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資訊網

全球資訊網

WWW是環球信息網的縮寫,(亦作“Web”、“WWW”、“'W3'”,英文全稱為“World Wide Web”),中文名字為“全球資訊網”,"環球網"等,常簡稱為Web。分為Web客戶端和Web伺服器程式。WWW可以讓Web客戶端(常用瀏覽器)訪問瀏覽Web伺服器上的頁面。是一個由許多互相連結的超文本組成的系統,通過網際網路訪問。在這個系統中,每個有用的事物,稱為一樣“資源”;並且由一個全局“統一資源標識符”(URI)標識;這些資源通過超文本傳輸協定(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傳送給用戶,而後者通過點擊連結來獲得資源。

基本信息

起源

World Wide WebWorld Wide Web

最早的網路構想可以追溯到遙遠的1980年蒂姆·伯納斯·李構建的enquire項目。這是一個類似維基百科的超文本線上編輯資料庫。儘管這與我們現在使用的全球資訊網大不相同,但是它們有許多相同的核心思想,甚至還包括一些伯納斯·李的全球資訊網之後的下一個項目語義網中的構想。

1989年3月,伯納斯·李撰寫了《關於信息化管理的建議》一文,文中提及ENQUIRE並且描述了一個更加精巧的管理模型。1990年11月12日他和羅伯特·卡里奧合作提出了一個更加正式的關於全球資訊網的建。在1990年11月13日他在一台NeXT工作站上寫了第一個網頁以實現他文中的想法。在那年的聖誕假期,伯納斯·李製作了要一個網路工作所必須的所有工具[4]:第一個全球資訊網瀏覽器(同時也是編輯器)和第一個網頁伺服器。

1991年8月6日,他在alt.hypertext新聞組上貼了全球資訊網項目簡介的文章。這一天也標誌著網際網路上全球資訊網公共服務的首次亮相。

基本術語

全球資訊網全球資訊網
超文本(Hypertext)是由一個叫做網頁瀏覽器(Web browser)的程式顯示。網頁瀏覽器從網頁伺服器取回稱為“文檔”或“網頁”的信息並顯示。通常是顯示在計算機顯示器。人可以跟隨網頁上的超連結(Hyperlink),再取回檔案,甚至也可以送出數據給伺服器。順著超連結走的行為又叫瀏覽網頁。相關的數據通常排成一群網頁,又叫網站。

英文名稱

英文短語“surfing the Internet”(“網上衝浪”),即瀏覽網路,首先由一個叫簡·阿莫爾·泡利(Jean Armour Polly)的作家通過他的作品《網上衝浪》使這個概念被大眾接受。這本書由威爾遜出版社在1992年6月正式出版。她可能是獨立提出這個概念的,但在更早的1991年到1992年間在Usenet就有人使用了。有人記得在這兩年之前就有一些黑客使用這個詞了。泡利在網際網路領域有時被稱作“網路媽媽”(NetMom)。

儘管英文單詞worldwide通常被寫為一個詞(沒有空格或者連字元),全稱World Wide Web 和其簡稱WWW現在在一些正規的英文中也被廣泛使用。最早的文獻談到全球資訊網稱其為WorldWideWeb(這正是一個編程式的人喜歡連詞字,即把幾個詞連在一起成一個新詞,的絕佳例子)或者World-Wide Web(加了連字元,這樣這個版本的名字最接近正式的英語用法)。

中文名稱

1994年6月,北美的中國新聞計算機網路(China News Digest),即CND,在其電子出版物《華夏文摘》上將 World Wide Web 稱為“萬維網”,這樣其中文名稱漢語拼音也是以 WWW 開始。萬維網這一名稱後來被廣泛採用。在中國台灣,“全球資訊網”這一名稱則是比較直接的意譯。

目前(指2009年),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使用全球資訊網服務,提供全球資訊網服務的公司一般稱作域名主機服務商,比如中國全球資訊網就是中國一家知名主機運營商,也是使用全球資訊網的漢語拼音作為網站域名的。

構成

1)統一資源標識符(URI),這是一個世界通用的負責給全球資訊網上例如網頁這樣的資源定位的系統。

2)超文本傳送協定(HTTP),它負責規定瀏覽器和伺服器怎樣互相交流。

3)超文本標記語言(HTML),作用是定義超文本文檔的結構和格式。

標準

統一資源定位符(URL)

RFC 1738,URL Specification (updated by RFC 3986 "Uniform Resource Identifier (URI): Generic Syntax" in January 2005)

超文本標誌語言(HTML)

Internet Draft,HTML version 1
RFC 1866,HTML version 2.0
HTML 3.2 Reference Specification
HTML 4.01 Specification
Extensible HTML (XHTML) Specification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HTTP)

RFC 2068,HTTP version 1.1
RFC 2616,HTTP version 1.1 (updated)BZDURY

工作原理

當你想進入全球資訊網上一個網頁,或者其他網路資源的時候,通常你要首先在你的瀏覽器上鍵入你想訪問網頁的統一資源定位符(Uniform Resource Locator),或者通過超連結方式連結到那個網頁或網路資源。這之後的工作首先是URL的伺服器名部分,被名為域名系統的分布於全球的網際網路資料庫解析,並根據解析結果決定進入哪一個IP位址(IP address)。

接下來的步驟是為所要訪問的網頁,向在那個IP位址工作的伺服器傳送一個HTTP請求。在通常情況下,HTML文本、圖片和構成該網頁的一切其他檔案很快會被逐一請求並傳送回用戶。網路瀏覽器接下來的工作是把HTMLCSS和其他接受到的檔案所描述的內容,加上圖像、連結和其他必須的資源,顯示給用戶。這些就構成了你所看到的“網頁”。

大多數的網頁自身包含有超連結指向其他相關網頁,可能還有下載、源文獻、定義和其他網路資源。像這樣通過超連結,把有用的相關資源組織在一起的集合,就形成了一個所謂的信息的“網”。這個網在網際網路上被方便使用,就構成了最早在1990年代初蒂姆·伯納斯-李所說的全球資訊網。

程式語言

全球資訊網全球資訊網
全球資訊網在技術上的另一個顯著進步是SUN公司的Java程式語言。它最初的作用是使得網路伺服器可以在傳給客戶端的信息中直接嵌入叫applet的小程式,這些小程式可以直接在終端用戶的計算機上使用,可以令用戶互動更快更豐富。後來,Java語言逐漸發展成一種在伺服器端生成複雜的即時內容的工具。

JavaScript是一種處理網頁的腳本語言。其標準版本是ECMAScript,由網景通訊公司提交給歐洲標準協會制訂。儘管它的名字和Java類似,但是它是由網景公司開發的而不是由昇陽公司開發的,除了兩者的語法都是從C語言發展而來這一點外,它們之間幾乎沒有什麼關係。之所以叫JavaScript,只是當時Netscape公司希望能藉助Java的名氣推廣它。

和Java一樣,JavaScript類似C++是一種面向對象的語言,與Java不同但和C++相同的是它允許混合代碼,即面向對象的和基於過程的代碼可以同時存在。由於網頁瀏覽器中,JavaScript與文檔對象模型(Document Object Model)緊密結合,能夠很好地處理網頁,使得它比它的作者原本預期的要有用得多。它的用途可以用術語DHTML(動態HTML)表達,以強調它和靜態HTML網頁的區別。

發布網頁

全球資訊網技術的演變全球資訊網技術的演變

網路獨立於大眾傳媒而被大家使用。如果你要發布一個網頁,你不需要去拜訪出版商或者任何其他傳媒機構,而且你潛在的讀者可能遍布於世界各地。與傳統書籍文獻不同,超文本沒有一個線性的順序從頭到尾。它不能分解成章,節,段等層次。

現在在全球資訊網上可以尋找到不同種類的信息,你想了解其他的國家以及那裡的風土人情變得十分容易。當你在外國或者一個偏僻的小鎮旅遊的時候,你可以通過網路找到關於這個地方的信息,尤其是如果是在一個已開發國家的話。當地的報紙,官方出版物和其他資料都可以非常容易找到,因此,花一樣的努力你可以通過網路找到更多種類的相關資訊。

儘管有些站點有多種語言的版本,但是大部分站點只有當地語言版本。而且,不是所有的軟體都能很好地支持所有的特殊字元和那些從右向左寫的語言(如阿拉伯語或希伯來語)。這些因素使得關於全球資訊網使得地球融為地球村的觀點受到挑戰。

隨著大量的免費網路主頁伺服器的出現,湧現出了無數的個人主頁以及家庭主頁,小商店的主頁等等,在網路上發布資料顯而易見地越來越容易。

不同之處

全球資訊網和其他超文本系統有很多不同之處

1、全球資訊網上需要單項連線而不是雙向連線,這使得任何人可以在資源擁有者不作任何行動情況下連結該資源。和早期的網路系統相比,這一點對於減少實現網路伺服器和網路瀏覽器的困難至關重要,但它的副作用是產生了壞鏈的慢性問題。

2、全球資訊網不像某些套用軟體如HyperCard,它不是私有的,這使得伺服器和客戶端能夠獨立地發展和擴展,而不受許可限制。

改革

2009年10月29日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全球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即將採用其它語言字母來作網址,未來不再獨尊羅馬字母(A-Z)。此舉將成為網路40年歷史以來最重大變革。

換言之,未來網域名稱的拼寫方式,將不再由英文專美,未來其它語言,如日語、阿拉伯語或韓語等,都可成為網址名稱。預定納入的16種字母,包含繁簡中文、俄文斯拉夫語、阿拉伯語、韓語、日語、希臘語與印度語等。

目前(指2009年)全球使用網路人口為16億人,半數以上網路人口使用的語言均非羅馬字母語系。因此,這項改變不但對目前半數的網路人口有必要,對未來網路的拓展,亦大有裨益。

影響

進入21世紀,全球資訊網使得全世界的人們以史無前例的巨大規模相互交流。相距遙遠的人們,甚至是不同年代的人們可以通過網路發展親密的關係或者使彼此思想境界得到升華,甚至改變他們對待小事的態度以及精神。情感經歷、個人觀點、文化習慣、表達方式、商業建議、藝術、攝影、文學都可以以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低投入實現數據共享。

儘管使用全球資訊網仍然要依靠於存在自身缺陷的物化的工具,但至少它的信息保存方式不是使用人們熟悉的方式如圖書館、出版物那樣實在的東西。因此信息傳播是經由全球資訊網和網際網路來實現,而無須被搬運具體的書卷,或者手工的或實物的複製而限制。而且數字儲存方式的優點是,你可以比查閱圖書館或者實在的書籍更容易有效率地查詢網路上的信息資源。而且你可以比通過事必躬親地去找,或通過郵件、電話、電報或者其他通訊方式來找,更加快速地獲得信息。

全球資訊網是人類歷史上最深遠、最廣泛的傳播媒介。它可以使它的用戶可以和分散於這個行星上不同時空的其他人群相互聯繫,其人數遠遠超過通過具體接觸或其他所有已經存在的通訊媒介的總和所能達到的數目。

創始人

全球資訊網創始人蒂姆·伯納斯·李全球資訊網創始人蒂姆·伯納斯·李
蒂姆·伯納斯·李(Sir Tim John Berners-Lee,1955年6月8日- ),生於英國倫敦,是全球資訊網的發明者,是現任麻省理工學院正教授,與羅勃·卡力奧一起他是監視全球資訊網發展的全球資訊網聯盟總部位於麻省理工學院的主席。

2009年10月,全球資訊網之父蒂姆·伯納斯·李承認,在網址前加上雙斜線的做法是一個錯誤。他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的一次研討會上表示,他最初設計的在網址前面加上“//”的方案,既沒有意義也沒有必要。如果有機會再來一次,他會將雙斜線去掉。

原理流程

原理

當你想進入全球資訊網上一個網頁,或者其他網路資源的時候,通常你要首先在你的瀏覽器上鍵入你想訪問網頁的統一資源定位符(UniformResourceLocator),縮寫URL,或者通過超連結方式連結到那個網頁或網路資源。這之後的工作首先是URL的伺服器名部分,被名為域名系統的分布於全球的網際網路資料庫解析,並根據解析結果決定進入哪一個IP位址(IPaddress)。
接下來的步驟是為所要訪問的網頁,向在那個IP位址工作的伺服器傳送一個HTTP請求。在通常情況下,HTML文本、圖片和構成該網頁的一切其他檔案很快會被逐一請求並傳送回用戶。
網路瀏覽器接下來的工作是把HTML、CSS和其他接受到的檔案所描述的內容,加上圖像、連結和其他必須的資源,顯示給用戶。這些就構成了你所看到的“網頁”。

流程

總體來說,WWW採用客戶機/伺服器的工作模式,工作流程具體如下:
用戶使用瀏覽器或其他程式建立客戶機與伺服器連線,並傳送瀏覽請求;
Web伺服器接收到請求後,返回信息到客戶機;
通信完成,關閉連線。

社會影響

全球資訊網使得全世界的人們以史無前例的巨大規模相互交流。相距遙遠的人們,甚至是不同年代的人們可以通過網路來發展親密的關係或者使彼此思想境界得到升華,甚至改變他們對待小事的態度以及精神。情感經歷、政治觀點、文化習慣、表達方式、商業建議、藝術、攝影、文學都可以以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低投入實現數據共享。儘管使用全球資訊網仍然要依靠於存在自身缺陷的物化的工具,但至少它的信息保存方式不是使用人們熟悉的方式如圖書館、出版物那樣實在的東西。因此信息傳播是經由全球資訊網和英特網來實現,而無須被搬運具體的書卷,或者手工的或實物的複製而限制。而且數字儲存方式的優點是,你可以比查閱圖書館或者實在的書籍更容易有效率地查詢網路上的信息資源。而且你可以比通過事必躬親地去找,或通過郵件、電話、電報或者其他通訊方式來找,更加快速地獲得信息。
全球資訊網是人類歷史上最深遠、最廣泛的傳播媒介。它可以使它的用戶可以和分散於這個行星上不同時空的其他人群相互聯繫,其人數遠遠超過通過具體接觸或其他所有已經存在的通訊媒介的總和所能達到的數目。
由於全球資訊網是全世界性的,有些人認為它將培養人們全球範圍的相互理解。全球資訊網可能培育人們的相互同情和合作,但是也有可能煽動全球範圍的敵意,甚至給那些善於煽動人們偏激情緒的政客和壓制人民的政權以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強大力量。

相關軼事

獎賞

1989年的時候,如果蒂姆·伯納斯·李為自己發明的全球資訊網申請了智慧財產權,網際網路世界將完全是另外一個模樣。
比如amazon的創辦人傑夫·比佐斯,Yahoo的創始人楊致遠,Netscape的創始人馬克·安德森。
1989年蒂姆將自己的發明公布於眾之後不久,網路公司便風起雲湧。一夜之間,一批富翁呱呱墜地,宣告誕生。“全球資訊網之父”卻依然堅持著自己清貧的科研工作。
2004年“千年技術獎”眾望所歸的首位得主。
2004年4月15日,在芬蘭埃斯波市的一個儀式上,芬蘭技術獎基金會指定現年49歲的蒂姆·伯納斯·李為“千年技術獎”這一全球最大的技術類獎的首位獲得者,並頒發給他100萬歐元的獎金。別人都是實至名歸,蒂姆15年後才名至實歸。
“這的確是個驚喜,”蒂姆說,“但金錢還不至於令我瘋狂。100萬歐元的獎金我得妥善分配。我家住郊區,子女上學不方便,另外,妻子總在抱怨,說我們該修修廚房了。”
1989年,在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工作的蒂姆出於高能物理研究的需要發明了全球資訊網。4年後,美國網景公司推出了全球資訊網產品,頓時風靡全世界。全球資訊網的誕生給全球信息的交流和傳播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一舉打開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便之門。
當芬蘭技術獎勵基金會決定將新創立的“千年技術獎”的100萬歐元的獎金髮給蒂姆的時候,許多人都覺得他是當之無愧的獲獎者。
“千年技術獎”評選委員會的主席佩卡·塔亞內將蒂姆的獲獎稱之為“眾望所歸”。評審會8名成員在全部78位候選人當中,一致推舉蒂姆為“千年技術獎”的首位獲獎人。
網際網路世界的倉頡在網際網路的發展史中,有許多“之父”,比如E-mail的發明者雷·湯姆林森,發明了將不同計算機網路互聯和互動系統的維頓·瑟夫和羅伯特·卡恩。但只有蒂姆發明了WorldWideweb。
在他之前,沒有瀏覽器,沒有“WWW”,網路世界一片空白。如果當初為謀取個人利益,將自己的WWW構想乃至後來的全球資訊網申請智慧財產權和專利,如今的網際網路世界將不可想像。蒂姆假想說:“那樣的話,世界上至少會有16種不同的Web,有CERN網,有微軟網,有蘋果網……。”
很多人說蒂姆太傻,放棄了成為超級富翁的機會,但蒂姆不這么想,他認為對軟體的專利保護已經危及推動網際網路技術發展的核心精神。“問題是,如果有人正在寫某個程式,這時後邊來了一個人,瞥了兩眼就說‘喂,不好意思,你寫的程式里從35句到42句我已經申請了專利’。這無疑傷害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如果你認為計算機能做到某件事,就要把這種想法寫成電腦程式從而實現它。這就是許多偉大的技術發展的靈魂所在。

商業價值

回憶起當年自己發明創造,蒂姆謙虛地說:“它的發現不是源於‘尤里卡’式的瞬間靈感,也不像落到牛頓頭上證明了重力概念的蘋果。相反,人們逐漸認識到,不拘一格地把各種主意結成一張網(即web),能產生力量。網的誕生是對一種公開挑戰的回應。”
“在超文本和計算機誕生後,我正好時間充裕,又不乏興趣和愛好。落在我頭上的任務就是把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
有人曾經問蒂姆:“你認為網上的商業活動和你最初的‘通過共享知識和互相協調實現聯繫’的動機有沒有可能找到平衡點?”
蒂姆說:“沒有必要為這種平衡下定義。在平衡狀態下,當商用業務量增長時,協作性業務量就會下降,但它們並非在互相競爭。實際上,協作的商業價值更大。學會使用網路來更好地協同工作的公司也許就是最終勝出的公司。”
也許,在別人看來,蒂姆的一切舉動都超凡脫俗。而在蒂姆眼裡,生活就要順其自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