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樓舞

禾樓舞

禾樓舞是古時百越烏滸族人(壯族祖先)慶祝豐收、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一種舞蹈。源於中原神農氏的神話傳說,主要流傳於南江流域地區的廣東處雲浮市鬱南縣連灘鎮一帶。2008年6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簡介

(圖)禾樓舞禾樓舞

禾樓舞是廣東省雲浮市古代農耕文化的產物,源於中原神農氏的神話傳說,主要流傳於南江流域地區的鬱南縣連灘鎮一帶。該舞是古時百越烏滸族人(壯族祖先)慶祝豐收、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一種舞蹈,被稱為是民族舞蹈中的“活化石”。

禾樓舞是雲浮市歷史上第一個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項目。

歷史發展

據學者考證,禾樓舞起源於漢代居住在南江流域的越族烏滸人,經過漢、晉、隋、唐時代的交通大動脈南江,越過並不高的山界傳到高州、化州、台山、陽江、鬱南等地,是原始的巫文化與儺文化經過結合變化的產物。而目前的郁南禾樓舞是唐代由瑤族人從湖南傳入,而興起於明代,已有幾百年以上的歷史。

發源地

禾樓舞的發源地連灘是嶺南古代原著民居住地,這些民族在夏商時期被稱為荊蠻或者蠻夷,至周代則有越、揚越、南越等稱謂。春秋時期,楚威王興兵伐越大勝,盡取吳越之地。一部分越人流散到嶺南一帶,分化成眾多的支系。從這個時候開始,文獻中才出現了“百越”這一個新的稱謂。秦漢時期又有閩越、南越、西甌、駱越、東甌的稱謂,三國時期名稱則更多,有山越、山夷、烏滸等稱謂。

古代越人先民多居于山川深林叢竹之中。《漢書·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中有言:“越非有城郭邑里也,處溪谷之間,篁竹之中”,“夾以深林叢竹,水道上下擊石,林中多蝮蛇猛獸。”禾樓舞的發源地連灘就是如此,直到明朝,當地仍然是林木茂密,落葉淤積,河水充滿了瘴氣,誤飲者會中毒,中毒重者會呈現瘋狂亂跳狀態。由於生活環境的惡劣和科學知識水平低下,古代越人只能將希望寄託於祈求神靈,而部落族長在充當統治者角色的同時,也充當了巫的角色。巫,《說文解字》中有言:“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巫師一般自稱並且百姓也篤信其能與神鬼相通,是人與神鬼中介。巫通神的主要手段是舞,也就是跳神。唐虞時期的禹則是當時的大巫師,他被中國古代巫祝人員視作宗主,稱為“神禹”。夏禹還發明了一種可以通神的新舞步,命名為“禹步”。由於巫的地位崇高,導致巫風盛行,而巫風進一步推動上古歌舞的繁榮。王國維先生曾言:“歌舞之興,其始於巫乎?”,“巫之事神,必用歌舞”。禾樓舞的動作原始、粗獷,舞者頭戴假面具,身穿黑色衫裙,頭戴小竹笠,腰扎圍巾,腳蹬麻鞋。身披紅袍的“族長”(亦是人神相溝通的巫師)頭戴蓮花冠,系紅色間黃披肩,左手執牛頭錫杖,右手搖著一個系有彩帶的銅鈴,鈴聲起著震懾和號召眾“族人”的作用。

(圖)禾樓舞禾樓舞

上古時期

儺舞淵源於上古氏族社會中的的圖騰信仰,原是古代祭祀性的原始舞蹈,一種廣泛流傳於各地的具有驅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間舞,一般在農曆正月初一到十六期間表演。《周禮·夏官·司馬》載:“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帥百隸而時難(同“儺”),以索室毆疫。大喪,先柩;及墓,入塘,以戈擊四隅,毆方良”。舞者戴形象猙獰的面具,扮成傳說中的“方相氏”,一手持戈、一手持盾,邊舞邊“儺、儺……”地呼喊,奔向各角落,跳躍踢打,搜尋不祥之物,以驅除疫鬼,祈求一年平安。儺所凸現出的是人類早期生存價值,尤其是向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索取起碼的生存條件,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間。

儺舞的早期目的是為了驅鬼逐疫、祈求人丁繁衍、祈禱農業豐收,到後來發展為祈福、求財、納吉等內容。從禾樓舞的表演來看,它的主要功能符合儺舞早期目的,也就是祈年。禾樓舞一般為鄉村舉辦,秋收後搭戲台,由巫師在台上邊跳邊唱,唱詞為禾樓調。整套歌舞共十三節,分別為調香、請神、調扇、調鈴、造禾樓、調旗、調花、梳妝、調遮(傘)、送神、上樓台、調雨、倒禾樓。舞者要向東南西北四方起舞,邊擺身踏足,邊唱禾樓調:“登上樓台跳禾樓,風調雨順慶豐收”,這種禾樓調整齊壓韻,易於記誦,在舞者看來更是與鬼神進行交流的咒語與禱詞,表達出先民心中良好的願望。

禾樓舞是一個長期積累,從多方面借鑑、升華、發展起來的藝術形式。它的樂曲舞蹈與遠古葛天氏之樂相仿。《呂氏春秋·古樂篇》記載遠古葛天氏部落的樂舞:“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穀》,五曰《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帝德》,八曰《總禽獸之極》”。在八闋中的《遂草木》、《奮五穀》、《敬天常》所表達的是遠古先民對農耕活動的重視與祈願神靈相助的心理。

(圖)禾樓舞禾樓舞

秦朝

隨著文明的發展,嶺南古代各民族之間交往日益增多,實力也加強,到春秋戰國,越人對當時的楚國和秦國都構成了一定的威脅。秦建立以後,始皇為了維護皇權,統一天下,迫不及待地平定百越。《過秦論》有言:“及至始皇……執捶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頸,委命下吏”。

從地理位置來看,當時西江流域中部屬西甌國,秦朝平定百越以後,西甌人一部分融合到漢人中去,沒有融合的那一部分又在東漢時因起義失敗而流落,其遺民史稱“烏滸蠻”,烏滸人是壯族先民之一。烏滸人較好地傳承了遠古的禾樓舞。

禾樓舞的舞者服飾為黑色,正符合秦朝服色重黑的特點。《史記·秦始皇本紀》有言:“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

三國至唐朝

三國至唐朝這一部分人稱為“僚”,“僚”人能有更多機會吸收漢文化,進而使“禾樓舞”的進一步發展。“僮”這個民族名稱直到南宋時期才出現,南宋末年的李曾伯在上宋理宗的“奏議”中,曾提到宜山有“僮丁”。

明朝

禾樓舞真正發展期應在明代萬曆年間,廣東總兵張元勛率大軍對三羅地區的瑤人征剿成功之後,漢人也陸續移居此地,禾樓舞接受了漢人文化而穩定傳播。

近現代

1950年代初期,禾樓舞依然在連灘鎮流行,但已不是為祭祀、祈年,而是為吉慶喜事而跳。“土地改革”時在召開民眾大會宣傳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之前,政府都會組織人員跳禾樓舞。

後經歷多年沉寂,再度被挖掘和整理,在2000年的鬱南縣“連灘民間藝術節”上,禾樓舞首次登台亮相。

2010年“禾樓舞”入選上海世博會,當地也開始重新興起此舞蹈。

活動形式

(圖)禾樓舞禾樓舞

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在鬱南縣連灘鎮都會盛行舉辦禾樓舞。村民們在河灘竹林邊,一邊圍著溫暖的火堆,一邊觀賞。舞者戴面罩,頭頂蓑帽,足蹬麻鞋,身穿黑衣,晚間手持火把圍繞火堆亦歌亦舞。在古樸而悠揚的音樂中,身披紅袍的“族長”左執牛頭錫杖,右執銅鈴,在鈴聲號召下,眾族人依次出場,過火門,拜“族長”,雙手將稻穗舉過頭頂,慶祝五穀豐登,祈求上天再次賜福。其餘舞者分別手拿禾穗,邊唱禾樓歌邊擺身、搖手、踏足,向著東南西北四方起舞,號聲呼呼,一派慶豐收的景象,歌詞亦曰:“登上樓台跳禾樓,風調雨順慶豐收,瑤戶欣歌太平世,眾執穗鈴詠金秋。”

藝術特點

禾樓舞的動作原始、粗獷,舞者舞步輕快,禾樓歌鏇律固定,曲調悠揚。唱腔獨特,節奏感強,能隨著舞者的感情變化而起伏,優美明快,詞句流暢押韻,曲調生動悅耳,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

文化價值

(圖)禾樓舞禾樓舞

禾樓舞是遠古農耕文化的產物,在禾樓舞的發展中,經歷了從畏神到敬神,從娛神到娛人,從神話化到藝術化的進程,其間不斷吸收了各種神話傳說、民間說唱,這極大豐富了儺祭的內容,對研究古代百越以來的生產生活、信仰和民俗學具有積極的意義,對研究嶺南民間舞蹈史也有重大意義。

原始信仰:耕牛崇拜

古代的嶺南地區屬於未開化的地帶,古越族人主要以種植水稻為生,但是因為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落後,產量一直很低。相比之下,中原地區由於使用耕牛,糧食作物產量自然要高得多。秦始皇統一嶺南以後,中原人民大量南遷,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的同時也帶來了耕牛。在禾樓舞中,處處可見對牛的信仰,例如身披紅袍的“族長”左手執牛頭錫杖,而這種牛頭錫杖代表著一種神聖而不容人侵犯的權威。又如,族人都要在牛角淳樸而雄渾的音調下起舞感恩,牛角代表著一種領導力,指揮著整場儺舞祭祀的進行。在羅定地區民間流行的“春牛舞”和禾樓舞一樣都反映著一種對耕牛崇拜的觀念。

文明進化:英雄崇拜

禾樓舞的具體創作者已不可考證,但是對本民族的興旺繁榮有貢獻的人,對本地區有造福施恩的人,自然有人以各種方式來感恩戴德,緬懷並頌揚其功德。神話就是一種較好的方式。文明的進化使得原有的耕牛崇拜信仰只能作為隱性符號潛伏在舞蹈之中,取而代之的則是一個拯救黎民的假想的女性英雄的誕生,她就是“禾花夫人”。她因拯救了黎民而被人們當作英雄般的愛戴,作為一種顯性的符號得以在舞蹈中展現出來。

野性狂放:浪漫主義情懷

禾樓舞舞者的面具多是滑稽可笑、古樸幼稚的,不以現實人模為依據,這種自由任意的娛人與滑稽性審美追求顯然是內在統一的,它所表達出的象徵美感體現了南江人在漫長而艱苦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凝聚的精神,吸引族人心理的向心力,以形成群體的團結、統一、秩序,增強群體為生存而拼搏的鬥志,它是南江人群體意識的象徵,洋溢著一種浪漫主義情懷。

所獲獎項

(圖)禾樓舞禾樓舞

2002年,獲“廣東省首屆民間藝術節表演大賽”獲銀獎。

2003年10月,獲“廣東省第二屆民間藝術表演大賽”銀獎。

2005年,獲“首屆嶺南民間藝術匯演比賽”金獎。

文化遺產保護

由於禾樓舞后繼乏人,處於瀕危狀態,為做好該項目的保護工作,雲浮市於2007年將“禾樓舞”列為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同年6月被省政府批准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2008年6月14日,禾樓舞被列入由國務院批准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