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羊肚菌

小羊肚菌

小羊肚菌(拉丁學名:Morchella deliciosa Fr.),盤菌目、羊肚菌科、羊肚菌屬,是一種食用菌,味道鮮美。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小羊肚菌小羊肚菌

子囊果較小,高4-10cm。菌蓋圓錐形,高1.7-3.3cm,直徑0.8-1.5cm,凹坑往往長圓形,淺褐色,棱紋常縱向排列,有橫脈相互交織,色交凹坑,邊緣與菌蓋連線一起。菌柄長2.5-6.5cm,粗0.5-1.8cm,近白色至淺黃色,基部往往膨大且有凹槽。子囊近圓柱形,300-350μm×16-25μm。子囊孢子單行排列,橢圓形,18-20μm×10-11μm。側絲有分隔或分枝,頂端膨大,粗11-15μm。

棲息地

生稀疏林地上。

地理分布

分布於山西陝西寧夏新疆四川等地。

經濟用途

可食用,味道十分鮮美,故名美味羊肚菌。藥用同羊肚菌,含有人體必需的胺基酸,有異亮氨酸、亮氨酸、賴氨酸、蛋氨酸、苯丙氮酸、蘇氨酸、纈氨酸等7種。今缺色氨酸。可用菌絲體進行深層發酵培養。

生活習性

羊肚菌絲體在多種真菌培養基上都能生長。菌絲生長期間,4月及5月上旬平均溫度分別為10-11℃及13-14℃,而子實體發生盛期即4月中旬至5月中旬,平均溫度12℃。子實體生長時,森林內空氣相對濕度約80%,土壤含水量一般為40-50%。羊肚菌生長的適宜Ph略高於一般真菌。土壤的酸鹼度(pH)7-7.9。

培育技術

小羊肚菌小羊肚菌

人工栽培一般採取菌土接種和子實體接種兩種方式。

菌土接種: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在小羊肚菌生長良好的地塊上,挖取10cm見方、厚約7cm的土塊,移植到與取土不幸相似地方的穴中,然後用30cm見方的塑膠薄膜覆蓋。進入梅雨季節去掉覆蓋物。

子實體接種:取子實體切成4片,埋入理想的地段。移植時子囊盤向下,四周培土,留一小部露出地面。上蓋少許葉,然後用30cm見方的塑膠薄膜覆蓋。子實體接種以秋季易成活。

菌絲培養條件的研究

小羊肚菌最適宜的培養基為豆餅200g(煮汁),玉米粉5g,蔗糖20g,KH2PO41g,MgSO40.5g,NaNO30.01g,酵母膏0.5g,瓊脂20g,水1000mL;小羊肚菌菌絲能利用多種碳、氮源,其中以果糖為最佳碳源,以NH4NO3和牛肉膏作為最佳氮源,小羊肚菌菌絲生長的最適碳氮比為20∶1,小羊肚菌菌絲培養的適宜pH為6。

菌物界(五)

“菌物界”這個名詞是我國學者裘維蕃等於1990年提出的,並已得學術界的一定支持,這是指與動物界,植物界相併列的一大群無葉綠素,依靠細胞表面吸收有機養料,細胞壁一般還有幾丁質的真核微生物。一般包括真菌,粘菌和假菌(卵菌等)3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