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紗龍

荷塘紗龍

荷塘紗龍製作工藝精巧,龍體用竹木紮成,頭、身、尾由四條粗繩連線,牢固輕盈,形象神似。龍身原來是裹布的,二十世紀20年代篁灣鄉民、日本留學生李玉穎提議,龍身改披精薄輕紗,並貼金繪彩,紅、黃綢作鱗,紅、綠綢作裙,顯得高尚純潔,色彩瑰麗,玲瓏剔透,輕巧靈活。

概況

荷塘紗龍荷塘紗龍

新會縣民間傳統舞龍種類較多,有蕉樹龍、禾草龍、 金(銀)布龍、火龍、沙龍等。建國前,多在春節、 秋收後或神誕時進行。其中,遠近馳名、藝術性較強的是荷塘區篁灣鄉的荷塘紗龍。 1937年英皇加冕、1940年英皇登基時,均應邀到香港表演。 並先後到上海、澳門及鄰近各縣演出,獲得好評

據悉,荷塘紗龍已經有500多年歷史,於2008年獲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

起源與發展

荷塘紗龍始於南宋,明代時由四川傳入,至今已有七百多年歷史,舞法主要靠民間口耳相傳傳承至今。很久之前,荷塘的紗龍表演技藝簡單,後經不斷創新改良,在清初將原紗龍加大加長。如今的荷塘紗龍全長50多米,分24節,需26人共舞。另有龍珠,鯉魚。龍身用紗布、竹、木等,貼上上一個個金錢片製作而成。紗龍的特點是,龍身紗薄、長,龍身中的木板上還要點上蠟燭,舞的時候蠟燭不能停,還不能燒著龍身的紗布,難度非常高。紗龍一般在晚上表演,燭光把整條紗龍映照得明亮通透,熠熠生輝。紗龍的套路多,有20多種花款,表演時活靈活現,氣勢如虹。
荷塘紗龍以其製作工藝精湛、表演花式多樣、表演技巧
難度高以及普及性廣而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1931年受香港總督邀請前往香港為英皇加冕演出;1993年2月到廣州白天鵝賓館參加慶祝盛會,國家主席楊尚昆親自為其點睛。2005年11月,荷塘紗龍參加廣東國際旅遊文化節嶺南民間藝術匯演榮獲金獎。並先後到過澳門、上海、廣州珠海順德等地交流表演,受到當地民眾的熱烈歡迎。
荷塘紗龍所獨具的藝術價值,荷塘鎮於1996年被廣東省文化廳命名為“廣東民族民間藝術紗龍之鄉”,2000年又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的光榮稱號。

介紹

荷塘紗龍荷塘紗龍

相傳數百年前,篁灣鄉有一舉人在四川候補縣官, 對當地鄉民耍龍燈很感興趣,經常與舞者切磋舞技。回鄉後,與鄉中昆仲研究,以本地游龍的形象為基礎,吸取四川“游龍搶寶”(以元寶作引龍),改為富有本地特色的龍吐珠;吸取四川彩龍的滾、纏、 盤等款式舞技,創造了紗龍矯健威武的舞姿。到20年代, 留學日本的鄉民李玉穎,提儀把裹布以輕紗貼金繪彩, 使龍燈形象顯得更高尚純潔,色彩瑰麗,玲瓏透徹,輕巧靈活, 成為本縣群龍中獨具一格的紗龍(燈)。
荷塘紗龍的舞步,有小跑步、大跨跳、古典錯步、弓箭步。 舞珠人也有時用武術耍槍的步法和動作,花式豐富多采。整個龍隊排列是:先以扎作精美的工藝品紗燈“頭牌”(表演單位名稱招牌)為前導,接著是舞龍珠,龍頭隨珠上下、左右、 前後舞動,雙鯉燈則逆向遊動於左右側,前後是樂隊。
“紗龍”的舞技傳授,除有手抄紀錄本可資參考外, 主要是由有經驗的“帶珠”為師傅傳授。建國初, 還健在的老藝人有李木、李文右、李長鈞、陳之、李漢堯等。到“文化大革命後”, 有些已辭世了。後起的接班人有李漢濤、李贊均、李根亮等。 扎作藝人老一輩的有陳文,他扎的龍頭很輕,僅七八公斤重,後傳授其子陳霖。1985年時已年老,逐步傳給孫兒。 頭牌的扎作過去總由旺昌承制,但他無兒女,技已失傳,80年代後期只靠模仿扎作。

特色

荷塘紗龍全長46.75米。分龍頭、尾外和24節龍身,共26人舞;另有1人舞龍珠(一般是由師博擔任),兩人舞鯉魚燈,四、五人伴奏樂,1人掌高身細鼓,1人掌商邊大銅鑼,兩人敲文武(高低音)兩面厚小銅鑼(單打或叫炯炯)。其他人隨隊供應燃料(特製臘燭)。

這些龍舞花式在進行過程中頻頻變換,高潮迭起,動作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把龍的性格、靈氣、氣魄表現得淋漓盡致,大有“翻身欲騰三尺浪,昂首直上九重天”之氣概,令人目不暇接。

相關

荷塘的李柏俊老人介紹,紗龍由竹、木板、紗布作骨架,再貼上上一個個金錢片製作而成。經過一代代口耳相傳和創新改良,現在的荷塘紗龍全長約50米,龍頭、龍尾,龍身分為24節,需26人共舞,另有兩條鯉魚在左右跳躍,名為“鯉魚躍龍門”。舞龍珠需1人,此人乃全套龍舞表演的引路者、指揮者,至關重要,一般由師傅擔任。紗龍的特點是,龍身紗薄,龍身長,龍身中的木板上還要點上蠟燭,而且舞的時候上下翻舞速度要快,蠟燭還不能熄,更不能燒著製作龍身的紗布,難度相當高。夜間時,龍身中的燭光透過薄紗一晃一晃的,十分好看。舞紗龍的運動量很大,在快速表演的過程中要頻頻換人,而換人時又不能暫停,一場完整的紗龍表演,需出動80多名精壯機靈的大漢輪番上場。
龍舞花式多樣推陳出新
年逾花甲的李柏良被選為2006年荷塘鎮紗龍“龍種”。記者曾得以親見一次他的風采,只見他一聲令下,“起龍”,紗龍便騰空而起。李伯介紹,荷塘紗龍表演與眾不同,雖然龍身長,但速度要快,表演十分靈活。舞步有小跑步、大跨步、古典錯步、弓箭步,舞珠者有時也用武術耍槍的步法和動作。龍舞花式豐富多彩,共有20多款,分平面和立體兩種,平面式有拜神、企龍、走之字、雙扣連環、團龍、六耳等,均為行進路線的姿勢;立體式有反脊、單龍門、雙龍門、卷塔、卷螺、戲珠、戲水、跳龍、龍橋、蓮花樁、梅花樁、海棠花、龍門鯉魚等,其中反脊、跳龍等花式是難度非常高的興奮型動態,多在舞至高潮時出現。這些龍舞花式每年都有推陳出新,在進行過程中頻頻變換,高潮迭起,把龍的性格、靈氣、氣魄表現得淋漓盡致。
獲獎多多名揚海內外
近百年來,荷塘紗龍飲譽省港澳,名揚海內外。早在1918年,荷塘紗龍就到澳門表演;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參加1957年在廣州舉辦的廣東省民間工藝展覽演出,1959年10月在廣州舉行的建國10周年大慶表演,1987年、1988年兩次代表江門參加廣東省舉辦的第一、二屆民間藝術歡樂節,1990年應澳門政府邀請到澳門參加“美好明天嘉年華”文化表演,1993年應邀參加廣州白天鵝賓館開業10周年慶祝活動,當時的國家主席楊尚昆親自為荷塘紗龍點睛。近年來,荷塘紗龍還參加中山小欖每年一次的國際菊花展覽會開幕式,並多次參加江門、新會、台山、珠海、斗門、佛山、順德、開平等地的民間藝術大巡遊和大型慶典活動。荷塘紗龍所到之處,精彩表演令人讚嘆不已,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在2005廣東國際文化旅遊節上,“荷塘紗龍”作為我市惟一的參賽代表,在近50支來自全省各地的隊伍中脫穎而出,奪得金獎。
融入現代逐步產業化
75歲的李炳驅從20歲開始,一直在荷塘鎮從事紗龍製作和人員訓練工作。他介紹,邀請荷塘紗龍隊前去表演的地方很多,尤其是春節等重大節日前後,要邀請紗龍隊還得提前一兩個月預約。紗龍隊演出機會很多,因此吸引了荷塘許多年輕人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來,連荷塘篁灣村國小的國小生們都組織了一支“小龍隊”,他們將舞紗龍當成了一門興趣課。儘管每扎一次紗龍都要耗資三四萬元,每舞一次紗龍都要出動近百人,但篁灣村老人協會專門組織了一班年輕人,把每次出外表演賺取的經費存下來,用於紗龍的製作和年輕人的培訓等工作,並在改進紗龍款式、裝飾、舞動方式方面不斷研究創新。目前,荷塘紗龍隊不僅可以做到“以龍養龍”,甚至已初現發展成文化產業的潛力。
荷塘紗龍,作為五邑民俗的代表作,開始煥發出新的藝術生命力。

傳承人

李贊均
雖然已臨近花甲之年,但李贊均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要年輕很多。舞龍30多載的李贊均在生活中是一名泥瓦匠,與紗龍結緣為他的生活“增添了光彩”。說起當年,他情不自禁地比划起來:“我21歲開始學舞紗龍,而且是學舞龍珠。當時師傅帶了幾個徒弟,不可能一直手把手地教我們,為了讓自己能夠儘快熟記舞龍珠的把式和套路,我晚上回到家就拿著澆菜的長勺子當龍珠,在天井一遍一遍地練習。”
別人休息的時候自己偷著練
據李贊均介紹,荷塘紗龍以竹、木板、紗布作骨架,以龍身裹輕紗貼金繪彩,故而得名。經過創新改良,現在的荷塘紗龍全長約50米,龍頭、龍尾、龍身分為24節,需26人共舞,另有兩條鯉魚在左右跳躍,名為“鯉魚躍龍門”。舞龍珠需1人,此人乃全套龍舞表演的引路者、指揮者,至關重要,一般由師傅擔任。紗龍的特點是:龍身紗薄,龍身長,龍身中的木板上還要點上蠟燭,舞的時候上下翻舞速度要快,蠟燭還不能熄,更不能燒著裹在龍身上的紗布,難度相當高。夜間時,龍身中的燭光透過薄紗一晃一晃的,十分好看。
一套完整的龍舞,歷時60分鐘。由於運動量大,在快速表演中要頻頻換人,一般一次換20多人,且換人時不能暫停。表演一場,連龍珠手、鯉魚手、鑼鼓手等在內,需要近百名大漢輪番上場。換人時,整條龍減速並緩緩移至場邊,包圍已在場邊等候的下一批隊員,在觀眾察覺不到的情況下迅速換人。龍肚內點燃的110支蠟燭,是經過特別方法製作的,抗風、防滴。表演一次共需蠟燭400多支,約二三十公斤。通常,換蠟燭的時候,也是表演者休息的時候。
在整支龍隊中,舞龍珠和舞龍頭的人是全套表演的引路者,出什麼花式,變什麼圖案,都由他們指揮,因此,龍珠和龍頭的表演者也是整支隊伍的靈魂人物。有500多年歷史的荷塘紗龍的舞龍技藝,也正是由這些“靈魂人物”,在結合時代發展不斷創新的基礎上,一代一代口耳相傳至今。
李贊均首次與紗龍“親密接觸”是在1973年,當時他21歲。“村裡的舞龍隊1960年舞過一次龍,後來由於文革等原因,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再舞過了。13年後,才恢復舞龍。”李贊均回憶道:“當時大家都很興奮,紛紛報名。師傅從報名的近300人里挑了180人,都是20來歲的小伙子。當時我被選中學舞龍珠,覺得很光榮。”
荷塘紗龍的舞法主要是靠民間口耳相傳。李贊均被選為“帶珠人”後,作為師傅的“入室弟子”閉門學了一個多月。他說:“舞龍珠其實是最講究技巧的一部分,既要體力過人,還要頭腦機靈,懂得顧全局。‘雙扣連環’、‘回龍’、‘團螺’、‘散梅花’、‘蓮花樁’……舞龍有幾十個套路,都要熟記心中。我白天跟著大家一起去練龍,晚上回家後,還要自己偷著練。我拿著澆菜的長勺子當龍珠,在天井一遍一遍地練。”
“師傅常常向我們強調舞龍的時候一定要團結,因為哪怕走錯一步,都會影響整條龍的美感。龍珠又是其中的關鍵環節,龍珠一動,整條龍都跟著動,所以,每次演出,我都會先仔細觀察周圍的環境,舞的時候注意整條龍的走勢和速度,心裡要提前做好計畫。”
表演時一定要認真 切不可兒戲
李贊均“帶珠”多年,參加過各種表演,一些演出經歷,至今讓他記憶猶新。
“荷塘紗龍停演了13年,1973年重新開演時,附近的村民都非常激動,紛紛從四面八方趕來觀看,有時甚至人多到開不了場。有一次我們在佛山一個陶瓷廠外的球場開演,那情景我現在都還記得。”李贊均說。
“我們一出場,觀眾就不停地歡呼鼓掌。那次我們表演了一個多小時,是最賣力的一次。幾乎所有的套路都表演了,連難度最高、平時只跳四圈的‘跳龍’,也在觀眾盛情難卻的掌聲中,多跳了兩圈。表演結束後,掌聲經久不息。”說到這裡,李贊均有些激動,語氣里充滿懷念。
“能夠被選中去舞龍是一件家家戶戶都覺得光榮的事情,所以出場表演時一定要認真,切不可兒戲。有時蠟燭的燭液會滴到舞龍人的身上,但大家都沒有怨言。”李贊均告訴記者。
如今,荷塘紗龍每年出來舞龍的機會不是很多。據篁灣村村委宣傳委員李錦初介紹,隨著工業發展,村裡的年輕人都進工廠工作了,平時去舞龍或者練習舞龍,100多人的隊伍很難組織,而且舞一次龍,僅人工、車費、紗龍折舊等成本支出就要幾萬元。人員組織難、經費短缺等原因,使得荷塘紗龍每年舞龍的次數變得屈指可數。
“但只要有機會,哪怕村裡有時還要墊些錢,村委會也支持出去舞龍,因為這是對荷塘紗龍的宣傳。”李錦初說。
紗龍是荷塘的光榮 要傳承發揚
隨著時代的變遷,荷塘紗龍的老一輩舞龍人都已經上了年紀,新時代需要新的舞龍人。在商品經濟時代,如何使荷塘紗龍繼續傳承與發展呢?
對於這一問題,李贊均堅定地說道:“荷塘紗龍是荷塘的光榮,應該要代代相傳。老一輩舞龍人有傳承的責任。當年師傅傳我舞龍技藝,我也應該把我所知的所有技藝都毫無保留地傳給後人。”
目前李贊均帶了三四個徒弟。在帶徒弟的過程中,李贊均感到現在的年輕人裡面其實有很多舞龍愛好者,但願意苦練的人不多。即使是這樣,李贊均仍然非常用心地教,像他的師傅一樣,“在徒弟不爭氣的時候也會罵”,但在心裡,他總是希望“徒弟們變得比我更厲害”。
除了帶年輕人外,李贊均還負責教導篁灣村的由國小生組成的“小龍隊”。據了解,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揚荷塘紗龍文化,荷塘鎮成立了荷塘紗龍總會,並在各中國小增加了舞龍興趣班,形成了荷塘紗龍年輕的生力軍。李贊均說:“組織這樣的‘小龍隊’挺好的,可以讓孩子們從小就懂得舞龍的光榮,讓他們把這份光榮傳下去。等將來我的徒弟們都成才出師了,我也就‘退休’了。”

問策專家

培養有傳承能力的接班人
對於荷塘紗龍的傳承發展,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楊明敬給出了建議。他說,荷塘紗龍目前要解決的問題,一是充實資料檔案,一是培養真正的傳承人才。
楊明敬說,荷塘紗龍要抓住自身的文化特色做文章,例如舞龍的套式、龍肚中點燃的蠟燭、龍的手工製作方法等,隨著時代的發展,“蠟燭”可能會被替代,紗龍的製作方式、材質也可能會發生變化,為了傳承下去,相關文化部門就應該把這些資料記錄下來。另外,資料檔案的充實,不僅僅是針對荷塘紗龍本身,還要關注傳承人,包括傳承人的生平、經歷、舞龍技藝以及對紗龍製作工藝進行過的創新等等。
“荷塘紗龍在中國小舉辦舞龍興趣班的做法很好,有助於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及,但光是這樣還不夠,還應該物色一些有天分的、有工藝美術功底的,同時又有興趣的年輕人進行專門培養。”楊明敬說,要把培養興趣和培養真正的傳承人才結合起來,有意識地去培養具有創新和傳承能力的人才。作為政府和主管部門,要在經費等方面提供必要的物質支持,讓這些人才能夠留下來、學進去。
楊明敬還提出,荷塘紗龍在傳承的同時要考慮“創新”。“荷塘紗龍的造型很大,應該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上,結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考慮如何將龍做得更漂亮、方便裝卸;也可以結合當地的旅遊開發、產業發展來組織活動,使其既能夠流傳下去,又能夠服務於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楊明敬說。

江門非遺目錄

展現江門地區民族民間文化創造力的突出價值;鮮明的地方特色;出色地運用傳統工藝和技能、見證江門市區各民族民間活的文化傳統的獨特價值;具有促進江門地區的文化認同、增強社會凝聚力、增進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作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