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宇航聯合會

國際宇航聯合會

國際宇航聯合會(International Astronautical Federation,IAF),是宇航界非政府性的國際學術組織。1950年9月,由聯邦德國、法國與英國宇航學會發起,1951年在法國巴黎正式成立。參加成立會的還有阿根廷、奧地利、丹麥、西班牙和瑞典的學會代表。聯合會的宗旨主要是通過科學技術的交流,推動空間技術和外層空間的研究和合作,促進宇航事業及和平利用外層空間活動的發展,在國際學術界頗有影響,並被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COPUOS)聘為技術諮詢機構。1980年9月25日,國際宇航聯合會接納中國為會員國。至今,聯合會已在45個國家有161個成員組織。

簡介

國際宇航聯合會國際宇航聯合會

國際宇宙航行聯合會(宇航聯合會)鼓勵促進對空間的了解以及開發和套用空間資產為人類造福。宇航聯合會在傳播信息以及為空間開發和利用方面的專家提供重要的全世界範圍的網路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宇航聯合會成立於1951年,是一個非贏利性的非政府組織,其成員來自全世界各種政府組織;工業專業協會及學術團體。目前,宇航聯合會擁有來自45個國家的137名成員,系非政府性、非贏利性國際學術組織,是聯合國的諮詢機構

該會宗旨是激發世界公眾對宇航科學的興趣,鼓勵對空間科學技術的研究及加強國際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的合作。

1950年9月,由聯邦德國法國英國宇航學會發起,1951年在法國巴黎正式成立。參加成立會的還有阿根廷、奧地利、丹麥、西班牙和瑞典的學會代表。聯合會的宗旨主要是通過科學技術的交流,推動空間技術和外層空間的研究和合作,促進宇航事業及和平利用外層空間活動的發展,在國際學術界頗有影響,並被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COPUOS)聘為技術諮詢機構。至今,聯合會已在45個國家有161個成員組織。

成立背景

2008年9月29日,第59屆國際宇航聯合會大會在英國北部的蘇格蘭城市格拉斯哥正式拉開帷幕,這是歐洲宇航局在展覽會上展出的“歐洲天外之星”探測器模型。2008年9月29日,第59屆國際宇航聯合會大會在英國北部的蘇格蘭城市格拉斯哥開幕,這是歐洲宇航局在展覽會上展出的“歐洲天外之星”探測器模型。

宇航聯合會與其準會員組織國際宇航科學院(宇航科學院)和國際空間法研究所每年輪流在不同的國家舉辦一次國際宇宙航行大會。《Acta Astronantica》選登會議部分論文

宇航聯合會還在世界各地舉辦其他討論會、講習班和各種活動。宇航聯合會與聯合國密切合作,結合聯合國會議,每年舉辦一次開發中國家空間講習班以及有關空間活動的各種研討會。

宇航聯合會與空間研究委員會以及國際空間法研究所共同為聯合國編寫一份每年一期的概覽性出版物《空間大事記》。

最終導致宇航聯合會成立的倡議是由設在斯圖加特的“空間研究協會”於1949年提出的,該組織當時向其他宇宙航行協會建議應安排召開會議,以建立相互合作關係。這項建議導致了1950年10月在巴黎召開的第一次國際宇宙航行大會,隨後於1951年在倫敦召開了第二次國際宇宙航行大會,在該次會議期間,國際宇宙航行聯合會正式成立。

成立宇航聯合會時的簽字國有:

阿根廷 Sociedae Argentina Interplanetaria

奧地利 Austrian Space Agency

法國 Groupement Astronautipue Francais

德國 Gesellschaft fur Weltraumforschung-Hamburg

Gesellschaft Weltraumforschung-Stuttgart

義大利 Associzzione Italiana Razzi

西班牙 Asociacion Espanola de Astronautica

瑞典 Svenska Interplanetarisk Selskap

瑞士 Schweizerische Astronautische Arbeitsgemeinschaft

聯合王國 British Interplanetary Socitey

美國 美國火箭學會、底特律火箭學會、反應研究學會

組織狀況

國際宇航聯合會在瑞士註冊,秘書處設在巴黎,最高權力組織是全體成員組織大會。領導機構是執行局,由成員組織大會選舉產生的1位主席、8位副主席以及前任主席組成,主席可以連選連任,但不得超過兩屆。現任主席為五代富文。國際宇航聯合會下設程式、出版、財務、會員及活動、與國際組織和發展中國家聯絡5個行政委員會和16個技術委員會。國際宇航聯合會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和與宇航有關的國際組織及非政府組織,如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世界衛生組織(WHO)、世界氣象組織(WMO)、國際電信聯盟(ITU)、國際原子能組織(IAEA)及國際科學聯合會理事會(ICSU)下屬的空間研究委員會(COSPAR)等,保持密切聯繫。

1960年,國際宇航聯合會還創建了兩個和它關係十分密切、但又相對獨立的國際宇航學術組織,即國際宇航科學院(InternationalAcademyofAstronautics,IAA)和國際空間法學會(InternationalInstituteofSpaceLaw,IISL)。這兩個組織分別有自己的領導機構和組織系統,學術活動、行政管理和財務都是獨立的,但它們的主席均列席IAF執行局會議。通常是在IAF的統一安排下,在每年的IAF大會期間與IAF聯合或獨立開展各自專業領域的學術交流活動。

組織制度

國際宇航科學院實行院士制,院士由選舉產生,凡在宇航科技領域中做出傑出貢獻的人都有資格被選為院士。院士分為榮譽院士、院士和通訊院士三個等級。目前有來自62個國家的榮譽院士6名、院士和通訊院士共1095名。他們分別參加四個科學分部,即基礎科學、工程科學、生命科學和社會科學。1985年,中國有12名宇航科技專家被選為首批院士。至今,中國已有30多名院士和通訊院士,其中任新民還被選為其領導機構——16人董事會的董事,並在1994年榮獲工程科學獎。現在,莊逢甘擔任董事會的董事

活動

第58屆國際宇航聯大會在印度開幕2007年9月24日,第58屆國際宇航聯大會在印度開幕

宇航聯合會、宇航科學院和國際空間法研究所共同舉辦一年一度的國際宇宙科技大會,使整個空間界每年都有一個機會在一個不同的國家聯歡會聚會一周。大會的組成包括100多次技術會議,專門討論空間活動的各個方面;九至十次高級別全體會議;重要的普及方案的社交活動以及一個大型展覽會。與會者人數通常超過1,000人。這對從事空間領域活動的人士來說是一個難得的機會,他們可藉此機會認請各自專業知識在全球大局中所占的位置,建立網路關係並宣傳自己的成果和產品,進一步了解當今空間項目和發展趨勢。每屆會議都選定一個具體的主題,以便更集中討論與主題有關的問題。

第43屆宇航聯合會大會和第29屆空間研究會全體會議於1992年首次在華盛頓(特區)作為世界空間大會召開,並開展了紀念國際空間的活動。除了例行會議以外,還邀請著名演講人、召開小組討論會,討論未來空間方案、計畫、合作及競爭的前景。

宇航聯合會第44屆大會於1993年在奧地利的格拉茨召開,重點討論的主題為“利用空間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所面臨的挑戰”。第45屆大會於1994年在以色列的耶路撒冷召開,重點討論的主題為“明日世界的空間與合作”。第46屆大會於1995年在挪威的奧斯陸召開,討論的主題是“空間造福人類”。第47屆大會於1996年在中國的北京召開討論 的主題是“擴大空間活動的規模”。第48屆大會於1997年在義大利的都靈召開,討論的主題是“發展空間商務”。第49屆大會於1998年在澳大利亞的墨爾本召開,主題是“太平洋周圍地區:迅速擴大的空間市場”。

宇宙聯合會第50屆大會將於1999年10月4日至8日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召開,主題將是“空間——資訊時代的組成部分”。宇航聯合會第51屆大會將在巴西的里約熱內盧召開。具體日期和主題尚待確定。

宇航聯合會正在籌備於1999年4月19日至21日在美國洛杉機舉辦一次專家專題討論會,題為更小、更快、更好的空間飛行任務的新概念。另一次專家專題討論會於1999年11月在法國的土魯斯舉辦,題為衛星星群的管理與實施。

宇航聯合會長期以來與聯合國及其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密切合作。自1986年以來,宇航聯合會和空間研委會在外空委員會科學和技術小組委員會開會期間共同舉辦了各種專題討論會。1993年的專題討論會的重點是空間通信:擴大現有服務並進一步了解各種新的系統所能提供的服務。後來的主題分別是空間套用促進災害預防、預警、緩解和救濟“(1994年);套用空間技術促進教育,特別側重於其在開發中國家的使用(1995年);利用微型和小型衛星擴大低成本空間活動,特別考慮到開發中國家的特別需要(1996年);空間直接廣播系統和全球空間研究信息系統(1997年);空間氣象學所涉科學和技術問題以及套用(1998年)。

自1991年以來,聯合國和宇航聯合會每年都在當年宇航聯合會大會召開前夕舉辦各種主題的專題講習班。這些講習班的目的在於使開發中國家了解空間技術促進發展方面的實際套用潛力。這些講習班促進使人們了解能夠刺激進一步發展的各種空間技術。

上述講習班的主題分別是空間技術促進發展(1991年,加拿大蒙特婁);開發中國家的空間技術:從無到有(與空研委員會共同舉辦,1992年,華盛頓(特區));在開發中國家舉辦空間活動:資源與機制(1993年,奧地利格拉茨);空間技術給發展中世界帶來的好處:從經濟成長到環境保護(1994年,以色列耶路撒冷);空間技術促進發展中世界醫療保健和環境監測(1995年,奧斯陸);教育與認識:發展中世界的空間技術與套用(1996年,北京);空間技術:改進開發中國家基礎設施的具有成本效益的手段(1997年,義大利都靈)以及增加開發中國家空間技術用戶(1998年,澳大利亞墨爾本)。

宇航聯合會的活動隨著宇宙航行學本身的演變而不斷發展,其委員會不斷擴大和變化,以跟上其在國際空間界目標的變化速度。1983年,宇航聯合會負責籌辦制度大會科學方案的各委員會進行了結構改革。各技術委員會目前分別負責以下主題:天體動力學、衛星通信、空間與教育、學生活動、有指導的青年火箭實驗、材料與結構、空間動力、空間動力裝置、空間探索、微重力科學和過程、空間站、空間系統、空間運輸和生命科學(與宇宙科學合作)。

宇航聯合會還關心年輕人的教育和培訓,因為未來航天學的發展將要靠這些年輕人。經常舉辦學生會議,自1970年以來,每年大會期間均舉辦學生會議。向獲得最佳論文獎的學生頒獎。

自1977年以來,宇航聯合會每年都頒發Allan D.Emil航天學領域國際合作紀念獎,由已故Allan D.Emil家人贊助。該獎在制度大會上授予那些為有一具以上的國家參與的或促進了航天領域進一步國際合作的可能性的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醫學或空間法活動作出突出貢獻的領導人。

關於國際空間法研究所,每年一度的外層空間法學術討論會審查隨著空間活動的發展而出現的一些國際法問題。學術討論會的大部分時間用於討論與宇航聯合會制度大會主題有關的法律問題。自1992年以來,國際空間法研究所每年都舉辦一次日Manfred Lachs空間法模擬法庭競賽,參加者為歐洲和美國的大學生。每年決賽的評審由海牙國際法院的成員擔任。

所有會議對來自所有國家的與會者均開放。開發中國家的科學家和專家參與宇航聯合會活動事宜宇航聯合會與國際組織和開發中國家聯絡委員會負責,該委員會是為了了解怎樣才能最好地達到上述目標而成立的。

宇航聯合會享有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觀察員地位並參加該委員會及其兩個小組委員會的會議。宇航聯合會及其附屬機構在不同時期得到聯合國系統其他機構的支助,包括教科文組織、衛生組織、海事組織、原子能機構和國際電聯,宇航聯合會在這些機構或享有諮詢地位或有工作關係。

宇航聯合會與空間研委會密切:這兩個組織都派代表出席對方的會議,還經常聯合舉辦專題討論會。

取得成就

國際宇航聯合會每年在有關成員國舉行一次大會(通常都在9、10月份),同時舉辦大型學術會議和宇航科技展覽。自1950年至今,已舉辦了51屆學術大會。學術會議涉及宇航科學技術的各個方面,內容十分豐富,反映了各國宇航科技的最新動態及今後發展趨勢,各國宇航部門、工業界、學術界的著名人士都踴躍參加,是國際宇航界的盛會。大會一般與國際宇航科學院和國際空間法學會同時開會,就下列問題進行交流:航天動力學、對地觀測、空間生命科學、管理、材料與結構、微重力科學和加工、衛星通信、空間與教育、空間探索、空間能源、空間推進、空間站、空間系統、空間運輸、學生會議、空間操作的經濟效益、宇航歷史、國際宇航計畫和政策、星際空間探索、多國詞典、空間活動與社會、尋找外星人的研究、小行星計畫、外層空間法等等。為了突出重點,自1973年以來,還為每屆大會選定一個主題。

接納中國

根據國際宇航聯合會章程規定,一個國家可以有幾個成員組織,但只有一個享有投票權。1980年,中國的遠程火箭準確地飛向南太平洋預定海域,以及依靠自己的力量在發展宇航事業方面的突出成就,使國際宇航界的有識之士深切感到,為提高國際宇航聯合會的國際地位及其代表性,中國應該加入該組織。經過據理力爭及國際友人的支持,中國宇航學會終於成為國際宇航聯合會有投票權的成員。從此,中國宇航學會每年均派團參加IAF大會。在1983年第34屆大會上,楊嘉墀被選為執行局副主席,並連任至1987年。1987年、1991年、1994年、1998年,陸元九、陳勞允、梁恩禮和陳懷瑾先後被選為執行局副主席。

1996年,在北京召開了IAF第47屆大會,展示了中國的航天科技實力,宣傳了中國航天事業的成就。

國際性學術組織一覽

國際上地復墾家聯合會
國際科學傳媒協會
世界未來研究聯合會
國際體視學學會
國際物理與康復醫學學會
國際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國際運動心理學學會
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
國際醫學生物工程聯合會
國際生理科學聯合會
世界精神病學會
國際神經病理學會
東南亞太平洋地區抗風濕
國際內分泌學會
國際抗癌聯盟
國際植物病理學會
國際心臟研究學會
亞洲水產學會
國際照明委員會
國際穀物科技協會
國際木材化學與製漿化學
國際材料研究學會聯盟
國際煤氣聯盟
國際隧道協會
國際玻璃協會
國際輻射防護協會
亞太材料和腐蝕協會
國際字航科學院
國際重載運輸協會
國際地圖製圖協會
國際信息處理聯合會
國際模式識別協會
國際燃燒學會
國際水資源協會
國際土工織物學會
泛太平洋地區國際汽車工
國際機器理論與機構學聯
國際壓力容器技術理事會
太平洋地區焊接學會聯合會
國際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
國際運籌學會聯合會
國際模糊系統協會
國際影像科學委員會
國際測驗委員會
國際純粹與套用生物物理
亞洲大洋洲生物化學家與
國際昆蟲學會理事會
國際古生物協會
國際凍土學會
國際數學地質協會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
太平洋地區高分子聯合會
國際噪聲控制工程委員會
國際斷裂學會

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工程
國際博物館協會
國際科學哲學協會
世界公共衛生協會聯盟
亞洲毒理學會
亞洲運動醫學聯合會
國際體育科學和教育聯合會
國際藥理學聯合會國際病
國際組織化學與細胞化學
國際腫瘤護士協會
亞洲皮膚科學會
國際腦電圖與臨床神經生
世界麻醉學會聯盟
國際病理學會
東南亞地區兒科學會
歐洲獸醫藥理學與毒理學
國際休克學會聯盟
國際土壤科學聯合會
世界義勇消防聯盟
亞洲印刷技術論壇
公共運輸國際聯會
國際上力學與基礎工程學會
亞洲建築師協會
國際泥炭學會
太平洋地區核理事會
國際腐蝕理事會
國際青少年太空人組織
國際航行學會聯合會
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
國際幾何學與圖學學會
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
國際吸氣式發動機學會
國際水文科學協會
國際大壩委員會
國際汽車工程學會聯合會
國際熱處理與表面工程聯
國際鑄造者組織
國際腦研究組織
國際生物科學聯合會
國際環境誘變劑學會協會
國際系統研究聯合會
國際水質協會
亞非心理學會
國際植物生理學協會
國際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
國際原生動物學委員會
國際礦物學協會
國際地理聯合會
國際礦床成因協會
國際電化學學會
亞洲化學學會聯合會
國際顏色協會
亞洲流體力學委員會

國際繼續工程教育協會
國際圖書館協會聯合會
國際科學史和科學哲學聯盟
亞大地區免疫學會聯合會
國際毒理學聯合會
國際運動醫學聯合會
世界心理治療學會
國際人工器官學會
國際解剖學者協會聯合會
國際藥學聯合會
太平洋小兒外科學會
西太平洋地區醫學教育協會
世界高血壓聯盟
國際泌尿外科學會
國際野蠶學會
亞洲營養學會聯合會
世界畜產協會
國際楊樹委員會國際生物
菸草科學研究合作中心
世界印刷大會
水環境聯合會
國際結構混凝土協會
國際建築師協會
國際石油工程師學會
國際輻射研究協會
國際資金屬學會
國際宇航聯合會
國際測量師聯合會
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
國際計量測試聯合會
國際真空科學技術與套用
國際傳熱大會
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
亞太電動車協會
國際食品工程協會
亞太地區無損檢測委員會
國際焊接學會
亞洲遙感協會
國際晶體學聯合會
國際實驗動物科學理事會
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
國際生態學協會
國際心理科學聯盟
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細胞生
國際微生物學學會聯盟
太平洋海洋科學技術大會
國際地球化學與宇宙化學
國際沉積學家協會
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
國際催化學會聯合會
西太平洋地區聲學委員會
國際光學工程學會
國際計算力學協會

國際科學編輯聯合會
國際科學史與科學哲學聯盟
亞洲睡眠研究會
國際免疫學會聯合會
國際生物力學學會
亞洲—南太平洋體育運動
國際防癆和肺病聯合會
國際醫學物理組織
亞大地區生理學會聯合會
國際老年精神病學會
亞洲小兒外科學會
亞洲超聲醫學和生物學聯
國際糖尿病聯合會
國際外科學會
國際植物保護科學協會
國際營養科學聯合會
國際園藝科學學會
世界包裝組織
亞太地區職業安全衛生組織
國際非木材纖維製漿造紙
國際食品科學技術聯盟
國際橋樑及結構工程協會
國際晶體生長組織
世界核醫學與生物學聯盟
國際橡膠會議組織
國際礦業金屬材料學會聯
國際航空科學理事會
國際大地測量協會
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
國際展覽聯盟
國際製冷學會
國際內燃機委員會
國際水利工程與研究協會
國際農業工程學會
國際摩擦學理事會
國際無損檢測委員會
國際機械工程學會聯合會
國際海洋物理科學協會
亞太運籌學會聯合會
國際過程系統工程組織
國際岩石力學學會
國際套用心理學會
國際遺傳學聯合會
國際細胞生物學聯合會
亞太昆蟲學會常設理事會
國際古植物學協會
國際地貌學家協會
國際粘土研究協會
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
國際熱分析及量熱學聯合會
國際聲學委員會
國際光學委員會
國際純粹與套用物理學聯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