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斷裂學會

國際斷裂學會是國際上最大的斷裂學科的學術組織。

簡介

國際斷裂學會大會國際斷裂學會大會
1965年在日本仙台召開了第一屆國際斷裂學會(ICF 1),日本的Yoko-Bori教授當選為主席,以後歷屆被選為名譽主席。

宗旨和原則

該組織是國際上最大的斷裂學科的學術組織。促進在斷裂、疲勞、材料強度等領域的科學家與工程師的國際研究、學術交流與合作、發展破壞--安全的設計方法,增強相關學科的信息交流。

工作語言、主要活動和出版物

工作語言為英語

每4年一屆召開國際斷裂大會。1965年第一屆國際斷裂大會有19個國家約500名代表參加,以後各屆與會人員600和1000人不等。至今已召開9屆,涉及斷裂學科的重要領域,如斷裂力學、環境影響、斷裂與疲勞機制、新材料與斷裂、斷裂實驗技術、斷裂工程套用等。

出版物為會議論文集。

會員設定和組織規模

對該組織有興趣並積極參加活動的學術組織,團體以及個人參加大會並作為會員。現有近百個國家和地區的斷裂學會(或組織)參加ICF作為團體會員,至今無個人會員。

該組織是國際理論與套用力學聯合會(IUTAM)的成員。

組織機構及其職能

設大會執行局,由各國指定1名代表(最多不超過3名)、以及創始會員作為永久性成員組成。由執行局的執行委員會負責兩屆大會間的各項事務。由主席1人、副主席3人、秘書長、司庫及執行委員3至5人組成。主席和副主席不可連任。另設提名委員會,成員由各國家代表組成。
會費的承擔和繳納:無會費。
其他資金來源 由承辦國際斷裂大會的東道國收取大會註冊費並提供該組織辦公費用;及出版文集的收入。

與中國的關係

國際斷裂學會主席黃克智國際斷裂學會主席黃克智

我參加組織經過1977年中國力學學會、中國金屬學會、中國航空學會、中國機械工程學會中國科協批准,加入ICF。1998年又有中國材料研究會參加。自1977年第4屆ICF會議起連續參加了歷屆大會。

台港澳參加組織情況

中國香港斷裂學會是該組織成員。台灣澳門學術團體不是成員,但以個人名義參加會議和相關活動。

參加組織以來活動簡況及收效

1983年在ICF贊助下,在北京召開了國際斷裂學術討論會。中國學者在斷裂學科的研究中,已經占有了一席之地,多次大會均有中國的著名學者應邀作大會邀請報告。

我科技人員任職情況

副主席: 柳春圖(中科院) 1989-1993
執行委員: 黃克智清華大學) 1993-1997

余壽文(清華大學) 1997-2001

第七屆年會

由四川省力學學會協辦的第七屆國際斷裂力學2009年會,於10月17日至19日在成都浦園酒店圓滿舉行,四川省力學學會康國政秘書長和理事蔡力勛教授擔任會議執行主席,西南交通大學陳志堅副校長到會並致歡迎辭,會議開幕式由四川省力學學會名譽理事長高慶教授主持。來自美國、英國、日本、韓國、印度、斯洛維尼亞、中國台灣和中國大陸近百名中外代表參加了這次盛會,收錄論文103篇,發表在《現代力學方法的技術轉移與工程套用》國際斷裂力學2009年會論文集,該論文集為ISPT檢索源。與會代表通過這次國際學術會議交流了信息、開闊了眼界、增進了友誼、展望了未來。尤其會議為年輕力學工作者及研究生提供了國際學術交流的平台,通過會議提高了學術水平以及學習、交流、表達和社交能力,到會的國外代表又分別到四川大學和西南交通大學作了學術交流,從而提高了四川省力學學會的知名度。

第十三屆大會籌備會議

2009年3月28日,第13屆ICF(國際斷裂)大會籌備工作討論會在中國力學學會召開,會議主要討論2013年將在北京舉辦的ICF13大會的準備工作。中國力學學會、香港斷裂力學組、中國材料研究學會、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中國航空學會、中國機械工程學會、中國金屬學會、中國南方斷裂力學組共八個學會的18名代表出席了會議。
大會組織委員會主席清華大學余壽文教授主持召開了此次會議。
會議主要議題如下:

1. 余壽文教授介紹ICF(國際斷裂)大會總體情況以及此次中國承辦會議的總體工作安排。

2. 會議對於ICF13地區組織委員會的組成進行了討論,確定了組委會成員的構成原則,同時通過了指導委員會名單的推薦辦法。

3. 會議對於ICF13學術方面工作進行了商討。確定了各專題分類原則,以及各學會相應負責的板塊,同時還對於各專題主持人推薦工作提出了指導要求。
4. 會議還對設計的ICF13會標及廣告宣傳頁展開了討論,各專家給出了很多建設性意見,最終敲定了設計版本,將在今年ICF12大會上展示給與會者。
大家相信,通過高效、協調的組織工作,必將能夠把此次ICF13大會籌備妥善,增強我國疲勞斷裂方面的凝聚力,並進一步提高我國相關領域的學術地位。

國際性學術組織一覽

國際上地復墾家聯合會
國際科學傳媒協會
世界未來研究聯合會
國際體視學學會
國際物理與康復醫學學會
國際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國際運動心理學學會
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
國際醫學生物工程聯合會
國際生理科學聯合會
世界精神病學會
國際神經病理學會
東南亞太平洋地區抗風濕
國際內分泌學會
國際抗癌聯盟
國際植物病理學會
國際心臟研究學會
亞洲水產學會
國際照明委員會
國際穀物科技協會
國際木材化學與製漿化學
國際材料研究學會聯盟
國際煤氣聯盟
國際隧道協會
國際玻璃協會
國際輻射防護協會
亞太材料和腐蝕協會
國際字航科學院
國際重載運輸協會
國際地圖製圖協會
國際信息處理聯合會
國際模式識別協會
國際燃燒學會
國際水資源協會
國際土工織物學會
泛太平洋地區國際汽車工
國際機器理論與機構學聯
國際壓力容器技術理事會
太平洋地區焊接學會聯合會
國際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
國際運籌學會聯合會
國際模糊系統協會
國際影像科學委員會
國際測驗委員會
國際純粹與套用生物物理
亞洲大洋洲生物化學家與
國際昆蟲學會理事會
國際古生物協會
國際凍土學會
國際數學地質協會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
太平洋地區高分子聯合會
國際噪聲控制工程委員會
國際斷裂學會

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工程
國際博物館協會
國際科學哲學協會
世界公共衛生協會聯盟
亞洲毒理學會
亞洲運動醫學聯合會
國際體育科學和教育聯合會
國際藥理學聯合會國際病
國際組織化學與細胞化學
國際腫瘤護士協會
亞洲皮膚科學會
國際腦電圖與臨床神經生
世界麻醉學會聯盟
國際病理學會
東南亞地區兒科學會
歐洲獸醫藥理學與毒理學
國際休克學會聯盟
國際土壤科學聯合會
世界義勇消防聯盟
亞洲印刷技術論壇
公共運輸國際聯會
國際上力學與基礎工程學會
亞洲建築師協會
國際泥炭學會
太平洋地區核理事會
國際腐蝕理事會
國際青少年太空人組織
國際航行學會聯合會
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
國際幾何學與圖學學會
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
國際吸氣式發動機學會
國際水文科學協會
國際大壩委員會
國際汽車工程學會聯合會
國際熱處理與表面工程聯
國際鑄造者組織
國際腦研究組織
國際生物科學聯合會
國際環境誘變劑學會協會
國際系統研究聯合會
國際水質協會
亞非心理學會
國際植物生理學協會
國際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
國際原生動物學委員會
國際礦物學協會
國際地理聯合會
國際礦床成因協會
國際電化學學會
亞洲化學學會聯合會
國際顏色協會
亞洲流體力學委員會

國際繼續工程教育協會
國際圖書館協會聯合會
國際科學史和科學哲學聯盟
亞大地區免疫學會聯合會
國際毒理學聯合會
國際運動醫學聯合會
世界心理治療學會
國際人工器官學會
國際解剖學者協會聯合會
國際藥學聯合會
太平洋小兒外科學會
西太平洋地區醫學教育協會
世界高血壓聯盟
國際泌尿外科學會
國際野蠶學會
亞洲營養學會聯合會
世界畜產協會
國際楊樹委員會國際生物
菸草科學研究合作中心
世界印刷大會
水環境聯合會
國際結構混凝土協會
國際建築師協會
國際石油工程師學會
國際輻射研究協會
國際資金屬學會
國際宇航聯合會
國際測量師聯合會
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
國際計量測試聯合會
國際真空科學技術與套用
國際傳熱大會
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
亞太電動車協會
國際食品工程協會
亞太地區無損檢測委員會
國際焊接學會
亞洲遙感協會
國際晶體學聯合會
國際實驗動物科學理事會
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
國際生態學協會
國際心理科學聯盟
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細胞生
國際微生物學學會聯盟
太平洋海洋科學技術大會
國際地球化學與宇宙化學
國際沉積學家協會
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
國際催化學會聯合會
西太平洋地區聲學委員會
國際光學工程學會
國際計算力學協會

國際科學編輯聯合會
國際科學史與科學哲學聯盟
亞洲睡眠研究會
國際免疫學會聯合會
國際生物力學學會
亞洲—南太平洋體育運動
國際防癆和肺病聯合會
國際醫學物理組織
亞大地區生理學會聯合會
國際老年精神病學會
亞洲小兒外科學會
亞洲超聲醫學和生物學聯
國際糖尿病聯合會
國際外科學會
國際植物保護科學協會
國際營養科學聯合會
國際園藝科學學會
世界包裝組織
亞太地區職業安全衛生組織
國際非木材纖維製漿造紙
國際食品科學技術聯盟
國際橋樑及結構工程協會
國際晶體生長組織
世界核醫學與生物學聯盟
國際橡膠會議組織
國際礦業金屬材料學會聯
國際航空科學理事會
國際大地測量協會
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
國際展覽聯盟
國際製冷學會
國際內燃機委員會
國際水利工程與研究協會
國際農業工程學會
國際摩擦學理事會
國際無損檢測委員會
國際機械工程學會聯合會
國際海洋物理科學協會
亞太運籌學會聯合會
國際過程系統工程組織
國際岩石力學學會
國際套用心理學會
國際遺傳學聯合會
國際細胞生物學聯合會
亞太昆蟲學會常設理事會
國際古植物學協會
國際地貌學家協會
國際粘土研究協會
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
國際熱分析及量熱學聯合會
國際聲學委員會
國際光學委員會
國際純粹與套用物理學聯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