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黃多孔菌

硫黃多孔菌

硫黃多孔菌,別名雞冠菌、硫磺菌。又稱硫色多孔菌、鮭魚菌。屬多孔菌目,多孔菌科,硫黃多孔菌,真菌類生物。拉丁名稱為:Tyromyces sulpbureus 。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硫黃多孔菌黃多孔菌

菌蓋肉質,扇形至半圓形,有放射狀起伏絲,多數重疊生長,直徑達30-40cm,單個菌蓋5-20cm,厚,1-2cm,表面鮮朱紅色,或帶黃的朱紅色。菌肉鱒肉色。幼時肉質有彈性,乾後變白且酥脆。下面淡肉色至淡黃褐色。管孔長約10mm,管口圓形至不正形。
多生長於落櫟等闊葉樹乾基部,引起樹幹基部塊狀褐色腐朽。

來源

真菌類擔子菌綱多孔菌目多孔菌科硫黃多孔菌Tyromycessulpbureus(Bull.exFr.)Donk,以子實體入藥。

生境分布

生長在櫟、樺、楓、李、海棠、冷杉及落葉松的活立木及木樁上。

原形態

硫色乾酪菌,子實體無柄或基部狹窄似菌柄。菌蓋半圓形,往往覆瓦狀,肉質,老後乾酪質,(3-28)cm×(3-30)cm,厚0.5-2cm,有微細絨毛或光滑,有皺紋,無環帶,檸檬黃色或鮮橙色,後期褪色;邊緣薄,波浪狀至瓣狀裂。菌肉白色或淺黃色,厚0.4-1.8cm,菌管長1-4mm。管口硫黃色,後期褪色,多角形,平均每1mm間3-4個,孢子卵形至近球形,有小尖,無色,光滑,(5-7)μm×(4-5)μm。

性狀

性狀鑑別,子實體無柄。菌蓋半圓形,長徑或色淡,有毛或無毛,有皺紋,邊緣波狀或瓣裂。管口兩面硫黃色,或色淡,管口有多角形,每1mm間3-4個。質硬而脆。氣微,味淡。

性味歸經

乾,溫。

功能主治

調節機體,增進健康。

備註

此菌產生的齒孔酸(eburicoicacid),可用以合成甾體藥物(類固醇化合物),這種甾體藥物對機體可以起著重要調節作用。

菌物界(五)

“菌物界”這個名詞是我國學者裘維蕃等於1990年提出的,並已得學術界的一定支持,這是指與動物界,植物界相併列的一大群無葉綠素,依靠細胞表面吸收有機養料,細胞壁一般還有幾丁質的真核微生物。一般包括真菌,粘菌和假菌(卵菌等)3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