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城縣

穀城縣

穀城縣隸屬湖北襄陽市,地處襄陽西部,漢江中游西岸,武當山脈東南麓。南依荊山,西偎武當,東臨漢水,南北二河夾縣城東流匯入漢江,西北、西南三面群山環抱,地勢西高東低。東西長69千米,南北寬66千米。國土面積2553平方千米,2012年,總人口(戶籍人口)59.3萬人,政府駐地城關鎮縣府街52號。2016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GDP)達到300億元,增幅分別高於全國、全省、全市平均水平4.3個、2個、1.8個百分點。薤山國家森林公園、中國百大佛教名寺承恩寺、中國著名天主教堂沈埡天主教堂、南河“小三峽”等旅遊勝地匯集,谷城被生態學家譽為“綠色生態之鄉、避暑度假天堂”。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穀城縣地圖穀城縣地圖

谷城地域古屬豫州,公元前11世紀,周時封嬴姓(名綏)為谷伯,建都城於谷山,名谷伯國,又稱谷國。

春秋時谷國為楚附庸。秦時依築水立筑陽縣,屬南陽郡。

西漢時屬荊州刺史部南陽郡。惠帝二年(前193)封肖何子延為筑陽侯。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封南海守棄子嘉為涉都侯。太初二年(前103)嘉死國除。

新朝天鳳元年(公元14),改南陽郡為前隊郡,改筑陽縣為宜禾縣。

東漢時復為筑陽縣,屬南陽郡。建武二十八年(52),封吳漢之孫盱為筑陽侯。建安十三年(208),筑陽屬南鄉郡,三國時屬魏荊州南鄉郡。

西晉太康五年(284)屬順陽郡。東晉時,先後在筑陽境內僑置有扶鳳、義成二郡,筑陽、泛陽、郿、義成、萬年等縣。兩郡五縣均屬雍州(僑置於襄陽)。

南北朝時,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450),封宗越為筑陽縣子。劉宋時期,屬雍州新野郡,南齊曾改屬寧蠻府義安郡。梁為山都縣,屬襄陽郡。北周省山都入安養縣,屬河南郡。宋後廢帝元徽四年(476),封張倪奴為筑陽縣侯。宋順帝升明元年(477),封張瑰為義成侯。梁廢扶鳳郡及泛陽縣,立興國郡。西魏廢興國郡立義成郡,改雍州為襄州。北周廢義成郡及萬年縣,境內仍有筑陽、義成二縣。隸屬襄州襄陽郡。

隋初,省安養,將原山都轄地劃入筑陽。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封吐萬緒為谷城郡公。開皇七年(587),省筑陽入義成。開皇十八年(598),改義成縣為穀城縣。煬帝大業初,省襄州,谷城屬荊州襄陽郡。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析襄州之陰城、谷城二縣置酇州,次年廢。太宗貞觀元年(627),劃全國為十道,谷城屬山南道襄州襄陽郡。貞觀八年,省陰城入谷城。玄宗開元十七年(729),谷城屬荊州都督府。開元二十一年,唐朝改劃為十五道,谷城屬山南東道襄州。五代十國政局混亂,文字不全,不可考究。

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割谷城之陰城地域置光化軍,又析谷城漢水以西之遵教、翔鸞、漢均三鄉置乾德縣,屬光化軍。太宗至道三年(997),分全國為十五路,谷城屬京西路襄州。元豐元年(1078),改為二十三路,谷城屬京西南路襄陽府。宋南渡(1127)後,谷城屬京西安撫制置司。

明初,谷為衛國公鄧愈的食邑。太祖洪武九年(1376),谷城屬湖廣布政司襄陽府。洪武十年,省光化入谷城。洪武十三年,復置光化縣。洪武二十四年,谷城改屬河南,不久還歸湖廣。嘉靖三十八年(1559),谷城為昭憲王朱翊鉉封地。萬曆八年,封其子常藍。

清時,谷城屬湖北布政使司襄陽府。光緒十二年(1886),屬安襄鄖荊道襄陽府。

辛亥革命時期(1911年),谷屬湖北軍政府襄陽軍政分府。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谷城屬湖北軍政府安襄鄖荊道招討使署。民國二年(1913年),改屬鄂北道。民國三年(1914年)改屬襄陽道。民國四年(1915年8月),設“縣佐”於石花街。民國十八年(1929年),屬湖北省第四綏靖區。民國二十年(1931年),屬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區;10月,成立穀城縣蘇維埃政權,屬鄂豫省蘇維埃。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谷屬湖北省第五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屬湖北省鄂北行署第五行政督察區。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谷城漢水東北地區,在黑龍集成立穀城縣愛國民主政府,屬桐柏行政公署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7月3日),谷城全境解放,縣民主政府隨軍遷入漢水西南,屬桐柏行署漢南辦事處。

1949年10月,成立穀城縣人民政府,屬湖北省襄陽行政區專員公署(1955年改稱襄陽地區行政公署)。1956年縣人民政府改稱縣人民委員會。

1968年,改稱縣革命委員會。

1981年,復稱縣人民政府。

1983年10月,撤襄陽地區建置,改為市管縣,谷城隸屬湖北省襄陽市人民政府至今。

1996年,穀城縣面積2553平方千米,人口約54萬人。轄14個鎮、3個鄉:石花鎮、五山鎮、城關鎮、大峪橋鎮、北河鎮、盛鎮、廟灘鎮、茨河鎮、冷集鎮、紫金鎮、南河鎮、謝灣鎮、沈灣鎮、當鋪鎮、黃畈鄉、官坊鄉、趙灣鄉。境內有1個林場。縣政府駐城關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穀城縣總人口551042人,其中:城關鎮98106人,北河鎮46485人,石花鎮69345人,大峪橋鎮30950人,盛鎮42900人,廟灘鎮38050人,茨河鎮21473人,南河鎮26215人,紫金鎮16067人,謝灣鎮18342人,冷集鎮38498人,當鋪鎮22990人,五山鎮18286人,沈灣鎮16838人,黃畈鄉16173人,官坊鄉8981人,趙灣鄉15300人,薤山林場6043人。
2004年末,穀城縣總人口547325人。轄城關、石花、盛派廟灘、茨河、南河、紫金、冷集、五山9個鎮和趙灣鄉,31個居委會、245個村委會。
2005年末,穀城縣轄9個鎮、1個鄉,30個居委會、258個村委會。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穀城縣常住總人口其中:523607人,城關鎮178990人,石花鎮108753人,盛鎮56582人,廟灘鎮42184人,五山鎮26932人,茨河鎮16550人,南河鎮17447人,紫金鎮17527人,冷集鎮47288人,趙灣鄉9567人,薤山林場1787人。

行政區劃

穀城縣轄城關、石花、冷集、五山、紫金、盛康、南河、廟灘、茨河9個鎮和趙灣鄉,有29個社區居民委員會,248個村民委員會。

區域 人口 面積 管轄
城關鎮 147636人 131.3平方千米 11個居委會、27個村委會
石花鎮 10.42萬人 275平方千米 8個居委會、37個村委會
茨河鎮 2.1萬餘人 184.4平方千米 1個居委會、15個村委會
廟灘鎮 5.42萬人 235.5平方千米 1個居委會、34個村委會
南河鎮 21146人 242.1平方千米 19個村委會
盛康鎮 6.59萬人 270.9平方千米 1個居委會、27個村委會
紫金鎮 2.43萬人 374.3平方千米 1個居委會、27個村委會
五山鎮 38727人 243.9平方千米 20個村委會
冷集鎮 52610人 266.8平方千米 2個居委會、37個村委會
趙灣鄉 1.5萬人 231.6平方千米 10個村委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穀城縣地跨北緯30°53'至32°29'40''、東經111°07'30''至111°52'之間。東南距襄陽市區77千米,東北距老河口20千米,國土面積2553平方千米。地處武當山東麓,漢水之濱,西偎車城十堰。

地形

穀城縣西部屬武當山余脈,南部屬荊山余脈,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有30多座,其中西南部的青龍山,海拔1584米,為全縣境內最高峰,北部和中部多為海拔200至400米的丘陵,僅東部漢江沿岸及南河、北河下游為平原。地勢從西南向東北傾斜,西南高、東北低,坡度傾斜1∶2。西南部海拔900米以上高山72座,千米以上高山42座,呈摺扇形,聳峙於縣境西南邊緣。最高峰為趙灣鄉的青龍山,海拔1584米,最低點為茨河鎮九道灣,海拔71米。

氣候

谷城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為常綠闊葉混交林自然帶,具有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雨熱同季,無霜期長等特點。年均降水800至1200毫米,年均氣溫15.4°C,極端最高溫41.4°C,極端最低溫-19°C,年日照時數1894.2小時,日照率43%,無霜期234天。

水文

境內有漢水、南河、北河等大小河流107條,其中流域面積100平方千米以上的12條。境內流長74千米的大小支流42條,流域面積1051平方千米。境內流長59.6千米,大小支流41條,流域面積1121.2平方千米。

漢水於冷集鎮王家康村入境,於茨河鎮白龍廟村出境,境內流程61千米,大小支流24條。南河發源於神農架東南麓,由紫金鎮(原官坊鄉)瑪瑙觀村入境,至城關鎮格壘嘴村注入漢水。北河發源於房縣,由紫金鎮彥家洲村入境,至北河鎮安家崗村注入漢水。

人口民族

人口

穀城縣風光穀城縣風光

2014年末,全縣總戶數21.84萬戶,總人口(戶籍人口)59.67萬人,其中:男性30.74萬人,女性28.93萬人。全年出生人口7374人,人口出生率為12.26‰,符合政策生育率89.94%。

2010年,穀城縣總人口556066人(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132142戶。其中:農業人口442978人,非農業人口113088人。2012年全年出生人口8252人。

民族

民族以漢族為主,且有回族、土家族、滿族、蒙古族、藏族、苗族、瑤族、壯族、侗族等少數民族雜居。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薤山薤山

截至2012年,谷城已探明非金屬礦藏有重晶石、石灰石、硫鐵、石棉、石膏、矽石、白雲石、石英石、磷、型砂、大理石、花崗石、水晶石、蛇紋石、鋁土、膨潤土、高嶺土、砂土、砂石和煤等20多種;金屬礦藏有銅、鐵、金、錳、鉛、鋅、鉬、鍺等10多種;儲量大、分布廣、開採價值高的有重晶石、石灰石、石棉礦、石膏礦、矽石、白雲石、石英石、大理石、花崗石、水晶石、鋁土、鐵礦、銅礦、鉛鋅礦等。重晶石礦硫酸鋇含量91.08%至96.54%,總儲量5000萬噸以上。石英石礦含二氧化矽95%左右,總儲量4000萬噸。花崗石礦產於冷集沈灣,儲量在億立方米以上。銅礦儲量37-44萬噸,原礦品位0.5-0.6%。鉛鋅礦儲量約2000萬噸。

水資源

截至2012年,谷城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達30萬千瓦,是中國114個水資源富集縣之一。地表水總流量399.67億立方米,地下水0.742億立方米。穀城縣水資源容量為28.31億立方米(不含漢水)。境內河流水能蘊藏量14.5萬千瓦(不含漢水),可利用12.57萬千瓦。

動物資源

截至2012年,谷城野生動物,鳥類有野雞、喜鵲、灰喜鵲、畫眉、八哥、麻雀、大山雀、斑啄木鳥、鵪鶉、山斑鳩、雕、夜鷹、大杜鵑、家燕、大雁等;獸類有貉、狐、獾、獐、松鼠、狸子、野豬、飛狐、香菇狼、黃鼠狼等;珍稀動物15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虎、豹、黑麂、梅花麂、白鶴(西北利亞鶴)、白頭鶴、紅腹角雉,國家二類保護動物有穿山甲、水獺、麝、鴛鴦、紅腹錦雞、娃娃魚,國家三類保護動物有黑熊、岩羊等。

植物資源

截至2012年,已查明的被子植物有374種,裸子植物18種,針葉樹16種,闊葉樹376種,絕大部分為野生植物。其中,珍稀樹種有水杉、珙桐、楠木、銀杏、杜仲、黃楊木、青檀等18種。銀杏被定為穀城縣樹。主要植物類特產有桐油、黑木耳、獼猴桃、桑蠶、生漆、香菌、板栗、核桃、柿子、磨芋、天麻、茶葉、花生、山藥、麥冬等數十種。

經濟概況

綜述

南河小三峽風景區南河小三峽風景區

2014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GDP)達到265.5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1.3%,增幅分別高於全國、全省、全市平均水平3.9個、1.6個、1.5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32.97億元,比上年增長5.0%;第二產業163.55億元,比上年增長11.5%,其中工業152.21億元,比上年增長11.5%;第三產業69.06億元,比上年增長13.3%。三產業結構由2013年的13.2:60.2:26.6演變成2014年的12.4:61.6:26.0,工業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56.0%提高到57.3%,提升了1.3個百分點。

2012年,穀城縣生產總值(GDP)達到204.70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2011年增長13.6%。其中:第一產業達到29.60億元,比2011年增長4.7%;第二產業達到121.53億元,比2011年增長15.9%,其中工業達到114.44億元,比2011年增長13.9%;第三產業達到53.57億元,比2011年增長12.6%。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達到127.56億元,比2011年增長46.2%,其中:城鎮500萬元以上項目投資110.06億元,比2011年增長49.2%;農村500萬元以上項目投資5.17億元,比2011年增長41.9%;農村私人投資1.70億元,同比下降26.2%。按產業劃分,一、二、三次產業投資分別為3.25億元、88.49億元和34.11億元,分別增長46.9%、43.5%、62.2%。二產業中,其中工業投資87.01億元,增長41.1%,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68.21%。

第一產業

2014年,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6.79億元,比上年增長5.2%;年末常用耕地面積28530公頃,增幅與上年持平;農作物播種總面積68690公頃,比上年增長1.3%。

2012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0.1億元,比2011年增長26.6%。2012年糧食總產量達27.69萬噸,比2011年增長5.2%;油料作物產量1.39萬噸,比2011年增長5.5%;蔬菜總產量36.46萬噸,比2011年增長9.7%。2012年穀城縣生豬出欄65.23萬頭,增長3.5%,豬肉產量4.89萬噸,增長18.7%。牛出欄5.17萬頭,增長5.5%;羊出欄15.62萬隻,增長1.4%。家禽出籠697萬隻,增長6.6%,禽蛋產量3.79萬噸,增長2.1%。2012年穀城縣人工造林面積達到2726公頃,比2011年增加359公頃,森林面積復蓋率達到70.68%,為穀城縣生態最佳化的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穀城縣淡水養殖面積達到4582公頃,比2011年增加414公頃;水產品總產量達9406噸,比上年增長5%。

第二產業

2014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幅比上年增長12.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已達到181家,淨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2家。

2012年年末,穀城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達到135家,比2011年增加6家,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35.3億元,實現工業總產值460.66億元,其中:輕工業產值237.79億元,重工業產值222.88億元,國有企業產值6.58億元,集體企業產值3.6215億元,股份合作企業產值3.6721億元,股份制企業產值417.32億元,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產值8.32億元,其他經濟類型企業產值21.16億元。穀城縣工業銷售產值總計442.07億元,其中:出口交貨值3.87億元,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6%,工業增加值135.3,全縣國有控股企業實現產值36.34億元,非公有工業實現產值355.75億元,大中型工業企業實現產值130.25億元,其中工業實現利潤總額15.07億元。

第三產業

2014年,累計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3.03億元,比上年增長13.7%。分地域看,城鎮市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75.56億元,比上年增長13.6%;鄉村市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7.47億元,比上年增長19.2%。分行業看,批發業實現零售額22.69億元,比上年增長31.0%;零售業實現零售額70.85億元,比上年增長19.1%;住宿業實現零售額13.63億元,比上年增長22.0%;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2.90億元,比上年增長18.3%。

穀城縣建築企業單位數17家,建築企業從業人員13372人,建築業總產值30.79億元,房屋建築施工面積219萬平方米,房屋建築竣工面積134萬平方米。房地產開發投資累計達到10.62億元,比2011年增長41.1%;住宅銷售額達到8.80億元,商品房銷售面積35.67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額達到8.49億元。

2012年,穀城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3.0億元。城鎮實現零售額60.55億元,鄉村實現零售額2.46億元,批發業完成1.76億元,零售業完成51.99億元,住宿業完成2.01億元,餐飲業完成7.26億元。

2012年實現外貿出口總額7608萬美元,招商引資114.4億元,實際利用外資2040萬美元。

谷城風光谷城風光

穀城縣完成財政總收入(不含基金)11.76億元,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8.52億元,其中,稅收收入5.85億元,其中,國稅完成0.84億元,地稅完成5.17億元,財政完成2.52億元。

截止2012年底,穀城縣金融機構存款餘額達到140.06億元。其中:居民儲蓄存款98.91億元,企業存款34.06億元,金融機構貸款餘額51.28億元。

社會事業

科技

2012年,穀城縣企業完成科技成果轉化18個,總投入19238萬元,經濟效益585897萬元。完成18項技術成果登記。具體為:金洋5個、車橋1個、鍛造1個、瑞致和6個、金鵬1個、金耐特4個。被省科技廳授予湖北省(谷城)汽車零部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

教育

穀城縣第一中學穀城縣第一中學

2014年,全縣共有學校77所,在校學生53659人,專任教師4341人;幼稚園、託兒所52個,在園幼兒16530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全縣三所普通高中2416人參加聯考,2310人上省線,上線率為95.6%,895人達到本科錄取分數線,上線率為37%。其中,一批本科108人(理工類91人,文史類17人)、藝術本科81人、體育本科41人;二批本科274人;三批本科391人;高職高專1415人。

2012年,穀城縣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鞏固率達到100%;國中適齡少年入學率達到100%,鞏固率達到98.7%,年輟學率控制在1.3%。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程度各項指標達到或超過國家規定標準。2012年穀城縣2678人參加聯考,文、理科考生上一本線109人,藝術、體育類考生上本科線93人,上省線2417人,占考生總數的90.25%。

學校現有54個教學班,3891名在校學生。66年的歲月滄桑,見證了谷城教育的變革與圖強。

主要學校有穀城縣城還有穀城縣第一中學、穀城縣第二中學(中心)、穀城縣第三中學、穀城縣第四中學、穀城縣谷伯中學。

衛生

2012年9月10日零時起,穀城縣人民醫院正式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1078種藥品全部實行零差率銷售(中藥飲片除外),共降低藥價100餘萬元。穀城縣272個村衛生室已達到標準化建設水平,其中47個村衛生室被省衛生廳授予“湖北省示範村衛生室”,2012年又有5個村衛生室通過市級評審達到湖北省示範村衛生室標準。共督促公共場所從業人員體檢769人,審核辦理衛生許可證134家。對17家集中式供水單位開展了水質監測,抽檢項目水樣165份。

交通

2014年,全縣公路里程3578.75公里,其中等級公路通車裡程3023.26公里。完成公路旅客運輸量4585.38萬人次,完成公路旅客周轉量183215萬人公里,分別比同期增長9.02%和9.0%;完成公路貨運量3890.39萬噸,完成貨運周轉量409486萬噸公里,分別比同期增長10.0%和10.7%。

2012年,穀城縣完成客運量3630萬人,客運周轉量13.14億人千米,分別占年計畫的110%、105%,與2011同比增長16.13%、27.77%;完成貨運量2749萬噸,貨運周轉量28.32億噸千米,分別占年計畫的103.79%、107.36%,與2011年同比增長31.95%、31.85%。

文化

2012年,穀城縣送公益電影下鄉3000多場次,編排了喜聞樂見的歌舞、曲藝、戲曲小品等綜藝劇(節)目20多個,送戲下鄉188場次,送圖書下鄉8次30000餘冊,組織專業文藝人員下鄉培訓農村文藝人才3場71人次。

人民生活

2014年,全縣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2484元,比上年增長10.2%,人均消費支出14758元,比上年增長8.0%;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20元,比上年增長12.2%,人均消費支出9371元,比上年增長15.4%。

社會保障

全縣城鎮新增就業7502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586人,其中,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1321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8691人;支出就業專項資金3326萬元;城鎮登記失業率3.51%。

2012年,穀城縣城鎮職工參加養老保險46136人,其中企業職工參保27838人;新增參保4569人。醫療保險參保159072人;新增擴面3315人。失業保險參保25738人;新增擴面2042人。工傷保險參保29452人;新增擴面人數1831人。生育保險參保23604人;擴面新增1609人。

2012年,民政直接工作對象35470人。主要包括:城鄉低保對象15955戶25323人、孤兒99人、五保3887人、優撫對象5216人、軍休人員18名、每年約600餘戶義務兵家屬和300名左右的退伍軍人。其中,城市低保對象3791戶6522人,占城市居民總人口的2.34%(企業下崗職工2878人,無業人員1014人,城市“三無”人員806人,其他人員1657人)。農村低保對象12164戶18801人,占農村人口的5.97%(一類對象903戶968人,二類對象2987戶4471人,三類對象8236戶13296人)。農村五保3887人(集中供養2325人,占全部供養人員的60.1%)。完成福利彩票銷售2070萬元,募集福利資金166萬元。

風景名勝

●南避暑山莊

承恩寺承恩寺

谷城大薤山,是國家森林公園,素有“中國南避暑山莊”之稱,是遠近聞名的避暑勝地,度假天堂。早在1857年,因義大利旅遊家在薤山避暑著文介紹薤山,從1903年至1910年,有英、美、義大利、挪威、加拿大、丹麥、荷蘭、葡萄牙八國在華傳教士,在大薤山建起了西洋別墅52棟737間,是外國人在湖北建設的唯一別墅群。

●賀龍司令部

賀龍司令部原是一座別墅,建於1904年春,為英國路德會傳教士羅賽琳一家居住。1931年5月,賀龍、柳直荀在洪湖失利,為保存實力,便率領紅三軍七師、八師主力,從保康馬良坪突圍後,經歇馬進入谷城地區。在薤山,建立紅軍游擊隊,司令部就設在這座別墅內。薤山游擊隊配合紅八師、二十五師,開闢了以薤山為中心的方圓百餘里的紅色游擊區。

●承恩寺

承恩寺位於穀城縣東南茨河鎮五朵山北獅子峰下,距縣城35千米處,是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該寺始建於隋朝的佛教寺院承恩寺,寺內有湖北僅存的第一大銅鐘——萬斤銅鐘,鐘身鐫滿古印度梵文,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價值。承恩寺是頗具民族特色的古代寺院建築,有殿閣、寺堂200多間,現存70多間。寺內外有玉石碑、臥牛池、龍泉池、玉帶水、鎖風橋、金子山等自然景觀。

●南河風景區

南河風景區位於武當山脈東南麓、穀城縣南河鎮境內。景區由“小三峽”景區、五龍山景區、香爐石景區、溫泉娛樂區、白水峪景區等五大景區組成,總面積242平方千米,與大薤山國家森林公園毗鄰相連。南河之水發源於神農架,相傳為漢丞相蕭何夫人脂粉之水,故又名“粉水”。“粉水澄清”為谷城八景之首。清乾隆五十七年便有“小三峽”(馬沸峽、神女峽、五龍峽)之稱。

特產

茨河貢米

明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游茨河承恩寺時,當地百姓以此地盛產的稻米蒸飯,供皇上食用。皇上食用後將茨河大米諭封為“朝貢御米”,被譽為饋贈親友、具有代表谷城特色的形象產品。

茨河腐乳

經湖北省地質研究所化驗,茨河水富含多種人體必需微量元素,如碘、硒、鉀和鈣。用茨河水做出來的豆腐,白如純玉、細如凝脂。茨河腐乳是運用香麻油、辣椒、生薑、花椒等10多種天然原料精製而成,因其色澤鮮艷、味道鮮美、質地細膩受到廣大客戶的青睞。

趙灣香菇

食用菌是無污染、純天然的保健和功能性食品,富含人體所必須的多種胺基酸,鮮嫩爽口、容易消化吸收,還具有獨特的藥療作用。香菇富含的“香菇多糖”對肝病有獨特的預防和治療作用,還具有降血壓作用。趙灣、紫金氣候十分適宜食用菌生長,生產歷史悠久,現已形成“公司十基地十農戶”的一體化模式,是全縣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基地。

南河葛粉

2000多年前的秦漢時期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我國第一部藥物學專著),指出葛有如下功效:"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痹,起陰氣,解諸毒"。經科學檢測,富含豐富的微量元素、胺基酸、葛根素、黃酮素、澱粉等多種營養成分及鈣、鐵、銅等10多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清涼解熱、生津止渴、昇陽發表、抗菌解毒、降低血壓、治療冠心病之功能。對咽喉痛疾、口舌生瘡、小孩清火、瀉痢有特效。

葛,豆科多年生藤本植物,莖葉可作飼料,根和花可入藥,其根深葉茂,能保持水土。葛根總黃酮作為葛根中重要的生理活性成分,包含了幾乎所有的葛根活性物質, 具有調節血液循環系統,減慢心率,降低外周阻力,改善缺血心肌代謝,抗心率失常等作用。從葛根中提取的黃酮浸膏,經進一步乾燥造粒後,可製成中成藥浸膏片;黃酮浸膏經過純化後, 可製成粉劑、水劑等不同劑型的藥品, 用於對心腦血管疾病的防治。

南河銀魚

銀魚,俗稱麵條魚、面魚,隸屬於鮭形目、銀魚科。分布於長江中、下游的附屬湖泊中。據測定:鮮銀魚的蛋白質含量為 10.75%、脂肪為1.37%;乾銀魚的蛋白質為76.76%,脂肪為9.75%。由於銀魚繁殖力強,生長迅速,適應性強,生活周期短,其繁殖、生長、產卵均在同一水域中進行,因此是一種優良的放流增殖魚類。1995年3月,農業部、水利部共同發出關於加速推廣銀魚移植增殖技術的通知,肯定了移植增殖銀魚是一種節糧型、節地型和節能型的高效漁業,對當前發展農村經濟和水利經濟、提高農民收入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石花酒

石花古鎮有2500多年的釀酒歷史,現代意義上的白酒釀造工藝也有400多年。相傳明朝萬曆年間劉氏兄弟獲取了釀酒秘方,放出的酒清純甘洌、芳香四溢、柔順爽口,一時間各級官員競相購買送禮,更促使酒坊遍布大街小巷。縣令總愛喝兩口,於是有人投其所好,在酒瓶表面刻上七品官袍上的一對大雁圖案,縣令聞聽大喜,也在送給府官、京官的酒瓶表面刻上五品官袍的丹頂鶴圖案、三品官袍的雙鶴圖案,各級官員也都有了石花專供酒。

空心奎面

非物質文化遺產,石花空心奎面。其特點:精益求精,每根空心,細如髮絲,養顏健身。其為紀念奎星點化,從此把空心面叫奎面,蘊含奎星點斗、福星高照之意,因產地在石花,就稱“石花空心奎面”。在石花製作空心奎面的人只有2人,製作人都以達70歲以上,至今還未傳人經營此項工藝。

玉帶糕

3
玉帶糕,系我縣地方傳統名點,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據傳,乾隆皇帝一次朝拜武當,途中停歇谷城,因路途勞累,不思飯菜,地方官員獻出本地糕點玉帶糕。乾隆略品,頓覺胃口大開,隨口贊道:"玉帶"仙品,糕中之尊,開朕脾胃,貢朝龍庭。"從此玉帶糕被列為朝廷皇室貢品。因糕體形似皇袍玉帶,故名"玉帶糕"。

玉皇劍茶

五山玉皇劍茶主要包括站立式芽茶、五山玉皇劍茶、毛尖炒青茶等多個品種。"站立式芽茶"造型獨特,圓直似針,湯色淡綠,嫩青醇厚,沖泡風姿卓立;初泡漂浮如雲,繼而徐徐不沉,須臾齊立杯底,婉如春筍出土;“五山玉皇劍"茶以標準單芽為原料,嫩度長短、大小、色澤一致,經恆溫殺青,機械碾壓造型,多次烘焙而成,其形扁直似劍。1995年獲得第二屆中國農業博覽會6個金獎,1997年被評為“湖北省十大名優茶精品”。

盛康醬煲肉

相傳,周文王的幼女不顧父王的反對,下嫁給布衣盛生。文王很惱火,王后卻認同了女婿。一天,盛生上門,王后親自為女婿煲出一鍋肉來。盛生吃後,還學會了製作技法,把它傳給了眾鄉鄰。後來,醬煲肉便成了當地丈母娘款待女婿的特色菜。

人物

谷城歷史悠久,英才輩出。著名歷史人物有春秋名士伍子胥,漢朝反王莽的義軍首領“武安王”延岑,南宋資政殿大學士(宰相)王之望,明朝東閣大學士(宰相)方岳貢,清朝抗德名將劉元弼,辛亥首義烈士楊洪勝,中共地下黨早期領導人高如松,革命烈士李亞聲、張茂修,農民起義領袖呂思楊、丁江興,少數民族俊傑海風山、馬玉貴,女英雄陶之秀(陶二姐),書法大師著名畫家何兆祥,著名學者楊昭哲,著名教育家楊昭恕等。

神農氏,即炎帝,是華夏的始祖,與黃帝齊名,古有南炎北黃之說。中華《九域志》載:“谷城,因神農氏在此嘗植五穀而得名。”由此可見,神農教民嘗植五穀的地方就在谷城。 西周時,谷城稱谷國,秦統一後,建郡筑陽,公元598年(隋開皇十八年)改稱穀城縣。在谷城有許多關於神農氏的傳說故事,有神農山、神農寨,薤山還有一個神農洞。神農氏在谷城嘗植五穀,以證谷城歷史之悠久。

伍子胥(公元前?-前484),伍氏,名員,字子胥,谷城冷集區沈灣(原系光化富鄉村,1949年劃歸谷城)人。春秋時期吳國大夫(此時官分三等:上卿、大夫、士),後為吳國破楚有功,被封於申(約在今黃浦江下游一帶),又稱申胥,為楚太子太師伍奢次子。

劉巨容(826-889年),字德量。生於唐敬宗寶曆二年丙午三月初三日午時,卒於唐昭宗龍紀元年己酉十二月二十五日午時,享年六十四歲,葬襄陽峴山之首乾向。夫人程氏,生子三曰汾、回、迪。劉巨容為唐末名將、官至為山南東道節度使(879-885年)、左金吾大將軍。 劉巨容868年之前為徐州將領,龐勛之亂(869年),“自拔歸”,被授“埇橋鎮遏使”(今安徽宿縣)之職。(《新唐書-劉巨容傳》)。

方岳貢,字四長,谷城人。天啟二年進士。授戶部主事,進郎中。歷典倉庫, 督永平糧儲,並以廉謹聞。 崇禎元年,出為松江知府。海濱多盜,捕得輒杖殺之。郡東南臨大海,颶潮衝擊,時為民患,築石堤二十里許,遂為永利。

楊洪勝(1875—1911),辛亥革命武昌首義“三烈士”之一。1875年楊洪勝生於谷城黃坑戈家營村,1894年改投新軍。他結識了軍中革命黨人,參加反清組織“振威學社”,成為反清中堅分子。1910年(宜統二年)秋,革命黨人又以研究文學為名,成立“文學社”。楊洪勝加入“文學社”,分管理體制總務,秘密進行革命活動。1911年10月10日凌晨,慷慨就義。

王之望(?—1170),字瞻叔,谷城人。高宗紹興八年(1138)進士,調處州教授。入為太學錄,遷博士。十八年,出知荊門軍(《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五八)。提舉荊湖南常平茶鹽公事,改潼川府路轉運判官。三十年,總領四川財賦軍馬錢糧。三十二年,為川陝宣諭使(同上書卷198)。孝宗即位,除戶部侍郎。有《漢濱集》六十卷(明焦竑《國史經籍志》),已佚。清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輯為十六卷。《宋史》卷三七二有傳。王之望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漢濱集》為底本,酌校文津閣《四庫全書》本(簡稱文津本)。新輯集外詩附於卷末。

余際昌(?~1863),字會亭,谷城人。鹹豐初入伍,以戰功任河北鎮總兵,後剿捻在麻城被擊斃。鹹豐初入伍,剿匪積功至守備,署撫標右營游擊,為巡撫胡林翼所識拔。七年,從戰黃梅、廣濟。八年,陳玉成自太湖竄蘄州,際昌奉檄防皖、楚之交,敗賊南陽河,毀賊壘三十餘,擒賊目。贈提督,予騎都尉世職,謚威毅。

馬立南,河北省南宮縣人,1911年生。193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併入伍。抗戰時期曾任南宮支隊供給部長、垂楊縣3區武委會主任等職務。1948年10月隨軍南下到谷城,分配到第四區(廟灘)任區長。同年11月20日,國民黨新九師掃蕩谷城,接縣委通知,他帶領區幹部到漆樹埡子集中。撤退途中於小溝保長周文襄家午休。不料周保長卻暗地派人給國民黨軍地送信。敵人出動1個營的兵力將其包圍。為掩護戰友們撤退,馬立南等5人犧牲。

劉德全(1858-1936),穀城縣盛康人。出生於書香門第。1894年中舉人,次年中進士、歷任陝西鹹陽、洵陽、渭南、富平縣知縣。後因事被貶至黑龍江,補授巴彥州知州、黑龍江省道員補用知府,辛亥革命後還鄉閒居。劉待人恭謙,生活簡樸,熱心公益事業,曾捐田產200畝辦“私立筑陽中學”,設物理、化學實驗課,為谷城開明教育開創先例。1917年起篡《穀城縣志》,歷時十年,於1926年自費石印數十部。還總篡過《洵陽縣誌》,編輯出版過《帥培寅文集》等。1936年病逝。

劉元弼(1858—1910),字君房,號伯良。谷城黃家崗人。家殷實,7歲入私塾,10歲時能吟詩賦詞,擅長書法,深受師長喜愛。時清文淵閣大學士單懋謙告老還襄陽。其父帶往投單氏門下,單授其通讀《真西山大學衍義》《皇清經世文編》等。後前往桐城,求學於方宗誠,研讀張揚國、吳竹如、陸家書等名家著述,學業精進。1872年補為縣學生員。光緒十四年(1888年)考取舉人。光緒十六年(1890年)中進士。不久,出任吏部主事。1900年,兩宮西巡,吏部委劉與吏部郎巾丁衡甫二人掌大政,備受賞識。1905年,以郎中掌文選司印。1906年,經京官考績,放任京察一等四川成綿龍茂道職。到職後,出牌示懸掛官廳,凡僕從人等,只能享受公餉.不得敲詐勒索,循私舞弊。時值轄地灌江口之內外江時淤時陷,涉訟不休,劉親臨勘察,妥善解決,短期內將衙內積案一一清理。1907年4月,任四川按察使,審慎處理案例,一反川督趙爾巽所為,川民感激,而結怨於趙。次年2月,披貶任雲南迤西兵備道,劉到職後即厲行禁菸,組織居民養山蠶,制蟲蠟,熬樟腦,因地制宜,發展土特產,增加收入,解決禁菸後民眾生活。迤西與緬甸接壤,甸人與迤民雜居,英緬鐵路修抵騰越,侵犯迤境,前任曾多次交涉無效,劉對此經權互用,妥善解決。同年冬,一名叫布倫胡帕須米慈的德國人攜英屬印度僕人持我國外交護照游滇,到關時,稅務司通知前護道劉鈞驗照,鈞未予接待。德人恐被阻止,未經查驗護照,私自進境入少數民族地區活動,行至麗江縣時,被少數民族強人所害,僕人亦被搶賣。時大雪封山,為弄清真相,劉親臨察訪,兼程經27站,擒正凶4人解騰,將印仆贖回,並將德人違約潛入實情告外務部,了結此案,清帝賞二品銜頂戴。劉以國權所在,不卑不亢,不激不遂,遇事內介外和,尋釁肇事者隨之減少。後又與英官員會辦隴猛遮芒過耕爭端,越崇山峻岭視督勘察,理滑各案。滇南多屬瘴區,劉事必躬親,受瘴毒甚劇,經治療梢愈,未能根除。1909年5月,瘴毒復出,病情加劇。1910年5月28日病故於滇。劉善書法,工律詩,惜著述散逸迤西署。僅手頭所存輯為《靜修堂詩抄》、《案考則例》。

豐稷,字相之,舉進士任谷城令。有治跡。與光化令葉康直齊名。人歌之曰:葉光化豐谷城,清如水平如衡。官至工部尚書集賢院學士。卒謚清敏。(同治版《穀城縣志·卷五·名宦》)

辛亥首義烈士楊洪勝。中共地下黨早期領導人高如松,革命烈士李亞聲、張茂修、馬立南。農民起義領袖呂思楊、丁江興,少數民族俊傑海風山、馬玉貴,女英雄陶之秀(陶二姐),書法大師著名畫家何兆祥,著名學者楊昭哲,著名教育家楊昭恕等。

湖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湖北省簡稱鄂,省會武漢市;全省轄12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38個市轄區、24個縣級市、37個縣、2個自治縣、1個林區。
地級市自治州 市轄區縣級市自治縣林區
武漢市江岸區 | 武昌區 | 江漢區 | 礄口區 | 漢陽區 | 青山區 | 洪山區 | 東西湖區 | 漢南區 | 蔡甸區 | 江夏區 | 黃陂區| 新洲區
黃石市黃石港區 | 西塞山區 | 下陸區 | 鐵山區 | 大冶市 | 陽新縣
十堰市張灣區 | 茅箭區 | 丹江口市 | 鄖縣 | 竹山縣 | 房縣 | 鄖西縣 | 竹谿縣 | 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
荊州市沙市區 | 荊州區 | 洪湖市 | 石首市 | 松滋市 | 監利縣 | 公安縣 | 江陵縣
宜昌市西陵區 | 伍家崗區 | 點軍區 | 猇亭區 | 夷陵區 | 宜都市 | 當陽市 | 枝江市 | 秭歸縣 | 遠安縣 | 興山縣 | 五峰土家族自治縣 |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
襄樊市襄城區 | 樊城區 | 襄陽區 | 老河口市 | 棗陽市 | 宜城市 | 南漳縣 | 穀城縣 | 保康縣
鄂州市鄂城區 | 華容區 | 梁子湖區
荊門市東寶區 | 掇刀區 | 鍾祥市 | 京山縣 | 沙洋縣
孝感市 孝南區 | 應城市 | 安陸市| 漢川市 | 雲夢縣 | 大悟縣 | 孝昌縣
黃岡市黃州區 | 麻城市 | 武穴市 | 紅安縣 | 羅田縣 | 浠水縣 | 蘄春縣 | 黃梅縣 | 英山縣 | 團風縣
鹹寧市鹹安區 | 赤壁市 | 嘉魚縣 | 通山縣 | 崇陽縣 | 通城縣
隨州市曾都區 | 廣水市 | 隨縣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 | 利川市 | 建始縣 | 來鳳縣 | 巴東縣 | 鶴峯縣 | 宣恩縣 | 鹹豐縣
省直轄縣級行政區仙桃市 | 天門市 | 潛江市| 神農架林區
註:1:武漢市為副省級城市。
2:帶“*”屬於地方設立的縣級行政或經濟管理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