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之純

李之純

李之純(1022年~1097年)字端伯,北宋滄州無棣(今慶雲))人。宋熙寧三年(1070年)登進士第,步入仕途。他滿腹經綸、廉潔奉公、忠心體國,朝野皆有名聲。李之純在文學、史學等方面俱有成就。在北宋的文學革新中,他和范仲淹、王安石、蘇軾等人一樣,作出了卓越貢獻。北宋滄州無棣(今慶雲)人。李之純在慶雲舊城的故宅名曰“真味堂”,宋熙寧三年(1070年)登進士第,擢度支判官,出為江西轉運使。時有御史周尹彈劾廣西提點刑獄許彥先受賄。朝廷御令李之純前往調查此案。李之純經過深入調查,摸清了實情。原來這一事件是由一個曾在許家當侍女的人的一句話引起的。李之純認為僅僅憑著僕人的一句話就彈劾朝廷命官,不足為憑,因此未予立案,顯示了李之純公道正派的官風。不久,李之純被提升為成都路轉運使。成都路地少人稠,糧食不能自給,每年靠官府減價發售官米6000石,供應民食。言官上奏,認為這雖然給百姓帶來了好處,但卻損害了國家利益,應予免除。

李之純,字端伯,滄州無棣人。登進士第。熙寧中,為度支判官、江西轉運副使。御史周尹劾廣西提點刑獄許彥先受邕吏金,命之純往究其端,乃起於出婢之口。之純以為蕪俚之言,不治,彥先得免。
徙成都路轉運使。成都歲發官米六千石,損直與民,言者謂惠民損上,詔下其議。之純曰:「蜀郡人恃此為生百年,奈何一旦奪之。」事遂已。秩滿復留,凡數歲,始還朝。神宗勞之曰:「遐方不欲數易大吏,使劍外安靖,年穀屢豐,以彰朝廷綏遠之意,汝知之乎?」以為右司郎中,轉太僕卿。
元祐初,加直龍圖閣、知滄州,召為戶部侍郎。未至,改集賢殿修撰、河北都轉運使,進寶文閣待制、知瀛州。俄以直學士知成都府,還為戶部,三遷御史中丞。建言:「朝廷事下六部,但隨省吏視其前後批,以制緩急之序,是為胥吏顓處命令也。若大臣不暇省,宜令列曹長貳隨其所承,當行即行,當止即止,必稟而後決,毋拘於文,則吏不得舞權,而下情達矣。」又言:「眾賢和於朝,則萬物和於野。燮理陰陽,輔相之職。間者,國論稍虧雍睦,語言播傳,動系觀望,不可以不謹。」
董敦逸、黃慶基論蘇軾託詞命以毀先帝,蘇轍以名器私所親,皆以臨司罷,之純疏其誣罔,乃更黜之。以疾,改工部尚書。紹聖中,劉拯劾其阿附轍,出知單州。卒,年七十五。從弟之儀。
之儀,字端叔。登第幾三十年,乃從蘇軾於定州幕府。歷樞密院編修官,通判原州。元符中,監內香藥庫。御史石豫言其嘗從蘇軾辟,不可以任京官,詔勒停。徽宗初,提舉河東常平。坐為范純仁遺表,作行狀,編管太平,遂居姑熟,久之,徙唐州,終朝請大夫。
之儀能為文,尤工尺牘,軾謂入刀筆三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