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髒節

牯髒節

牯髒節是居住在貴州香爐山附近的苗族人最古老、最盛大的節日。農曆9月14日(“醜”日),是苗家最隆重的最獨特的節日。牯髒,苗話的本來意思,已經沒有人能說得清楚了。譯成漢語,又有寫作“鼓藏”或“祭鼓”的。說“鼓藏”或“祭鼓”,可能與苗族稱作“鼓”的宗支相關;用“牯髒”,也許與苗族的古崇拜物——牛相聯。

牯髒節苗族最古老盛大的節日

概述

牯髒節是居住在貴州香爐山附近的苗族人最古老、最盛大的節日。香爐山位於貴州省東南地區的凱里城西15公里處,是苗嶺有名的山峰,海拔120O余米,方圓 15公里,四周石崖嶄絕,迭壘三層,頂平腰束,形如香爐,故名香爐山。

“吃牯髒”,也稱“吃牯藏”、“刺牛”、“鼓社祭”、“翻鼓節”、“踩鼓節”,是貴州苗族最隆重的祭祖儀式。苗家人自古以來認為用大牯牛的皮製成的大鼓,是祖先亡靈所居的地方,為一個血緣家族的紐帶和象徵。“吃牯髒”是遠古苗民祖先崇拜留傳下來的一種久遠的祭祖儀禮。

節日簡介

牯髒節牯髒節
牯髒節,農曆9月14日(“醜”日),是苗家最隆重的最獨特的節日。說它隆重,是因為它是苗族祭祀本宗支祖宗神靈的最大盛典。說它獨特,第一是13年才過一次,一個人的一生中,能有機會碰到的沒有幾次;第二是狹窄的過節區域。苗族是一個世界性的民族,東南亞國家和美國等都有它的支系。但苗族中過牯髒節的,全世界卻只在雷山西江、丹江、黃里、大溝和台江九擺等幾個不大的區域進行。第三是具有特定的過節程式、儀式和專門的“牯髒語言”。牯髒,苗話的本來意思,已經沒有人能說得清楚了。譯成漢語,又有寫作“鼓藏”或“祭鼓”的。說“鼓藏”或“祭鼓”,可能與苗族稱作“鼓”的宗支相關;用“牯髒”,也許與苗族的古崇拜物——牛相聯。

節日特色

牯髒節牯髒節
牛皮大鼓:祭祀祖宗用的牛皮大鼓,是在整段鑿空的楠木兩端蒙上牯牛皮製作而成的。這種神秘的大鼓分雙鼓和單鼓兩種。雙鼓由大小相同的兩隻鼓組成,鼓身長170厘米,直徑30厘米,是祖輩傳下來的,平時放在久婚無子人家中。據說供奉雙鼓,可使無子者得子,子孫繁衍不絕。單鼓為單只,比雙鼓略為短小,祭時現製造現使用,鼓祭結束後,送藏山間岩洞,不再取用,任其腐爛。

鬥牛儀式:其中鬥牛是最動人心魄的儀式之一,選用大牯牛相鬥,被選上的牯牛,稱之為牛王冠。供作鬥牛用的大牯牛不準殺生,對斗死的大牯牛視為英雄,不能吃肉,要厚葬,還得在牛墓上樹碑立傳以記錄鬥牛戰功。進行鬥牛時,苗民會把過路商販、外地遊客均視為苗家最尊貴的嘉賓,邀其共同觀賞鬥牛。供祭祀作犧牲拜祖用的牯牛,要挑腰肥體壯的,並同樣被打扮成五顏六色。這些行將犧牲的祭牛中,那些角上掛著銀項圈和綠花鞋的,是專用來祭祀女祖先的;而用上掛著頭帕和青布鞋的,則是祭祀男祖先的。當夜色降臨之際.香爐山上用三根原木豎起砍牛架形成的祭壇。苗家壯漢吆喝著把所有祭牛卸了妝綁緊在木樁上,然後猛揮利斧把牛砍斃。這種神秘的砍牛祭祖儀式必須趕在日出前結束,並不許外族人參與觀看。天亮了,香爐山擺滿了整齊地排列在一起的祭牛頭,由被苗家尊稱為“波摩”的本族巫師為祭牛超度,並虔誠地唱起深沉的古老祭歌。一系列祭祀儀式,在向祖先送飯敬獻供品後結束了。狂歡節就開始了。姑娘小伙,男笙女舞,歌聲笙音入雲,雙鼓發出低昂雄渾的音響,連年邁古稀的老漢也捏著長煙桿手舞足蹈,不分男女老幼在香爐山上狂歌暢舞,苗人又稱之為“踩牛堂”或“踩鼓”。

傳說

關於“牯髒節”,有一個古老的傳說:曾經楓樹是萬物的生命樹,這生命樹在上古被女神妞香砍倒後,樹根變成泥鰍,樹幹變成銅鼓,樹枝變做貓頭鷹,樹葉變為燕子,樹梢變做鵲鴿,樹心裡生出了蝴蝶,蝴蝶生下12個蛋,蝴蝶成為12個蛋的媽媽。蝴蝶媽媽親自孵蛋,孵了3年孵出了11個孩子,包括雷公、鬼神、龍蛇、虎豹、豺狼、擁耶(最早的男人)、妮耶(最早的女人)等神、鬼、人、獸。其中有一個蛋3年過去了仍是一個蛋。蝴蝶媽媽只好請暴風幫忙。暴風把最後這蛋刮下山岩,碰破了蛋殼,鑽出一頭小牛。小牛出生後怨恨蝴蝶媽媽沒有親自孵下它,長大記恨不認娘,氣死了親娘蝴蝶媽媽。擁耶、妮耶用牛耕地種田,但就是從未有過好收成。鬼神告訴擁耶、妮耶:因為大牯牛不認親娘,氣死了蝴蝶媽媽,蝴蝶媽媽才不叫牛耕地的田園,長出好莊稼。只有把大牯牛當犧牲,祭祖蝴蝶媽媽,才能求得莊稼的豐收。擁耶、妮擁宰牛祭拜蝴蝶媽媽,立刻迎來大豐收。

牯髒節介紹

牯髒節牯髒節
“吃牯髒”節包含著鬥牛、宰牛祭祖、用牛皮製鼓、祭鼓等一系列宗教禮儀。

祭祀祖宗用的牛皮大鼓,是在整段鑿空的楠木兩端蒙上牯牛皮製作而成的。這種神秘的大鼓分雙鼓和單鼓兩種。雙鼓由大小相同的兩隻鼓組成,鼓身長170厘米,直徑30厘米,是祖輩傳下來的,平時放在久婚無子人家中。據說供奉雙鼓,可使無子者得子,子孫繁衍不絕。單鼓為單只,比雙鼓略為短小,祭時現製造現使用,鼓祭結束後,送藏山間岩洞,不再取用,任其腐爛。

“吃牯髒”的節日分定期過和不定期過兩種。定期過所定時間,按苗族各分支的情況,並不統一。有每隔3年、7年、13年舉行一次的;有每過5年、9年舉行一回的;有每11年舉行一輪的。不定期過節,需經過占卜求卦而確定。"吃枯髒"的祭儀很是複雜,往往分接雙鼓、到山上原來藏單鼓處拜祭已腐爛的舊鼓(稱"翻鼓")、制新單鼓、鬥牛、宰牛、送飯等一系列隆重儀式。

其中鬥牛是最動人心魄的儀式之一,選用大牯牛相鬥,被選上的牯牛,稱之為牛王冠。供作鬥牛用的大牯牛不準殺生,對斗死的大牯牛視為英雄,不能吃肉,要厚葬,還得在牛墓上樹碑立傳以記錄鬥牛戰功。 進行鬥牛時,苗民會把過路商販,外地遊客均視為苗家最尊貴的嘉賓,邀其共同觀賞鬥牛。 供祭祀作犧牲拜祖用的牯牛,要挑腰肥體壯的,並同樣被打扮成五顏六色。這些行將犧牲的祭牛中,那些角上掛著銀項圈和綠花鞋的,是專用來祭祀女祖先的;而用上掛著頭帕和青布鞋的,則是祭祀男祖先的。當夜色降臨之際.香爐山上用三根原木豎起砍牛架形成的祭壇。苗家壯漢吆喝著把所有祭牛卸了妝綁緊在木樁上,然後猛揮利斧把牛砍斃。這種神秘的砍牛祭祖儀式必須趕在日出前結束,並不許外族人參與觀看。天亮了,香爐山擺滿了整齊地排列在一起的祭牛頭,由被苗家尊稱為"波摩"的本族巫師為祭牛超度,並虔誠地唱起深沉的古老祭歌。 一系列祭祀儀式,在向祖先送飯敬獻供品後結束了。狂歡節就開始了。姑娘小伙,男笙女舞,歌聲笙音入雲,雙鼓發出低昂雄渾的音響,連年邁古稀的老漢也捏著長煙桿手舞足蹈,不分男女老幼在香爐山上狂歌暢舞,苗人又稱之為“踩牛堂”或“踩鼓”。

節日由來

牯髒節牯髒節
關於牯髒節的來歷,有許多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與西江苗族的遷徙有關。相傳在遠古,一支苗族祖先輾轉遷徙幾千里,這一天來到了西江地界。西江當時還是一個原始大森林。他們走累了,便躺下來休息。帶來的獵狗跑下山去轉了一圈回來,身上粘著幾粒穀子。他們認為是吉兆,就定居下來開墾種植。當年秋天果然得到了好收成。他們把穀子裝在銅鼓裡儲存起來,一年裝一銅鼓,連續13年,年年都是大豐收。於是決定不走了,永遠在這裡住下來。為了紀念這件事,就舉行吹蘆笙,跳銅鼓,殺牛祭祖得盛大慶典。與這種說法意思差不多得另一種說法,是西江苗族的祖先,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個虎年來到西江,經過13年的奮鬥,在下一個虎年獲得了豐收。為慶祝豐收,也為紀念祖先,就在以後的時間裡,每隔13年的虎年,都要以“牯髒節”進行祭祀。
也有一個說法,說的是苗族有一個叫“耶”的老祖公,帶著三個兒子和眾多的族人,經過千里跋涉,從洞庭湖邊來到貴州境內,大家高興了,就聚在一起吹響了蘆笙,跳起了銅鼓。這一跳就是九天九夜,銅鼓跳破了,蘆笙也吹折了,“耶”把碎了的銅鼓和折了的蘆笙分成三份,分給三個兒子,要他們各走一方。小兒子興耶帶著一支人馬,沿都柳江上游遷徙,翻過雷公山,經過13年後來到了西江。為了懷念祖先,興耶要他的子孫們,每13年跳銅鼓、吹蘆笙九天九夜和殺牛祭祖一次。這就是牯髒節的來歷。
還有一種說法是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說的是很久很久以前,一個叫榜喬的苗家姑娘,被變化成人的老虎精抓走了。一位叫保更的年輕人,費盡了千辛萬苦,把榜喬救了回來,但沒有留下姓名就走了。榜喬為了尋找自己的救命恩人,就造了莽筒、蘆笙、木鼓、銅鑼、銅鼓,聚集大家在一起唱歌跳舞,終於在來看熱鬧的人群中發現了自己的心上人。榜喬三年遭難,吹蘆笙跳銅鼓尋找心上人用了6年,榜喬父親喬公考察保更又用了3年,前前後後共用了12年,終於成就了榜喬和保更的婚事,在他們舉辦婚禮的第13年,宰大牛殺肥豬請客,進行最隆重最熱鬧的蘆笙銅鼓舞慶祝。這樣,就有了13年一次的牯髒習俗。不管是哪一種說法,都與西江苗族的歷史有關。共同之處,是祭祀祖先和慶祝豐收。
各種來歷傳說雖然不同,但西江牯髒節特定的內容和形式,雖經上千年歲月的流逝,卻仍然比較完好地代代相傳了下來。

活動內容

牯髒節牯髒節
牯髒節是侗族古老的信仰類型節日。既有祭祀祖先的內容,亦有祝願豐收的含義。歷史上的這種活動一般每十一年舉行一次,盛行於南北侗鄉。但由於它的儀式莊重、禮節繁鎖、消費很大。因此,近百年來在大多數地區業已消失,惟鎮遠報京和劍河小廣還舉辦過一兩次牯髒活動。
報京的牯髒節,要選出一人任牯髒頭,每隔十二年過一次。在這當中的第七年二月初二,舉行一次“接龍”活動。接龍活動主要是從鄰村稿雪寨接回一頭白水牛。
清晨,人們匯集在稿雪寨外的山樑上高呼:“誰家的牛吃麥苗呀!”只要聽到寨上有人“喔”地應了一聲,接龍隊伍就順著山樑載歌載舞地返回報京。負責宰牛的左肩斜佩一道彩虹,牽著白牛走在隊伍前面,白牛身後是蘆笙隊,人們伴著笙曲翩翩起舞;把白牛接到寨中的犀牛塘。
白水牛在炮聲中進了塘,男女老幼圍在一起跳起蘆笙舞和踩鼓舞,歡慶白龍歸位。之後,將白牛殺了,取角埋於塘底,表示白龍歸位。隨後將牛肉分別給各戶享食,稱為“吃龍肉”。
劍河小廣、錦屏彥洞等地的牯髒節“十年兩頭吃”。分“議牯”、“選牛”、“吃牯髒”三個層次。“議牯”是寨上一姓氏選出一個牯髒頭,組織掌管牯髒節的領班,“選牛”選角長、腿粗、毛純威武的牛作為“開塘牛”和“掃塘牛”。“開塘牛”由最早落寨姓氏的牯髒頭餵養;“掃塘牛”由另一姓牯髒頭來看護。選得牛後,人們放炮慶賀,並殺牛會宴議定吃牯髒日期,同時每家亦準備一頭牯髒牛。
“吃牯髒”那天清晨,頭牛塘紮起彩門,擺上三張大桌,桌上點紅燭,並以豬頭祭祀。開塘牯髒頭帶著人們繞場三圈,然後登台念《牯髒詞》,敘說牯髒來歷。接著宣布牯髒規約,最後搬開桌子,牽著開塘牛入場繞三圈,放三炮。接著眾多牯牛入場各自繞場三圈,並在每一牛頭上用塘中泥土點一下,表示這頭牛已送給祖先,這種儀式稱“踩堂”。踩堂完畢,各自牽牛回家。早飯後,三聲鐵炮響,將所有牯髒牛放入場,任其大打一天到夜。第二天五更時分,三聲鐵炮,開塘牛被牽到牯髒場前宰了;人們聞炮聲將各自的牛宰殺,大吃三天。到第四天將外寨的姑娘接來塘中吹笙跳舞。笙舞完畢,將掃塘牛牽入場中作掃塘儀式。於是牯髒在眾人歡呼聲中結束。

相關詞條

清明節、三月花會、潑水節、春節、端午節、重陽節、開齋節、母親節

參考資源

http://www.jieri.org.cn/article/minzujieri/200808/200808088925.html

http://www.chinaculture.org/gb/cn_zgwh/2004-06/28/content_52563.htm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