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棺

石棺

石棺是石制棺槨,常飾以雕刻。是一種石制的棺材或屍體容器。

基本信息

記載

石棺(sarcophagus),是一種石制的棺材或屍體容器。《史記·秦本紀》:“是時蜚廉為紂石北方,還,無所報,為壇霍太山而報,得石棺,銘曰:‘帝令處父,不與殷亂,賜爾石棺以華氏。’死,遂葬於霍太山。”

巴金·《春天裡的秋天》二:“她攀著木柵,靜靜地望著那一排一排地立著的十字架,和十字架下面的石棺。”

歷史

三合土石棺三合土石棺

公元前5世紀,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指出,早期石棺由一種特殊的岩石造成,它們能侵蝕棺內屍體的肉。尤其是採用自特洛亞特阿蘇斯的石灰岩“lapis assius”造的棺木,他們能夠侵蝕放在裡面的屍體,因此也被稱為“sarkophagos lithos”(食肉石)。所有用石灰岩做的棺木都有這個特性,但是侵蝕的程度則有不同。

石棺通常會被雕刻,裝飾或華麗地建造。有些更會獨立地建在地面上,作為墓碑的一部分。有些會被埋葬,或放置在地下墓室。在古埃及,石棺通常被用作皇家木乃伊的外部保護層,此外,還有數層的棺木會保著木乃伊

另外,在車諾比核事故發生後,Sarcophagus這字也常用來形容,隔絕車諾比核電站的大型混凝土結構。而在蒼蠅家族麻蠅科(Sarcophagidae,“goo-goo”)名稱的來由也一樣,其字根同樣也翻譯成“肉食者”,但其含義則不同。

在中國漢代和漢代以前,這樣類型的石棺墓在四川西部地區非常流行,棺用石塊壘砌或用石板疊架,是古代用石棺為葬具的墓葬形式,又稱石棺葬。

葬俗文化

位於國家伊特魯里亞博物館的“夫妻的石棺”位於國家伊特魯里亞博物館的“夫妻的石棺”

公元前5世紀,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指出,早期石棺由一種特殊的岩石造成,它們能侵蝕棺內屍體的肉。尤其是採用自特洛亞特阿蘇斯的石灰岩“lapis assius”造的棺木,他們能夠侵蝕放在裡面的屍體,因此也被稱為“sarkophagos常璩《華陽國志·蜀志》有縱目人與石棺葬的記載:“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死,作石棺石槨,國人從之,故俗以石棺槨為縱目人冢也。”這是一條傳說色彩很重,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史料。其中透露了很多有價值的歷史信息,但有些說法也令人疑惑,使後來的研究者產生了不同的詮釋。

關於石棺葬,應是古代西南夷民族中普遍流行的一種葬俗,常璩對此作了真實的記載。考古發現對此已有相當多的揭示,石棺葬主要分布在藏彝羌走廊與西南地區,但其影響卻比較寬泛,在西北、華北、東北等地也有發現。其時間跨度很長,上起新石器時代,下至秦漢時期乃至更晚。

20世紀30年代,馮漢驥、鄭德坤等考古學者就在岷江上游與安寧河谷對石棺葬作過調查。隨著考古發現的增多以及研究的深入,學術界對石棺葬葬式、族屬、分布範圍與文化內涵,已經有了越來越清晰的了解。現在來看,常璩的記載可以同考古相印證,所以仍是一條非常珍貴的史料。lithos”(食肉石)。所有用石灰岩做的棺木都有這個特性,但是侵蝕的程度則有不同。

石棺通常會被雕刻,裝飾或華麗地建造。有些更會獨立地建在地面上,作為墓碑的一部分。有些會被埋葬,或放置在地下墓室。在古埃及,石棺通常被用作皇家木乃伊的外部保護層,此外,還有數層的棺木會保著木乃伊。另外,在車諾比核事故發生後,Sarcophagus這字也常用來形容,隔絕車諾比核電站的大型混凝土結構。而在蒼蠅家族麻蠅科(Sarcophagidae,“goo-goo”)名稱的來由也一樣,其字根同樣也翻譯成“肉食者”,但其含義則不同。

在中國漢代和漢代以前,這樣類型的石棺墓在四川西部地區非常流行,棺用石塊壘砌或用石板疊架,是古代用石棺為葬具的墓葬形式,又稱石棺葬

廣西發現的石棺墓的棺壁全用頁岩片石拼砌而成廣西發現的石棺墓的棺壁全用頁岩片石拼砌而成

2010年5月,在一次文化遺址考察中,西林縣有突破性發現:一座石棺墓在當地八達鎮被發掘。據介紹,這種葬式類型的石棺墓在廣西還是首次發現。

西林縣發現的石棺墓位於該縣八達鎮土黃村從勒屯卜盆坡,這裡有一處古句町祭祀坑遺址。2010年4月下旬,為了考察句町祭祀坑遺址,該縣專門組織了一批文化界專家到此進行田野考察。專家們在祭祀坑遺址作業時,意外地發現這座石棺墓。

石棺墓長1.99米、頭寬48.2厘米、腳寬34.4厘米、深39.8厘米。棺體呈長方形,棺壁全用頁岩片石拼砌而成,形狀古樸而奇特。棺中沒有發現遺骨和陪葬物,因此難以判斷其年代。但石棺的石料與右江流域廣泛出土的祭祀用石鏟的石料相同,都是容易破碎的頁岩。由於遺址附近地域沒有發現頁岩,所以專家估計石料是從遠處運來。

考古之謎

石棺涌清泉

法國的庇里牛斯山西麓有個阿里休爾特什村,該村以一個奇怪絕倫的石棺而揚名天下。來訪遊人一直絡繹不絕。

據石棺上文字記載:此棺是 1500年前的能工巧匠用整塊大理石精雕細鑿而成。公元960年,村民們將專程從羅馬運來的波斯公爵桑特兄弟阿卜頓和聖南的屍首殮於其中,又別出心裁地在館蓋與棺體之間鑿一小孔,並安上一根鋼彎管。

數年後的一天,突然一股清泉從棺內向外汩汩流淌,從早到晚晝夜不息,年夏一年不絕如縷。據測定.每天流量達400公斤左右。即便天干地涸的大旱之前,也照樣如此。這個全長193厘米的石棺緊緊密閉,固若金湯,棺蓋與棺體早已連為一體。棺內是否尚有骸骨,人們不得而知。但經過反覆多次的檢查試驗,清澈透明的泉水清涼純正而絕無任何異味,是不可多得的上乘飲水。

1942年10月,希特勒納粹士兵闖入阿里休爾特什村,在石棺上撒尿拉屎,傾倒污水髒物,不久便出現了泉水枯竭的奇怪現象。數年後,當村民將石棺周身徹底洗淨以後,泉水又恢復了“生命”,直至今日,仍是源源不斷地日夜流淌。

1961年7月,從法國格勒諾布爾市來了兩個決意揭秘的工程師。他們經過一番苦心研究後斷言,泉水是由滲透入棺的地下水,雨水以及空氣中的濕氣組合而成。他們請人用磚木將石棺墊高架空,四周裹以塑膠薄膜,又親自守衛,以防他人從彎管向格內灌水。可是,這兩位工程師的斷語被事實否定了。他們辛辛苦苦地守護了40天,泉水依然長流不止。

1970年,英國《泰晤日報》懸賞10萬美金,獎勵揭曉石棺之謎。於是英國、美國、荷蘭、德國、西班牙、瑞士、比利時等19個國家的100多名專家、學者,先後前來尋幽探秘,但均以失敗告終。

中國古代墓葬制度相關知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