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大學

合肥大學

合肥大學(籌)是一所以工學、經濟學、管理學為主,文學、理學、教育、藝術協調發展的多學科全日制綜合性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學校是學士學位授予單位,碩士研究生培養立項建設單位,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試點工作單位,安徽省重點建設的5所示範套用型本科高校之一。教育部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1]計畫”首批61所試點高校之一。現為安徽省套用型本科高校聯盟第二屆執行主席單位。 學校同時被教育部授為“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擊劍分會安徽省秘書處” 和“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擊劍分會華東地區教練員、裁判員培訓基地”。

概述

合肥學院合肥學院
合肥大學(籌)是一所以工學、經濟學、管理學為主,文學、理學、教育、藝術協調發展的多學科全日制綜合性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學校是學士學位授予單位,碩士研究生培養立項建設單位,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試點工作單位,安徽省重點建設的5所示範套用型本科高校之一。教育部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首批61所試點高校之一。現為安徽省套用型本科高校聯盟第二屆執行主席單位。 學校同時被教育部授為“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擊劍分會安徽省秘書處” 和“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擊劍分會華東地區教練員、裁判員培訓基地”。
中文名:合肥大學(籌) 德語名:Hefei Universitat
英文名:Hefei University 韓語名:허페이 대학
校訓:厚德 博學 善思 致用 辦學定位:地方性、套用型、國際化
創辦時間:1980.10.11 主管部門:安徽省教育廳
類別:公立大學 學校類型:工科
現任校長:蔡敬民 所屬地區:中國 合肥
現任校長:蔡敬民 ​
學校地址合肥學院南艷湖校區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中國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黃山路373號(黃山路校區,北區)
中國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錦繡大道158號(南艷湖校區,南區)
中國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寧國路211號(寧國路校區,東區,成人教育學院)學校郵編

黃山路校區:230022
南艷湖校區:230601
寧國路校區:230001

校徽設計說明

1、校徽設計主圖案採用“大學”(UNIVERSITY)和“聯合”(UNITED)的英文第一個字母“U”變形而成,易於識別。
2、校徽的“U”形由三個向上圖形元素組成,象徵學校不同時期的發展階段,也表示合肥大學(籌)由三所院校整合而成;徽標圖形中間的圓象徵學校在發展過程中取得的成果,也喻示學校如一輪噴薄而出冉冉升起的太陽。整體造型蓬勃向上,喻意學校在改革中不斷發展。
3、校徽的整體造型似一朵盛開的玉蘭,廣玉蘭合肥市的市花,喻意學校隸屬合肥市;徽標造型又似一本展開的書,與學校教書育人的辦學方針相符合。將內涵融於形式中,識別性強。
4、校標設計的形式感強,點、線、面巧妙融合,靜中有動,統一中有變化,適合性好,便於學校對外傳達,樹立良好、統一、一致的視覺形象。
5、聯合不僅象徵合肥大學(籌)由三所院校整合而成,更喻意合肥大學(籌)走教育國際化之路,培養國際型人才的目標。

校訓釋義

厚德出自《周易》:“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思是說,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厚德載物”體現了中華民族順應自然,與時俱進,以博大寬容的道德胸懷包舉萬物,承載理想的民族精神。“厚德”二字,意在期望師生員工以高尚的道德立身,以高尚的道德承載天下重任。
博學語出 《論語·子張》:“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博”,大通也。(《說文》)即寬廣、廣博之謂。作為現代綜合性大學,在專業、學科等方面都應具有“博”的特點,在學術思想、學術風格、學術觀點上應兼容並包、百花爭艷;作為教師,應學識淵博、造詣精深;作為學生,應打下厚實的功底,全面提升綜合素質。“博學”二字就是倡導師生員工努力學習,博採眾長,追求廣博的學識和淵博的學問。
善思孔子在《論語》中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就道出了思考和學習的辯證關係,“思”是創新之源,是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善思”二字就是勉勵師生在治學時勤于思考、善於思考。
致用:即套用,就是要將所學的知識奉獻於祖國和社會,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既明確了學校培養具有較強動手能力的套用型人才的目標,也體現了學校地方性、套用型的辦學定位。
在校訓的四個詞語中,“厚德”是根本,“博學”是基礎,“善思”是方法,“致用”是目標。四者相輔相成,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形成一種氛圍,產生一種力量,激勵著合肥大學(籌)的每一位成員自強不息、勇往直前。

學校簡介

地理位置

合肥大學(籌)位於包公故里、全國科教名城、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濱湖新城的安徽省省會合肥市。

學校規模

合肥大學(籌)共有南艷湖、黃山路、寧國路(成人教育學院)三個校區。【其中,黃山路校區將在2012年整體搬遷至南艷湖新校區】目前,南艷湖校區二期工程正在不斷建設中,體育館及配套設施(第四屆全國體育大會綜合球類館)和圖書館(建築面積4.1萬平方米)已交付使用。中心教學區等工程已經開工,預計南艷湖校區整體在2012年完工。

學校現有18個教學系部,設有43個本科專業。學校是國家首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訓計畫”實施高校、中德合作共建套用型人才培養示範高校安徽省示範套用型本科高校全國套用型本科高校聯盟副主任單位安徽省套用型本科高校聯盟常任主席單位、培養碩士專業研究生試點工作單位。辦學力量

學校在職教職工 909 人,專任教師717人(有碩、博學位的教師占 69% ,其中博士 73 名、碩士422人);有副高級以上職稱專任教師 248 名,其中教授 55人,副教授201人(教授、副教授占專任教師總數35%);現有省級教學名師 3人,全國優秀教師 3人。另有國內外兼任教師 164人,其中常年在校的外籍教師20人(其中 1人獲 “國家友誼獎” , 9人次獲 “ 黃山友誼獎”) 。

在校學生

學校全日制在校生 13956人,其中本科生13464人,專科生492人,成人教育在校生1165人,在校外國及港澳台留學生 53人(其中本科生占96%以上)。

招生情況

學校目前面向中國安徽天津河北山西黑龍江江蘇浙江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海南四川雲南陝西等17個省、市招生。
學校是安徽省8所可接納港澳台學生的高校之一。

學科建設

截止2011年,學校有1個安徽省級重點學科(微生物學);5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生物工程電子信息工程物流管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工藝);5個省級特色專業建設點 (電子信息工程、物

合肥學院 活動剪影(11張)流管理、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國際經濟與貿易工程管理);金融學專業為安徽省重點試驗培養專業。
碩士點 2011年我校根據《教育部關於做好2012年招收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教學【2011】10號)和《關於下達“服務國家特殊需求人才培養項目”——學士學位授予單位開展培養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試點單位名單的通知》(學位【2011】69號)檔案,開始招收工程碩士環境工程領域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基礎設施數據

學校固定資產總值41979.09萬元,其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0577.94萬元。圖書館現有館藏文獻170萬冊,其中紙質文獻81.18萬冊,,中外文報刊約1100種。學校占地面積1003791平方米(1505.8畝),其中建築面積433058平方米,教學及輔助用房185872平方米,行政辦公用房43894平方米,學生宿舍137486平方米,教工住宅34276平方米。
學校教學本部以及學生生活區全部實現有線,無線網路覆蓋。實現了教學科研、圖書文獻檢索和辦公管理的網路化。
因舉辦第四屆全國體育大會部分比賽項目,學校建有國內高級別的門球和金屬地擲球等場地。

特色教學制度

學校借鑑德國高校辦學經驗,實行"N+2"考核制度。 
2006年起,學校陸續成立了由學生參與組成的體育俱樂部,成員涵蓋了大一至大四的學生,是全國第一個實行大學體育俱樂部制的高校。其中,擊劍項目在國際、國內眾多比賽中取得了24面金牌。截至目前俱樂部數量已經達到15個。新成立的4個體育俱樂部(門球、金屬地擲球、壁球、毽球俱樂部)也將於今年陸續開展工作。

教學機構

組織機構 附屬機構
基礎教學部 基礎實驗與實踐教學中心 合肥學院圖書館 現代教育技術中心 中國安徽·德國中心
合肥學院學報編輯部 中德環境技術轉化中心 城市固廢與資源化利用安徽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安徽省德語培訓中心 中國合肥·韓國中心
藝術設計研究所 房地產研究所 江淮文化研究所 安徽省朱子研究會 合肥環境工程研究院
合作交流平台

合肥大學(籌)是安徽省、合肥市對外教育、文化、經濟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建有“中國安徽·德國中心”和“中國合肥·韓國中心”。
我校是安徽省首批“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人才培養基地”。
我校是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合肥創新平台合作院校之一,其中創新平台的“合肥環境工程研究院”設在我校。

歷史沿革

學校歷史

合肥大學(籌)由原合肥聯合大學、合肥教育學院和合肥師範學校三校合併整合而成。主體為原合肥聯合大學。1980年,在省、市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聯合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等在肥的七所高校於1980年10月11日創辦了合肥聯合大學。
1980年8月23日,合肥聯合大學正式成立,全部的家當就是從科大借來的一間20平米的房間、幾張辦公桌、包括楊承宗在內的6名兼職人員。楊承宗再一次表現出獨樹一幟、銳意創新的精神,實行了一系列的高等教育改革:學校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由合肥市委書記鄭銳兼任董事長,這是對當時處於主導地位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的一種創新;沒有校園校舍,所有教學都是“聯辦”,插在科大、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等的教學空檔中完成;沒有固定的師資隊伍,所有的教師都是從合肥地區12所高校中擇優聘用,並邀請國內外著名科學家、學者如任之恭、錢致榕、龔升楊紀珂等來校講學,體現了“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的教育思想;學生全部“走讀”、自主擇業,改變了當時普通大學包吃、包住、包分配的做法,甩掉了沉重的後勤包袱;國家部分撥款,“適當”收費,每年文科40元、理科50元,改變了建國以來中國高等教育由國家單一投資的體制;倡導公民享受高等教育、大眾化教育理念,一改高等教育只注重選拔尖子、培養精英的宗旨。上述高等教育思想和辦學理念,在改革開放30周年的今天,很多已經得到普遍認同和實踐。當時提議的校名有“安徽自立大學”、“星津大學”、“江淮大學”等等。因抗戰時期有個“西南聯大”,由清華、北大、南開三所大學合辦而成,辦學效果很好。校方認為這個也叫聯大,體現聯合辦學的精神。1980年8月28日,正式定名為“合肥聯合大學”(簡稱“合肥聯大”)。1980年10月11日,第一批新生開學典禮舉行。合肥聯大是中國第一所自費走讀大學,在全國同類學校中屬於發展較快的學校之一。
合肥聯合大學“聯辦公助,自費走讀,不包分配,擇優錄用”的辦學模式,在當年是中國高等教育制度的一種創新。《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中國青年報》、《文匯報》、《安徽日報》等先後多次詳細報導,在國內外產生了一定的知名度。繼合肥聯合大學創辦之後,北京、上海、南京西安廣州杭州等地也相繼成立類似的大學,有些直接引用了“聯大”的名字,有些名字雖然不同,但辦學宗旨、教學形式基本相同,如北京聯合大學南京金陵大學武漢江漢大學上海大學等。當時全國有許多城市和教育部門的領導來合肥聯合大學參觀訪問。
根據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正式批准成立合肥聯合大學的批覆》(皖政[1983]158號),學校定位為本專科兼有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建校伊始,學校打破傳統的辦學模式,走改革創新道路,是一所本專科兼有,以工科為主的多學科、多層次全日制綜合性普通高校,也是安徽省與德國下薩克森州合作共建的高等院校。學校實行省、市雙重領導的管理體制,教學行政管理由安徽省教委歸口管理和指導。
合肥聯合大學一成立,就顯示出獨具特色的辦學方式。為廣泛動員各方辦學力量,合肥聯合大學實行校董事會制,董事會由合肥地區高校領導、專家、教授和社會上知名人士組成,合肥市委書記鄭銳任董事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著名科學家楊承宗教授出任第一任校長。從此,安徽省第一所聯合大學走上了蓬勃發展的道路。
2002年3月14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發函[2002]46號)批准,原合肥聯合大學、合肥教育學院和合肥師範學校三校進行合併,成立合肥學院。
學校行政級別為正廳級

歷任主要領導

楊承宗(合肥聯合大學首任校長)(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著名科學家,中國放射性化學奠基人)(1980.10.11~ 2011.5.27 )
鄭 銳(合肥聯合大學首任董事長)(原中共合肥市委書記、合肥市人大主任)
王季琨(合肥聯合大學)(著名學者)
鄒淦泉(合肥聯合大學)(清華大學安徽校友會會長,原中共合肥市委書記、合肥市人大主任)
趙良慶(合肥學院首任校長)(2003.10.9~2009.3.5)
蔡敬民(合肥大學(籌)現任校長)

現任領導

名譽校長
楊承宗(1911.9.5-2011.5.27)

中共委員會

黨委書記陶登松
黨委副書記、校長蔡敬民(教 授)(合肥聯合大學第一屆優秀畢業生 )

校務委員會

黨委委員、副校長鄭永紅(副教授)
黨委委員、副校長陳 嘯(教 授)
黨委委員、副校長丁 明(教 授)
黨委委員、紀委書記:洪家友
副校長:陳秀(教 授)
合肥大學(籌)校友會

校友會

榮譽會長

楊承宗 原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合肥聯合大學首任校長、合肥學院名譽院長
鄭 銳 原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中共合肥市委書記、合肥聯合大學第一任董事長
名譽會長
陶登松 院委員會書記
校友會顧問
卞國福 中共原安徽省人大常委、原安徽省省總工會主席、原文化廳廳長 合肥師範學校55級普師專業
李培垣 中共原合肥市政協主席 合肥師範學校55級普師專業
杜昌壽 中共合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合肥教育學院85級中文專業
楊思松 中共合肥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
林存安 中共合肥市委常委、宣傳部長 合肥師範學校
儲昭平 中共合肥市政協副主席 合肥師範學校72級中文專業
謝 剛 中共合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合肥師範學校79級中文專業
會長
蔡敬民 合肥學院院長 合肥聯合大學80級微生物專業
副會長
丁明 合肥學院副院長 合肥聯合大學81級環境監測專業
方學軍 安徽省地稅局紀檢組長、黨組成員 合肥聯合大學82級歷史教育專業
王甄 安徽日報報業集團副總編輯 合肥聯合大學81級新聞專業
劉健 安徽省經濟技術協作辦公室主任 合肥聯合大學80級標準化專業
張力量 安徽省第二巡視組副組長 合肥聯合大學80級統計專業
李中 安徽省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合肥師範學校84級普師專業
李行進 安徽省人大人事代表選舉委員會副主任 合肥聯合大學81級套用統計專業
陳平 安徽省總工會副主席 合肥聯合大學81級中文專業
陳嘯 合肥學院副院長 安徽師範大學物理專業
鄭大明 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試院院長 合肥教育學院82級歷史教育專業
鄭永紅 合肥學院副院長 安徽師範大學數學專業
徐健 中共池州市委常委、組織部長 合肥聯合大學81級環境監測專業
徐致平 安徽省高等法院政治部主任 合肥聯合大學82級中文專業
儲祥好 青海省政府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合肥教育學院82級歷史教育專業
耿學梅 安徽省工商聯副主席、六安市副市長 合肥聯合大學83級財會專業
董斌 安徽省武警總隊政治部副主任 合肥聯合大學84級秘書專業
理事

丁俊(安徽鳳陽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等56人

秘書長

張宇建

副秘書長

林鋼、周學峰 、劉德武

校友分會

北京分會、上海分會、深圳分會、韓國分會、德國分會、北美分會

學校發展

辦學定位
合肥大學(籌)以“地方性、套用型、國際化”為辦學定位,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以學科建設為龍頭,調整學科專業結構,最佳化教育資源配置;以教學計畫管理為抓手,規範教學運行管理;以加大教學基本建設投入為手段,加強實踐、實驗教學;以提高教育質量為目標,完善教學質量管理與評價;以師資隊伍建設為重點,強化人才支撐作用。發展簡介

2005 年以來,學校由規模發展轉向內涵建設,各項事業較快發展。學校各項工作進一步規範,教學、科研水平有較大提高, 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明顯成效,辦學特色日趨形成,全校上下呈現出團結奮進、民主和諧、蓬勃向上的良好局面。
國家特色專業建設取得較大進展,目前共有5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位於安徽省屬高校前列,分別為生物工程電子信息工程物流管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工藝微生物學獲批為第三批省級重點學科;城市固廢與資源化利用獲批為安徽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電工電子實驗室為省級基礎實驗室;獲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1 項, 二等獎 2 項,三等獎 2 項;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物流管理專業分別獲批為第一批省級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大學數學課程教學團隊獲批為第一批高等數學省級教學團隊,基礎實驗與實踐教學中心獲批為第一批高等學校省級示範實驗實訓中心。

探索創新

建校以來,合肥大學(籌)始終堅持改革創新,不斷探尋地方高校科學發展之路,確立了“地方性、套用型、國

合肥學院大門(5張)際化”的辦學定位和大力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套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學校根據我國和本地、本校實際,借鑑德國套用型人才培養理念,積極完善高素質套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大力進行教育教學改革。通過市場調研和專業分析,科學制定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以專業建設為核心、以學科建設為支撐、以能力培養為主線、以課程建設為基礎,統籌安排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從學期設定、課程與實踐教學、質量保障與評價體系以及資源保障機制等方面,精心做好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通過增加專業導論課、增設認知實習學期(安排在大二年級第二學期末四至五周和暑假)、逐步推進模組化教學改革等改革舉措,重構課程體系,加強專業建設,實現了由“學科導向”向“專業導向”和由“知識傳授”向“能力培養”的兩大轉變。學校還通過實行“N+2”考試改革、開展項目驅動教學法、試行學生“TA”制度、實施公共體育課“俱樂部式”教學、實行第二課堂學分管理、增加實踐教學課時、改進實踐教學方法、推行實習教學新模式(實習就業一體化、多專業組團實習和管理方式一體化、產學研一體化)等項改革,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套用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業就業能力。學校大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實驗室建設,開展了教學基本功競賽、專家評教和學生評教、爭當“三育人”先進個人和師德建設先進個人活動;出台了學風建設“六大工程”實施意見,開展了爭創“優良學風班”、爭做“三好學生”等活動,並連續四年開展評選表彰“十大榜樣學子”活動。通過以上改革和活動,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
近幾年,學生參加各類賽事就獲全國獎項30多項,其中2008年在第三屆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中榮獲一等獎;2009年又分別在NEC杯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世博會專項大賽和 “畢升杯”全國電子創新設計競賽(本科組)等科技賽事中獲得一等獎,並以競賽總成績位列全國447所參賽高校第28位的佳績榮獲“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優秀組織獎。合肥大學(籌)擊劍隊隊員在全國大學生擊劍錦標賽中共摘得23塊金牌,並兩次代表中國參加世界大學生擊劍錦標賽。2005-2009 年,學校學生多次獲得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國家一等獎、省一等獎;全國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三等獎;全國大學生擊劍錦標賽金牌 11 枚;全國大學生擊劍錦標賽男女個人冠軍、團體亞軍;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國家二等獎、省一等獎;首屆 “ 挑戰杯” 安徽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二等獎等,2009年挑戰杯成績位居全國高校並列第28位
2010年10月11日校慶之際,從北京傳來喜訊。第四屆全國計算機仿真大賽組委會公布,經過專家評審,我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何立新老師指導,田仁智、趙一帆、丁寧三位同學完成的“用仿真和建模的方法研究人員疏散的過程”作品獲得全國一等獎(一等獎作品十部,我院獲獎作品排第五);李正茂老師指導,鄭磊、張奉天、陳露三位同學完成的“數位化醫療的建模和仿真”作品獲得全國三等獎(在三等獎作品中排名第一)。何立新、李正茂兩位老師分獲“優秀指導教師”稱號,我校獲獎總成績位列全國第三,不僅是本屆比賽中所有安徽參賽高校的最佳成績,也是我校繼2009年首次參加該賽事獲得全國二等獎後再次取得的佳績。

連結地方

專業設定與地方經濟

為適應“加速安徽崛起”和合肥“工業立市”的需要,學校堅持專業與地方支柱產業互動,最佳化調整專業結構,改造傳統專業,發展特色專業。在保留原有的機械設計製造與自動化、化學工程與工藝、電子信息工程、工業設計、國際經濟與貿易、國小教育等專業的基礎上,近幾年增設了食品科學與工程、環境工程、通信工程、網路工程、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生物技術、信息與計算科學、金融學、會計學、新聞學、公共事業管理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藝術設計、物流管理、動畫、建築學等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新專業,形成了“工、經、管為主,文、理、教協調發展”、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急需人才的專業體系。

校企合作

2006年以來,學校制定了《合肥學院服務合肥經濟和社會發展行動計畫》。4年來,學校認真抓了計畫的落實。學校與合肥市人大、合肥市政協、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部分縣區和部分市直單位,以及日立建機有限公司、安利公司華泰集團、博西華集團等一大批內外資企業建立了合作關係,在省內外建立了157個實習實踐基地,在人才培養、在職培訓、實踐教學、產學研合作、大學生就業等方面開展全方位的合作。如2009年,學校雙實中心為日立建機有限公司培訓了170多名員工;管理係為安利集團公司開辦了管理幹部培訓班,安利集團從公司負責人到一般管理幹部約180人參訓,開課21講;經濟系組織老師,利用假期協助市中小企業局對全市一百多家中小企業進行了調研,形成了12篇調研文章供市委、市政府決策參考;旅遊系主編了《安徽省旅遊人才建設規劃》,對全省旅遊人才資源開發和人才隊伍建設起到了指導和推動作用。學校還與合肥市教育局緊密合作,每年為合肥市培訓中國小教師和中國小校長五千人左右(2009年培訓5032人),並與合肥市教育局共建了遠程教育基地。學校80%以上的畢業生在安徽工作,60%以上的畢業生在合肥工作,近2年就有1300多名畢業生到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工作。合肥學院畢業生以綜合素質高、適應性強、愛崗敬業等特點,深受用人單位歡迎。有許多畢業生走向社會後,已成為所在單位的工作骨幹。
學校和30多家企業建立了“雙掛”(教師到企業,企業高級人才到學校)、“雙聘”制度(院、系兩個層面聘任企業人才),成立了由學校教授和企業界人士組成的專業指導委員會,參與人才方案制定。同時,藉助產學研一體化這一平台,校企雙方開展技術合作,教師深入企業,開展課題研究,幫助企業解決一些技術問題,同時又提高了教師自身的科研水平和實踐能力,實現校企雙贏。如學校生物系師生借鑑德國經驗,幫助合肥熱電集團解決了污泥摻燒技術問題,現在每天摻燒污泥約150噸,不僅節省了煤炭資源,還解決了污水處理場污泥無處堆放、污染環境的問題。2007年以來,學校共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460項,其中縱向項目227項、橫向項目39項,主持或參與國家級項目十餘項。近兩年學校人文社科套用性成果數量在全省高校中均名列前兩名。
學校制定並落實了《合肥學院服務合肥行動計畫》,在人才培養、科技服務、招商引資、專題培訓、文化建設、調研諮詢、志願者服務等方面為合肥市提供服務。學院 80% 以上畢業生在安徽工作, 60% 以上的畢業生在合肥工作。如僅近二年就有 1300 多名合肥學院畢業生到合肥市高新技術開發區工作。學校還與合肥市經濟開發區、合肥市高新技術開發區和部分縣區以及日立建機、安利公司、華泰集團、博西華集團等一大批內外資企業建立了合作關係,在人才培養、在職培訓、實踐教學、產學研合作、大學生就業等方面開展全方位的合作。近三年,學院共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 495 項,其中主持和參與國家級項目 7 項,主持其它縱向項目 227 項、橫向項目 29 項。 2008 年學院人文社科套用性成果數量在全省高校中排名第一。在合肥市社科論文評獎中,合肥大學(籌)已連續多年是第一獲獎大戶。 2009 年,學校首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和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立項。學校還與合肥市教育局緊密合作,每年為合肥市培訓中國小教師和中國小校長 4000 多人( 2009 年培訓 5200 人),並與合肥市教育局共建了遠程教育基地。學校還積極參加合肥市的招商引資工作,幫助引進德國大陸輪胎公司、溪偉德公司等外資企業。

政府支持

通過長期堅持參與地方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學校進一步最佳化了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了服務地方的能力,逐步發展成為合肥市乃至安徽省重要的套用型人才培養基地、科技創新服務基地和社會文化創新基地。
對此,合肥市委、市政府充分肯定、大力支持,並把“支持合肥學院加快建設和發展”分別寫入市黨代會報告、市政府工作報告和合肥市發展規劃。
2010年,由合肥市財政投資1.3億元、在合肥大學(籌)建設、承擔第四屆全國體育大會五項球類比賽的綜合球類館交付合肥學院管理和使用。

科研交流

學校充分利用區位和資源優勢,積極開展與經濟開發區、周邊企業和國外高校的合作,發揮科研對教學的促進作用。歐盟亞洲鏈、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 DAAD )、德國國際交流與發展中心( CIM )等項目順利實施 ,中德過程與新能源技術、生物質能源等項目開展合作 。安徽省與德國下薩克森州合作項目中德環境技術轉化中心開始建設。
2003 年以來,學校多次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國家社科規劃項目、 國家開放實驗室研究項目、國家 863 計畫研究子項目,省“九五”科技攻關項目、省優秀青年科技基金項目、省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及市級、院級研究項目400餘項,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2000餘篇,獲國家發明9項,獲省、市科研獎項十多項。2 人獲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 1 人獲第六屆安徽青年科技獎, 2 人被遴選為合肥專業技術拔尖人才。2007-2009三年被三大檢索(SCI,EI,ISTP)收錄論文121篇; 學校成功主辦中德韓三國四校“新時期青少年教育和體驗學習國際研討會”、“中韓新農村建設研討會”及“中德套用型高等教育研究與發展論壇”等大型學術會議。
合肥大學(籌)堅持以學生為本的辦學思想,注重人才培養質量,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複合型人才,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自主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和競爭能力。 近年來,該校畢業生就業率不斷提高。 2003 、 2004 、 2005 、2006、2007、2008、2009連續多年畢業生就業率名列全省前列,2006年本科畢業生就業率高達 95% 。畢業生就業簽約率均在96%以上,連續3年被評為全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單位。多年來,合肥大學(籌)已為國家輸送近 2 萬名建設人才,其中有1萬餘人在合肥地區工作,為安徽省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他們中大部分工作在基層一線默默奉獻,但有的也曾任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新聞顧問及希拉蕊競選班子成員,有的則創辦了博鰲亞洲論壇和投資建設了北京沙河大學城,為祖國和該校贏得了榮譽。

硬體建設

新區簡介

合肥大學(籌)成立以來,學校以建設合格本科院校為目標,以地方性、套用型、國際化為辦學定位,以地方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為導向,合理調整學科專業結構,加快師資隊伍建設步伐,不斷增加本科教學學科建設投入。通過努力,學校的本科辦學理念得以強化,辦學層次獲得提升,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教學管理逐步規範,教學質量顯著提高,為學校進一步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在此背景下,學校於2005年6月委託深圳市建築設計研究總院編制合肥大學(籌)南艷湖校區二期工程修建性詳細規劃
合肥大學(籌)南艷湖校區二期工程位於合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內,北至錦繡大道,東至清潭路,南至紫蓬路,西至始信路。規劃範圍內用地面積53公頃。
根據上層次規劃對本片區的功能要求,合肥大學(籌)南艷湖校區二期工程的功能定位為:
1.為了滿足合肥學院辦學規模的進一步發展,完善南校區的合理功能布局,提供滿足1.2萬在校學生的學習、生活、交流的空間。
2.充分考慮校園的公共性與開放性,考慮圖書館、體育館(已經交付使用,是第四屆全國體育大會比賽場館之一)、游泳館體育場對周圍社區的開放。
3.建設生態化、園林化的校園景觀系統。
合肥大學(籌)南艷湖校區二期工程建設計畫分兩階段完成。
第一階段:規劃第一階段建設完成西側部分的體育運動區和學生生活區,同時開始對中心景觀帶的建設。
第二階段:完成南校區中心教學區的整體建設,同時完善運動場地及體育設施的設定,全面完成中心景觀帶的建設。
目前,第一階段已基本完成,第二階段預計將於2012年完成,屆時,黃山路校區4個系部也將入駐新校區。
合肥大學(籌)南艷湖校區二期建設工程於2010年12月3日正式開工,位於黃山路的合肥大學(籌)北校區將在2012年搬遷,約120畝教學區土地劃撥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作為中校區。

新區規劃

圖書館

除黃山路校區1.2萬平方米的圖書館外,南艷湖校區新圖書館已於2010年9月開始投入試運行,建築面積41000平方米,設計閱覽座位4000個,成為全省高校中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圖書館之一。截至2010年9月,該新館為安徽省境內所有高校中已建成和規劃中的圖書館建築中最大的單體圖書館,圖書館藏量可超過150萬冊。

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地位

合肥大學(籌)是中德省州文化交流項目,中國安徽省與德國下薩克森州簽署合作共建學校協定。
合肥大學(籌)是安徽省 8 所可接納港澳台學生的高校之一。

交流情況

自1984年安徽省與德國下薩克森州簽署合作共建協定以來,學校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先後與德

、韓、日、奧、美、泰等國高校建立合作關係,形成鮮明的辦學特色。目前,合肥大學(籌)同

國際交流

等國 28 所高校建立了合作交流關係,先後派往德、韓、意、西等國留學的留學生1300多人,並且保持每年派出和接收的留學生達三百餘人,為國家和地方培養了一批有一定的國際合作交流能力的人才。
現中德共建的“合肥德國套用科技學院”已經在2010年獲得通過並開始招生。
2010年1月,18位韓國留學生在學校圓滿完成本科學業,其中7位同學獲得文學學士學位、8位同學獲得工學學士學位
至2010年,安徽省只有一家經過教育部合法審批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合肥大學(籌)與德國奧斯納布呂克套用技術大學合作舉辦物流管理專業本科教育項目。這也是安徽省第一個教育部予以資格認定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
目前,學校分別與德國漢諾瓦套用科技大學、奧斯納布呂克套用科技大學、東弗里士蘭套用科技大學 、希爾德斯海姆套用科技大學、霍爾布隆套用科學技術大學、羅伊特林根大學、羅斯托克大學及日本久留米大學,美國北亞利桑那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西班牙瓦倫西來理工大學等高校和韓國韓瑞大學、韓南大學、培材大學、漢城大學順天鄉大學漢拿大學漢巴大學等7所大學簽訂合作協定,互派教師和留學生,輸送 710餘名學生攻讀學士、碩士學位。學校積極開展專業共建工作,進行 “2+ 2” 、 “2+ 3” 、 “1.5+ 1.5” 6 箇中外合作培養專業辦學試點。
2005年和2008年,德國下薩克森州州長克里斯蒂安武爾夫先生(2010年6月30日,伍爾夫當選第十任德國總統)兩次訪問我校,2009年安徽省省長王三運同志帶領學校負責同志等訪問德國下薩克森州,省州合作和校際合作掀開新的一頁。
2010年7月4日,德國下薩克森州副州長耶爾格·博德和德國駐華公使李德仁一行五十多人在安徽省外事處、安徽省教育廳外事處等領導的陪同下前來我院進行交流訪問。此次博德副州長一行訪問我院,是德國下薩克森州友好訪問團繼前任下薩克森州州長、現任德國總統克里斯蒂安·武爾夫2008年10月率團訪問我院以來第三次來到合肥大學(籌)。
20多年來,合肥大學(籌)積極開展國際教育合作與交流,學校的辦學理念進一步提升,培養套用型人才的辦學內涵更加豐富,鞏固了學校國際化的辦學定位,大大提高了學校的辦學水平。學校借鑑德國套用科學大學先進的辦學理念,探索出一條符合我院實際的套用型高校發展之路。學校在套用型高校建設和套用型人才培養方面的探索和改革,為中國高等教育分類指導、特色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學院《借鑑德國本科套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研究、創新和實踐》課題獲省級教學成果特等獎和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教育部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的專家組對成果進行鑑定認為:“該項成果具有很多原創性,開創了我國套用型人才培養的新道路”。 2009 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和教育部部長周濟、副部長陳希先後作出重要批示,對合肥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的經驗和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要求認真進行調研和總結。劉延東同志在批示中指出:“各地高校(合肥大學(籌))採取多種形式創新辦學模式,一些做法很好,有的可以在省里試點推廣”;教育部副部長陳希在批示中指出:“請高教司到合肥大學(籌)就其辦學模式做深入調研,為本科院校如何辦出特色、辦出水平總結經驗”。全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原教育部副部長周遠清以及教育部兩個工作組先後來學院開展調研和總結。周遠清會長在視察合肥大學(籌)時指出:“合肥大學(籌)已經走出了一條開放的地方性套用型高校發展道路,這是一條正確道路,要繼續走下去”。《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新華社《國內動態清樣》等重要媒體先後刊登文章宣傳和介紹學院改革和建設情況。目前,合肥大學(籌)師生員工在科學發展觀指引下,正在繼續深化改革,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大力推進工作創新,努力建設人民滿意的示範套用型本科高校。。

動態學校

2009 年,學校被安徽省批准為碩士點建設單位。
2009年,學校的《借鑑德國本科套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研究、創新與實踐》項目首獲第六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2009年底,中國教育部主持的新一輪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正式啟動,選擇在我校進行試評估。
2009年底,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批准為教育部第五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

2010年4月,合肥大學(籌)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簽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學院校際戰略合作框架協定”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學院聯合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協定”。【根據“校際戰略合作框架協定”,校際合作堅持“優勢互補、互惠互利、講求實效”的原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將發揮自身優勢,在學科建設、師資建設、人才培養和產學研合作等方面給予合肥大學(籌)支持。根據“聯合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協定”,兩校將首先在生物工程化學工程工商管理物流工程等四個專業領域開展合作,中國科技大學負責研究生招生工作,開設聯合培養研究生的基礎課程;合肥大學(籌)符合培養研究生條件的教師將參與教學、管理和畢業論文指導等項工作。】
2010年5月16日,第四屆全國體育大會開幕式上由學校1240名同學表演的大型舞蹈劇“春天的廣玉蘭”廣受好評。
2010年5月,第四屆全國體育大會五人制足球、毽球、壁球、門球和金屬地擲球五個球類項目的比賽在學校舉行。
2010年6月23日,學校入選《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計畫項目,成為國家首批承擔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的61所試點高校之一,擬在軟體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等二個專業進行試點。“卓越計畫”是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項目,也是促進我國由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的重大舉措。該計畫就是要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為國家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戰略服務。
目前,我國開設工科專業的本科高校1003所,占本科高校總數的90%;此次,教育部在全國遴選61所本科院校作為“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試點的第一批試點高校,既有985高校、也有211高校,還有一般的普通本科院校。安徽省有兩所,一所是合肥工業大學,另一所是合肥大學(籌)。合肥大學(籌)擬在“軟體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等二個專業進行試點。2011年9月18日我院“化學工程與工藝”、“自動化”兩個專業獲教育部批准,入選教育部2011年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學科專業名單。至此,合肥大學(籌)“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實施專業增至4個。
2010年7月21日教育部、財政部公布了第六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名單,合肥大學(籌)“化學工程與工藝”獲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立項。截止2010年7月該校共有5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
2010年8月24日,201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報結束,合肥大學(籌)共獲得兩項資助,資助總金額為70萬元,2009年度也成功申報兩項,近兩年共獲得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2011年10月21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下發了《關於下達“服務國家特殊需求人才培養項目”--學士學位授予單位開展培養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試點工作單位名單的通知》(學位<2011>69號),我校獲批培養碩士專業研究生試點工作單位,環境工程專業領域具有了招收工程碩士的資格,這是我校繼“卓越工程師培養教育計畫“實施高校,中德合作共建套用型人才培養示範高校,安徽省首批示範套用型本科高校建設單位,全國套用型本科高校聯盟副主任單位,安徽省套用型本科高校聯盟常任主席單位,國家評估調研實驗基地等榮譽之後的又一次辦學水平的突破。

30周年校慶

春華秋實三十載,薪火相傳鑄輝煌。2010年10月11日,合肥大學(籌)建校30周年慶祝大會在南艷湖校區體育館隆重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中共合肥市委,合肥市人民政府,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安徽省教育廳,安徽省旅遊局安徽省外國專家局香港專業議會主席李錦昌博士等發來了賀信或賀電。從國外和外國駐華機構發來賀信和賀電的還有德國總統克里斯蒂·武爾夫先生,韓國駐上海總領事館總領事金正基先生,德國駐上海總領事芮悟峰先生,德國下薩克森州州長大衛·麥克阿利斯特先生,德國下薩克森州科文部部長約翰娜·婉卡博士,德國奧斯納布呂克市市長鮑里斯·皮斯托埃烏斯先生,德國羅斯托克市市長羅蘭德?麥特林先生,中國駐歐洲使團公參李永勝先生,合肥大學(籌)德國校友分會等單位和個人。還有國內外近200家單位向合肥大學(籌)校慶表示祝賀。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書記孫金龍同志,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長謝廣祥同志,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原教育部副部長周遠清同志,德國下薩克森州政府代表團團長、科學文化部部長約翰娜·婉卡博士,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常務副書記張榮國同志,中共安徽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社科院黨組書記和院長、安徽省高等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陸勤毅同志,合肥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黃同文同志,合肥市政協主席董昭禮同志,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吳岩同志,中國教育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司和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研究中心的代表,省直有關部門負責人,德國下薩克森州政府代表團成員,合肥市有關領導同志,合肥市有關部門和經開區、高新區蜀山區包河區負責人,來自德國、韓國和日本等國家的16所合作高校的校長、專家、教授,省內外64所高校的負責人和有關工作人員,國內外合作企業負責人和外聘教授代表,曾在我院工作過的歷任老領導、老同志代表,歷屆校友代表和師生代表等出席會議,計3500餘人。
慶祝大會由合肥大學(籌)黨委書記陶登松同志主持。合肥大學(籌)校長蔡敬民同志首先致辭。蔡院長在致辭中,代表學院15000餘名師生員工,向蒞臨校慶大會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各位校友、各位老同志表示熱烈的歡迎!他還回顧了合肥大學(籌)及其前身合肥聯合大學、合肥教育學院、合肥師範學校的辦學歷程和在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等方面取得的顯著成績;衷心感謝各級領導的親切關懷、老同志的辛勤付出、社會各界的熱心相助和全校師生員工、歷屆校友的無私奉獻;並對學校未來如何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做出莊嚴承諾:堅持改革創新,堅定不移地走培養套用型人才、發展套用型高等教育之路,不斷提高套用型人才培養水平;堅持開放辦學,堅定不移地走學校發展與地方發展互動共贏之路,用好學校、社會兩種辦學資源,努力形成“校地、校企、校際”互動機制,合作培養人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堅持國際合作,博採眾家之長,堅定不移的走以國際化帶動特色化的辦學之路,推動套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不斷深入和人才培養質量的不斷提高。
接著,約翰娜·婉卡部長在致辭中轉達了德國下薩克森州州長大衛·麥克阿利斯特先生和下薩克森州政府各部對合肥大學(籌)師生的衷心問候和良好祝願,並充分肯定合肥大學(籌)在安徽省和下薩克森州友好合作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她還表示,2005年,時任下薩克森州州長、現任德國總統克里斯蒂安·武爾夫先生曾在合肥大學(籌)種下一棵友誼樹,希望合肥大學(籌)和下薩克森州及有關高校的合作關係能像這棵常青樹一樣茁壯成長、根深蒂固。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常務副書記張榮國同志在致辭中,代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向合肥大學(籌)全體師生員工、離退休老同志和海內外校友表示熱烈祝賀!他說,三十年前,合肥大學(籌)的前身合肥聯合大學試行的一系列辦學新模式,開創了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先河;三十年來,合肥大學(籌)堅持改革創新、開放辦學,走出了一條“地方性、套用型、國際化”的辦學路子,實現了辦學規模、校園建設、生源質量、國際合作、辦學水平等全方位的歷史性跨越,成為中國套用型高等教育改革的排頭兵。他希望合肥大學(籌)堅持改革開發,堅持科學發展,凝練辦學特色,為安徽省全面轉型、加快發展、富民強省作出更大貢獻,為引領安徽省乃至中國的套用型高校建設做出更有效的探索。兄弟院校代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黨委書記許武同志在致辭中,回顧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在肥七所高校和合肥市委、市政府聯合創辦合肥學院的前身——合肥聯合大學的歷史,充分肯定合肥聯合大學及三校合併後合肥大學(籌)的辦學成就,表示要在師資隊伍建設、科研工作和聯合培養研究生方面,深化同合肥學院的合作,加大對合肥大學(籌)的支持力度。
隨後,校友代表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丁俊同志、教師代表管理系教授李道芳同志、學生代表中文系2008級董敏同學相繼發言,傾訴了對母校的深情愛戴和對學校未來的美好祝願。
最後,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書記孫金龍同志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長謝廣祥同志發表重要講話。孫金龍書記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合肥大學(籌)全體師生員工、新老校友表示祝賀和問候,向各位來賓、各位領導表示歡迎和感謝。他說,合肥大學(籌)是一所在改革中誕生、在開放中成長、在創新中發展的地方高等院校。建校30年來,始終堅持“地方性、套用型、國際化”的辦學定位,緊緊圍繞培養人才這個核心,立足合肥、服務安徽、面向全國,以開放的視野、創新的思路、務實的作風,大力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為合肥乃至全省、全國輸送了數以萬計的優秀人才。在此過程中,合肥大學(籌)的學科建設、國際交流、師資隊伍培養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尤其在套用型高校建設、套用型人才培養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辦出了水平、積累了經驗,初步探索出了一個面向社會、市場和企業的特色辦學模式,贏得了各級領導的充分肯定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
孫金龍書記指出,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希望。合肥要加快跨越趕超步伐,向著省委、省政府期望的區域性特大城市的目標邁進,最大的優勢是科教,最大的潛力是科教,最大的希望也是科教。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強化教育優先發展的理念,採取更加有力的舉措,全力支持教育事業發展,給予實實在在的關心和幫助。市委、市政府將一如既往地為合肥大學(籌)的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不斷增強學校的活力、實力和影響力。衷心希望合肥大學(籌)更好地立足合肥、服務地方,為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更好地堅持套用型的辦學定位,加快建設國內一流套用型高校;更好地弘揚改革開放的傳統,繼續在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上探索新路;更好地做到育人為本,培育更多具有遠大志向、現代知識、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
孫金龍書記表示,廣大教師的身上,背負著莘莘學子成人成才的渴望,擔當著科教興國、科教興市的重任。衷心希望同志們牢記自己的崇高使命,把三尺講台作為奉獻社會的舞台,大力發揚“紅燭”精神,更好地用自己的學識修養、思想智慧來教育學生,當好他們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以實際行動無愧於“人類靈魂工程師”的光榮稱號。廣大青年學子,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會棟樑。衷心希望大家珍惜寶貴的青春年華,刻苦學習、勤於實踐、磨鍊品格、強健體格,為走向社會創業立業打下牢固的能力基礎。 
謝廣祥副省長在講話中說,30年來,合肥大學(籌)始終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以培養本科層次套用型人才為己任,敢於打破傳統,堅持改革創新、開放辦學,已發展成為具有一定影響力和良好聲譽的套用型本科高校。特別是近年來,在套用型人才培養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和有益嘗試,成為安徽省套用型示範本科高校重點建設單位和教育部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試點院校,為高等教育分類指導、特色發展創出了一條新路。作為一所地方高校,合肥大學(籌)先後培養了6萬多名高素質優秀實用人才,為我省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技術創新作出了突出貢獻。 
謝廣祥副省長指出,省委、省政府歷來高度重視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把建設高等教育強省作為一個戰略目標納入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整體規劃。當前,我省正處於全面轉型、加速崛起的關鍵時期,服務安徽崛起大業,是全省各級各類高等學校的神聖職責和光榮使命。希望合肥大學(籌)以建校30周年為新起點,秉承“厚德、博學、善思、致用”的校訓精神,堅持地方性、套用型、國際化的辦學定位,搶抓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以及我省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高等教育強省建設、套用型本科高校發展帶來的新機遇,以奮發有為的昂揚姿態和爭創一流的進取精神,努力建設成為高水平、有特色、人民滿意的示範性套用型本科高校,為加快我省自主創新步伐,建設人力資源強省,實現跨越式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慶祝大會後,孫金龍書記、謝廣祥副省長共同為著名科學家、中國放射化學奠基人、合肥大學(籌)(原合肥聯合大學)首任校長楊承宗先生全身銅像落成揭幕。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常務副書記張榮國同志,中共合肥市委常委、秘書長安列同志,合肥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楊增權同志,合肥大學(籌)校長蔡敬民同志,楊承宗先生子女代表楊家建夫婦,合肥大學(籌)領導班子成員和師生員工代表等出席揭幕儀式。合肥大學(籌)黨委書記陶登松同志主持揭幕儀式。
當晚8時,安徽省與下薩克森州高等教育友好交流二十五周年文藝演出、合肥大學(籌)三十周年校慶晚會在合肥大學(籌)體育館舉行,國內外嘉賓和本校師生員工代表4千餘人觀看了由合肥大學(籌)師生和合肥師範學院師生及德國老師同台演出的精彩節目。

學校未來

發展規劃

當前,學校正在認真制定 2010-2015 年發展規劃,確立了加快學校發展的“ 1134 ”工程。
《合肥市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
第七條“深入實施民生工程,促進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中明確提出:“大力支持合肥學院建設省級示範套用型本科高校。”

發展情況
近年來,合肥大學(籌)在教學改革、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學校的綜合實力、核心競爭力和社會影響力得到全面提升。近3年(含2011年)學校文科二本招生投檔最低分分別高出安徽省高校招生二本最低控制分數線24分、26分、28分,理科二本招生投檔最低分分別高出安徽省高校招生二本最低控制分數線26分、29分、35分。發展目標

面向未來,學校在安徽省、合肥市政府的領導下,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以“地方性、套用型、國際化”為辦學定位,以學科建設為中心,以人才質量為根本,以對外合作辦學為特色,立足合肥,服務安徽,面向全國,培養具有終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強的社會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的富有時代精神的高級套用型人才。合肥大學(籌)將繼續堅持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努力辦好有特色、高水平、人民滿意的套用型本科高校。
學校通過不斷建設和發展,計畫在2015年之前,建成合肥大學,力爭建成省內有地位、國內有影響的地方性、套用型、國際化綜合性大學,最終建成全國一流的套用性大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