掇刀區

掇刀區

掇刀區,因三國名將關羽在此屯兵時將刀掇於巨石而得名。是楚文化、三國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1992年,成立“荊門掇刀經濟技術開發區”;2000年11月,成立“荊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01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荊門市掇刀區”。轄團林鋪鎮、麻城鎮、掇刀石街辦、白廟街辦,國土面積616平方公里,總人口22.23萬人。現已形成以石油化工、醫藥、機械製造為主導的工業體系。有年加工原油500萬噸的——荊門石化總廠,有華中主火力發電廠——荊門熱電廠,有上市公司——百科藥業集團,有中國最大的水閥門製造企業——普安閥門公司等大中型企業、外資企業。響嶺崗東周文化遺址被考古專家考證為一處保存較完好的地下楚文化寶庫。掇刀石、望兵石、古驛道、馬跑泉、關帝廟、長坂坡古戰場等三國遺蹟尚存。歷史名人有辛亥革命時期的留德醫學博士陳雨蒼、新中國上將陳士榘、少將鄧家泰,還有當代畫家李可梅等。

基本信息

自然環境

掇刀區掇刀區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荊門位於湖北省中部,東通孝感下漢瀘,與安陸、應城接壤,距武漢市217公里;南連荊州通湘粵,與江陵、潛江、天門毗鄰,距荊州市80公里;西扼宜昌接渝蜀,與南漳、遠安、當陽交界,距宜昌市120公里;北望襄樊達中原,與宜城、隨州相連,距襄樊市111公里,是溝通南北、連線東西的重要交通樞紐,素有“荊楚門戶”之稱,歷來為兵家和商家必爭之地。
地跨東經111°51'--113°29',

北緯30°32'--31°36'之間,東西最大橫距155公里,南北最大縱距131公里,全市國土面積1.24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面積的6.67%。荊門東接大洪山之毓秀,北枕荊山之靈脈,南擁江漢平原之富庶,山川秀美,人傑地靈,物產豐富,境內北部層巒疊翠,中部崗嶺起伏,南部沃野舒展,山區、丘陵平原、湖區地形兼具、優勢兼得。
四季分明,氣候溫暖,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為亞熱帶溫暖季風型氣候,十分有利於農作物生長。全市年平均氣溫16.1℃,年均降水量949.4毫米,日照時數2000小時左右。
掇刀區掇刀區
礦產資源豐富,探明礦種50多種,礦床(點)543處,探明儲量並開發利用的礦產達23種。尤其是非金屬礦具有礦種多、儲量大、品位高和開發利用前景廣闊等特點。其中,在石油鑽探和航天工業等領域有廣泛用途的累托石儲量673萬噸,居全國之首;石膏白雲岩水泥石灰岩儲量居湖北省第一位,分別為11.6億噸、12.5億噸和6億噸,磷塊石儲量3.6億噸,居省前列。
全境大小河流600餘條,水域面積18.49萬公頃,地表水、地下水總量為40.12億立方米,水能資源可開發量達28萬千瓦。荊門平原土質深厚肥沃,丘陵崗地宜草宜木,土地自然生產力高。全市各類土地面積1219.26千公頃,其中耕地面積249.4千公頃,森林面積340千公頃,淡水養殖面積5.95千公頃,人平分別為1.2畝、1.7畝和0.3畝。森林覆蓋率35.7%,活立木蓄積量1120萬立方米,樹木136科251屬485種。

歷史沿革

荊門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漢江、長湖、漳河三大水系就有人類集居生息。其設治歷史始於殷商後期,西周分屬權國、冉國,春秋戰國歸屬楚,漢置當陽縣。唐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置荊門縣。宋建荊門軍,明復荊門縣,清為荊門直隸州,民國降州為縣。

掇刀區掇刀區

1949年屬荊州專區,1970年屬荊州地區。1979年析荊門縣城關鎮及近郊置荊門市,屬荊州地區。1983年8月19日,國務院批准荊門市升為地級市。撤銷荊門縣,將荊門縣的行政區域併入荊門市。1985年,設立荊門市東寶區、沙洋區。1992年5月20日,民政部批准(民行批[1992]48號)撤銷鍾祥縣,設立鍾祥市。1996年12月2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6]111號)將荊州市管轄的京山縣劃歸荊門市管轄和將荊州市代管的鐘祥市劃歸荊門市代管。1998年12月9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荊門市沙洋區,設立沙洋縣。縣人民政府駐地為沙洋鎮。2001年3月17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1]25號)設立荊門市掇刀區。將荊門市東寶區的何場鄉、麻城鎮、團林鋪鎮、掇刀石街道和白廟街道劃歸掇刀區管轄。區人民政府駐深圳大道。

2001年3月17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1]25號)設立荊門市掇刀區。將荊門市東寶區的何場鄉、麻城鎮、團林鋪鎮、掇刀石街道和白廟街道劃歸掇刀區管轄。區人民政府駐深圳大道。2001年6月轄掇刀、白廟2個街道,團林鋪、麻城2個鎮。2004年底,掇刀區轄2個街道、2個鎮,15個居委會、78個村委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荊門市轄2個市轄區、2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全市共有57個鄉級單位(5個街道、50個鎮、2個鄉)。

歷史人文

荊門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掇刀區掇刀區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縣級政權-權縣,(公園前106年)即誕生於此。世界文化遺產、三國遺蹟和楚文化歷史使荊門這座城市古色誘人。世界文化遺產明顯陵是中南地區唯一的一座帝陵,也是最大的單體帝陵,其最大特殊之處是一陵兩冢,整個陵園占地180公頃,由30餘處規模龐大的古建築群組成,氣勢恢弘,風格獨特,其布局之妙,石雕工藝之精美,是明、清以來不可多得的建築藝術精品。三國文化在荊門也有很深的積澱,武聖關公治理荊襄九郡,扼守荊襄古道時,屯兵掇刀,留下了“大架槽”、“響鈴崗”、“城南紀山之南10公里處,因名紀南)建都400多年,王公貴族死後均葬於荊門紀山一帶,其中最大的一座王陵即是著名的“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楚莊王墓。1993年在郭店出土的國寶級文物“郭店楚簡”轟動海內外,其記載的《老子》曾一度改寫中國思想發展史,被譽為中國人文歷史的大發現。
荊門境內的最古的歷史文化遺存是新時期時代(距今4600多年前)長江流域人類的聚集地屈家嶺文化沙洋馬家院文化遺址。最具影響的歷史遺蹟是唐代新羅國(現朝鮮半島一帶)太子墓、西漢綠林起義遺址。荊門市博物館收藏各類文物精品近萬件,有“中國第一濕屍”的郭家崗戰國女屍(距今2300多年),郭家崗楚墓絲綢,中國最早的漆繪人物畫-包山《迎賓出行圖》,世界上最豐富的先秦楚簡-郭店楚簡等十餘件中國第一的文物。荊門人傑地靈,在歷史文化的長廊中湧現出了許多先賢。春秋時期(公元前6-5世紀)道家創始人老萊子隱居荊門,躬耕講學,斑衣娛親;楚國神射手養由基百步穿楊的故事,楚辭賦家宋玉、民間歌舞家莫愁女陽春白雪、下里巴人的千古絕唱,宋代(公元12世紀)理學大家陸九淵曾任荊門知軍,並在荊門度過了他一生最重要的歲月,民族英雄岳飛曾在荊門築城抗金,唐朝陳子昂劉禹錫杜牧、宋代蘇氏三父子、歐陽修等在荊門留下了許多詩章。

城市建設

規劃區面積718平方千米,目前建成區面積44.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38.1萬人(其中常住人口30.5萬人),基本形成了南北雙城、新老城區結合的城市格局。
1、基礎設施

掇刀區掇刀區

完成投資15.3億元。城區主幹道長度306公里、路面積為630萬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積為16.53平方米,排水管網長度409公里、綠化覆蓋率達到48.98%、人均公共綠地10.23平方米,污水處理率達到85.75%、垃圾無害化處理達到98.76%,供水普及率、燃氣普及率達到100%,萬人擁有公車輛12.07標台,城市基礎設施各項指標均提前達到或超過“十五”規劃指標。荊門城區在全省第二屆城鎮規劃建設管理“楚天杯”競賽中奪得“楚天杯”獎,先後被評為中國名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中國名造林綠化十佳城市、省級園林城市,龍泉公園還被評為中國名園、國家AAA級旅遊區。

2、市政建設
按照“完善西城區、提升東城區、擴展南城區”的總體思路,對城區道路進行了大規模的新、改、擴建,共完成項目50多個,新增道路長度60公里、面積150多萬平方米。在道路新建方面,為加強西城區、東城區、南城區三個組團的聯繫,拉通了207國道複線、象山大道南北段、陽關大道;進一步完善城區路網結構,新建了五一中路、廣場路、天鵝路、月亮湖南路、葡萄園路、匯合巷和南城區深圳大道、關公大道、龍井路、鳳凰大道、白石坡、及高新區區間道路。在道路改擴建方面,先後對西城區的白雲大道、長寧大道、象山大道、中天街、海慧路、北門路以及南城區的阮家坪路、207國道等20多條道路進行了改、擴建。

3、園林綠化建設
實施了園林綠化配套工程,配套竹皮河綜合治理,新建了月亮湖廣場蘇畈橋瀏河島、魁星閣等小遊園;新建了鳳凰旅遊區服務中心、東寶廉政廣場、石化廣場;加強了象山、東寶山和城北防護林的規劃和建設;高起點、高標準新建和改造了207國道城區段、白雲大道、鳳凰大道、龍井大道等16條城區主要幹道的道路綠化。同時,新建了年生產花卉100萬盆的2座花卉生產基地。

4、公用設施

掇刀區掇刀區

採取招商引資的形式,與四川石油公司合資新建了供氣5萬戶、日產氣5萬立方米的液化氣空混站和日供氣能力20萬立方米的城區天然氣配氣站,總用戶可達7萬戶。目前城區主幹道燃氣管網的鋪設基本完工,天然氣用戶已達8000戶;第二垃圾處理場第一填埋庫區建設已竣工並投入使用,正在進行垃圾中轉站的建設和垃圾處理設備的採購。漳河到城區的引水工程和取水泵房的建設正在推進,城區供水管網改造基本完成。公車輛一改原有面貌,絕大部分被替換為空調車或雙層客車,城區7條線路公車安裝了語音報站、視頻音像系統,實行了無人售票。城區廣電通訊網路建設、公交站點(站棚)改造、垃圾中轉站和公廁新、改、擴建力度加大。
5、生態環境
採取點源治理、水電站沖污、污水截流、河道整治和建設污水處理廠共五種工程措施對竹皮河城區段進行了全面整治,共完成河道整治15.51公里、新建5萬噸/日處理能力的污水處理廠;沿線排污大戶全部自行建設了污水處理設施,實行了達標排放;龍泉渡槽和蘇畈橋渡槽水電站建成並投入使用。通過對竹皮河的綜合整治,初步實現了“一河兩管、清污分流;分段設壩、全河有水;兩岸成街、花樹成蔭”的目標,改善了竹皮河水質和城市居民生活環境。

經濟狀況

2007年國民經濟快速增長。全年實現區域生產總值72.6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2%。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實現增加值6.45億元、47.16億元和19.06億元,分別增長9.6%、12.9%和15.2%。實現區屬生產總值35.6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5.5%。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實現增加值6.45億元、17.95億元和11.24億元,分別增長9.6%、206%和12.8%。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9.4:42.1:38.5調整為18.1:50.4:31.5。就業規模繼續擴大。年末城鎮在崗職工15212人。年內新增就業崗位5003個,安置下崗失業人員848人,其中4050人員154人。完成就業前培訓282人,再就業培訓365人,農村勞動力培訓996人,在崗培訓716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51%。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總量較小,發展速度不夠快,粗放型發展方式還沒有根本改觀;農業農村基礎還比較脆弱,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就業和再就業壓力還沒有根本緩解;社會保障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

●工業

掇刀區掇刀區

現已形成以多家大中型企業為骨幹,以石油化工、機械電子、食品、建材為支柱的跨越32個行業門類的工業體系。主導產品有成品油、水泥啤酒化肥包裝機械聚丙烯、布洛芬、電子元器件等。2007年,全市引進項目483個,其中5000萬元以上項目36個,億元以上項目28個。荊門熱電廠三期擴建工程2台60萬千瓦機組成功併網發電,中石化荊門分公司擴能改造、洋豐中磷120萬噸採選礦等項目進展順利,天茂集團二甲醚一期工程、京蘭集團日產4000噸新型乾法水泥生產線投產,眾和紡織年產20萬錠緊密紡一期工程進入安裝調試階段,福耀汽車玻璃、葛洲壩水泥廠子陵日產4800噸新型乾法水泥項目、鍾祥雨潤、團結雷射、湖北愛斯曼等一批投資過億元的項目相繼開工建設。大力實施重點企業培育和中小企業成長工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增128家;億元企業增加10家,達到62家。籌資1.5億元解決改制企業遺留問題。國寶”牌大米和“洋豐”牌過磷酸鈣獲中國名牌產品稱號,“洋豐”商標獲中國馳名商標,省級名牌產品達到39個。
●農業
2007年,農業在大災之年獲得豐收,糧食總產達到231.88萬噸,增長7.6%;棉花總產4.56萬噸,下降5.7%;油料總產31.62萬噸,因面積調減下降7.2%;生豬、家禽、肉類、禽蛋、水產品產量保持大幅增長。推進農業產業化,支持龍頭企業加快發展,新增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13家,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06家。國寶橋米集團年加工能力達到50萬噸,順利實現湖北“一袋米”工程第二步戰略目標。擴大板塊基地規模,建成200萬畝優質稻、180萬畝雙低油菜和50萬畝優質棉花基地,在全省率先實現水稻優質化,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畜禽養殖小區達到100個,水產板塊達到50萬畝,建成速生林175萬畝,“三品”標識農產品達到172個。全市農機總動力躍居全省第3位,成為全國首批農機化建設示範區。深化農村綜合配套改革,基本建立農村公益事業“以錢養事”新機制。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順利完成,被確定為國家現代林業建設示範市。推進農村安全飲水和“十村示範、百村整治”工程,完成安全飲水工程44處,解決22萬人安全飲水問題,新建沼氣池2萬口。

社會事業

有科研機構14所,

掇刀區掇刀區
從業人員2786人。實施科技計畫項目74項,專利授權量282項。全市共有公共圖書館4個,各類藏書45萬冊,博物館3個,專業藝術表演團體3個,廣播及電視人口覆蓋率96%以上。社會文化和專業藝術表演分別獲全國最高獎項。2007年,科技事業不斷發展,連續第三次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
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醫療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實施全民健康工程,在中心城區建成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36個衛生服務站,社區衛生服務覆蓋率達100%;免費為20多萬名返鄉農民工進行一次體檢,並分村建立健康檔案。紮實開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工作,參保居民31萬人;全面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參合率達80.1%。
2007年,城鎮社會保險擴面新增8.63萬人;在全省率先啟動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4.7萬名農村特困救助對象實現最低生活保障;落實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政策,爭取移民直補和項目扶持資金1.3億元,柴湖移民區、漳河庫區等扶貧工作取得新進展。2007年,實施擴大就業工程,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77萬人,“4050”人員再就業6491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5.97萬人。城鎮社會保險擴面新增8.63萬人;在全省率先啟動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4.7萬名農村特困救助對象實現最低生活保障。

旅遊資源

掇刀區荊門掇刀區

有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距今4600多年的“屈家嶺文化遺址”;被譽為“楚文化地下寶庫”的楚漢墓群和全國最大的單體帝陵“明顯陵”;1998年發掘出土的“戰國女屍”,距今2300多年,仍保存完好,栩栩如生,被國家文物局鑑定為“稀世國寶”;城區南郊的掇刀石,曾是三國名將關羽駐兵之地;城區還建有隋代的東山寶塔、建於清代的龍泉書院和“三台八景”,有依山傍水的蒙、龍、順、惠四大名泉等。是湖北省精華旅遊線路“世界文化遺產三國文化之旅”上的熱點地區。2004年被國家旅遊局授予“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稱號。荊門山水秀美,景色宜人,具有山幽、洞奇、水秀之美稱。核心景區在荊門境內的大洪山,1988年與張家界同時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總面積320平方公里,擁有世界獨有樹種對節白蠟和古生物活化石古銀杏等數十種珍貴樹種,其中5公頃的中國最大古銀杏原始群落被中國科學院評價為“20世紀末中國最有價值的地理大發現之一”。景區林木叢生、溪泉遍布,洞壑交錯,極具旅遊價值。境內的鴛鴦溪、黃仙洞、美人潭、天河等是景區內的代表性景點,其中鴛鴦溪漂流已有“鄂中第一漂”的美譽。景區內的黃仙洞、空山洞、王莽洞等洞穴堪稱溶洞奇觀。最具代表性的黃仙洞全長2.1公里,以大、奇、絕美聞名遐爾。洞口絕壁千丈、吞雲吐霧、氣勢磅礴;洞內蘊藏著由喀斯特地貌形成的4個世界級景觀和8個國家級景觀,面積達兩萬平方米的“邊池”雲盆景觀被洞穴專家譽為“國內僅有、世所罕見”。該洞因兩位道教仙人廣成子黃石公曾在洞中悟道羽化成仙而得名。

掇刀區漳河掇刀區

1966年建成的漳河水庫,是中國八大水庫之一,被國家水利部授予國家水利風景名勝區稱號。景區氣候宜人,工程宏偉。水域寬闊,煙波浩瀚,岸線曲折,山秀水碧,因蓄水形成的36個島嶼、164個半島。使之為休閒探幽的絕佳去處。依託大洪山主脈的虎爪山、太子山、大口國家森林公園和處於荊山余脈的聖境山、千佛洞森林公園彼此相應成輝,構成了荊門獨特的山水自然景觀。

●鍾祥明顯陵
世界文化遺產鍾祥明顯陵構築了中國最大的單體帝陵——顯陵和氣勢恢宏的明代建築群。顯陵,原名獻陵,是明嘉靖皇帝的生父朱佑杭、生母蔣氏的合葬墓,是中國中南六省唯一的一座明代帝陵。鍾祥明顯陵於正德十四年(1519)開始修建,嘉靖四十五年(1566)建成,前後斷斷續續修了47年。為修建顯陵,朱厚熜動員了全國力量,從城牆大磚上可清楚地看到九江、安慶、荊州等地名和監修官名字。外圍高城雲南、貴州二省監修的地段,因銀錢來遲而遺缺,二省使者當即被殺。朱厚熜為保存其隨葬的黃金、白銀、珠寶玉器,下詔把參加修建的工匠役夫和送葬的彩女宮娥全部殺害,埋在城後山上。陵內修宮殿223間,顯陵衛房宅1593間,打井12眼,還辟有東果園、西菜園。陵園占地面積180.3公頃,供事者達388人。僅重修顯陵舊邸就花了白銀48萬餘兩,約合當時40萬農民一年的口糧錢。

嘉靖皇帝為葬其母,於嘉靖十八年二月十六日離京南下鍾祥考察葬地,三月二十四日返回京城。嘉靖皇帝的鐘祥之行,往返1個多月,護駕8000多人,馬3000匹,耗費白銀20萬兩。五月十七日,母后梓宮引發離京,自通州登舟,乘水路經漢口至荊門,閏七月庚申,與其父合葬於純德山顯陵。

湖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湖北省簡稱鄂,省會武漢市;全省轄12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38個市轄區、24個縣級市、37個縣、2個自治縣、1個林區。
地級市自治州 市轄區縣級市自治縣林區
武漢市江岸區 | 武昌區 | 江漢區 | 礄口區 | 漢陽區 | 青山區 | 洪山區 | 東西湖區 | 漢南區 | 蔡甸區 | 江夏區 | 黃陂區| 新洲區
黃石市黃石港區 | 西塞山區 | 下陸區 | 鐵山區 | 大冶市 | 陽新縣
十堰市張灣區 | 茅箭區 | 丹江口市 | 鄖縣 | 竹山縣 | 房縣 | 鄖西縣 | 竹谿縣 | 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
荊州市沙市區 | 荊州區 | 洪湖市 | 石首市 | 松滋市 | 監利縣 | 公安縣 | 江陵縣
宜昌市西陵區 | 伍家崗區 | 點軍區 | 猇亭區 | 夷陵區 | 宜都市 | 當陽市 | 枝江市 | 秭歸縣 | 遠安縣 | 興山縣 | 五峰土家族自治縣 |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
襄樊市襄城區 | 樊城區 | 襄陽區 | 老河口市 | 棗陽市 | 宜城市 | 南漳縣 | 穀城縣 | 保康縣
鄂州市鄂城區 | 華容區 | 梁子湖區
荊門市東寶區 | 掇刀區 | 鍾祥市 | 京山縣 | 沙洋縣
孝感市 孝南區 | 應城市 | 安陸市| 漢川市 | 雲夢縣 | 大悟縣 | 孝昌縣
黃岡市黃州區 | 麻城市 | 武穴市 | 紅安縣 | 羅田縣 | 浠水縣 | 蘄春縣 | 黃梅縣 | 英山縣 | 團風縣
鹹寧市鹹安區 | 赤壁市 | 嘉魚縣 | 通山縣 | 崇陽縣 | 通城縣
隨州市曾都區 | 廣水市 | 隨縣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 | 利川市 | 建始縣 | 來鳳縣 | 巴東縣 | 鶴峯縣 | 宣恩縣 | 鹹豐縣
省直轄縣級行政區仙桃市 | 天門市 | 潛江市| 神農架林區
註:1:武漢市為副省級城市。
2:帶“*”屬於地方設立的縣級行政或經濟管理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