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平民歌

開平民歌

開平民歌是在長期的社會歷史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具有很強地域性的民間音樂藝術種類。

簡介

開平民歌是在長期的社會歷史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具有很強地域性的民間音樂藝術種類。早在先秦時期,被稱為南越的開平這塊地方便有人居住。晉以來,中原多次戰亂,大批民眾避亂南遷,中原文化隨之帶入。人們口頭創作、傳唱的民間歌謠與周邊地區的民謠交流融合,逐漸形成了風格獨具的開平民歌。至20世紀初,木魚、夾房歌、童謠、女嫁歌、哭喪歌等已頗為流行。後來又在喃嘸(道士)歌的基礎上發展了賣雞調、禾樓歌、八仙腔、梅花調、小賣雞等曲種,在民間廣為傳唱。民國時期,開平民間又創作、改編出版了一批木魚書。新中國建立後,開平文化部門開展對開平民歌的挖掘、整理和普及工作,至20世紀五、六十年代,是開平民歌演唱活動的全盛時期,湧現了一大批作者和歌手,創作了一大批民歌作品,使開平民歌從鄉間田野走上了大舞台。

開平民歌是寶貴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是僑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今先進文化發展和延續的根基,它在人類學、語言學、民俗學、中外文化交流史等學術研究方面都有一定的價值;近年來,開平民歌唱出開平,唱到北京,唱出國門,並在全省和全國的比賽中屢獲大獎,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說明它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此外,它還為五邑籍的海外華僑、港澳同胞所喜聞樂見,因而成了傳遞鄉音、溝通鄉情僑情的紐帶。

起源

開平民歌是流行於開平城鄉的民間歌謠,起源於明清時期,是數百年前人們遷徙到開平地區時帶來的,隨著風俗和語言的變異,逐漸形成風格獨特的開平民歌。到了清末,木魚、夾房歌、賣雞調、童謠、嫁女歌、哭喪歌等民謠已十分流行,開平百姓用開平方言演唱,信手拈來,隨口而唱。其特點是語言通俗諧趣,生動活潑。初時多為民眾的口頭創作,後經歷代民間藝人蒐集、記錄和整理,一些作品如《十二月思夫》、《金山婆自嘆》等,流傳至今。除上述曲種外,後來又發展有小賣雞、禾樓歌、蓮花調等。自50年代起,開平民歌由演唱單音曲目逐漸發展到把多種曲調綜合在一起,編成民歌表演唱和民歌劇演出。有關專家認為,把地方民歌編成小戲,是開平民間藝術的一個特色,這在其他地方並不多見。

目前,最為流行的開平民歌曲種要數賣雞調、小賣雞、木魚、夾房歌和禾樓歌。賣雞調也叫“大賣雞”,源自昔日民間舉辦“跳禾樓”祭神活動時祭師(即喃嘸或道士)做法事時唱的歌,唱詞的迷信成分較多。由於喃嘸演唱時都是手捧一隻雄雞,本意是借雄雞的剛健雄偉,祈求鄉村風生水起,百業興旺,但看上去卻似喃嘸在叫賣雄雞,因此,這些歌唱出來的腔調,人們便稱為賣雞調。賣雞調的特點是誇張、詼諧、幽默、活潑、自由,適宜於抒情和敘事,尤其擅長於讚頌和諷刺。

小賣雞是由賣雞調演變、發展而成,自20世紀50年代末起在開平地區廣為流行。每四句為一首,數首成篇。它具有短小精焊、乾脆利落、琅琅上口、易寫易唱的特點,宜於敘事與抒情。

夾房歌又名“鬧房歌”,原為結婚鬧新房時專用的形式,一人唱歌,眾人應和,氣氛熱烈,音調高亢,雄壯激昂,節奏自由,不用音樂伴奏,每八句為一首,善於讚美、歌頌或諷刺。

木魚這種曲調據傳由明初和尚誦經的調子演變而成。其腔調有別於粵劇中的木魚,但唱調格式則與之相近。可清唱,也可用樂伴奏。唱腔或沉鬱蒼涼,或激昂慷慨,或纏綿悱惻,或輕快跳躍,可隨唱者心境和唱詞內容而異。過去開平的男男女女都會哼唱幾句,出田也唱,休息也唱,格調悠揚純樸,優美抒情。既長於敘事,又善於表達內容。唱腔原分龍舟腔和金蘭腔兩種,後來發展有長江水腔、龍頭鳳尾腔、三級腔、回門腔、乙反腔等多種唱腔。一直在開平民間流行的木魚書有《桑園試妻》、《再生緣》、《高文舉》等。一首木魚歌等於一首敘事詩。

建國以來,縣政府有關部門十分重視開平民歌的創作、演唱普及工作,充分利用這一民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形式,為經濟建設服務。文化部門大力開展對開平民歌的挖掘、整理、改革工作,經常舉辦民眾性的民歌創作和演唱比賽活動。民歌的唱詞也隨著時代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內容。縣文化館出版了數百期的《開平文藝》,每期都刊登一定篇幅的民歌作品。還編印出版了民歌專輯20多冊。五、六十年代,是開平民歌創作、演唱活動最普及、最興旺的時期,遍及城鄉每一個角落。幾乎每個單位、每間工廠、每所學校、每個生產大隊,都有民歌作者和歌手。他們活躍在工廠、農村、田頭、工地、街頭、或在會前會後即編即唱,頌揚好人好事,批判不良現象。文藝宣傳演唱資料或牆報、黑板報也經常登載開平民歌。開平民歌創作演唱活動的普及,對豐富城鄉文化生活,對宣傳黨的方針政策,配合每個時期的中心工作,推動工農業生產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開平地區先後湧現出方基、楊達、龔觀民、區坤、方秋銀、黃超禮、譚國本等一批知名歌手和一大批民歌作者,不少業餘文藝宣傳隊、文化室都經常演唱民歌或表演民歌劇。

富有僑鄉地方特色的開平民歌作品,曾在省市多次獲獎。50年代,開平著名民歌手方基創作的《撈塘泥》、《飛馬躍過肥料關》曾獲廣東省業餘文藝匯演一等獎。開平籍的著名笑星楊達演唱的《懶婆娘》一曲成名,曾由省電台錄播。60年代,關輝的《千里汪洋變魚塘》在《人民日報》登載,《張桂花》一曲唱上北京。

江門非遺目錄

展現江門地區民族民間文化創造力的突出價值;鮮明的地方特色;出色地運用傳統工藝和技能、見證江門市區各民族民間活的文化傳統的獨特價值;具有促進江門地區的文化認同、增強社會凝聚力、增進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作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