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

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為國家級示範區,規劃範圍為安徽省長江流域,成員包括合肥市、蕪湖市、馬鞍山市、銅陵市、安慶市、池州市、滁州、宣城和六安市(金安區、舒城縣)共九市,共59個縣(市、區),輻射安徽全省,對接長三角地區。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與區域發展研究中。

區域結構

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從區內各市產業現狀、資源狀況和未來發展趨勢考慮,提出了構建“一軸雙核兩翼”的產業空間格局的構想:
“一軸”包括安慶、池州、銅陵、巢湖、蕪湖、馬鞍山6個沿江市,這是承接產業轉移的主軸線;
“雙核”指合肥、蕪湖,這是我省目前乃至今後一個時期經濟發展最具活力和潛力的兩大增長極,是承接產業 轉移的核心區域;
“兩翼”包括滁州宣城,著力打造承接沿海地區特別是長三角產業轉移的前沿地帶。同時,規劃還從空間上對構建現代城鎮體系,實現產業與城鎮互動發展作出了整體安排。

背景

國家設立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主要是基於以下背景:

其一

我國區域經濟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變化,有序推進產業轉移勢在必行。具體地說,一方面,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等沿海地區要素成本持續上升,傳統產業的發展優勢在減弱,外延型發展方式難以為繼,加之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衝擊,加快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刻不容緩;另一方面,廣大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逐步完善,要素成本優勢明顯,產業發展空間相對比較大。在此背景下,加快東部沿海地區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區域產業分工格局, 已成為國家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政策取向和重要任務。這是國家設立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的一個重要出發點。

其二

設立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是落實胡錦濤總書記指示精神而採取的具體行動。2008年初,胡錦濤總書記來皖視察時指示,安徽“要充分發揮區位優勢、 自然資源優勢、勞動力資源優勢,積極參與泛長三角區域發展分工,主動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不斷加強同兄弟省份的橫向經濟聯合和協作。”胡總書記站在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高度,提出了安徽要積極參與泛長三角分工合作的重大課題。為貫徹落實總書記的指示精神,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在2008年全國“兩會”期間進行謀劃,7月上旬,邀請國家發改委來我省調研,調研組在認真調研和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提出在安徽設立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的構想。10月,安徽省政府向國務院上報了《關於設立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積極推進泛長三角區域合作的請示l、11月初,國務院領導在王金山書記、王三運省長《關於設立皖江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問題的報告》上作了批示,要求國家發改委研究並給予支持。2009年1月,國務院領導同意了國家發改委關於設立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有關問題的請示。

其三

將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設在皖江城市帶,是因為這一區域綜合優勢明顯,承接產業轉移工作走在中西部地區的前列。皖江城市帶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部崛起的若干意見》(中發[2006]10號)確定的重點發展區域,是國務院批覆的《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中明確提出建設的六大城市群增長極之—。這一地區區位優勢明顯,是長三角向中西部產業轉移和輻射的最佳區域,具有產業基礎好、要素成本低、配套能力強等綜合優勢。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省委、省政府大力推進皖江開發開放、組織實施東向發展戰略,在開展招商選資、加強與長三角體制機制對接、創新與長三角區域合作機制、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積累了寶貴經驗,產業承接規模不斷擴大,成效日益顯現,具備探索科學承接產業轉移之路、為中西部地·區提供示範的客觀條件。

意義

首先

設立示範區,是順應國內外產業轉移新趨勢,建立承接產業轉移新模式的客觀需要。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規模明顯擴大,招商引資工作取得重大進展,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但總的來看,產業承接的質量還不高,地方比較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重複建設、惡性競爭不時出現,可持續發展受到影響,迫切需要從國家層面選擇重點區域,加強引導,探索科學承接產業轉移的新模式,促進產業承接轉移有序開展,為其他區域提供示範。這個歷史性的任務,光榮地落到了安徽身上。 因此,我們要站在國家的戰略意圖層面,在建設示範區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政府的推動作用,加強政策和規劃引導,嚴格執行產業準入標準,堅決轉變傳統的產業承接方式,積極最佳化要素資源配置,提高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

其次

內外產業轉移,實現量的擴張,從根本上講,是深入實施中部崛起戰略、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舉措。通過科學承接產業轉移, 引導生產要素合理流動與最佳化配置, 可以充分發揮中部地區比較優勢,集聚發展要素,壯大產業規模,加快發展步伐, 同時為東部地區騰出更大的發展空間,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提升發展質量和競爭力,更好地輻射和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促進資源要素最佳化配置和區域經濟布局調整,形成東中西良性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新格局。

再次

設立示範區,是更好地發揮皖江城市帶綜合優勢,推動安徽又好又快發展的現實要求。皖江城市帶基礎較好、條件優越。通過大規模承接產業轉移,積極參與泛長三角區域發展分工,有利於安徽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經濟轉型,加速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實現跨越式發展。按照規劃, 示範區要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到2015年,地區生產總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重點承接產業加快發展。到那時,示範區的經濟規模將快速擴大,實力將大大提升,對全省經濟發展的貢獻度將進一步提高。

另外

設立示範區,是應對複雜多變的國際經濟形勢,保持全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大舉措。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 國家採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確保“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 的調控目標得以實現。設立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 通過有序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可以進一步最佳化產業布局,穩 定擴大就業,激發內需潛能,拓展區域發展空間,增強經濟發 展動力和後勁,夯實全國平穩、可持續發展基礎。

數據

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2008年人口3058萬人,地區生產總值5818億元,分別占安徽省的45%和66%。規劃期為2009—2015年,重大問題展望到2020年。
皖江城市帶擁有馬鞍山馬鋼、蕪湖奇瑞汽車、合肥江淮汽車、馬鞍山星馬汽車銅陵有色安慶石化、蕪湖海螺水泥等一批國內知名企業。這一區域集中了安徽全省80%的汽車企業、83%的鋼鐵企業、71%的有色金屬冶煉及加工企業和92%的家電生產企業,汽車、鋼鐵、有色金屬、家電等優勢產業在安徽的主導地位日益突出,現已形成冶金、汽車及零部件、建材、家電、化工等產業集群,是國家級汽車生產和出口基地、國內重要的銅基材料精深加工基地和優質鑄管生產基地、國內重要的內河船舶及家電等裝備製造業基地、世界級水泥生產基地和國內重要的非金屬礦及製品生產基地。
2009年,皖江城市帶實現生產總值超過6600億元,占全省比重由2000年的56.3%上升到65.7%,提高了近10個百分點。其中,工業增加值占全省比重由64%上升到72%。
其中,皖江城市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8605戶,占全省六成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8400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4%。利稅695億元,增長36%,增幅高於全省5.6個百分點,其中利潤347億元,增長64%,高於全省14個百分點以上。2009年,皖江城市帶工業化率達到44.5%,比上年提高了1.6個百分點。皖江城市帶內的工業已在安徽居主導地位,成為帶動安徽經濟的“發動機”。

編制過程

根據胡錦濤總書記的指示和國務院領導的批示,從2009年2月起,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安徽省和國務院有關部門正式啟動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編制工作。規劃編制工作在發改委主任張平和安徽省省長王三運的直接領導下進行,杜鷹副主任和孫志剛常務副省長擔任規劃小組的副組長,直接負責規劃的編制工作。下設起草小組,成員由國家發改委地區司和安徽省發改委的同志及有關專家組成,范恆山司長和沈衛國擔任組長。
按照省政府與國家發改委商定的工作方案,規劃編制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由我省提供基礎研究材料和規劃草稿;第二階段由國家發改委牽頭,對規劃草稿進行修改完善,形成徵求意見稿;第三階段國家發改委牽頭進一步調研,徵求安徽省和國家相關部門意見,再進行專家論證,修改完善後,上報國務院審批。

第一階段

工作從2009年2月5日孫志剛常務副省長帶領省發改委赴國家發改委商議工作方案開始,到4月3基本完成。2月上旬,在省政府召開有關市和部門會議進行專門布置後,省發改委隨即著手規劃編制工作,先後在合肥和北京召開了省內專家座談會和在京專家座談會,徵求規划起草意見;成立了5個專題小組,邀請33個省直部門和單位,共同研究重大建設和政策問題; 多次召開辦公會,研究部署規劃編制工作;分別向王金山書記、王三運省長、孫志剛副省長和國家發改委范恆山司長進行了專題匯報。起草組在吸收各方意見的基礎上,反覆斟酌,數易其稿,形成《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第10稿)》上報國家發改委。

第二階段

從2009年4月5日到7月21日,省發改委配合國家發改委對規劃草稿進行修改完善。4月16日,由國家發改委牽頭,邀請了國家發改委巨觀經濟院的王岳平、北京大學的張文忠等專家參與修改。4月21日,孫志剛副省長主持召開專題會議,聽取省直有關部門政策研究以及與國家有關部門銜接情況的匯報。經孫志剛副省長同意,省發改委召開了外來投資企業座談會。聽取了省人大財經委、省政協經濟委對規劃的修改意見,並徵求了省發改委老領導的建議和意見。5月3日,召開省發改委黨組擴大會議,進行了充分討論,進行了修改完善。5月5日,王三運省長主持召開了由省委、省政府秘書長、相關市長參加的座談會,研究規劃修改工作。起草組按照討論的意見,特別是王三運省長的要求加強對薄弱章節的研究修改。5月7日至9日,赴北京與國家發改委進行溝通,研究規劃的修改問題和下一步工作方案。5月10日,經王三運省長同意,省發改委將起草說明、工作方案、部門要研究的政策建議等材料印發省直有關部門,動員各方力量共同研究示範區建設的政策措施,努力使示範區規劃“可批、管用”。5月13—17日,方寧秘書長和沈衛國主任親自帶隊,集中省委、省政府政研室、合工大、安大、社科院等省內專家,與起草組成員一道,封閉修改規劃稿。經過各方的共同努力,規劃稿的高度、質量有了較大的提高。7月16—2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組織國務院22個部門和上海、江蘇、浙江兩省一市發展改革委、經濟協作辦公室,80多人的調研組來皖江城市帶調研,廣泛聽取皖江市縣黨委政府、企業界以及幹部民眾的意見,對規劃稿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並對下一步工作作了部署。

第三階段

從2009年7月22日至今。主要開展的工作包括:一是對國家部委聯合調研組調研過程中各個地區提出的要求進行梳理,供規划起草組修改參考;二是組織專人編制了《皖江城市帶產業集中區選址論證報告》;三是赴廣東、江蘇學習調研,重點學習借鑑合作共建開發園區的做法和經驗; 四是繼續進行基礎性資料的補充收集工作。8月10—14日,起草組再次赴北京,與國家發改委地區司共同對規划進行認真全面的修改,形成徵求意見稿。8月29日,省發改委再次召開委黨組擴大會議,專門研究《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徵求意見稿)》,並提出了建設性的修改意見。9月2日,省發改委綜合省直各部門、各市的修改意見,形成《關於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徵求意見稿)修改意見的報告》,經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審閱後,上報國家發改委。 國家發改委修改後正式送國務院27個部門和單位,以及長三角兩省一市發展改革委徵求意見。根據各方面的反饋意見, 國家發展改革委又對規劃稿作了進一步的修改、完善和提升。12月11日,國家發改委主任辦公會審議通過後報送國務院。

主要內容

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除前言外,共包括11章。

第一章,設立示範區的背景和作用

主要從國家戰略的高度闡述設立示範區的必要性、緊迫性和可行性。

第二章,總體要求和發展目標

主要從把握國內外產業轉移基本態勢的角度,從促進示範區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高度,提出示範區發展和建設的總體思路、原則要求和奮鬥目標。核心內容有“六個著力”、“四條原則”、“四大戰略定位”和“五項目標”。

第三章 , 空間布局

規劃從皖江城市帶各市產業現狀、資源狀況和未來發展趨勢考慮,提出了構建“一軸雙核兩翼’’的產業空間格局的構想,“一軸’’包括安慶、池州、銅陵、巢湖、蕪湖、馬鞍山6個沿江市,這是承接產業轉移的主軸線;“兩核”指合肥、蕪湖,這是我省目前乃至今後一個時期經濟發展最具活力和潛力的兩大增長極,是承接產業轉移的核心區域;“兩翼”包括滁州和宣城市,著力打造承接沿海地區特別是長三角產業轉移的前沿地帶。同時,規劃還從空間上對構建現代城鎮體系,實現產業與城鎮互動發展作出了整體安排。

第四章,產業承接園區建設

園區是產業轉移的有效載體,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產業轉移模式的重要抓手。規劃通過三個途徑來高水平打造承接產業轉移載體,促進項目集中、產業集群、資源集約,增強產業承接能力。一是按照布局最佳化、特色突出、用地集約、產業集中的原則,加強現有開發園區管理,加快轉型升級,將開發園區建設成為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平台。二是適應產業大規模、集群式轉移趨勢,充分發揮長江黃金水道的作用,依託中心城市,突破行政區劃制約,高水乾規劃建設承接產業轉移集中區,高起點承接沿海地區和國外產業轉移。三是通過合作共建開發園區、創新合作共建方式、建立利益分享機制,創新園區合作共建機制。

第五章,產業承接發展重點

圍繞產業升級和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積極吸納資本、技術、人才、 品牌等要素, 明確了皖江城市帶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方向。重點從振興裝備製造業,加快提升原材料產業,加速壯大輕紡產業,著力培育高技術產業,積極發展與長三角聯繫緊密的現代服務業,建設現代農業等方面提出了產業承接發展的重點。這一章篇幅較大,文字表述指出了產業承接的重點和方向,指導性較強; 專欄表述明確了各產業基地(集群)的建設內容,重點突出。

第六章,產業創新升級

我省在自主創新方面具有獨特優勢,有巨大的發展潛力,為此,規劃單獨列出一章強調了產業轉移中的自主創新問題。主要內容包括:推進承接產業創新提升,培育發展創新型企業,促進產業技術創新;構建創新平台,促進創新要素對接,建立創新服務體系;最佳化創新環境,支持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建設,完善自主創新體制機制。

第七章,基礎設施支撐

提供完善的基礎設施支撐,是承接產業轉移最重要的保障之一。規劃著名重從構建一體化的現代交通體系,努力實現與長三角無縫對接;充分發揮安徽煤炭資源和水資源優勢,提高能源保障水平;提高防洪減災水平,保障城鄉供水安全,建設水利保障體系;加快信息化基地建設,提升信息化套用水平,加強信息共享,推進區域信息一體化共4個方面,對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進行了謀劃,並提出了一些符合國家總體規劃和我省發展需要的重大建目。

第八章,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

規劃明確提出,在產業轉移中, 要嚴禁國家明令淘汰的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後生產能力轉入,把承接產業轉移與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結合起來,加快推進示範區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規劃從嚴格執行產業準入標準, 防止轉移污染、轉移落後,提高轉移產業的技術含量,促進轉移產業集約發展,合理開發利用長江岸線資源,加強節能環保和生態建設等方面明確了產業轉移的環境容量要求, 明確提出了加強節能減排、促進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要求。

第九章,區域聯動發展

規劃突出了推進泛長三角區域發展分工合作,加強與長三角全面合作、鼓勵和支持長三角地區優先向示範區轉移產業、完善區域合作機制等重點工作。同時,也提出要加強與沿海其他地區互動,進一步密切與中西部地區合作:要發揮皖江城市帶的支撐和輻射作用,帶動皖北、皖南、皖西聯動發展,實現安徽整體協調發展,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

第十章,體制機制創新

體制創新是示範區建設的強大動力和重要保障。規劃提出要鼓勵示範區大膽探索,允許示範區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相關領域先行先試,提出要積極轉變政府職能,規範政府行為,創新政府服務,著力提高行政效能; 要構建公平競爭的良好環境,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扶持中小企業發展; 要加強社會管理與服務,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強化人才開發和就業服務, 改革戶籍制度

第十一章,保障措施

主要內容包括三方面: 一是加大政 策支持,從投資、財稅、金融、土地、對外開放5個方面明確 了一些必要的支持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建設的政策措施。這些 政策國務院各有關部門均原則同意。二是加強組織實施, 重點對國務院有關部門、長三角兩省一市和我省明確了具體要求,提出要在國家層面建立高層次協調機制,指導我省和長三角等沿海地區共同推動產業轉移工作。三是強化監督檢查,確保規劃目標和任務順利實現。

六個著力

這是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下一步建設的總體要求。一是著力深化泛長三角分工合作,推動區域:聯動發展。二是著力最佳化資源配置,探索科學承接新途徑。三是著力打造產業承接平台,增強產業承載能力。四是著力加快自主創新,提升產業發展水平。五是著力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促進產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相協調。六是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四條原則

這是對指導思想的深化。一是市場導向、政府推動的原則。二是承接創新、最佳化升級的原則。三是分工合作、互利共贏的原則。四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原則。

四大定位

這是示範區規劃高度的重要體現。要立足安徽,融入長三角,聯結中西部,積極承接產業轉移,不斷探索科學發展新途徑,努力構建區域分工合作、互動發展新格局,加快建設長三角拓展發展空間的優選區、長江經濟帶協調發展的戰略支點,引領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增長極。具體包括四大戰略定位,即合作發展的先行區、科學發展的試驗區、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增長極、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 五項目標。規劃主要從定性和定量兩方面提出了到2015年的發展目標。一是綜合實力明顯提升,地區生產總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人均生產總值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二是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 三次產業協調發展,農業基礎地位穩固,非農產業比重進一步提高; 三是開放合作不斷加強, 區域合作機制進一步健全,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基礎設施、市場體系、體制機制等與沿海發達地區全面對接;四是公共服務日趨完善。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加快發展,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高;五是人居環境更加良好,資源利用效率持續提高,節能減排效果明顯,生態環境保持良好。規劃還對2020年的目標進行了展望,到那時,皖江城市帶將建成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帶。

皖江規劃關鍵字

一軸雙核兩翼

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從區內各市產業現狀、資源狀況和未來發展趨勢考慮,提出了構建“一軸雙核兩翼”的產業空間格局的構想。
“一軸”包括安慶池州銅陵巢湖蕪湖馬鞍山6個沿江市,這是承接產業轉移的主軸線;
“雙核”指合肥、蕪湖,這是我省目前乃至今後一個時期經濟發展最具活力和潛力的兩大增長極,是承接產業轉移的核心區域;
“兩翼”包括滁州宣城市,著力打造承接沿海地區特別是長三角產業轉移的前沿地帶。

六個著力

這是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下一步建設的總體要求。
一是著力深化泛長三角分工合作,推動區域:聯動發展。
二是著力最佳化資源配置,探索科學承接新途徑。
三是著力打造產業承接平台,增強產業承載能力。
四是著力加快自主創新,提升產業發展水平。
五是著力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促進產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相協調。
六是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四條原則

這是對指導思想的深化。
一是市場導向、政府推動的原則。
二是承接創新、最佳化升級的原則。
三是分工合作、互利共贏的原則。
四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原則。

四大戰略定位

這是示範區規劃高度的重要體現。
要立足安徽,融入長三角,聯結中西部,積極承接產業轉移,不斷探索科學發展新途徑,努力構建區域分工合作、互動發展新格局,加快建設長三角拓展發展空間的優選區、長江經濟帶協調發展的戰略支點,引領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增長極。
具體包括四大戰略定位,即合作發展的先行區、科學發展的試驗區、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增長極、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

五項目標

規劃主要從定性和定量兩方面提出了到2015年的發展目標。
一是綜合實力明顯提升,地區生產總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人均生產總值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二是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
三次產業協調發展,農業基礎地位穩固,非農產業比重進一步提高;
三是開放合作不斷加強,區域合作機制進一步健全,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基礎設施、市場體系、體制機制等與沿海發達地區全面對接;
四是公共服務日趨完善。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加快發展,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高;
五是人居環境更加良好,資源利用效率持續提高,節能減排效果明顯,生態環境保持良好。
規劃還對2020年的目標進行了展望,到那時,皖江城市帶將建成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帶。

產業承接

圍繞產業升級和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積極吸納資本、技術、人才、品牌等要素,明確了皖江城市帶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方向。
重點從振興裝備製造業,加快提升原材料產業,加速壯大輕紡產業,著力培育高技術產業,積極發展與長三角聯繫緊密的現代服務業,建設現代農業等方面提出了產業承接發展的重點。
指出了區域產業承接的重點和方向,指導性較強;明確了各產業基地(集群)的建設內容,重點突出。

環境保護

規劃明確提出,在產業轉移中,要嚴禁國家明令淘汰的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後生產能力轉入,把承接產業轉移與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結合起來,加快推進示範區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規劃從嚴格執行產業準入標準,防止轉移污染、轉移落後,提高轉移產業的技術含量,促進轉移產業集約發展,合理開發利用長江岸線資源,加強節能環保和生態建設等方面明確了產業轉移的環境容量要求,明確提出了加強節能減排、促進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要求。

基礎設施

提供完善的基礎設施支撐,是承接產業轉移最重要的保障之一。
規劃著名重從構建一體化的現代交通體系,努力實現與長三角無縫對接;充分發揮安徽煤炭資源和水資源優勢,提高能源保障水平;提高防洪減災水平,保障城鄉供水安全,建設水利保障體系;加快信息化基地建設,提升信息化套用水平,加強信息共享,推進區域信息一體化共4個方面,對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進行了謀劃,並提出了一些符合國家總體規劃和我省發展需要的重大建目。

園區建設

園區是產業轉移的有效載體,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產業轉移模式的重要抓手。
規劃通過三個途徑來高水平打造承接產業轉移載體,促進項目集中、產業集群、資源集約,增強產業承接能力。
一是按照布局最佳化、特色突出、用地集約、產業集中的原則,加強現有開發園區管理,加快轉型升級,將開發園區建設成為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平台。
二是適應產業大規模、集群式轉移趨勢,充分發揮長江黃金水道的作用,依託中心城市,突破行政區劃制約,高水乾規劃建設承接產業轉移集中區,高起點承接沿海地區和國外產業轉移。
三是通過合作共建開發園區、創新合作共建方式、建立利益分享機制,創新園區合作共建機制。

產業升級

安徽省在自主創新方面具有獨特優勢,有巨大的發展潛力,為此,規劃單獨列出一章強調了產業轉移中的自主創新問題。
主要內容包括:
推進承接產業創新提升,培育發展創新型企業,促進產業技術創新;構建創新平台,促進創新要素對接,建立創新服務體系,最佳化創新環境,支持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建設,完善自主創新體制機制。

體制創新

體制創新是示範區建設的強大動力和重要保障。
規劃提出要鼓勵示範區大膽探索,允許示範區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相關領域先行先試,提出要積極轉變政府職能,規範政府行為,創新政府服務,著力提高行政效能;要構建公平競爭的良好環境,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扶持中小企業發展;要加強社會管理與服務,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強化人才開發和就業服務,改革戶籍制度。

區域聯動

規劃突出了推進泛長三角區域發展分工合作,加強與長三角全面合作、鼓勵和支持長三角地區優先向示範區轉移產業、完善區域合作機制等重點工作。
同時,也提出要加強與沿海其他地區互動,進一步密切與中西部地區合作:要發揮皖江城市帶的支撐和輻射作用,帶動皖北、皖南、皖西聯動發展,實現安徽整體協調發展,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

配套措施

主要內容包括三方面: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從投資、財稅、金融、土地、對外開放5個方面明確了一些必要的支持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建設的政策措施。
二是加強組織實施,重點對國務院有關部門、長三角兩省一市和我省明確了具體要求,提出要在國家層面建立高層次協調機制,指導我省和長三角等沿海地區共同推動產業轉移工作。
三是強化監督檢查,確保規劃目標和任務順利實現。

皖江示範區成為投資“熱土”

2010年1~10月份

1月至10月,示範區共新批內外資項目8032個,契約利用外資金額同比增長59.2%,實際利用外資同比增長11.9%,契約引進省外境內資金同比增長77.3%,實際利用省外境內資金同比增長51.4%。 今年前10個月,皖江示範區契約利用外資金額162851.4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金額301487.4萬美元,契約引進省外境內資金超過7400億元,實際利用省外境內資金4040.3億元。從投資主體來看,長三角仍是皖江示範區利用省外資金的主要來源地,10月份,利用省外境內資金億元以上及外資1千萬美元以上省外項目共60個,來源於長三角地區的共42個,占70%。 1月至10月,皖江示範區各市實際利用內資和外資均實現增長,利用內資增長最快的是宣城市,同比增長108.4%,利用外資增長最快的是滁州市,同比增長26.9%。 皖江示範區現有產業基礎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所帶來的投資空間,吸引了外來投資商接踵而至。 10月,皖江示範區新批投資總額最大的外資項目是安徽美芝精密製造項目,投資總額是13181萬美元。這一項目之所以落戶蕪湖市,正是看中皖江示範區家電產業的發展空間。而由上海西恩化工設備有限公司在池州投資15億元建設的年產3萬噸鎳產品項目,是10月份獲批的內資大項目之一,也將成為示範區新材料產業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蕪馬巢、安池銅省直管集中區易名

推進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建設領導小組會議日前召開,會議研究決定,蕪馬巢、安池銅兩個省直管集中區,分別更名為安徽省江北產業集中區、安徽省江南產業集中區;其他10市規劃建設的開發區統稱為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園區。巢湖市和池州市常務副市長分別兼任兩個集中區管委會黨工委委員、副主任,和縣縣委書記、貴池區區委書記分別兼任兩個集中區管委會黨工委委員。
設立產業承接省直管集中區,是為整個皖江示範區建設找到突破口和著力點。這次會議明確,兩個集中區管委會享受省轄市級經濟管理許可權,並賦予部分省級經濟管理許可權;原則同意在兩個集中區設立省直屬國土、工商和環保分局。優惠的政策扶持,為兩個省直管集中區發展創造了有力的保障。
省管集中區要實現跨越式發展,需要協調好集中區與開發區、當地政府的關係,充分調動相關各市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強在規劃、項目、產業、資源等方面的聯動。這次會議提出,集中區各項經濟社會指標實現雙向統計,即縣(區)屬地統計和集中區管委會統計同時進行。
省政府還要求省電網公司和省能源局,合理規劃架設安徽華誼化工項目西梁山—華誼110KV供電線路,儘量靠近蕪馬巢省直管集中區規劃建設的道路和綠化帶,為集中區發展提供充足電力保障。

江北產業集中區概況

2010年元月12日,國務院正式批准實施《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該規劃是國內唯一以承接產業轉移為主題的區域規劃,也是安徽歷史上首個進入國家層面的戰略規劃,其中高水平建設產業集中區是《規劃》的最大亮點。江北產業集中區位於巢湖市和縣境內,規劃面積220平方公里,東至長江中心線,南至淮南鐵路,北至太陽河,西至歷陽鎮戚鎮村至沈巷大丁村一線,區域總面積220平方公里,區內人口12.5萬。起步區位於最南端的沈巷鎮,規劃面積20平方公里。

江南產業集中區概況

江南產業集中區位於安徽省池州市梅龍鎮,西與池州市區相鄰,東接銅陵市南部新城,北與銅陵市江北園區隔江相望,南臨銅九鐵路,規劃面積216平方公里,起步區37平方公里,發展優勢得天獨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