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岩石力學學會

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是全國岩石力學與工程科技工作者的學術性民眾團體,是中國科協的組成部分,對外為國際岩石力學學會中國國家小組。

學會介紹

國際岩石力學學會國際岩石力學學會
學會前身是國際岩石力學學會中國小組(NG China,ISRM),該小組是1978年由中國科學院、外交部聯合報請國務院批准成立的。在此基礎上,1981年成立了學會籌備組,經過4年多的努力,於1985年6月正式成立了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
第一屆(1985~1989)理事長兼國家小組組長陳宗基,第二屆(1989~1994)理事長前陳宗基,後潘家錚,第三屆(1994~1998),理事長兼國家小組組長孫鈞,第四屆(1999~2003)理事長兼國家小組組長王思敬,第五屆(2003~現在)理事長錢七虎院士,國家小組組長馮夏庭研究員。錢七虎原是總參科技委員會副主任,是中國工程院第一批院士。現任國際岩石力學學會副主席。

學科簡介

岩石力學是運用力學原理和方法來研究岩石的力學性能以及與力學有關現象的一門新興學科。它既是力學的一門套用性分支學科,又是力學與地學相結合的一門基礎學科。既是國家基礎設施的工程建設的支柱,又為資源開發、環境保護、減災防災提供技術支持,具有重要的套用價值。諸如都江堰、靈渠、萬里長城等我國古代土木工程和礦業工程無不與岩石力學密切相關,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古代文明。

組織機構

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秘書處人員分工

學會秘書長:伍法權 負責學會秘書處全面工作

國家小組秘書長:李仲奎 與國家小組組長共同負責國家小組工作

學會顧問:傅冰駿

一、國際部:

工作範圍:負責國際事務及ISRM中國國家小組的協調聯絡、與相關政府職能部門的聯繫工作,並包括外文網站工作、2011年國際會議的組織協調工作等。

部 長:徐文立副秘書長

副部長:焦玉勇副秘書長(兼職)

二、學術部:

工作範圍:主管學會學術活動、《學報》、諮詢、評獎、項目申報,以及與各分支機構的聯絡協調工作等。

部 長:方祖烈副秘書長

副 部 長:劉 彤副秘書長、康紅普副秘書長(兼職)

三、組織會員部:

工作範圍:負責學會會員發展、管理、社會服務,與相關政府部門等的聯繫工作,以及與各分支機構的聯絡等工作。

部 長:劉 彤副秘書長

副 部 長:鄭雙良副秘書長、徐文立副秘書長、薛俊華副秘書長(兼職)

四、辦公室:

工作範圍:負責學會秘書處日常事務工作、會議組織工作、學會網站建設與管理維護、檔案檔案管理、學會財務管理等工作。

主 任:胡 威

財務主管:鄭雙良副秘書長

學會秘書:周妍、馮婷

五、《岩石力學與工程動態》編輯部:

工作範圍:負責《動態》信息收集、整理、編輯出版工作。

主 編:傅冰駿研究員

責 編:胡 威

學會歷史

而國際上現代岩石力學學科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展起來的,1962年成立了國際岩石力學學會,標誌著岩石力學成長為世界性的科學分支。我國現代岩石力學與工程的理論研究與工程實踐,始於20世紀50年代,三峽工程水利樞紐工程,從那時候起就成為全國岩石力學研究的基地。到70—80年代岩石力學工作在全國得到普及,金川礦山、葛洲壩工程,成昆鐵路及一大批國防地下洞室等重大工程的建設,對我國岩石力學學科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在陳宗基、谷德振等老一輩科學家倡導下,1978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了國際岩石力學學會中國國家小組,成為國際岩石力學學會理事會成員,1982年組建了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籌備委員會,1985年正式成立了全國性一級學會。

學會歷程

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在振興中華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旗幟下,工程建設的規模、質量速度要求空前提高;舉世矚目,世界上最具高規格工程再度落成在華夏故土;基於中國大陸的漫長演化歷史與複雜動力學過程造就了岩土工程環境的多樣性與全球代表性,為岩石力學與工程的理論創新和工程貢獻,提供了世界上少有的發展空間。也因此,在工程建設實踐中,岩石力學界面臨著嚴峻挑戰,特別是岩石力學如何保證岩石工程與環境協調、友好,確保工程的耐久性與環境安全。諸如,西南巨大水能資源開發,長距離跨流域調水工程,縱貫南北橫跨東西的交通幹線和能源輸運、工程及其高邊坡、深埋長隧道;地下深部資源開發與礦山安全;海洋資源開發;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高放核廢料地下處置等一系列複雜而困難的地質和岩石工程問題,都期待岩石力學工作者提供科學與技術支持。

基於這門新興學科的交叉性和邊緣性及其自然科學的屬性與強烈的社會功能,其價值在於實現工程建設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這就決定了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兼具理科學會和工科學會的特點,既要增進多學科學者間的溝通、交流,完善學科建設;更要推進產學研協同攻關,解決工程實際問題。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自成立以來得到了較大發展,會員從成立時的2000餘名發展到15000有餘,約為國際岩石力學學會會員總數的兩倍。此外,在土木工程、建築、水利、煤炭、鐵道……等學會,根據行業特點,也建立有岩石力學專業委員會。學會在歷屆理事長:陳宗基、潘家錚、孫鈞、王思敬和錢七虎的努力推動下,得到了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積極參與和支持,圍繞學科發展和工程貢獻,卓有成效地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並對重大工程建設項目提供了廣泛的諮詢和技術支持,走過了岩石力學與岩土工程和相關專業的科技工作者所難忘的20年。

兩年多來,學會以改革為中心,圍繞民主辦會、推進多學科專家的協同而增強創新能力;建立健全會員制度;規範學會工作,實現民主決策、民主管理等方面積極開展工作,又創新局面。在國際上樹立中國作為岩石力學研究和岩石工程大國的形象,進一步提高了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在國內,如何根據這個新興交叉的學科屬性,針對工程建設需求和科學難題,組織內容多樣的學術活動,不斷提高學術交流質量和水平。充分發揮學會的作用,為科技工作者服務,切實增強對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增進協同攻關,提高創新能力,真正成為科技工作者之家。

學會貢獻

一、在國際活動中積極把成果和人才推向世界,提高中國的學術地位和影響力

開展國際科技交流,樹立中國的岩石力學與工程大國的形象是學會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它對於提高我國科技水平,加強我國科學家在國際活動中的地位及其學術影響力,有著重要的作用。第五屆理事會2003年成立以來,在學會改革工作中,把“增強學會在國際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抓。在理事長領導下,秘書處在2003年初提出了“改革學會國際交流工作的建議”,制定了近期和長期目標,並在實際工作中逐一落實,達到了中國科協提出的在國際學術組織中“有人,有事,有聲,有朋友”的要求,擴大了中國學會的國際知名度,樹立了中國作為岩石力學學術研究和岩石工程大國的形象,提高了中國的學術地位與影響力。
這方面工作主要進展有:

1、中國學者活躍在第十屆國際岩石力學大會上。2003年9月錢七虎理事長率領的“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代表團”35人參加在南非召開的第十屆國際岩石力學大會。這是除東道主以外的最大代表團。中國學會副理事長馮夏庭教授和副秘書長李仲奎教授作了大會主題報告,中國提交論文有60%以上在大會上進行了宣讀,比例高。在大會一般性發言和提問中,中國學者非常活躍,發言熱烈,備受各國學者的關注。

2、理事長錢七虎院士當選國際岩石力學學會副主席。在第十屆國際岩石力學大會上,理事長錢七虎院士當選為國際岩石力學學會副主席,進入國際岩石力學學術組織的核心領導層。

3、在中國成立國際岩石力學學會工程實例委員會。由於西部大開發和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改造,使中國大型和超大型的岩石工程(如,三峽工程,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青藏鐵路……),越來越多,並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和極為豐富的信息,使中國成為世界岩石工程數量最多、最集中、規模最大的國家,成為世界岩石力學界關注的熱點。依此,我們在第十屆國際岩石力學大會上,提出在中國建立國際岩石力學學會工程實例委員會的申請,順利地為大會所通過。目前該委員會工作已經啟動,掛靠在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由沈鳳生副院長兼總工擔任主席,由水科院陳祖煜教授擔任秘書長。參加該委員會世界各國人選正在醞釀和推薦中,工作計畫正在落實。這是國際岩石力學學會第一次在我國掛靠成立的專委會,它將有利於把中國各項重大岩石工程新成果推向世界,有利於各國學者的學術思想帶進中國現場,進一步提高中國的影響力。

4、中國當選新一屆國際岩石力學學會教育委員會主席。國際岩石力學學會教育委員會是重要的、長設的二級機構,對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其主要成員均來自目前國際上岩石力學與工程水平最高的幾個國家。當我們了解到現任主席波蘭的M. A. Kwasniewski博士有意退職,經過我們相應的工作,由他推薦,國際岩石力學學會主席決定,教育委員會也掛靠在中國,北京科技大學蔡美峰教授擔任新一屆的主席,這將大大增強我國與國際岩石力學界聯繫,充分發揮我國的作用。

5、中國學者全面介入國際岩石力學學會二級機構的工作。經過我們的多方面工作和推薦,中國學者全方位地參與了國際岩石力學學會各專委會工作。除個別由於歷史原因延續下來的以外,所有新推薦參加國際二級機構的中國學者均是我學會對應的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這些主任委員一般在45歲左右,都是相應學科的學術帶頭人,外語好,有一定國際交往經驗。他們參加國際學會二級機構領導班子後,一是可隨時了解本領域國際動態和前沿研究;二是可適時介紹我國在相關領域科技成就。

目前推薦並已為國際學會與相關專委會所聘請的中國學者有:天然石質文物保護委員會的傅冰駿研究員和李最雄研究員;地下結構圍岩防護及修復委員會的何滿潮教授;石油工程岩石性質委員會的陳勉教授;環境工程委員會的劉漢龍教授;礦後復墾委員會的呂愛鍾教授等。此外,掛靠在我國的工程實例專委會和教育專委會中,我國委員的數量相對多一些。相信,在不久將來我國對國際岩石力學界與岩石力學發展將產生更為重要的影響。

國際性學術組織一覽

國際上地復墾家聯合會
國際科學傳媒協會
世界未來研究聯合會
國際體視學學會
國際物理與康復醫學學會
國際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國際運動心理學學會
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
國際醫學生物工程聯合會
國際生理科學聯合會
世界精神病學會
國際神經病理學會
東南亞太平洋地區抗風濕
國際內分泌學會
國際抗癌聯盟
國際植物病理學會
國際心臟研究學會
亞洲水產學會
國際照明委員會
國際穀物科技協會
國際木材化學與製漿化學
國際材料研究學會聯盟
國際煤氣聯盟
國際隧道協會
國際玻璃協會
國際輻射防護協會
亞太材料和腐蝕協會
國際字航科學院
國際重載運輸協會
國際地圖製圖協會
國際信息處理聯合會
國際模式識別協會
國際燃燒學會
國際水資源協會
國際土工織物學會
泛太平洋地區國際汽車工
國際機器理論與機構學聯
國際壓力容器技術理事會
太平洋地區焊接學會聯合會
國際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
國際運籌學會聯合會
國際模糊系統協會
國際影像科學委員會
國際測驗委員會
國際純粹與套用生物物理
亞洲大洋洲生物化學家與
國際昆蟲學會理事會
國際古生物協會
國際凍土學會
國際數學地質協會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
太平洋地區高分子聯合會
國際噪聲控制工程委員會
國際斷裂學會

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工程
國際博物館協會
國際科學哲學協會
世界公共衛生協會聯盟
亞洲毒理學會
亞洲運動醫學聯合會
國際體育科學和教育聯合會
國際藥理學聯合會國際病
國際組織化學與細胞化學
國際腫瘤護士協會
亞洲皮膚科學會
國際腦電圖與臨床神經生
世界麻醉學會聯盟
國際病理學會
東南亞地區兒科學會
歐洲獸醫藥理學與毒理學
國際休克學會聯盟
國際土壤科學聯合會
世界義勇消防聯盟
亞洲印刷技術論壇
公共運輸國際聯會
國際上力學與基礎工程學會
亞洲建築師協會
國際泥炭學會
太平洋地區核理事會
國際腐蝕理事會
國際青少年太空人組織
國際航行學會聯合會
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
國際幾何學與圖學學會
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
國際吸氣式發動機學會
國際水文科學協會
國際大壩委員會
國際汽車工程學會聯合會
國際熱處理與表面工程聯
國際鑄造者組織
國際腦研究組織
國際生物科學聯合會
國際環境誘變劑學會協會
國際系統研究聯合會
國際水質協會
亞非心理學會
國際植物生理學協會
國際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
國際原生動物學委員會
國際礦物學協會
國際地理聯合會
國際礦床成因協會
國際電化學學會
亞洲化學學會聯合會
國際顏色協會
亞洲流體力學委員會

國際繼續工程教育協會
國際圖書館協會聯合會
國際科學史和科學哲學聯盟
亞大地區免疫學會聯合會
國際毒理學聯合會
國際運動醫學聯合會
世界心理治療學會
國際人工器官學會
國際解剖學者協會聯合會
國際藥學聯合會
太平洋小兒外科學會
西太平洋地區醫學教育協會
世界高血壓聯盟
國際泌尿外科學會
國際野蠶學會
亞洲營養學會聯合會
世界畜產協會
國際楊樹委員會國際生物
菸草科學研究合作中心
世界印刷大會
水環境聯合會
國際結構混凝土協會
國際建築師協會
國際石油工程師學會
國際輻射研究協會
國際資金屬學會
國際宇航聯合會
國際測量師聯合會
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
國際計量測試聯合會
國際真空科學技術與套用
國際傳熱大會
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
亞太電動車協會
國際食品工程協會
亞太地區無損檢測委員會
國際焊接學會
亞洲遙感協會
國際晶體學聯合會
國際實驗動物科學理事會
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
國際生態學協會
國際心理科學聯盟
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細胞生
國際微生物學學會聯盟
太平洋海洋科學技術大會
國際地球化學與宇宙化學
國際沉積學家協會
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
國際催化學會聯合會
西太平洋地區聲學委員會
國際光學工程學會
國際計算力學協會

國際科學編輯聯合會
國際科學史與科學哲學聯盟
亞洲睡眠研究會
國際免疫學會聯合會
國際生物力學學會
亞洲—南太平洋體育運動
國際防癆和肺病聯合會
國際醫學物理組織
亞大地區生理學會聯合會
國際老年精神病學會
亞洲小兒外科學會
亞洲超聲醫學和生物學聯
國際糖尿病聯合會
國際外科學會
國際植物保護科學協會
國際營養科學聯合會
國際園藝科學學會
世界包裝組織
亞太地區職業安全衛生組織
國際非木材纖維製漿造紙
國際食品科學技術聯盟
國際橋樑及結構工程協會
國際晶體生長組織
世界核醫學與生物學聯盟
國際橡膠會議組織
國際礦業金屬材料學會聯
國際航空科學理事會
國際大地測量協會
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
國際展覽聯盟
國際製冷學會
國際內燃機委員會
國際水利工程與研究協會
國際農業工程學會
國際摩擦學理事會
國際無損檢測委員會
國際機械工程學會聯合會
國際海洋物理科學協會
亞太運籌學會聯合會
國際過程系統工程組織
國際岩石力學學會
國際套用心理學會
國際遺傳學聯合會
國際細胞生物學聯合會
亞太昆蟲學會常設理事會
國際古植物學協會
國際地貌學家協會
國際粘土研究協會
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
國際熱分析及量熱學聯合會
國際聲學委員會
國際光學委員會
國際純粹與套用物理學聯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