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醫學生物工程聯合會

國際醫學生物工程聯合會1959年6月24日成立於法國巴黎。主要負責人是Prof. Dr.Heikki Terio(秘書長),銀行資本來源為其會費。宗旨是促進生物醫學工程的研究、開發;普及套用於醫學和生物方面,包括臨床工程在內的工程知識;促進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

簡介

國際醫學生物工程聯合會 1959年6月24日成立於法國巴黎。 主要負責人是Prof. Dr.Heikki Terio(秘書長),銀行資本來源為其會費。宗旨是促進生物醫學工程的研究、開發;普及套用於醫學和生物方面,包括臨床工程在內的工程知識;促進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

組織成員

成員有設會員(Affiliated Member)、觀察員和終身名譽會員。國家該領域學術團體(National Society)或跨國機構相關學術團體(Transnational Organization Sub-group)可以申請為會員。一般每個國家僅允許有一個團體加入該組織;如有特殊情況,由執行局提出建議交全體大會考慮。現有世界44個國家和地區的會員約25000人,來自阿根廷、澳大利亞、奧地利、比利時、巴西、加拿大、中國、中國台北、哥倫比亞、克羅埃西亞、古巴、賽普勒斯、捷克、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德國、希臘、香港、匈牙利、冰島、以色列、義大利、日本、韓國、墨西哥、荷蘭、挪威、波蘭、葡萄牙、紐西蘭、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南非、西班牙、瑞典、瑞士、泰國、烏克蘭、英國、美國、蘇聯生物力學科學理事會(CIS,觀察員身份)、醫學與生物學工程學會(加拿大)等。

組織結構

會員代表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執行局(主席、副主席、前主席、司庫、秘書長以及選舉出來的執行局委員8人)是常設機構。執行局下設7個委員會(命名、會章、資格審查、財務、期刊、出版和會員單位秘書長委員會)、2個特別處(臨床工程、衛生保健技術評估處)、7個工作組(亞太地區活動、歐洲地區活動工作組以及南部非洲、拉丁美洲工作組、開發中國家工作組、轉型期開發中國家工作組、細胞工程工作組等)。會員單位秘書長委員會(Committee of Secretariat of Member Organization)與IFMBE執行局建立聯繫,負責各國會員管理、組織和實施代表大會意見和決議。出版物為《Medic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ing》雙月刊、《IFMBE News》、《Conference Digests》等

與中國關係

該組織每3年與國際醫學物理組織iomp)聯合舉行一次世界學術大會。會議期間舉行會員代表大會。組織地區性學術活動,如亞太地區、地中海地區和歐洲地區的學術交流。還不定期地舉行專題討論會。每年召開一次執行局會議和成員單位秘書長聯席會議。1985年日本友人Saito教授(IFMBE前主席)介紹中國參加該會,但台灣同時也申請入會。據當時的會章,每個國家只能有一個團體入會。1987年,該組織主席Richten教授(匈牙利人)提議修改會章並獲通過,由此執行局可以批准一個國家有一個以上的團體入會。1987年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再次申請入會,執行局以書面投票方式通過,接納中國入會。在此之前,國家科委已於1985年10月16日以(85)國科外審字0834號文批准中國參加IFMBE。台港澳參加組織情況:在1988年8月於美國舉行的IFMBE代表大會上,討論了台灣的入會問題,會上通過了台灣以“中國台北生物醫學工程學會(Society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Taipei,China)”名義的入會申請,中國代表根據會章投了贊成票。香港工程師學會(Hong Kong Institute of Engneering)也是該組織會員。中國學者積極參與學術活動。如1988年在美國聖安東舉行的醫學物理和醫學生物工程世界大會和IFMBE代表大會,中國參加的學者有28人,被錄取論文118篇;1991年在日本京都舉行的醫學物理和醫學生物工程世界大會,中國參加的學者有20人,被錄取論文22篇。IFMBE委託學會舉辦的1991年世界大會西安衛星會議,與會代表達450人,論文420篇。1993年在北京召開了第2屆遠東地區醫學生物工程會議,選舉楊子彬教授為會議主席。1998年,在香港舉辦了IEEE/EMBS(醫學與生物工程學會,是IFMBE的會員單位)的第20次年會,同時在北京召開衛星會議。中國該組織是香港大會的主辦單位之一,兩個會議的與會代表超過千人,其中大陸赴港代表有85人,被錄用論文達127篇。北京衛星會議代表177人,論文140篇。楊子彬教授任該組織執委,該組織曾若干次提供他出席國際會議的註冊費。

國際性學術組織一覽

國際上地復墾家聯合會
國際科學傳媒協會
世界未來研究聯合會
國際體視學學會
國際物理與康復醫學學會
國際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國際運動心理學學會
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
國際醫學生物工程聯合會
國際生理科學聯合會
世界精神病學會
國際神經病理學會
東南亞太平洋地區抗風濕
國際內分泌學會
國際抗癌聯盟
國際植物病理學會
國際心臟研究學會
亞洲水產學會
國際照明委員會
國際穀物科技協會
國際木材化學與製漿化學
國際材料研究學會聯盟
國際煤氣聯盟
國際隧道協會
國際玻璃協會
國際輻射防護協會
亞太材料和腐蝕協會
國際字航科學院
國際重載運輸協會
國際地圖製圖協會
國際信息處理聯合會
國際模式識別協會
國際燃燒學會
國際水資源協會
國際土工織物學會
泛太平洋地區國際汽車工
國際機器理論與機構學聯
國際壓力容器技術理事會
太平洋地區焊接學會聯合會
國際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
國際運籌學會聯合會
國際模糊系統協會
國際影像科學委員會
國際測驗委員會
國際純粹與套用生物物理
亞洲大洋洲生物化學家與
國際昆蟲學會理事會
國際古生物協會
國際凍土學會
國際數學地質協會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
太平洋地區高分子聯合會
國際噪聲控制工程委員會
國際斷裂學會

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工程
國際博物館協會
國際科學哲學協會
世界公共衛生協會聯盟
亞洲毒理學會
亞洲運動醫學聯合會
國際體育科學和教育聯合會
國際藥理學聯合會國際病
國際組織化學與細胞化學
國際腫瘤護士協會
亞洲皮膚科學會
國際腦電圖與臨床神經生
世界麻醉學會聯盟
國際病理學會
東南亞地區兒科學會
歐洲獸醫藥理學與毒理學
國際休克學會聯盟
國際土壤科學聯合會
世界義勇消防聯盟
亞洲印刷技術論壇
公共運輸國際聯會
國際上力學與基礎工程學會
亞洲建築師協會
國際泥炭學會
太平洋地區核理事會
國際腐蝕理事會
國際青少年太空人組織
國際航行學會聯合會
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
國際幾何學與圖學學會
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
國際吸氣式發動機學會
國際水文科學協會
國際大壩委員會
國際汽車工程學會聯合會
國際熱處理與表面工程聯
國際鑄造者組織
國際腦研究組織
國際生物科學聯合會
國際環境誘變劑學會協會
國際系統研究聯合會
國際水質協會
亞非心理學會
國際植物生理學協會
國際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
國際原生動物學委員會
國際礦物學協會
國際地理聯合會
國際礦床成因協會
國際電化學學會
亞洲化學學會聯合會
國際顏色協會
亞洲流體力學委員會

國際繼續工程教育協會
國際圖書館協會聯合會
國際科學史和科學哲學聯盟
亞大地區免疫學會聯合會
國際毒理學聯合會
國際運動醫學聯合會
世界心理治療學會
國際人工器官學會
國際解剖學者協會聯合會
國際藥學聯合會
太平洋小兒外科學會
西太平洋地區醫學教育協會
世界高血壓聯盟
國際泌尿外科學會
國際野蠶學會
亞洲營養學會聯合會
世界畜產協會
國際楊樹委員會國際生物
菸草科學研究合作中心
世界印刷大會
水環境聯合會
國際結構混凝土協會
國際建築師協會
國際石油工程師學會
國際輻射研究協會
國際資金屬學會
國際宇航聯合會
國際測量師聯合會
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
國際計量測試聯合會
國際真空科學技術與套用
國際傳熱大會
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
亞太電動車協會
國際食品工程協會
亞太地區無損檢測委員會
國際焊接學會
亞洲遙感協會
國際晶體學聯合會
國際實驗動物科學理事會
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
國際生態學協會
國際心理科學聯盟
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細胞生
國際微生物學學會聯盟
太平洋海洋科學技術大會
國際地球化學與宇宙化學
國際沉積學家協會
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
國際催化學會聯合會
西太平洋地區聲學委員會
國際光學工程學會
國際計算力學協會

國際科學編輯聯合會
國際科學史與科學哲學聯盟
亞洲睡眠研究會
國際免疫學會聯合會
國際生物力學學會
亞洲—南太平洋體育運動
國際防癆和肺病聯合會
國際醫學物理組織
亞大地區生理學會聯合會
國際老年精神病學會
亞洲小兒外科學會
亞洲超聲醫學和生物學聯
國際糖尿病聯合會
國際外科學會
國際植物保護科學協會
國際營養科學聯合會
國際園藝科學學會
世界包裝組織
亞太地區職業安全衛生組織
國際非木材纖維製漿造紙
國際食品科學技術聯盟
國際橋樑及結構工程協會
國際晶體生長組織
世界核醫學與生物學聯盟
國際橡膠會議組織
國際礦業金屬材料學會聯
國際航空科學理事會
國際大地測量協會
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
國際展覽聯盟
國際製冷學會
國際內燃機委員會
國際水利工程與研究協會
國際農業工程學會
國際摩擦學理事會
國際無損檢測委員會
國際機械工程學會聯合會
國際海洋物理科學協會
亞太運籌學會聯合會
國際過程系統工程組織
國際岩石力學學會
國際套用心理學會
國際遺傳學聯合會
國際細胞生物學聯合會
亞太昆蟲學會常設理事會
國際古植物學協會
國際地貌學家協會
國際粘土研究協會
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
國際熱分析及量熱學聯合會
國際聲學委員會
國際光學委員會
國際純粹與套用物理學聯盟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