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

議題

議題,拼音是yì tí,指會議討論的題目。

基本信息

基本解釋

釋義編議題
1.議定題目。
宋葉夢得《岩下放言》:“一神曰:‘帝命吾儕作來歲狀元賦,當議題。’一神曰:‘以鑄鼎象物為。’”
2.會議討論的題目。
包天笑《釧影樓回憶錄續編》:“議程中尚有中菲兩國間之經濟合作問題,此外一議題未公布。”茹志鵑《剪輯錯了的故事》四:“開了一個啞巴會,議題是明白的:柴草。”
3.待議之題。不限於“1.議定題目”或“2.會議討論的題目”所包涵的意思,其中的“題”可以理解為“題目、主題或題項”等,但不一定有“題”就必須“議定或上會討論”,它可以是為某事提出的僅供參考的建議,是一個泛性的概念詞。

公共政策

議題是公共政策的前身,整個議題的變化就是圍繞事實、價值觀、政策和企業現有行為展開,即企業的某種行為遭到非議、進而產生爭論衝突,最後導致公共政策的擬定或修正,以規範企業的行為。(可分普遍性議題,倡議性、局部性、專業性議題)
議題發展的階段:
大部分議題的形成和發展都有類似生命周期的過程
議題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階段一:起源期。這個階段的議題仍在潛伏中,趨勢並不明顯,只有警惕性很高的相關負責人能意識到。組織在這一階段應加強對環境的監測與掃描,關注利益攸關者對組織的看法,尤其是負責意見。
2.階段二:成熟擴大期。這個階段,公眾與組織的分歧加大,公眾期望與組織實際表現的差距擴大,公眾的不滿情緒逐漸蔓延。輿論也開始注意議題的的存在並開始報導。這個階段是組織在進行議題管理的關鍵階段,組織應積極參與有關的公共政策制定過程。
3.階段三:解決期或政策形成期。議題發展到這一階段已對組織和社會造成較大影響,政府或重要的公共組織開始介入,以制定、發布新的政策、法規來解決爭端。組織此時只能通過遊說等手段來影響政策的出台。新的政策頒布實施後,議題所引發的爭議也隨之告一段落
議題管理的步驟一般包括:議題的監測與識別:議題的分析與評估;選擇處理議題的策略;議題自理;結果評估。
議題與議案的區別使用:
一般情況下,議案側重於在依法依規進行民主商議並表決事項的環境中使用,接受議案的對象一般是國家權力機構或依法依規成立的社會團體組織,議案使用的對象是需要通過民主商議的形式來議論和決定的重大事項。議題的使用環境廣泛,凡可以被議論的主題都可稱之為議題,不一定要受依法依規的嚴格限制,一般情況下用於企事業單位或社會團體組織需要通過會議來討論決定的事項,也可以是國家機構層面通過會議討論決定的日常工作事項。議題與議案的使用環境區別關鍵在於“民主商議並表決”。
為了讓大家更好理解這兩個詞的使用環境,補充說明一下“民主商議”的會議和日常所說的會議的區別,民主商議的會議必須有“依法依規成立的機構”作為前提,而且商議的事項也是依法依規引起和需要決定的重大事項,一般的事項可以通過日常工作規章制度的規定來處理。而對日常會議而言,可以是法定機構、企事業單位或社會團體組織等召開的會議,也可以是三兩個朋友或家庭成員坐在一起議事的情景,討論的事項並不一定要上升到法定層面。特別提醒,在企事業單位或社會團體組織的工會會員大會、黨員大會、股東或股民大會、村民大會員工大會校友會或同學會會員大會、協會會員大會等民主商議事項環境中,應該使用“議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