庫名。水庫中心島上多種候鳥栖息,是旅遊觀光的好去處。

4、佛寺鐘聲
石佛寺始建於元代,相傳某年夏秋,村前馬頰河洪水泛濫,兩尊石佛與一口巨鍾漂滯於此,元龍、仁鳳夫婦修小廟將其供奉。後來佛教弟子及香客募捐,建造一座規模宏大的寺院,稱石佛寺。其建築氣勢恢宏,是魯北第一寺院。

5、泰山行宮
建於明洪武六年。正殿進深五間,面闊三間,單檐四柱。青磚筒瓦,花卉滴水,龍紋瓦當。殿內供奉碧霞元君等神像。玉皇閣是泰山行宮的主要附屬建築,因四邊掾頭系有鈴鐺108隻,風起鈴鳴,為舊志稱為慶雲八景之一。
教 育
慶雲縣高度重視各類教育,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形成了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縣屬幼稚園、實驗國小、初級中學、高級中學、職業教育中心,學校環境優美,教學設備先進,師資力量雄厚。為解除外商後顧之憂,外商子女入托入學與本地城鎮居民子女享受同等待遇。慶雲鎮中學設立了外商子弟班。

衛 生
衛生事業不斷發展。目前,全縣擁有衛生機構46所,其中醫院、衛生院12所,衛生防疫防治機構12所,婦幼保健機構12所。各類衛生機構醫療設備先進,技術力量雄厚。縣人民醫院對外商就醫作出了“外商優先”的服務承諾,計畫生育工作水平和質量穩步提高,人口保持低生育水平增長。

政府服務

政治體制
縣委、縣政府為適應慶雲經濟發展需要,打破了原來的政治體制模式,成立了分別由縣五大班子領導掛帥,能夠直接行使職權的市場發展指導委員會、工業發展園區建設委員會、農業產業化指導委員會 、對外開放指導委員會、最佳化經濟發展環境委員會(糾風治亂辦公室)、城鄉建設指導委員會共六個委員會。
其中經濟環境保護委員會設立的“經濟110”為全國首創,有力地打擊了“三亂”、“五霸”,並改革規範了稅費征管體制,繳納稅費做到了公正、公平、公開,創造了合理透明的稅費征管環境,創造了全國三個最優:即改革的慶雲政策最優惠;開放的慶雲環境最寬鬆;發展的慶雲服務最優質。
對外開放指導委員會成立了慶雲縣“一站式”服務大廳,十八家有關單位入駐大廳辦公,對來我縣的投資者實行最快捷優質的“一站式”辦證、辦照服務。

基礎設施

交 通
慶雲縣東距渤海灣50公里、黃驊港80公里、青島港400公里,南接濟南150公里,北靠天津180公里、北京300公里,西臨德州110公里。國道205線和省道315線、246線穿越縣城。
“十五”期間將建成投入使用的津淄高速公路和環省高速公路在縣境內交匯,與京滬、京福、京津塘、濟青和環渤海高速公路相通。慶雲將成為交通便利、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

電 力
縣境內有110千伏變電站2座,35千伏變電站9座,年供電能力2億千瓦時,並實行雙電源供電。國家西氣東輸工程的主要支線之一貫穿慶雲縣境,城區使用天然氣非常便利。

通 訊
郵電通訊快捷,國際國內直撥、程控電話、電傳、移動通訊、特快專遞、國際網際網路、寬頻上網ATM和ADSL設備等設施齊全,對用戶的承諾和維修服務工作具體到位。

經濟發展

農 業
縣境內德惠新河、馬頰河漳衛新河橫貫全境,建有占地5000畝,蓄水量3000多萬立方米的中型平原水庫(慶雲水庫)一座。全縣耕地面積44.7萬畝,待開發的鹽鹼地有6.5萬畝、水窪地10萬畝、水面6000畝。在農業資源方面,主要盛產糧棉、果菜,為山東省重要的蔬菜生產基地和金絲小棗集中產區。
近幾年,慶雲縣農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步伐明顯加快。以中澳、鼎力兩大農字號企業集團為龍頭,大力發展肉鴨、肉兔養殖和棗樹生產,迅速帶動了該縣農業的發展;企業一頭連著農戶,一頭連著市場,農民收入穩步快速增長,受益率達85%以上。

工 業
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141家,構建起了以中澳集團鼎力集團、渤海羽絨等八大骨幹企業為支撐,農畜產品深加工、有機化工等四大產業為主導,以開發區為載體的工業發展新格局。
中澳集團已被國家列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躋身中國肉類食品行業50強;鼎力集團研製開發的“金粒寶”純天然金絲小棗汁飲料填補了我國同類飲品空白,是國內專業加工棗系列製品規模最大的廠家;頤元塑膠製品有限公司是全國塑膠行業百強之一,生產的塑膠桶是全國第一家達到《國際危規》出口包裝要求的產品;慶元電子有限公司成為了我國長江以北最大的可視對講門鈴及監控系統生產基地。
東方希望集團、三泓國際集團、六和集團等一批國內500強企業紛紛落戶慶雲。
目前,縣開發區已發展成為產業分區明顯、功能完善的省級開發區,入區企業159家,成為全縣經濟總量擴張的前沿陣地、效益提升的強勁引擎和結構調整的源頭活水。縣境內有220千伏變電站1座,110千伏變電站2座,35千伏變電站9座,年供電能力2億千瓦時,並實行雙電源供電。國家西氣東輸工程的主要支線之一貫穿慶雲縣境,城區使用天然氣非常便利。郵電、通訊方便快捷。

地方特色

1、金絲小棗之鄉
慶雲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性氣候,馬頰河、德惠河、漳衛新河三條河流穿越全境。金絲小棗是慶雲傳統特產之一,其栽培始於商周,盛於當代。現全縣棗樹總量1700萬株,人均50株以上,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金絲小棗之鄉”。

2、中國商貿名城
擁有大型專業批發市場23處,經營業戶8000多家,上市商品7萬餘種,年交易額突破200億元,交易範圍輻射全國25個省(市、自治區),躋身“山東省八大現代批發市場”行列,已成為冀魯交界地區最大的商品集散中心、信息物流中心和小商品加工製造中心。

3、北方佛教勝地
慶雲文化底蘊深厚,商貿氣息濃郁,具有得天獨厚的旅遊優勢。海島金山寺氣勢恢弘,聞名遐邇,特別是唐僧生於慶雲,並在海島金山寺出家的歷史掌故,而致該寺香客不斷,游者雲集。千年唐棗樹蒼勁遒逸,愈老彌堅,已開發棗林生態觀光園。
歷史名人宋代詞人李之儀、尚書李之純,明尚書王佐,清末民初龔威將軍馬龍潭均生於慶雲這方熱土。省級專業批發市場群、經濟開發區、慶雲水庫萬畝棗林等新興景點吸引力日增,形成了佛教文化游、唐棗文化游、商貿文化游、工業園區游、城市景觀游五大遊覽線路。

城 市
慶雲縣聘請上海同濟大學和德州市規劃局對城南新區、環城水系等進行了詳細規劃。按照“小縣域、大縣城,以縣城經濟帶動縣域經濟”的思路,大力實施“南北拓展、東西改觀、中部提升”工程。
2003年以來,新建商貿廣場、北海公園、小西湖公園等26項城市精品工程,新建城區道路26條、45公里,樓房面積達150萬平方米,綠化面積達150萬平方米,形成了環城公路、環城水系“兩環繞城”,“六縱十橫”路網有序交錯,城區、市場區、開發區“三位一體”的城市發展新格局。
發展思路
按照“商貿興城、工業立縣、棗樹富民、招商引資、最佳化環境、超常規、跳躍式發展”的要求,在骨幹企業培植、工業園區膨脹、市場建設培育、特色基地建設和城市經營上有大的突破,推進工業、教育、衛生、市場管理體制的改革。利用三年時間把慶雲建成一個民營經濟發達、工業基礎雄厚、市場群繁榮的北方商貿名城。

歷史沿革

1993年8月25日,慶雲縣行政區劃作了部分調整:撤銷小鄭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慶雲鎮,鎮人民政府駐地由解集村遷至小鄭村;撤銷東郎塢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尚堂鄉;撤銷大丁廟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東辛店鄉;撤銷板營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常家鄉;撤銷楊和尚寺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中丁鄉
1994年5月21日,將東辛店鄉的楊莊子、李博士、西南馬、王知縣四個村劃歸後張鄉。
1995年6月20日,撤銷慶雲縣尚堂鄉、常家鄉,設立尚堂鎮、常家鎮。
1997年,慶雲縣轄4個鎮、7個鄉:慶雲鎮、崔口鎮、尚堂鎮、常家鎮、東辛店鄉、大靳鄉、中丁鄉、大胡鄉、徐園子鄉嚴務鄉、後張鄉。
2000年6月15日,慶雲縣撤銷後張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慶雲鎮;撤銷大胡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常家鎮;撤銷大靳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尚堂鎮。
2000年,慶雲縣轄4個鎮、4個鄉。總人口286427人,各鄉鎮人口: 慶雲鎮 79171 常家鎮 50451 尚堂鎮 56445 崔口鎮 14807 嚴務鄉 21516 東辛店鄉 26237 中丁鄉 20836 徐園子鄉 16964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3年12月15日,慶雲縣設立渤海路街道辦事處。將慶雲鎮的文西、文中、青北、新建、新中、新興、光明、慶東、慶中、慶西等10個居委會和任店、范庵、窪於、小鄭、楊習武、東歪柳樹、西歪柳樹、信家、東周、喬萬、解集、姜楊李、竇家、柳家、劉南純、甄家、齊家、都家、小李、東胡嶺、西胡嶺、養馬王、撒家、小解、李雲曲、東杜樹劉、西杜樹劉、郭家樓等28個村及常家鎮的中石官堂東石官堂、西石官堂等3個村,共41個村(居)劃歸渤海路街道辦事處管轄,辦事處機關駐渤海路20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