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聲性耳聾

噪聲性耳聾

噪聲性耳聾系由於聽覺長期遭受噪聲影響而發生緩慢的進行性的感音性耳聾,早期表現為聽覺疲勞,離開噪聲環境後可以逐漸恢復,久之則難以恢復,終致感音神經性聾。噪聲除對聽覺損傷外,還可引起頭痛、頭昏、失眠、高血壓等,影響胃的蠕動和分泌。 噪聲性耳聾的主要症狀為進行性聽力減退及耳鳴,早期聽力損失在4,000Hz處,因此,對普通說話聲無明顯影響,僅在聽力計檢查中發現,以後聽力損害逐漸向高低頻發展,終於普遍下降,此時感到聽力障礙,嚴重者可全聾,耳鳴與耳聾可同時發生,亦可單獨發生,常為高音性耳鳴,日夜煩擾不寧。

基本信息

簡要介紹

噪聲性耳聾噪聲性耳聾

噪聲性耳聾(noiseinduceddeafness)系由於聽覺長期遭受噪聲影響而發生緩慢的進行性的感音性耳聾。

在我們周圍的種種聲音,概括起來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樂音,它包含了多種頻率的聲音,而且這種頻率都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節律性,所以動聽悅耳。另一類則是噪聲,是由許多不同頻率和不同強度的雜亂聲音組合而成,如工廠中機器的轟鳴,各種工具叮叮噹噹的撞擊聲,馬路上人群的喧鬧以及那些不成調子的汽車喇叭聲等等。這些噪聲對人類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但對聽覺器官的損害最為明顯。一次高強度的脈衝噪聲瞬間就可使人耳聾,而長期的強噪聲刺激則引起噪聲性耳聾。

早期表現為聽覺疲勞,離開噪聲環境後可以逐漸恢復,久之則難以恢復,終致感音神經性聾。噪聲除對聽覺損傷外,還可引起頭痛、頭昏、失眠、高血壓、心電圖改變,也可影響胃的蠕動和分泌。因此,減少或消滅噪聲,為當今環境保護工作中一項十分重要的課題。

噪聲性聾常見於高度噪聲環境中工作的人員,如艦艇輪機兵,坦克駕駛員,飛機場地勤人員,常戴耳機的電話員及無線工作者、鉚工、鍛工、紡織工等。

病理生理

開始接觸超過規定的強噪聲,大多感到耳內不適,耳鳴,輕度聽力減退,返回安靜環境後能迅速完全恢復,此種保護性生理反應稱聽覺適應。暴露時間漸久,聽力下降明顯,然脫離噪聲環境後數小時或10餘小時能完全恢復者稱聽覺疲勞,所造成的聽力喪失稱為暫時性閾移。脫離噪聲環境很就聽力仍不能恢復者稱永久性閾移,臨床上即稱噪聲性聾。TTS與PTS的關係尚未肯定;有謂TTS逐漸積累終將發展成PTS。

噪聲性耳聾噪聲性耳聾

本病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揭名,現多歸納為機械性、血管性與代謝性3方面。高強噪聲可使螺鏇器的剪式運動範圍加大,造成蓋膜與毛細胞機械性損傷。基底膜大幅度活動能使網狀板裂開形成微裂,內淋巴循此進入隧道與Nuel間隙和Corti淋巴相混,毛細胞外環境發生改變。高強噪聲可使內耳血管痙攣,微循環破壞,組織代謝紊亂,最終導致形態與功能異常。耳蝸毛細胞形態改變包括靜纖毛排列散亂倒伏,斷裂消失或腫脹融合。

小皮板密度降低、邊界模糊。胞漿線粒體分布與結構異常,溶酶體增加,Hensen小體增殖,內漿網變性,出現空化區。扁平多囊膜及胞膜斷裂。胞核腫脹上移。最後細胞變形,崩解消失,支持細胞的指突彌補其空缺。毛細胞的消失初為散在性,以蝸底與第2周下部為主,後漸向蝸頂擴展,同時細胞消失漸增並連線成片。毛細胞損害嚴重處,螺鏇器的柱細胞、支持細胞、血管紋及神經末梢、節細胞均有退變。

病理改變

在長期噪聲刺激影響下,耳蝸血管紋首先出現血循環障礙,螺鏇器毛細胞損傷,脫落,嚴重者內毛細胞亦損傷,繼之螺鏇神經節發生退行性變,以耳蝸基底圈末段及第二圈病變最明顯。此處接近鼓室,血管較細,容易受噪聲影響,故較早出現散在的毛細胞消失,後漸向蝸頂擴展,同時毛細胞消失漸增多並連線成片。毛細胞損害嚴重處,螺鏇器的柱細胞、支持細胞、血管紋及神經末梢、節細胞均有退變。耳蝸基底圈主要接受4000Hz的聲音刺激,故早期患者以4,000Hz處聽力損失明顯。也有人認為與外耳道共振有關,因外耳道的共振頻率在3,000-4,000Hz左右。

主要症狀

噪聲性耳聾噪聲性耳聾

主要症狀為進行性聽力減退及耳鳴。早期聽力損失在4,000Hz處,因此,對普通說話聲無明顯影響,僅在聽力計檢查中發現,以後聽力損害逐漸向高低頻發展,終於普遍下降,此時感到聽力障礙,嚴重者可全聾。耳鳴與耳聾可同時發生,亦可單獨發生,常為高音性耳鳴,日夜煩擾不寧。

由於長期噪聲刺激的影響,內耳毛細胞破壞,螺鏇器和螺鏇神經節退行性變性,其中以耳蝸的基底圈末段及第二圈開始處病變最為明顯,這個部位接受4000Hz的聲音刺激。該處易受噪聲損傷的原因可能是由於接近鼓室,且位於相當於兩窗之間血液循環較差的地步。另一種說法認為該處是低音波和高音波兩種渦流相遇之點,因動向不同,張力特別增加,易造成局部組織變形。還有人認為,此與外耳道共鳴生理有關,因外耳道的共鳴頻率在3000~4000Hz左右,故能加大此種頻率噪聲對內耳的危害。噪聲刺激動物的試驗表明,內耳損害主要在蝸管及球囊,而橢圓囊則輕微,半規管則無損。

1、漸進性聽力減退

開始接觸噪聲時,聽覺稍呈遲鈍,若離開噪聲,數分鐘後聽力恢復,此種現象稱之為聽覺適應。若在持久,強烈噪聲作用下,聽覺明顯遲鈍,經數小時後聽力才恢復,此時稱之為聽覺疲勞。若進一步接受噪聲刺激,則導致聽力損傷,不易自行恢復。早期顯示4000Hz的聽力障礙。聽力曲線呈谷形下陷,以後谷形逐漸加深,2000Hz及8000Hz亦受影響,以至聽力呈下降斜線。一般多為兩耳曲線對稱,不對稱者多為並有其他耳疾或個別特殊情況。

2、耳鳴

可能早於耳聾出現,或與耳聾同時發展,為高音性,常日夜煩擾。

3、全身反應

可能出現頭痛、頭昏、失眠、乏力、記憶力減退、反應遲鈍、心情抑鬱、心悸、血壓升高、噁心、食慾減退、消化不良等。

4、長期暴露於強噪聲環境,還可引起大腦皮層、交感神經系統、心臟、內分泌及消化系統等組織器官的功能紊亂。

5、耳部檢查鼓膜多無異常。純音測聽呈感音神經性聾;早期典型曲線為4000Hz“V”型下降;以後鄰近頻率受累,曲線呈“U”型;晚期曲線呈下降型。聽力損害由高頻向語頻發展,逐漸加重,然罕有發展成全聾者。噪聲性聾多為雙側對稱性,若有差別可能與聲源方向、體位及原患耳疾等有關。

檢查方法

耳鼻咽喉部位的一般檢查多無異常。純音電測聽為感應性聾,影像學的發展也有助於感音神經性耳聾的診斷。近年有關聽覺與影像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於功能成像技術,它所具有的反映生命體徵活動的特點是有別於結構成像的關鍵,主要包括功能磁共振成像技術和正電子發射斷層成像技術。

本病診斷涉及勞動保護,職業病鑑定等複雜問題,應慎重對待。

診斷必須有:

1、有明確的噪聲暴露史即在超過1980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企業噪聲衛生標準”所規定的85dB(A)以上的環境下長期逾時工作的歷史。

噪聲性耳聾噪聲性耳聾

2、主訴雙側耳鳴與進行性耳聾而無其他致病因素。對懷疑噪聲性聾者做聽力測定必須用經計量部門按國際標準化組織ISO-389,ISO/DIS-7566規定的聽力計標準氣骨導零極校準的聽力計。在本底噪聲小於30dB(A)的隔音室內,由有經驗的專職測聽人員,按ISO/DIS-6180規定的上升法,在受試者脫離噪聲環境12-16小時後測定。對40歲以上的受試者所測得的聽閾,尚需按ISO/DIS-7029規定的正常人年齡、性別函式進行修正,然後再計算500,1000,2000Hz氣導平均聽閾,判斷耳聾的程度與級別。若雙耳聽力損失程度不同、應按損害較輕耳定級。因噪聲多先損害高頻,故進來各國均有將3000或4000Hz之聽閾列入計算平均聽力喪失數的傾向。

鑑別診斷

與藥物性耳聾、先天性耳聾、感染性耳聾、老年性聾以及突發性耳聾鑑別。

併發症

拖延日久將造成不可逆的神經病理損害,可以終身失聰。

治療

該病仍無真正有效的療法,早期僅有4000Hz聽力下降者,休息數日或數周,套用維生素及血管擴張藥物,有望聽力恢復。若病期已久,螺鏇器及螺鏇神經節細胞已變性,則治療亦難奏效。影響日常生活者可配用助聽器。

預防

1.控制噪聲來源。

2.減少噪音接觸時間。

3.耳部隔音,戴用耳塞、耳罩、隔音帽等防聲器材。一般在80dB噪聲環境長期工作即應配用簡便耳塞,90dB以上時必須使用防護工具。簡便者可用棉花塞緊外耳道口,再塗抹凡士林,其隔音值可達30dB。

4.衛生監護,就業前應檢查聽力,患有感音神經性耳聾和噪聲敏感者,應避免在強噪聲環境工作。

5.爭取早期治療。

生活常識

噪聲性耳聾噪聲性耳聾

邊走邊聽易耳聾

平時使用“隨身聽”音量儘可能低些,一般不宜超過80分貝~90分貝,連續收聽時間不宜超過1小時。

在公車或大街上等噪音很大的地方,最好不要用耳機聽音樂,因為為了蓋過噪聲,人們常會不自覺地加大音量,對耳朵的傷害更大。同時,切不可長時間聽,最好每次不超過1小時。另外,別在睡覺的時候聽,否則耳塞夾在枕頭和耳朵之間,會對耳膜造成傷害;如果聽著聽著睡著了,耳朵處於休眠狀態時,所受的損害會更加明顯。

戴著耳機聽音樂或外語,既不影響他人,又可避免外界干擾,是一種瀟灑、雅致、舒適的精神享受。殊不知,由此也會帶來某些潛在危害性。經常使用“隨身聽”或耳機會損傷人的正常聽力,使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患上“感音性耳聾”病症。

有關醫學資料表明,當人耳聽到的音量達100分貝時,時間較長可造成不可恢復性聽力損傷;當音量高達110分貝時,足以使人體內耳的毛細胞死亡,嚴重者還會造成聽力喪失病症。目前,一些MP3的音量可高達115分貝,即使音量未開到最大,收聽搖滾樂時也達95分貝,收聽迪斯科音樂高達110分貝以上。而且,由於很多耳機是入耳式設計的,使用不當或者是音量太大都可以對耳膜造成直接的傷害。所以,在歐洲等地,都不使用耳塞式的耳機。

建議廣大青少年平時使用“隨身聽”音量儘可能低些。一般不宜超過80分貝~90分貝,連續收聽時間不宜超過1小時,必要時可適當休息一會再收聽。

目前市場上耳機大致有頭戴式和耳塞式兩種,頭戴式耳機聽音效果好,耳塞式耳機攜帶方便,但兩種耳機對耳朵的傷害其實都是一樣的。用耳機聽音樂,由於耳膜與耳機振動片距離很近,聲波傳導範圍小而集中,對耳膜聽覺神經刺激比較大,易引起耳朵發炎、頭暈、耳鳴、重聽等。如果連續聽上幾個甚至十幾個小時,還可能出現突發性耳聾。此外,戴耳機的時間過長,精神會始終處於緊張狀態,也不利於健康。

當心聽力在MP3鏇律中衰退

噪聲性耳聾噪聲性耳聾

在這個隨身音響越來越繁榮的今天,MP3、MP4不僅使我們的生活越來越來越精彩,也可能使我們的聽力越來越衰弱。

耳由外耳、中耳和內耳組成,有點像一台收音機。當聲音由外耳經中耳到達內耳時,被放大了12倍。耳蝸位於內耳,像一個斜放的蝸牛殼,其迷路內充滿液體,感受聲音頻率的毛細胞纖毛隨聲波的振動而擺動,將機械振動轉變成聽神經的衝動,傳到大腦聽中樞,產生聽覺。

在日常生活中,噪聲級為70分貝以上就會干擾談話,使人心煩意亂,精神不集中,影響工作效率,甚至發生事故;長期工作或生活在90分貝以上的噪聲環境,會嚴重影響聽力和導致其他疾病的發生。很多從身邊經過的‘MP3一族’,他們耳機的聲音甚至旁邊人都能聽見,噪聲往往超過90分貝。據美國耳科協會調查顯示,使用MP3時,耳膜接受的噪聲分貝,最高竟達115分貝。

接觸噪聲,會出現耳鳴、聽力下降,只要時間不長,一旦離開噪聲環境後,很快就能恢復正常,稱為聽覺適應。如果接觸噪聲的時間較長,高分貝的聲波震盪耳蝸內的液體,會過度刺激毛細胞,聽力下降比較明顯。即使離開噪聲環境後,也需要幾小時,甚至十幾到二十幾小時的時間,才能恢復正常,稱為聽覺疲勞。這種暫時性的聽力下降仍屬於生理範圍,但可能發展成噪聲性耳聾。如果繼續接觸噪聲,聽覺疲勞不能得到消除,聽力持續下降,就會造成毛細胞死亡,噪聲性聽力損失,成為難以逆轉的病理性改變。

經常聽音量較高的音樂或接觸噪聲的人應當定期檢查聽力,如果是暫時性的聽力損傷,定期檢查能夠保證損傷的聽力得到及時治療。有種測試聽力損害的簡便方法,即‘前後對比檢測法’:在聽MP3之前,先將MP3的音量調到你能勉強聽到的最小音量。當聽了一段時間歌曲後,如無法再聽到你開始時聽的最小音量,那就說明你的聽力已經遭到了暫時性損害。

配MP3耳機要選音色相對比較均衡的,不要過分追求高音或者低頻,不要經常把超重低音開到最大。其次要有健康的耳朵保護意識。儘量避免大音量、長時間戴著耳機聽音樂,而且要有意識地約束自己的行為和習慣,連續收聽時間不宜超過一小時,中途最好休息一會再收聽。要儘量少聽對聽覺刺激大如搖滾之類的音樂。在聽音樂時音量儘可能低些,無論聽音樂還是學習外語,都要適度。

由於噪聲性耳聾現在還沒有根治的辦法,最好的方法還是平時預防。發現聽力下降,要及時停用耳機和到醫院治療,一般選用活血、解痙、抗凝和神經營養藥,有條件可加高壓氧和體外反搏治療,可以起到提高聽力和穩定病情的作用。”

相關條目

肺原性心臟病、大腸桿菌感染、利斯特氏菌病、布魯斯氏菌病、病毒性出血熱、細菌性食物中毒、沙門氏菌病、假單胞菌感染、單純皰疹病毒感染、菌質體感染、葡萄球菌感染、鏈球菌感染、衣原體感染、克雷伯氏菌感染、腺病毒感染、非典型分枝桿菌病、非典型分枝桿菌病、中耳癌、血管運動性鼻炎、急性心肌梗死、腦中風、原發性肺動脈高壓、侵蝕性葡萄胎、分泌性中耳炎、先天性後鼻孔閉鎖、鼻竇囊腫、鼻中隔穿孔、喉阻塞、鏈球菌性咽炎、慢性咽炎、噪聲性耳聾、鼻癤、先生性耳前瘺管、耵聹栓塞、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腺樣體肥大、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腦膜炎、病毒性皰疹、過敏性哮喘、過敏性結膜炎、佝僂病、甲狀腺機能亢進、帕金森病、老年性白內障、胰腺炎、腎衰竭、視網膜脫離、靜脈炎、骨髓炎、尿道狹窄。

疾病大觀

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各種各樣的疾病也以極高的頻率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這些疾病困擾著人們,讓人們備受折磨。現在,病理學常識帶我們去科學的認識了解這些疾病,在科學的指引下,認清這些疾病的真面目,擺脫疾病的困擾,讓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健康的體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