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桿菌感染

大腸桿菌感染

大腸桿菌引起的疾病。大腸桿菌首先由德國兒科醫生T.埃舍里希發現,而且此菌主要寄生於人及動物的腸道內,故得名大腸埃舍里希氏菌,習慣上譯為大腸桿菌。大腸桿菌包括幾種不同的菌群,具有不同的致病性。人類的大腸桿菌感染大致分腸道感染與腸道外感染兩類。

基本信息

簡要介紹

大腸桿菌感染大腸桿菌感染

大腸桿菌引起的疾病。大腸桿菌首先由德國兒科醫生T.埃舍里希發現,而且此菌主要寄生於人及動物的腸道內,故得名大腸埃舍里希氏菌,習慣上譯為大腸桿菌。大腸桿菌包括幾種不同的菌群,具有不同的致病性。

人類的大腸桿菌感染大致分腸道感染與腸道外感染兩類。引起腸道感染的某些大腸桿菌菌群通過污染的手指食物等經口攝入而致病,主要引起腹瀉,重者可導致脫水和血壓下降,如流行性嬰兒腹瀉、旅遊者腹瀉等。腸道外感染主要是腸道外部位或臟器的化膿性炎症,如泌尿道感染、新生兒腦膜炎等。腸道外感染大多繼發於人體抵抗力下降或外傷、腸部手術的基礎上。抗生素可控制感染。

病原學

大腸桿菌感染大腸桿菌

大腸桿菌屬腸桿菌科,為有動力或無動力的革蘭氏染色陰性桿菌,具有分解乳糖、產酸產氣的特點。大腸桿菌的細胞壁上有複雜的抗原成分,依據其形態,分別稱為O(菌體)抗原、H(鞭毛)抗原及K(表面)抗原。也可將這些抗原成分分別進行血清分型。大腸桿菌O抗原的血清型達160種,是分群的基礎,H抗原和K抗原分別各有約50和90餘種。血清分型主要用於流行學調查。

一般將大腸桿菌按照對人類致病力的特點分為四個菌群:普通大腸桿菌、腸致病性大腸桿菌產腸毒素性大腸桿菌和侵襲性大腸桿菌。後三者是引起腹瀉的致病菌。每個菌群均包括一定數量的血清型。其中產腸毒素性大腸桿菌能產生耐熱腸毒素和不耐熱腸毒素。這兩種腸毒素的產生在遺傳學上受質粒的控制。質粒是一種較易傳遞的非染色體DNA。質粒的互相傳遞,能使不產毒素的菌株獲得產毒能力。由於質粒的傳遞,可使任一血清型的大腸桿菌產生腸毒素和集落因子,從而具有致病性。

發病機理

大腸桿菌感染大腸桿菌
大腸桿菌引起的感染與不同的大腸桿菌菌群的致病性有關。普通大腸桿菌是寄生於人及動物腸道內的正常菌群,部分隨糞便排出體外,廣泛分布於自然界中。外傷、燒傷及腹部手術,使完好的皮膚和黏膜破損,有利於此菌的侵入。同樣,任何使人體抵抗力降低的因素均有助於感染的發生。患、血液病、惡性腫瘤及長期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等後,體內具有抗感染作用的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的功能減退,免疫球蛋白合成減少,而細胞吞噬作用減弱,容易繼發細菌感染。另外,長期使用對大腸桿菌無殺傷作用的抗生素,可使體內菌群失調,如可使正常生理情況下少量寄生於咽部的大腸桿菌得以乘機繁殖,可造成所謂機會性感染。大腸桿菌也可侵入肺部引起肺實質的炎症。細菌入血,可引起敗血症。
引起腸道感染的大腸桿菌菌群經口攝入人體後,粘附在腸黏膜上,通過不同的機理引起腹瀉。腸致病性大腸桿菌和產腸毒素性大腸桿菌感染的病變部位在小腸和結腸,而侵襲性大腸桿菌感染的病變部位主要在結腸。產腸毒素性大腸桿菌產生的耐熱和不耐熱兩種毒素,可刺激腸道黏膜,分泌水和電解質,使腸腔中液體瀦留而引起腹瀉腸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腹瀉的機理較複雜,一般認為可能與該菌對腸道的吸附性和產生的細胞毒素──腸毒素均有關。侵襲性大腸桿菌不產生腸毒素,而主要是侵入結腸黏膜內並增殖,引起有嗜中性粒細胞等炎症細胞浸潤的炎症反應,致使糞便中含有血細胞和粘液。

臨床表現

大腸桿菌感染大腸桿菌感染
大腸桿菌在人類引起的感染,通常分為兩類:

腸道外感染

普通大腸桿菌可引起腸道外許多部位或臟器的感染。
① 泌尿道感染。在非住院的病人中,由大腸桿菌引起者達90%以上。在住院的病人中,主要發生於放置導尿管的部分病人中。感染可發生在泌尿道的任何部位。膀胱炎可表現尿頻、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征,腎盂腎炎則還有高熱、腰痛等全身症狀。
② 腹膜炎。多發生於肝硬變合併腹水及胃腸穿孔的病例中,以發熱、腹痛及腹部觸痛為主要臨床表現,部分病人伴有噁心、嘔吐及腹脹。肝硬變腹水時發生的腹膜炎,也稱為原發性細菌性腹膜炎,其發病機理尚未完全明確。
③ 新生兒腦膜炎。大腸桿菌是主要致病菌之一。常由於早產、分娩損傷及從母體感染所致。早期診斷較困難,臨床症狀往往很不典型。發熱可有可無,當病兒有紫紺、嘔吐、拒食、精神萎靡、嗜睡、驚叫、驚厥、兩眼凝視、呼吸不規則的表現時應警惕本病的可能。臨床表現典型者,囟門飽滿及頭頸部強直。若治療不及時,常可導致腦積水、癱瘓、智慧型減弱等後遺症,甚至危及生命。
敗血症。主要發生於抵抗力降低者,起病多數急驟,病人常有畏寒、高熱等毒血症症狀,肝臟和脾臟腫大,體溫可高達40℃以上。嚴重者可出現休克,表現為皮膚濕冷、尿量減少、血壓下降、神志改變等。
⑤ 其他。尚有傷口感染、肺炎、腹腔內膿腫、肝膿腫、心內膜炎、骨髓炎、前列腺炎等。

傳播途徑

該種疾病可通過飲用受污染的水或進食未熟透的食物(特別是免治牛肉、漢堡扒及烤牛肉)而感染。飲用或進食未經消毒的奶類、芝士、蔬菜、果汁及乳酪而染病的個案亦有發現。此外,若個人衛生欠佳,亦可能會通過人傳人的途徑,或經進食受糞便污染的食物而感染該種病菌。
潛伏期:
通常為3至4日,但亦會長達9日。

治理方法

感染大腸桿菌O157:H7的臨床治理方法主要屬支持性治療。若患者出現腹瀉,補充失去的水份及電解質十分重要。約50%有腎併發症的患者在出現急性症狀時需要特別治療或輸血。

腸道感染

即大腸桿菌腸炎。一般起病急,以腹瀉、腹痛和發熱為主要表現。腹瀉程度輕重不一,腹痛可為絞痛樣發作,體溫多在38~39℃,偶爾高達40℃以上。由產腸毒素性大腸桿菌所致的腸道感染,在開發中國家的嬰幼兒中及2周之內從溫帶到熱帶地區的旅遊者中發病率高,後者稱為旅遊者腹瀉。病情輕者症狀僅持續1天,嚴重者類似霍亂,有頻繁的米泔樣水樣便,可因脫水引起休克,經治療後大部分在4~5天內恢復。由腸致病性大腸桿菌致病者,產房中嬰兒的發病率較高,並具有傳染性,病死率也較高。習慣上將此類嬰兒腹瀉稱為流行性嬰兒腹瀉。由腸侵襲性大腸桿菌致病者,常有畏寒、高熱及腹痛,並伴有頭痛、肌肉痛,糞便鏡檢中白細胞較多,臨床表現類似細菌性痢疾,病程一般持續一個星期左右。

診斷方法

大腸桿菌感染大腸桿菌感染
主要依據細菌學檢驗,從血、尿、糞、膿液、腹水、腦脊液、痰等標本中可分離出大腸桿菌。腹瀉流行時,在多數病人中可培養出同樣血清型的大腸桿菌,且其類型與從可疑食物中分離出的一致。與此同時,應仔細了解發生感染的原因、感染的部位及病情的程度,以利於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治療方法

大腸桿菌感染大腸桿菌感染
普通大腸桿菌的化膿性炎症尤其是醫院內病人發生的嚴重感染,可用抗生素治療,如用氨苄青黴素慶大黴素頭孢菌素等;產腸毒素性大腸桿菌引起的腹瀉,一般不需用抗生素,主要採取支持療法,糾正水和電解質的丟失,並根據病人的情況作對症處理。

預防方法

大腸桿菌感染大腸桿菌
1、保持地方及廚房器皿清潔,並把垃圾妥為棄置。
2、保持雙手清潔,經常修剪指甲
3、進食或處理食物前,套用肥皂及清水洗淨雙手,如廁或更換尿片後亦應洗手。
4、食水應採用自來水,並最好煮沸後才飲用。
5、應從可靠的地方購買新鮮食物,不要光顧無牌小販。
6、避免進食高危食物,例如未經低溫消毒法處理的牛奶,以及未熟透的漢堡扒、碎牛肉和其它肉類食品。
7、烹調食物時,應穿清潔、可洗滌的圍裙,並戴上帽子。
8、食物應徹底清洗。
9、易腐壞食物套用蓋蓋好,存放於雪櫃中。
10、生的食物及熟食,尤其是牛肉及牛的內臟,應分開處理和存放(雪柜上層存放熟食,下層存放生的食物),避免交叉污染。
11、雪櫃應定期清潔和融雪,溫度應保持於攝氏4度或以下。
12、若食物的所有部分均加熱至攝氏75度,便可消滅大腸桿菌O157:H7;因此,碎牛肉及漢堡扒應徹底煮至攝氏75度達2至3分鐘,直至煮熟的肉完全轉為褐色,而肉汁亦變得清澈。
13、不要徒手處理熟食;如有需要,應戴上手套
14、食物煮熟後應儘快食用。
15、如有需要保留吃剩的熟食,應該加以冷藏,並儘快食用。食用前應徹底翻熱。變質的食物應該棄掉。

大腸細菌

大腸桿菌感染大腸桿菌感染
大腸細菌(E.coli)為埃希氏菌屬(Escherichia)代表菌。一般多不致病,為人和動物腸道中的常居菌,在一定條件下可引起腸道外感染。某些血清型菌株的致病性強,引起腹瀉,統稱病致病大腸桿菌。
一、生物學性狀
(一)形態與染色
大小0.4~0.7×1~3um,無芽胞,大多數菌株有動力。有普通菌毛性菌毛,有些菌株有多糖類包膜,革蘭氏陰性桿菌
(二)培養特性
在血瓊脂平板上,有些菌株產生β型溶血。在鑑別性或選擇性培養基上形成有顏色、直徑2~3mm的光滑型菌落
生化反應:大部分菌株發酵乳糖產酸產氣,並發酵葡萄糖、麥芽胞、甘露醇、木膠糖、阿拉伯膠等產酸產氣。IMViC試驗為“+、+、-、-”。即為典型大腸桿菌。
(三)抗原構造
較複雜,有O、K、H、F四種抗原。O抗原為脂多糖,已有171種,其中162種與腹瀉有關,是分群的基礎。K抗原有103種,為莢脂多糖抗原。從病人新分離的大腸桿菌多有K抗原,有抗吞噬和補體殺菌作用。根據耐熱性等不同,K抗原分為L、A、B三種,其中L、B不耐熱,有60種。F抗原至少有5種,與大腸桿菌的粘附作用有關、表明大腸桿菌血清型的方式是按O:K:H排列,例如O111:K58(B4):H2。
(四)抵抗力
該菌對熱的抵抗力較其他腸道桿菌強,55℃經60分鐘或60℃加熱15分鐘仍有部分細菌存活。在自然界的水中可存活數周至數月,在溫度較低的糞便中存活更久。膽鹽、煌綠等對大腸桿菌有抑制作用。對磺胺類、鏈黴素、氯黴素等敏感,但易耐藥,是由帶有R因子的質粒轉移而獲得的。
二、致病性
(一)致病物質
1.定居因子(Colonizationfactor,CF),也稱粘附素(Adhesin),即大腸桿菌的菌毛。致病大腸桿菌須先粘附於宿主腸壁,以免被腸蠕動和腸分泌液清除。使人類致瀉的定居因子為CFAⅠ、CTAⅡ(ColonizationfactorantigenⅠ、Ⅱ),定居因子具有較強的免疫原性,能刺激機體產生特異性抗體。
2.腸毒素:是腸產毒性大腸桿菌在生長繁殖過程中釋放的外毒素,分為耐熱和不耐熱兩種。
(1)大耐熱腸毒素(Heatlabileenterotoxin,LT):對熱不穩定,65℃經30分鐘即失活。為蛋白質,分子量大,有免疫原性。由A、B兩個亞單位組成,A又分成A1和A2,其中A1是毒素的活性部分。B亞單位與小腸黏膜上皮細胞膜表面的GM1神經節苷脂受體結合後,A亞單位穿過細胞膜與腺苷酸環化酶作用,使胞內ATP轉化cAMP。當cAMP增加後,導致小腸液體過度分泌,超過腸道的吸收能力而出現腹瀉。LT的免疫原性與霍亂弧菌腸毒素相似,兩者的抗血清交叉中和作用。
(2)耐熱腸毒素(Heatstableenterotoxin,ST):對熱穩定,100℃經20分鐘仍不被破壞,分子量小,免疫原性弱。ST可激活小腸上皮細胞的鳥苷酸環化酶,使胞內cGMP增加,在空腸部分改變液體的運轉,使腸腔積液而引起腹瀉。ST與霍亂毒素無共同的抗原關係。
腸產毒性大腸桿菌的有些菌株只產生一種腸毒素,即LT或ST;有些則兩種均可可產生。有些致病大腸桿菌還可產生vero毒素。
3.其他:胞壁脂多糖的類脂A具有毒性,O特異多糖有抵抗宿主防禦屏障的作用。大腸桿菌的K抗原有吞噬作用。

(二)所致疾病
1.腸道外感染:多為內源性感染,以泌尿系感染為主,如尿道炎、膀胱炎腎盂腎炎、上行性尿道感染多見於已婚婦女。也可引起腹膜炎、膽囊炎、闌尾炎等。嬰兒、年老體弱、慢性消耗性疾病、大面積燒傷患者,大腸桿菌可侵入血流,引起敗血症。早產兒,尤其是生後30天內的新生兒,易患大腸桿菌性腦膜炎。
2.急性腹瀉:某些血清型大腸桿菌能引起人類腹瀉。根據其致病機理不同,分為四種類型。
(1)腸產毒性大腸桿菌(EnterotoxigenicE.coli,ETEC):引起嬰幼兒和旅遊者腹瀉,出現輕度水瀉,也可呈嚴重的霍亂樣症狀。腹瀉常為自限性,一般2~3天即愈。營養不良者可達數周,也可反覆發作。致病因素是LT或ST,或兩者同時致病。有些菌株具有定居因子,常見者為O6:K15:H16、O25:K7:H42。鑑定ETEC主要測定大腸桿菌腸毒素,血清型有一定參考意義。
(2)腸致病性大腸桿菌(EnteropathogenicE.coli,EPEC):是嬰兒腹瀉的主要病原菌,有高度傳染性,嚴重者可致死;成人少見。細菌侵入腸道後,主要在十二指腸、空腸和迴腸上段大量繁殖。切片標本中可見細菌粘附於絨毛,導致刷狀緣破壞、絨毛萎縮、上皮細胞排列紊亂和功能受損,造成嚴重腹瀉。EPEC不產生LT或ST。有人報導,EPEC可產生一種由噬菌體編碼的腸毒素,因對Vero細胞(綠猴腎傳代細胞)有毒性,故稱VT毒素。VT毒素的結構、作用與志賀氏毒素相似,具有神經毒素、細胞毒素和腸毒素性。鑑定EPEC可根據臨床表現與血清型。
EIEC的多數菌株無動力,生化反應和抗原結構均近似痢疾桿菌,應予注意。EIEC可引起豚鼠角結合膜炎,臨床上可藉此協助鑑定EIEC。
(4)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nterohemorrhagicE.coli,EHEC):引起散發性或暴發性出血性結腸炎,可產生志賀氏毒素樣細胞毒素。EHCO的主要菌型是O157:H7,還可有O26、OⅢ等。

雞大腸桿菌

大腸桿菌感染雞大腸桿菌

雞大腸桿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一種細菌性傳染病。該病病型表現複雜,多見有急性敗血症、臍炎、氣囊炎、肝周炎、腸炎、關節炎、肉芽腫、卵黃性腹膜炎等。
一、流行特點:本病為條件性致病菌造成,一年四季各日齡均可發生,尤其對雛允及高峰產蛋雞危害嚴重,飼管和衛生差可為本病的誘因。大腸桿菌多和其它細菌或病毒病混合感染。
二、症狀:

1、呼吸道型大腸桿菌病:
主要侵害呼吸道,多表現呼吸困難,糞便略有變化以黃、白稀糞較多,產蛋雞產蛋率略有下降,蛋色稍變淺。
2、腸炎型大腸桿菌病:
主要侵害肖化系統,多表現腸炎症狀,拉稀便,產蛋雞產蛋變化及蛋殼顏色變化明顯。
3、卵黃性腹膜炎型大腸桿菌病:
主要侵略者害一殖系統。多發於高峰期及高峰過後的雞,發病無明顯的季節性。一般多在夏、秋季節發生。產蛋雞產蛋率下降,政策者絕產。軟皮、砂皮蛋較多,雞冠發紫,糞便多黃、白色。病雞較肥且腹部較大,又稱“水襠”或“蛋襠”,病死雞輸卵管後段常有憋蛋現象,即死合匯殖腔內有一未排出的硬殼卵。
三、剖檢變化:
1、呼吸型:
一般氣管環有出血,重者氣囊邊緣有灰白色壞死,臨床注意與支原體、非典型新城疫區別。
2、腸炎型:
腸道各段出血。尤以十二指腸及小腸出血。重者也有水腫現象。腸道內壁紅色。在肝、心臟上有一層金黃色或白色的網狀纖維。
3、卵黃性腹漠炎型:
剖檢卵泡壞死或變性,輸卵管萎縮,內壁潰瘍,腎腫,有尿酸鹽沉積,肝腫大易碎,腸道出血,腹腔充滿卵黃或混濁狀液體。(輸卵管內側有出血樣病變)
四、防治策略:
1、預防接種:本病預防接種一般效果不佳,搞好環境衛生,加強日常消毒,可用“百毒淨”、“潔超”輪換消毒。
2、治療:
“特殺”飲水,“adt”注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