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禾樓

跳禾樓

跳禾樓,是台山市歷史上較為普遍,在中秋期間開展的民間習俗活動,已有五百多年歷史。台山的農田全部種植水稻,台山人將稻草叫做“禾草”,跳禾樓便是在用“禾草”組紮成的牌樓前群體起舞的簡稱。各地大體上在農閒期間——農曆八月十三至十六日晚上舉行。

簡介

1

“跳禾樓”是一種古老的民間山歌演唱形式,流行在原陽江縣農村各地。意在“祈年”,即農家寄託農事豐收的期望。

鄉間農曆六月或十月,早晚兩造農事完畢後,每在風清月明之夜,村人置八仙桌兩張(大型的四張)於曠野,桌上鋪一塊紅花布,就可開始“跳禾樓”。

歌手兩名,一老一少,老的叫宿佬,幼的叫禾娘。禾娘一般男扮女裝,頭上裝個假蟠龍大髻,身穿大紅衫,類似新娘裝束。表演時,禾娘先登台唱“禾樓歌”,如:“好久未曾講大話,今晚唱條大話歌。一條黃鱔三斤半,一隻蘿蔔切三籮。三更半夜賊吠狗,被扯阿婆蓋過頭,披著葵衣去飲酒,穿上長衫去駛牛……”歌詞內容均反常顛倒滑稽可笑,因而又叫“大話歌”。

禾娘在台上演唱時,宿佬在台下手持一根水煙筒,上掛一面銅鑼,叩碰著為禾娘掌板和音。待禾娘唱完“大話歌”後,宿佬便登台與台下觀眾對歌(俗稱“駁歌仔”)。這宿佬必須是當地著名的歌手,有即席吟賦舌戰群儒的急才,在對方唱完最後一句的末尾一個字時,立刻能接口答上來,倘間斷時間太長,台下便有“啊嗬”喝倒彩之聲。正如俗語所云:“沒有幾手功夫,莫去駁歌仔”。倘若宿佬被“駁”倒了,須罰一台節目(即補一台“跳禾樓”)。為了能“駁”倒宿佬,鄉人常邀鄰近鄉村有名歌手來參加,因此場面十分緊張熱鬧。

據說,“跳禾樓”是歌仙劉三姐陽江叫劉三媽,陽春叫劉三妹)傳下來的,乾隆以及道光年間《陽江縣誌》即記載說:“六月村落中,各建小棚,延巫女歌舞其上,名曰跳禾樓,用以祈年。俗傳跳禾樓即效劉三媽故事。聞此神為牧牛女得道者,各處多有其廟。”類似“跳禾樓”這種斗歌形式,後來還有婦人祈子的“跳花枝”,新婚鬧洞房時的“打堂梅”以及海邊漁家的鹹水歌“對嘆”等等(其核心活動都是“駁歌仔”)。這成了當時陽江城鄉主要的民間娛樂活動。現遺留下來的清人詩句“煙籠西浦夕陽過,信宿漁人唱晚多。掩映燈紅迷蓼岸,隔江聲雜采菱歌”、“西浦漁人樂有家,賣魚酣酒唱依呀”等就是描寫那時江城對歌盛況。

起源

《跳禾樓》起源於明末清初,流傳於化州市那務鎮播揚鎮等地。相傳古代歌仙劉三妹雲遊此間,見蟲多損害莊稼,便唱山歌驅蟲。當地青年牛哥見劉三妹唱起了山歌,也情不自禁地跟著同唱,日久倆人產生了深厚感情,山歌也唱得更默契了,他們時而合唱,時而對唱,美妙動聽的歌聲不僅驅散了害蟲,也催長了莊稼,確保了豐收。村民為了紀念歌仙劉三妹,每當農曆六、七月夏播結束,便擇日在曬穀場搭起禾樓,唱禾樓歌,跳禾樓舞。此舞反映了仙、人共同戰勝災難保豐收以及男女青年追求純真愛情的良好願望。

價值

1

“跳禾樓”是當地人民傳統文化的突出表現形式,寓含化州人的精神、信仰、價值取向,涉及生活、愛情等方面,是研究當時當地社會情況和生產力發展情況的一個重要歷史物證,是研究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的寶貴資料。“跳禾樓”是生長於化州地區並深深紮根於民間的舞蹈,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鄉士氣息。在表演手法上,採用了對唱、領唱、合唱、對情愛的追求等形式載歌載舞;道具則有禾樓裙、環鈴、牛角、摺扇等,並配以多種器樂伴奏,具有豐富的藝術魅力和較高的藝術價值。

江門非遺目錄

展現江門地區民族民間文化創造力的突出價值;鮮明的地方特色;出色地運用傳統工藝和技能、見證江門市區各民族民間活的文化傳統的獨特價值;具有促進江門地區的文化認同、增強社會凝聚力、增進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作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