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肢葬

屈肢葬

屈肢葬----屈肢葬相對直肢葬而言,指的是人死之後屍體所擺放的形式。

歷史

屈肢葬屈肢葬

據史書上記載,春秋戰國時期,秦人中盛行屈肢葬,即在人剛死之時,用布帶將其下肢向上捲曲綑紮,然後入棺埋葬。這種獨特的葬式,將目標進一步明確指向了秦人。

屈肢葬源於中國西北的少數民族。西風之後,由於王室東遷,西北諸族東進,屈肢葬俗開始在民族遷徙中於關中地區流行開來,並逐漸擴大到中原各諸侯國中。

春秋戰國時,這種在秦人中頗為盛行的屈肢葬,成為各諸侯國都實行的葬俗,甚至有人認為屈肢葬是區別是否秦墓的重要標誌。原因是歷史上,秦人與西北諸族交往最多。很自然地就吸收了他們的文化。東周時,秦人普遍實行屈肢葬,直到漢代,秦人後裔仍然有採用這種葬式的。

由來

關於屈肢葬的由來,國內外的學者有著很相近的看法。

有人認為,中國的屈肢葬包括仰韶期的與戰國時代的,當是受外來風俗的影響,它的出現與發達很有受南俄方面影響的可能。這個解釋或許有道理,因為對文化發展來說,傳播的作用確實要比獨立發明大得多。可是在嚴重缺乏物證時,我們寧可取各自獨立發明的說法,或者用“趨同作用”來解釋。

另一種解釋直率地主張,屈肢葬俗無疑應屬於秦國自身的文化傳統。理由是:春秋戰國秦墓與西周墓或中原地區東周墓在葬俗上差異很大。秦墓中流行蜷曲特甚的西首葬俗,西周墓中流行直肢北首葬俗,中原地區東周墓中葬俗比較複雜,春秋時代直肢葬較多,屈肢葬較少,戰國時則屈肢葬數量上有所增加,但像關中秦墓中蜷曲特甚的則很少。

這種意見對於理解秦文化是有幫助的,然而,遺憾的是仍不足以說明中國廣大地區乃至世界部分地區屈肢葬之間的相互關係。除上述之外,關於屈肢葬意義的猜測向來也為這方面的學者所感興趣,且分歧也最大。一種意見認為屈肢葬是希圖在墓地內節省地方或節省人力,使屍體屈肢則所占的墓壙便可縮小。另一種猜測以為屈肢合乎休息或睡眠的自然姿態。

其他解釋

1、有人認為是希圖在墓內節省地方或節省人工,使屍體屈肢則所占的墓壙便可縮小;

2、有人認為屈肢是合乎休息或睡眠的自然姿態;

3、有人判定這種姿態是用繩綁起來阻止死者靈魂走出,向生人作祟;

4、有人認為這種姿式像胎兒在胎包內的樣子,象徵著人死後又回到他們所生的地胎裡邊去。後來還有人提出屈肢葬是跽坐葬,屬侍奉尊長之禮,因而在早期屈肢葬是奴隸葬式。王子今則認為秦人的屈肢葬是仿像“密臥”,是一種“鬼之所惡”的葬式。不管怎么去解說屈肢葬,有一點必須明確,喪葬的習俗皆源於靈魂不死的觀念,新石器時代男女合葬墓中女性側身屈肢葬式,便表達女性侍奉男性、遵從男性,成為他的附屬的明顯寫照。若無靈魂不死觀念,當然也就沒有必要側身屈肢附葬於男性身旁了。

發掘

屈肢葬式不僅考古中屢有發現,在歷史文獻中也多有記載。

根據已發表的資料,解放以來在陝西甘肅特別是陝甘交界地區發掘的春秋戰國時代的秦墓中,蜷曲特甚的屈肢葬占70%,直肢葬占12%,葬式不清者有18%。據此,或以為這種直肢葬與屈肢葬並行的葬儀是秦國特有的文化現象,直肢葬者為秦宗室貴族,屈肢葬者為殉葬的奴隸。

確實,秦國殉葬的風氣特別盛行,《史記·秦本紀》:“三十九年,繆公卒,葬雍,從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輿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鍼虎,亦在從死之中。”

但根據文獻尚不能直接證明秦國的殉葬一律採用屈肢葬儀。而且,屈肢葬並非僅流行於秦國,二里頭文化遺址中也有蹲坐、仰屈、側屈等葬式。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辛店文化的屈肢葬與春秋時代秦國的屈肢葬表現出驚人的相似。

如辛店文化姬家川遺址M2,有一屈肢葬者,其足根已靠近臀部,屈度特甚。在齊家文化永靖大何莊遺址中的屈肢葬也與辛店文化和春秋秦文化的表現相同,下肢向上彎曲緊貼胸前。在洛陽中州路和鄭州二里崗的東周墓中,屈肢葬也占有絕對的多數。更有趣的是,在甘肅永靖秦魏齊家文化男女合葬墓中,還發現女性依偎男性身旁,採用屈肢葬儀。

不僅如此,在台灣土著諸族,甚至在蘇聯南部的伏爾加河、頓河和第聶伯河下游的草原上,也流行一種屈肢葬,而且年代相當於公元前3000年或前3000年的後半期。看來,屈肢葬並非中國特產,而是流行於世界部分地區的文化現象。

中國古代墓葬制度相關知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