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波拉出血熱的診斷和治療方案

伊波拉出血熱的診斷和治療方案

伊波拉出血熱的診斷和治療方案是指針對由伊波拉病毒(Ebola virus, EBV)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的診斷以及治療方案,是一項系統工程。中國宣布已掌握伊波拉病毒抗體基因,同時具備對伊波拉病毒進行及時檢測的診斷試劑研發能力,這讓世界為之驚喜。於此同時,世界衛生組織高官也不斷提醒各國重視中國在應對疫情方面的豐富經驗。

簡介

細胞圖細胞圖
伊波拉出血熱(Ebolahemorrhagicfever,EHF)是由伊波拉病毒(Ebolavirus,EBV)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於20世紀70年代在非洲首次發現。自1976年在非洲中部薩伊(現剛果民主共和國)和蘇丹暴發流行後,已在非洲中部形成地方流行。臨床表現主要為發熱、出血和多臟器損害。伊波拉出血熱的病死率很高,嚴重危害疫區人群健康。

中國國家衛計委已發布伊波拉出血熱防控方案和診療方案,明確了疾病的診斷治療和報告,要求各地醫療機構發現疑似或者確診病例的時候,應該在2個小時實現直報。疾控部門已經做好了實驗室檢測準備。

病原學

伊波拉病毒屬絲狀病毒科,包括四種亞型:伊波拉-薩伊(Ebola-Zaïre)、伊波拉-蘇丹(Ebola-Sudan)、伊波拉-象牙海岸(Ebola-Côted’Ivoire)和伊波拉-萊斯頓(Ebola-Reston)。發生在剛果(前薩伊)、蘇丹和象牙海岸的三種亞型伊波拉病毒已被證實能夠致人類疾病。不同亞型毒力不同,Ebola-Zaïre毒力強,人感染病死率高,Ebola-Sudan次之,Ebola-Côted’Ivoire對黑猩猩有致死性,對人的毒力較弱,Ebola-Reston在非人靈長類中有致死性,人感染不發病。
EBV形態多樣:桿狀、絲狀、“L”形,毒粒長度平均1000nm,直徑70-90nm。伊波拉病毒基因組是不分節段的負鏈RNA,大小為18.9kb,編碼7個結構蛋白和1個非結構蛋白。
EBV病毒在60℃1小時大部分滅活,紫外線、γ射線、甲醛、次氯酸、酚類消毒劑和脂溶劑均可滅活病毒。EBV在人、猴、豚鼠等哺乳類動物細胞中增殖,其中Vero-98、Vero-E6、Hela-229細胞最敏感。病毒接種後,6-7小時出現細胞病變,表現為細胞圓化、皺縮,細胞質內可見纖維狀或顆粒狀結構的包涵體。

流行病學

伊波拉出血熱主要在非洲的烏干達剛果、加彭、蘇丹象牙海岸賴比瑞亞南非等國家流行。
(一)傳染源和宿主
感染伊波拉病毒的人和非人靈長類均可為本病傳染源。
在非洲大陸,伊波拉病毒感染和雨林中死亡的黑猩猩、大猩猩、猴子等野生動物接觸有關。
在三種非洲果蝠的血清中檢測到伊波拉病毒IgG抗體,在肝和脾中檢測到伊波拉病毒核酸。有實驗證實蝙蝠感染博拉病毒後不會死亡。蝙蝠可能在維持伊波拉病毒在熱帶森林的存在中充當重要角色。
(二)傳播途徑
1.接觸傳播:接觸傳播是本病最主要的傳播途徑,病人和帶病毒的亞臨床感染者通過接觸(特別是血液、排泄物及其他污染物)傳播。醫院內傳播是導致博拉出血熱暴發流行的重要因素。
2.氣溶膠傳播:吸入感染性的分泌物、排泄物等。
(三)人群易感性
人類對伊波拉病毒普遍易感。

發病機制

病毒進入機體後,可能在局部淋巴結首先感染單核細胞、巨噬細胞和其他單核吞噬系統的細胞(mononuclearphagocyticsystem,MPS)。一些感染的MPS細胞轉移到其他組織,當病毒釋放到淋巴或血液中,可以引起肝臟、脾臟以及全身固定的或移動的巨噬細胞感染。從MPS細胞釋放的病毒可以感染相鄰的細胞,包括肝細胞、腎上腺上皮細胞和成纖維細胞等。感染的MPS細胞同時被激活,釋放大量的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包括腫瘤壞死因子(TNF)。這些細胞活性物質可增加血管內皮細胞的通透性,誘導表達內皮細胞表面粘附和促凝因子,以及組織破壞後血管壁膠原暴露,釋放組織因子等,最終導致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在感染晚期可發生脾臟、胸腺和淋巴結等大量淋巴細胞凋亡。
主要病理改變是皮膚、黏膜、臟器的出血,在很多器官可以見到灶性壞死,但是以肝臟、淋巴組織最為嚴重。肝細胞點、灶樣壞死是本病最顯著的特點,可見小包涵體和凋亡小體。

臨床表現

伊波拉出血熱伊波拉出血熱
潛伏期2-21天,一般為5-12天。
急性起病,臨床表現為高熱、畏寒、頭痛、肌痛、噁心、結膜充血及相對緩脈。2-3天后可有嘔吐、腹痛、腹瀉、血便等表現,半數患者有咽痛及咳嗽。病後4-5天進入極期,患者可出現神志的改變,如譫妄、嗜睡等,重症患者在發病數日可出現咯血,鼻、口腔、結膜下、胃腸道、陰道及皮膚出血或血尿,第10病日為出血高峰,50%以上的患者出現嚴重的出血,並可因出血、肝腎功能衰竭及致死性併發症而死亡。90%的死亡患者在發病後12天內死亡(7-14天)。
病人最顯著的表現為低血壓、休克和面部水腫,還可出現DIC、電解質和酸鹼的平衡失調等。
在病程第5-7日可出現麻疹樣皮疹,數天后消退並脫屑,部分患者可較長期地留有皮膚的改變。非重症者,發病後兩周內恢復。

實驗室檢查

(一)一般檢查。
血常規:早期白細胞減少,第7病日後上升,並出現異型淋巴細胞,血小板可減少。
尿常規:早期可有蛋白尿。
生化檢查:AST和ALT升高,且AST升高大於ALT。
(二)血清學檢查。
1.血清特異性IgM抗體檢測:多採用IgM捕捉ELISA法檢測。
2.血清特異性IgG抗體:採用ELISA、免疫螢光等方法檢測。
(三)病原學檢查。
1.病毒抗原檢測:由於伊波拉出血熱有高滴度病毒血症,可採用ELISA等方法檢測血清中病毒抗原。
2.核酸檢測:採用RT-PCR等核酸擴增方法檢測。一般發病後一周內的病人血清中可檢測到病毒核酸。
3.病毒分離:採集發病一周內患者血清標本,用Vero細胞進行病毒分離。
伊波拉病毒高度危險,病毒相關實驗必須在BSL-4實驗室進行。

鑑別診斷

(一)診斷依據。
1.流行病學資料:來自於疫區,或3周內有疫區旅行史,或有與病人、感染動物接觸史。
2.臨床表現:起病急、發熱、牙齦出血、鼻出血、結膜充血、瘀點和紫斑、血便及其他出血症狀;頭疼、嘔吐、噁心、腹瀉、全身肌肉或關節疼痛等。
3.實驗室檢查:(1)病毒抗原陽性;(2)血清特異性IgM抗體陽性;(3)恢復期血清特異性IgG抗體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4)從患者標本中檢出伊波拉病毒RNA;(5)從患者標本中分離到伊波拉病毒。
(二)診斷。
本病的診斷依據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
1.疑似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學史和臨床表現。
2.確診病例:疑似病例基礎上具備診斷依據中實驗室檢查任一項檢測陽性者。
(三)鑑別診斷。
需要和以下疾病進行鑑別診斷:
1.馬爾堡出血熱、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拉沙熱和腎綜合徵出血熱等病毒性出血熱。
2.傷寒。
3.惡性瘧疾。
4.其他:病毒性肝炎、鉤端螺鏇體病、斑疹傷寒、單核細胞增多症等。

治療

無特效治療措施,主要以對症和支持治療,注意水、電解質平衡,預防和控制出血,控制繼發感染,治療腎功能衰竭和出血、DIC等併發症。
一般支持對症治療:首先需要隔離病人。臥床休息,少渣易消化半流質飲食,保證充分熱量。
病原學治療:抗病毒治療尚無定論。
補液治療:充分補液,維持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使用平衡鹽液,維持有效血容量,加強膠體液補充如白蛋白、低分子右鏇糖酐等,預防和治療低血壓休克。
保肝抗炎治療:套用甘草酸製劑。
出血的治療:止血和輸血,新鮮冰凍血漿補充凝血因子,預防DIC。
控制感染:及時發現繼發感染,根據細菌培養和藥敏結果套用抗生素。
腎功能衰竭的治療:及時行血液透析等。

預防

本病預後不良,病死率高。

(一)控制傳染源。
嚴格隔離疑診病例和病人,應收入負壓病房隔離治療。對其排泄物及污染物品均嚴格消毒。
(二)切斷傳播途徑。
1.嚴格規範污染環境的消毒工作。
2.嚴格標本採集程式。
3.病毒的分離和培養應在P4級安全實驗室中進行。
(三)保護易感人群。
加強個人防護,使用防護裝備。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