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出血熱

病毒性出血熱

病毒性出血熱泛指一種常伴以出血症狀的嚴重綜合症。它是由數類衛不同組別的病毒引起的疾病。病毒性出血熱的重要例子有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伊波拉出血熱、馬堡出血熱、拉沙熱、裂谷熱、登革出血熱、黃熱病及天花等等。

基本信息

疾病描述

病毒性出血熱病毒性出血熱的傳染源
病毒性出血熱是一組蟲媒病毒所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發熱、出血和休克為主要臨床特徵。此類疾病在世界上分布很廣,臨床表現多較嚴重,病死率很高,目前世界上已發現十多種。它們的病原、寄生宿主和傳播途徑各不相同,臨床表現也有一些差異,並常在一定地區流行。

簡要介紹

病毒性出血熱病毒性出血熱
由蟲傳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傳染病。有多種。主要表現為發熱和出血,嚴重的可導致休克。又可按腎損害的有無分為兩類,有腎損害的稱為腎綜合徵出血熱。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各地發現了十幾種由病毒引起的出血熱,病原分屬於4科,即披膜病毒科布尼亞病毒科沙粒病毒科和Filo(線狀)病毒科傳播方式有4種,即蚊媒、蜱媒、動物源性和傳播途徑未明。其中在中國廣泛發生的是流行性出血熱(腎綜合徵出血熱)和在新疆發生的新疆出血熱(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
各種出血熱的確診需要依靠病原學和血清學檢查。這些病都無特效療法。採用對症和支持療法,糾正水和電解質平衡,必要時補液、輸血和抗休克治療。有腎病者,在無尿期可作腎透析療法。防制和消滅傳播媒介和儲存寄主是重要的防治措施。
流行性出血熱和基孔肯雅病的疫苗正在試製。其餘的出血熱均已試用疫苗預防。

主要種類

主要有阿根廷出血熱玻利維亞出血熱、腎綜合症出血熱、拉沙熱、奇孔岡亞熱、登革出血熱、裂谷熱、黃熱病、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凱沙努森林病、鄂木斯克出血熱、伊波拉出血熱、馬堡出血熱、吉亞薩努爾森林病、基孔肯雅病和天花等等。

傳播途徑

病毒性出血熱病毒性出血熱
動物如齧齒動物通常是病毒的宿主。齧齒動物透過人接觸它們的尿液、糞便、口水及其他體液而傳播這些病毒,包括腎綜合症出血熱。拉沙熱經齧齒動物攜帶,並透過飛沬或接觸其分秘物傳播。伊波拉出血熱和馬堡出血熱的宿主尚未能確定。
昆蟲媒介如蚊子和蜱透過叮咬人或當人拍壓蜱媒來傳播。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經蜱媒傳送;裂谷熱、登革熱等則經蚊叮而傳播。
人也可透過照顧或宰殺受感染的動物以被傳染的。伊波拉病毒和馬堡病毒可以人傳人,途徑是經直接緊密接觸受感染者或其體液,或間接接觸受其體液污染的物件如針筒。裂谷熱亦可經直接接觸受感染動物如綿羊的血液或組織而傳播,如飲用未經消毒的牛奶。

臨床表現

病毒性出血熱流行性出血熱宣傳圖片
各種病毒性出血熱,臨床表現雖有差異,但都有以下幾種基本表現:
(一)發熱
這是本組疾病最基本的症狀,不同的出血熱,發熱持續的時間和熱型不完全相同。以蚊為媒介的出血熱多為雙峰熱,各種症狀隨第二次發熱而加劇,流行性出血熱和新疆出血熱,則多為持續熱。
(二)出血及發疹
各種出血熱均有出血、發疹現象,但出血、發疹的部位、時間和程度各不相同,輕者僅有少數出血點及皮疹,重者可發生胃腸道、呼吸道或泌尿生殖系大出血。現將中國及其它地區所見到的出血熱疾病出血發疹情況簡述如下:
1、流行性出血熱
在發病1~5d的發熱期,呈急性病容,面、頰及上胸部充血、潮紅,眼結膜充血,如酒醉貌,皮膚黏膜可見細小出血點,常分布於上齶、眼結膜、腋下及腋前後,呈簇集性分布或條狀排列,部分病人在穿刺和壓迫部位可見瘀斑,咽部多充血,結膜囊顯著水腫,95%以上病人束臂試驗陽性,到發病5~8d的低血壓期各種症狀加劇,此時充血現象消退,而出血現象加重,皮膚黏膜出血點增多,可融合成瘀斑,同時可伴發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進入少尿期(多在病後第8~12d)時,出血現象更為顯著,壓迫部皮膚可見大片瘀斑,並可發生腔道大出血,如咯血、嘔血、便血、鼻出血等。
2、登革出血熱
登革病毒可引起無出血傾向的登革熱,但近20年來,在東南亞地區的登革熱,常伴有嚴重的出血和休克的重症流行,稱為“登革出血熱”。登革出血熱是一種臨床綜合徵,其主要症狀有高熱、肝脾腫大、休克和出血現象,多數病人在四肢、面部、腋下和軟齶見有散在性瘀點,有時融合成瘀斑。此外,尚可發生紅斑、斑丘疹及風團樣皮疹,有些病人可發生鼻血、牙齦出血、胃腸出血和血尿等。
3、新疆出血熱
病人發熱時伴有面頸及上胸部皮膚充血、潮紅,在胸、背、腋下、面部、頸部及四肢有瘀點及瘀斑,在腋下多呈條索狀排列,出血點是上身多,下身少,眼、軟齶及齒齦亦有瘀點,注射部位可見血腫及瘀斑,眼球結膜有水腫。
4、遠東出血熱
本病由蟲媒病毒所致,其傳播媒介為齧齒動物,主要流行於美洲及朝鮮,突然發病。初起有發熱、頭痛、腰痛等全身症狀,在結膜和皮膚(尤其是腋部)出現瘀點。
5、阿根廷出血熱
本病由蟲媒病毒的Junin病毒所致,其傳播媒介為蟎,有發熱、頭痛、腰痛、齒齦及鼻出血等。
6、玻利維亞出血熱
本病系由蟲媒病毒的Machup病毒所致,其傳播媒介是齧齒動物,初起有發熱、頭痛、關節痛和肌肉痛,部分病人皮膚感覺過敏,即使受光線照射後也能使皮膚產生疼痛,有明顯結膜炎,眼眶周圍水腫,但皮膚黏膜無瘀點,可有胃腸道出血,恢復期可發生瀰漫性脫髮
(三)低血壓休克
各種出血熱均可發生休克,但發生的頻率和程度有很大的差異。流行性出血熱休克發生最多而且嚴重。
(四)腎功能衰竭
以流行性出血熱的腎損害最為嚴重,其它出血熱也可有不同程度的腎損害,但多輕微,僅表現為輕到中度的蛋白尿。

流行性出血熱

病毒性出血熱流行性出血熱的書籍
1982年世界衛生組織會議建議將在歐洲和亞洲發生的伴有腎病的出血熱總稱為腎綜合徵出血熱。將這組病毒定名為漢坦病毒組,本病毒傳播很廣,但本病僅流行於亞洲和歐洲的某些國家,其中以中國病例最多。流行學調查表明世界各地健康人群血清中均可查到有關特異性抗體,各地的嚙齒類動物中也能檢出病毒或抗體。中國的疫區範圍十分廣闊。1985年報告包括26個省(僅青海西藏寧夏台灣未發現疫情)。高發病區相對集中。發病有一定的周期性,一般隔3~5年有1次較大的流行。呈爆發或散發。有明顯的季節性,1年可有兩次高峰,分別為5~7月和10~12月。人群對本病普遍易感。與傳染源接觸機會多的男性青壯年發病最多。常發生在農村、山地小灌木叢林區、新開墾的地區或野營地等。本病可依據傳染源分為野鼠型(由黑線姬鼠傳播,多發生在野外郊區)、家鼠型(由褐家鼠傳播,發生在城市或農村)和大白鼠型(由實驗室的大白鼠傳播,發生在實驗室)。此外,歐洲棕背是歐洲出血熱的主要傳染源。這些動物的尿、糞和唾液都帶多量病毒,污染環境後被人接觸、吸入或食入即使之受染。感染可以在鼠類之間或鼠與人之間傳播。鼠蟎有作為媒介的可能性。
病理改變主要是小血管的損害,由於小血管通透性增高,導致血管內液體和血漿蛋白丟失,引起休克。屍檢發現主要病變在垂體、右心和腎。皮膚、黏膜和各臟器發生出血,少數病例有瀰漫性血管內凝血。
本病可分為輕型和重型。輕型是突然發病,伴高熱、背痛、頭痛、眼眶痛、腰痛和腹痛。第3~4日可在咽、軟齶、眼結膜和軀幹出現出血點。尿量減少,尿中出現蛋白質紅細胞、白細胞及管型。血壓正常。一般2周內恢復。少數病例僅有發熱或腎功能不全。北歐國家發生的多為此型,病死率為0.5%。重型又稱遠東型,其典型者可分五個病期。
①發熱期。表現發熱、頭痛、眼眶痛、腰痛和腹痛、頭痛、噁心、嘔吐、面紅、眼結膜充血、皮膚和黏膜有出血點及瘀斑。重症病人有腔道出血,如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等出血,並有脫水和血液濃縮現象。持續3~13日。
②低血壓期。血壓下降,有的發生休克。尿中出現白蛋白和紅、白細胞及管型。持續1~5日。
③少尿期。前兩期症狀持續不退,出血現象加重,尿量減少,有的發生尿閉和尿毒症。持續3~5日。有的病人因腎功能衰竭或大出血而死亡。
④多尿期。尿量增多,可達4000~8000ml/日以上。症狀減輕,體徵消失。持續2日~1個月。
⑤恢復期。尿濃縮功能逐漸恢復,少數病例恢復期很長。本期可持續2~3個月。中國、朝鮮等地區多發生此型。匈牙利保加利亞也曾發生此型。病死率為5~30%。

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

病毒性出血熱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
1944年在克里米亞首次發現本病。1967年分離出病毒。1969年證實此病毒與1956年從非洲薩伊(原名比屬剛果)的發熱病人中分離的病毒相同,因此命名為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病毒。以後證明1965年從中國新疆出血熱病人分離的病毒以及從巴基斯坦出血熱分離的病毒都與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病毒相同。

本病毒分布較廣,從南部非洲通過撒哈拉地區經中歐、東歐、亞洲直至新疆。多種家畜和動物包括牛、羊、駱駝和野兔等均有自然感染。蜱是傳染媒介也是儲存寄主。曾從25種蜱分離到病毒,以璃眼蜱屬最易感染本病毒。人類被蜱叮咬或接觸污染病毒的物體而受染。

主要病理改變是血管內膜的損害導致紅細胞和血漿外漏。腦、肝和心臟有充血、水腫、局灶性壞死和出血。在單核吞噬細胞內有特異的病毒抗原。

潛伏期3~6日,發病突然,表現高熱、發冷、倦怠、食慾減退、頭痛、背痛、腹痛、嘔吐和稀糞。面部及軀幹皮膚潮紅,鞏膜及眼結合膜充血,心率慢,血壓降低。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半數病人有蛋白質尿。在病期第3~5日開始出血,包括皮膚和黏膜的出血點、大片出血,牙齦、鼻、胃腸道、泌尿生殖系統的出血。10%的病人有出血性肺炎。1/3病人有肝脾腫大,腹部壓痛。病人可能死於休克。在出血後1~10日逐漸恢復。輕型病例僅發熱2~3日。

裂谷熱

病毒性出血熱病毒性出血熱
裂谷熱病毒引起。本病是非洲一些地區的牛、羊中流行的一種動物病。接觸動物的人可以受感染,病情較輕,僅有發熱,但有時有眼病。1975年在南非首次報告,死亡4例。1977年傳入埃及,引起人和家畜的大流行,病人約有20萬,死亡598人。本病的宿主尚不清楚,伊蚊和庫蚊都是傳染媒介。人通過吸入或接觸病毒的血液,特別是接觸流產的病畜而受感染。
潛伏期3~6日,發病急,突然高熱、發冷、頭痛、背痛、肌痛、面及眼結合膜充血,有時上腹不適、便秘。病後第2~4日出現黃疸、出血(出血點、大片出血、吐血、黑糞、牙齦出血),肝功能損害,部分病人可有肝壞死,預後差,50%病人死亡。部分病人在發熱期後5~10日,熱度再升,伴眩暈,有腦膜炎表現,腦脊液蛋白質增加,白細胞增加,以淋巴細胞為主。部分病人在病的2~7日後發生眼病、中心視野喪失或視網膜炎等,常為雙側,40~50%有永久性視野損傷。

拉沙熱

病毒性出血熱拉沙熱病毒
拉沙熱是一種名為拉沙病毒所引致的急性病毒感染,流行於西非洲的國家∶幾內亞賴比瑞亞獅子山奈及利亞。病毒的宿主是西非洲的野鼠。人類感染病毒後可以沒有病徵,但亦可能病況嚴重,導至死亡。
疾病的潛伏期是6至21日。病者會發燒、疲倦、頭痛、咽喉痛、咳嗽、作悶、嘔吐、腹瀉、肌肉痛、胸部和腹部痛楚;其中最重要的特徵是咽喉發炎及扁桃腺附有白膜。死亡率可達一成半。

拉沙熱是經由氣霧或直接接觸染病的嚙齒類動物排泄物而受感染,也可以直接經由病人在發熱期轉播。
目前還沒有疫苗可預防拉沙熱。前往拉沙熱流行地區的旅客要注要個人衛生以減少受感染的風險及採取以下預防措施∶
1、避免在環境衛生條件差的地方出沒作息。
2、切勿接觸病鼠。
3、不要接觸發高熱的病人。
4、歸來後如有發燒,應儘早求診,並告知曾前往拉沙熱流行區,以方便醫生排除感染拉沙熱的可能性。

吉亞薩努爾森林病

病毒性出血熱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病毒
發生在印度邁索爾的吉亞薩努爾森林,由吉亞薩努爾森林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本病毒屬於蜱傳腦炎抗原複合組。約有10種硬蜱,一種血蜱可傳播本病。人類常在旱季到森林工作時受染。潛伏期5日,發病突然,表現發熱、頭痛、肌痛、咳嗽、胃腸道不適、嘔吐和腹瀉,一些病人有出血現象(鼻衄和嚴重的胃腸道出血),一部分病人有雙峰熱,也可有虛性腦膜炎現象。恢復期時間較長。

鄂木斯克出血熱

1947年在鄂木斯克和新西伯利亞地區發生的一種出血熱。由病人的血液已分離出本病毒。本病常在捕捉麝鼠的獵人中發生。草蜱屬和硬蜱屬都是傳播媒介。嚙齒類特別是鼷鼠是主要的儲存寄主。本病的症狀與吉亞薩努爾森林病相似。常見的出血現象是嘔血和子宮出血。後遺症較多,有聽力喪失、脫髮和神經精神的異常。

基孔肯雅病

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1952年首次在坦尚尼亞發現本病並分離出病毒,屬披膜病毒科A病毒屬。本病在非洲和亞洲的一些國家流行,很多國家的健康人血中有抗體。某些伊蚊和庫蚊是傳染媒介。主要症狀是發熱、嚴重的關節痛,伴以食慾減退、便秘等。可有雙峰熱,在第二次發熱時出現皮疹。一般的病情較輕。發生在亞洲的部分病人中有出血,如鼻衄、皮膚黏膜瘀斑、紫癜、胃腸道出血等。

腎綜合症出血熱

病毒性出血熱病毒性出血熱傳染源
腎綜合症出血熱又稱流行性出血熱,或朝鮮出血熱,是一種源於動物的急性病毒性傳染病,病源體是漢坦病毒。疾病廣泛在世界各地流行,包括俄羅斯(遠東地區)、中國、日本、朝鮮半島、北歐、巴爾幹半島等地方。在國內,主要分布在東北、華東、中南、西南等區域;近年常爆發家鼠型出血熱,主要在春夏季出現;而野鼠型出血熱則主要在秋季豐收時出現。
漢坦病毒主要存在於鼠類,但不會令鼠發病,而當病毒傳染給人時,卻可令人發病。潛伏期為2至4星期,可短至數日。徵狀有發熱,頭痛、眼眶痛、腰痛以及面、頸、胸皮膚潮紅;隨後有出血現象及腎功能受損,排尿量少,甚至休克。死亡率可高達一成半。
漢坦病毒的傳播途徑主要有4種∶
1、經呼吸道吸入受病毒感染的鼠類的尿、糞、唾液污染的塵埃。一般相信這是外國最主要的傳播途徑。
2、被鼠咬傷或傷口接觸有病毒的鼠排泄物而受感染。這是國內最主要的傳播途經。
3、進食受病毒鼠糞排泄物污染的食物,經消化系統而受感染。
4、經蟲媒,如鼠蚤,叮咬而受感染。

馬堡出血熱

病毒性出血熱病毒性出血熱
馬堡出血熱是一種罕見但嚴重的出血熱病,人類及靈長類動物都可以感染此病。馬堡出血熱是由一種名為馬堡病毒的絲狀病毒(絲狀病毒家族包括伊波拉病毒)所引致。此病毒一般出現於非洲東部和中部。雖然此種傳染病罕見,但它可以引致高死亡率的疾症爆發。疾病的潛服期為3至10日。
早期病徵包括突然發熱、嚴重頭痛、非常疲倦及肌肉疼痛。約於發病後的第3天,出現嚴重水樣腹瀉、嘔吐和肚痛;肚瀉可持續一周。在第5至7天,身體多處出現嚴重出血症狀,包括鼻孔、口腔、嘔吐物、糞便。病者多因出血過多和休克,於第8至9天死亡。

馬堡出血熱病毒相信是經由未能確定的動物宿主傳播至人類。病毒可由患者的體液(包括血液、糞便、嘔吐物、口水、尿液、汗水或呼吸道分泌物)經極親密接觸而傳染其他人。最常見的傳播途徑是在家中或醫院內經親密照顧嚴重病患者,或經某些殮葬儀式而受感染。如果傳播是經針刺,則病情通常會更嚴重及迅速惡化,死亡率更高。人們近距離接觸染病的靈長類動物或其體液亦可以受感染。
暫時沒有預防馬堡出血熱的疫苗。預防馬堡出血熱的最佳方法就是:
1、注重個人衛生。勤洗手及使用肥皂洗手可把存在於手上的病毒洗去。
2、避免與發高熱人士或病患者親密接觸。
3、絕不可接觸任何生病或已死亡的動物,尤其是靈長類動物。
4、不要進食野味,包括靈長類動物。
5、旅客於疫區返港後應留意自己十天內的健康情況。如有任何不適(例如發熱、水瀉、異常疲倦、肌肉疼痛、嘔吐)則應馬上求醫,並告之最近的旅遊紀錄。)

診斷方法

血小板減少、血沉加快、凝血異常是各種出血熱的共同特點。流行性出血熱可見白細胞增多,甚至類似白血病反應;其它出血熱多為白細胞減少。有腎功能衰竭者常有尿素氮增高和電解質紊亂。尿常規檢查,各種出血熱均有程度不等的蛋白、紅細胞、白細胞或管臨床診斷可根據流行病學資料、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分析。而確診必須有血清學病毒學的證據。

治療方法

暫時沒有任何有效的治療方法。患者應在隔離設施內接受治療以防疾病的傳播。由於親密接觸病患者是一高危因素,醫護人員必須使用個人保護裝備及實施嚴格控制感染措施方可為患者進行治療。

預防方法

雖然旅客受感染的機會很小,但前往偏遠或森林地區也可能染病。除了阿根廷出血熱黃熱病外,暫時並沒有用於人類的有效疫苗,因此預防方法包括應避免接觸這些病毒的宿主。由於這些宿主多數是齧齒動物,預防疾病的努力重於控制齧齒動物的數量。
蚊媒及蜱媒的控制措施可以預防經蚊蟲傳播的出血熱病。
對於人傳人的病毒性出血熱,應避免接觸受感染者或其體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