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堂

享堂

明晉王朱棡的妃子謝氏死後葬於寶山(今臥虎山),設“孝堂”,建“謝氏園”(舊時享堂村聖廟碑有記載),改村名為孝堂。享堂作為祠堂的中心,承載著祠堂祭祀活動中最重要的功能,所以人們賦予它的建築等級與規格也是在祠堂中最高的。享堂《Bulkwang Fo-Kuang》中的解釋:指禪林中安置祖師像及其牌位之堂室。享堂前堂展有一件血衣和七塊匾額,血衣為甲午戰爭時李鴻章赴日談判時遇刺時身穿的黃馬褂。享堂大門的東南廣場上,四隻巨形石龜背上,馱負著四塊高大的青石碑,巍然聳立,顯得莊嚴肅穆。

基本信息

簡介

享堂在《佛學大辭典》中的解釋:(堂塔)祖堂也。安置祖之像牌以祭享之,故云享堂。享堂《Bulkwang Fo-Kuang》中的解釋:指禪林中安置祖師像及其牌位之堂室。又作饗堂。因系供祭享之用,故稱為享堂。(禪林象器箋殿堂門)

享堂《漢英佛教術語》中的解釋:The hall of offerings, an ancestral hall. [Soothill]。

享堂《佛光大辭典》中的解釋:指禪林中安置祖師像及其牌位之堂室。又作饗堂。因系供祭享之用,故稱為享堂。[禪林象器箋殿堂門]。享堂《佛教術語漢英》中的解釋:The hall of offerings, an ancestral hall.

歷史

享堂,又稱祠堂。墓上享堂、房屋等建築是作為死者親屬祭祀先人和長期守孝居住之用,通常守孝要在墓上居住三年之久。這種喪葬形制在當時應比較普遍,但後世很難保存下來,因而至今發現極少。這種禮制性墓上建築在河套地區、陝西、內蒙古長城沿線是首次明確發現,且數量眾多、規模較大,建築規格較高,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明晉王朱棡的妃子謝氏死後葬於寶山(今臥虎山),設“孝堂”,建“謝氏園”(舊時享堂村聖廟碑有記載),改村名為孝堂。據道光《陽曲縣誌》:“寶山,在享堂村北,明晉恭王妃陵,妃姓謝。”後因孝堂名不雅,遂改為享堂,沿用至今。

李鴻章享堂

李鴻章享堂李鴻章享堂

李鴻章享堂位於合肥市合裕路南側,建於清朝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

1901年,李鴻章歿於京師賢良寺後,1903年魂歸故里,歸葬於合肥東鄉夏小郢,家人在此興建享堂和墓地。據資料介紹,享堂占地2500平方米,原有屋四重,連東西花廳、寮房在內共99間,其東還有庫房、倉房,大門前有照壁。照壁之外立有御製碑,御賜祭文碑等三座,其西南為李鴻章墓地,墓前大道直通南淝河。其歸葬故里時,即由水路經巢湖入南淝河至此下葬,以後祭祀官員都由此水路上岸。經過“文革”,其享堂僅存30餘間。

1985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經修復擴建後對外開放。修復後的享堂占地13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近3000平方米,是現在中國國內保存與復建較為完好的享堂。大體可分為三大部分,西邊為墓園區,中部是享堂,東邊是倉房。整個享堂及墓園的大門坐南朝北,大門前建有一座四柱三間三樓的石牌坊,上刻光緒帝所賜的“鈞衡篤祜”四個大字。

穿越牌坊與大門,踏上筆直的神道即達享堂。神道的入口處置一石碑,稱為神道碑,上刻墓主的生平和事跡。李鴻章神道碑文由當時桐城派大家吳汝綸撰寫,有近兩千字,記述了李鴻章的一生以及朝廷追贈李鴻章和封賞李氏子孫的情況。

享堂分為門廳、前堂、寢室三部分。古代人有神鬼觀念,認為人並非真的死去,只是到了另一個世界,因而在人們營造墳墓和享堂時,一切仍仿照人生前的住處設計,令他死後也能享受到生前的待遇。所以前面也有大門,中間是前殿,相當於客廳,後面的寢殿是死者休息的場所,與居所不同的是裡面擺上了李鴻章的靈位。

享堂的規格很高,建築在全國也屬罕見,對研究墓上建築有著特殊的意義。過去大門一般不開,平時享堂普通人不能涉足,只在春秋大祭和重要人物來祭祀時才打開。享堂前堂展有一件血衣和七塊匾額,血衣為甲午戰爭時李鴻章赴日談判時遇刺時身穿的黃馬褂。寢室設定有李鴻章的靈位。

享堂四周及天井院中栽有有桂、梅、松、柏和廣玉蘭等名貴樹木和花卉。享堂大門的東南廣場上,四隻巨形石龜背上,馱負著四塊高大的青石碑,巍然聳立,顯得莊嚴肅穆。其中一塊石碑,碑額上雕刻著祥雲海水,上方兩條呼之欲出的龍托著一輪驕陽,碑額中間刻有“清故文華殿大學士直隸總督太傅一等侯李文忠公神道碑”24個字。

太原享堂

太原享堂,其地名來歷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據村裡的老人講,有人家的享堂最遠可以追溯到唐代。貞觀三年,當地天旱無雨,為了祈雨,人們在這裡建了一個龍王廟,後來開始陸續有人到此定居。

明朝初年,當時的政府為了充實河北等地的人口,從山西移民充邊。明洪武二十年,一批洪洞縣移民出發前往河北、山東等地。但是,當他們途經太原時,移民中的老弱病殘人群,經過長途跋涉,變得疲憊不堪,實在走不動了,經允許,臨時棲居於臥虎山西畔一個土質發白的小山丘上,並集為村舍,取名為“新村凹”。

然而,在新村凹建成不久,晉王一個姓謝的王妃病逝,葬在了臥虎山一帶,並在新村凹建了孝堂,暫時棲居新村凹的洪洞移民被充為王妃墓的守陵人。到了清代,孝堂村民以“孝堂”村不雅不吉利為由,更名為“享堂”,一直沿用至現在。

無錫華孝子祠享堂
無錫華孝子祠的享堂無錫華孝子祠的享堂

無錫華孝子祠為祭祀東晉孝子華寶的專祠,位於無錫西郊,惠山東麓。它以其獨特的平面布局和古老的建築風格,獨領惠山祠堂群之首,在經歷了數百年之後,依然保持著古建築所特有的樸素、莊嚴之感,以及作為祠堂的莊重嚴謹之風。

享堂作為祠堂的中心,承載著祠堂祭祀活動中最重要的功能,所以人們賦予它的建築等級與規格也是在祠堂中最高的。華孝子祠中的享堂也無例外地是華孝子祠的核心。關於它的確切建造年代和修繕過程,歷史上並沒有留下詳細的記載。

華孝子的享堂的建築規模並不大,面寬12.8米,進深6.4米,是當時江南民間建築中極為普通的尺寸,但它的建築形制卻是民間建築中最高的。面闊三間加圍廊,這種看似簡單的平面,等級卻是很高的。在中國古代的建築中,除了開間的多少表示建築的等級高低外,有無圍廊同樣是體現建築等級高低的重要標誌。

享堂在建築上所體現出的科學價值,主要是指現存建築構造方面所反映出建築的時代特徵,以及建築本身所體現出的在工程技術能力方面的先進性。

吳原享堂

吳原享堂位於雲陵鎮享堂村望安山南麓,建於明弘治9年(1496年),系孝宗皇帝敕賜營造的一座高規格宏偉壯觀的殿堂建築,屬於明代戶部左侍郎吳原墓的配套部分,用於拜祭吳侍郎。吳原享堂建於吳侍郎墓前,現存前後兩殿、內外及兩翼部分廂房,占地面積約1222平方米。堂前原豎立華表一座,兩側依次列置羊、虎、馬等石雕各一對;墓道東側蹲花崗岩石雕龜趺一件,背負大理石御製墓表巨碑,系著名宰臣、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撰書。

該墓1955年曾被省文管會列為分級保護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60年曾因雲宵一中擴建及公路改線而遭到嚴重損毀;後被縣糧食部門長期用為廠房,今主殿坍塌,石獸被盜,亟待維修與保護。吳原享堂系我縣現存布局較完整的古建築之一,為研究明代殿堂建築結構提供了珍貴的實物憑證。

中國古代墓葬制度相關知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