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海面製作工藝

外海面製作工藝

外海面製作工藝是一種美食的製作方法,程式有:壓面(打面)、雲吞餡料製作、包雲吞、魚餅絲製作、上湯製作、煮麵和煮雲吞等。

歷史淵源

遠近聞名的外海面遠近聞名的外海面

江門市江海區外海街道辦地處西江下游西岸,屬珠江三角洲沉積平原,河網交錯,魚塘星羅棋布,土壤肥沃,素有魚米之鄉之稱。1993年被列入中國名鎮史冊。
外海面的手工製作技藝有著至少100年的歷史,外海雲吞麵,久負盛名。雲吞是外海人對“餛飩”的別稱,雲吞和面煮熟後一起上碗,就是人們所說的雲吞麵。早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外海面的產銷就十分興旺,製作的商家以澤記、東華、友仔記、華仔記最為出名。當時的流動面擔商販,穿街過巷時敲擊著兩塊竹板,發出“篤得篤得”之聲,不絕於耳,吸引鄰里。現在,外海人在江門市區開了20多家麵食店鋪,其中規模較大的有李記、名鮮、圓圓、陳記等,他們的連鎖店也分別有2至5家分店。

產品特色

外海面之所以揚名於世,究其原因,一是選料上乘,製作獨特。二是口感鮮美,爽滑不糊,肥而不膩,讓人有垂誕欲滴、吃了還想吃的感覺。外海面是個大概念,它分為三個品種,即面、雲吞、雲吞麵。所謂面,就是淨面,沒有參入雲吞的面。而面又分單面(1個麵餅)和雙面(2個麵餅)之分;所謂雲吞麵,就是一個麵餅和六個雲吞煮熟後共同上碗。傳統的外海面在省、港、澳芳名遠揚,每到外海的客人大都要嘗一嘗。

工藝流程

一、壓面(打面):

以鴨蛋(雞蛋也可)、精麵粉、水適量,反覆搓勻後,以大竹槓壓打放在案台上面的麵粉,直壓至麵粉起“麵筋”(有很強的粘性)為止。打面者,騎在竹槓上的末端,腳尖著地,一上一下用力壓之,其狀如躍馬奔騰,把麵粉團反覆壓到薄如紙,然後用鋒利的小刀切成細絲,故有“銀絲”面之稱。倘若把它切成正方狀的小塊,則可作包雲吞的外皮之用,故叫作“雲吞皮”。
二、雲吞餡料製作:

(一)把新鮮的瘦豬肉剁爛成肉泥(不能用絞肉機,這是外海制雲吞餡料的秘訣)。

(二)把冬菇浸軟浸透,切碎,剁成半粒米大小狀。

(三)把肉泥、冬菇碎粒混和蝦仁叉燒粒及適量鹹味,反覆搓勻,便製成雲吞餡料。
三、包雲吞:

用一個碟(或盤)盛著備好的雲吞皮放在檯面上,另一個碟盛著備好的雲吞餡料,同樣也放在台上。包雲吞者坐在台旁,戴上口罩,右手伸掌放著一塊雲吞皮,左手用湯匙取適量的雲吞餡倒在右手掌的雲吞皮上,右手一捏,左手一擰,一個雲吞便包成。
四、魚餅絲製作:

用鯪魚肉,剁成肉泥,混和適量生粉、蔥花、鹽、沙糖。用油鑊煎成薄塊,切成細絲。
五、上湯製作:

以豬骨、適量蝦仁殼,加食水,經三個小時以上明火熬煲。
六、煮麵和煮雲吞,是外海雲吞麵炮製技術的另一種秘訣。煮的時候,要準備一鍋燒開的清水,一鍋已熬好用文火加熱的上湯水。
(一)煮麵(當地方言音為“漉面”):單面和雙面的煮法一樣,把面放在罩籬上,徐徐放入開水鍋里,待一分鐘,提起罩籬,把面在罩籬上拋兩拋,然後又放入開水鍋浸一下,又提上來拋兩下,再浸,再拋,然後放進碗裡,再放上魚餅絲、蔥花,淋上燒豬油,倒入上湯,一碗麵的製作就完成了。桌上備有醬油,由食用者按口味興趣選用。

(二)煮雲吞:方法與煮麵相同,只不過放入開水鍋的時間稍長一些,但只提罩籬不能拋,否則雲吞會破皮而露餡。放佐料同煮麵。

(三)煮雲吞麵:按煮麵的方法煮好後,上碗,但不能放上湯和佐料。按煮雲吞的方法煮好雲吞後,馬上倒入盛著面的碗裡,放上佐料,加入上湯,便是一碗雲吞麵。

相關器具

一、壓面(打面)工具:

(一)打面台:用上乘的松木料製成,面板料厚8厘米,台面長250厘米,腳和枋木料約10×10厘米,台高90厘米。

(二)竹槓:要筆直,長250厘米,直徑粗的一端要12厘米。

二、其他工具:

(一)制雲吞餡料用具:砧板、刀、瓦盆。

(二)制魚餅絲用具:砧板、刀、鑊、鑊鏟瓦盆

(三)熬上湯用具:爐、鍋。

(四)包雲吞用具:台、凳、碟(盤)、湯匙、口罩。

三、用具:

爐、鍋、罩籬。

江門非遺目錄

展現江門地區民族民間文化創造力的突出價值;鮮明的地方特色;出色地運用傳統工藝和技能、見證江門市區各民族民間活的文化傳統的獨特價值;具有促進江門地區的文化認同、增強社會凝聚力、增進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作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