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簡稱“卓越計畫”)是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項目,也是促進我國由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的重大舉措旨在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為國家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戰略服務,對促進高等教育面向社會需求培養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範和引導作用。

基本信息

啟動背景

高等工程建設高等工程建設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高等工程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是培養了上千萬的工程科技人才,有力地支撐了我國工業體系的形成與發展,支撐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是高等工程教育規模位居世界第一。

三、是形成了比較合理的高等工程教育結構和體系。工程教育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具備良好基礎,基本滿足了社會對多種層次、多種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的大量需求。黨的十七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人才強國等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這對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發展提出了迫切要求。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迫切需要培養一大批能夠適應和支撐產業發展的工程人才;建設創新型國家,提升我國工程科技隊伍的創新能力,迫切需要培養一大批創新型工程人才;增強綜合國力,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迫切需要培養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工程人才。

高等工程教育要強化主動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主動服務行業企業需求的意識,確立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觀念,創新高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機制,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構建布局合理、結構最佳化、類型多樣、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高等工程教育體系,加快我國向工程教育強國邁進。為此,高等工程教育要在總結我國工程教育歷史成就和借鑑國外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明確我國工程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重點:

一、是要更加重視工程教育服務國家發展戰略;

二、是要更加重視與工業界的密切合作;
三、是要更加重視學生綜合素質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
四、是要更加重視工程人才培養國際化。

啟動大會

校企合作校企合作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啟動會,聯合有關部門和行業協(學)會,共同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以下簡稱“卓越計畫”)。教育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陳希出席會議並講話。教育部黨組成員、部長助理林蕙青主持會議。工信部、人社部、財政部等22個部門和單位的有關負責同志出席了會議,“卓越計畫”專家委員會的部分院士、20多家企業的代表和60多所高校的院校長參加了會議。

培養特點

教育部“卓越計畫”啟動會上陳希副部長講話教育部“卓越計畫”啟動會上陳希副部長講話
“卓越計畫”具有三個特點:一、是行業企業深度參與培養過程;
二、是學校按通用標準和行業標準培養工程人才;
三、是強化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

實施細則

主要目標

面向工業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奠定堅實的人力資源優勢,增強我國的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國力。 以實施卓越計畫為突破口,促進工程教育改革和創新,全面提高我國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努力建設具有世界先進水平、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高等工程教育體系,促進我國從工程教育大國走向工程教育強國。

基本原則

遵循“行業指導、校企合作、分類實施、形式多樣”的原則。聯合有關部門和單位制定相關的配套支持政策,提出行業領域人才培養需求,指導高校和企業在本行業領域實施卓越計畫。支持不同類型的高校參與卓越計畫,高校在工程型人才培養類型上各有側重。參與卓越計畫的高校和企業通過校企合作途徑聯合培養人才,要充分考慮行業的多樣性和對工程型人才需求的多樣性,採取多種方式培養工程師後備人才。

實施領域

卓越計畫實施的專業包括傳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相關專業。要特別重視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人才需求,適度超前培養人才。 卓越計畫實施的層次包括工科的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個層次,培養現場工程師、設計開發工程師和研究型工程師等多種類型的工程師後備人才。

實施措施

一、創立高校與行業和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
二、以強化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為重點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三、改革完善工程教師職務聘任、考核制度;
四、擴大工程教育的對外開放;
五、教育界與工業界聯合制定人才培養標準。

部門職責

卓越工程師後備人才的教育培養工作,需要多個部門的政策支持,要加強政府相關部門之間、行業主管部門和企業之間、高校和企業之間、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協調,共同採取措施,破解難題,教育界要加強與工業企業界的合作,高等學校要精心組織計畫的實施。地方政府要制定相關政策,鼓勵本地區企業參與“卓越計畫”,並對本地區參與計畫的高校予以重點支持國務院主要參與部門:人社部、財政部、工信部、國土資源部、環保部、住建部、交通部、鐵道部、商務部、國資委、質檢總局、安監總局、中國工程院、中國地震局、中國氣象局等。主要參與行業協會: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中國機械工程學會、中國石油和化工協會、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等行業協會等。教育部將按照黨中央和國務院關於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的安排,主動配合國務院有關部門,研究制訂支持工程教育改革的政策措施,特別是有關教師的職務聘任與考核政策、實習安全與保險政策、聯合培養企業的財稅政策等,為實施“卓越計畫”,推進工程教育改革創造良好的環境氛圍。

教育部

教育部在五個方面採取措施推進該計畫的實施:
一、是創立高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企業由單純的用人單位變為聯合培養單位,高校和企業共同設計培養目標,制定培養方案,共同實施培養過程。

二、是以強化工程能力與創新能力為重點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在企業設立一批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學生在企業學習一年,“真刀真槍”做畢業設計。
三、是改革完善工程教師職務聘任、考核制度。高校對工程類學科專業教師的職務聘任與考核要以評價工程項目設計、專利、產學合作和技術服務為主,優先聘任有在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師,教師晉升時要有一定年限的企業工作經歷。
四、是擴大工程教育的對外開放。國家留學基金優先支持師生開展國際交流和海外企業實習。五是教育界與工業界聯合制訂人才培養標準。教育部與中國工程院聯合制訂通用標準,與行業部門聯合制訂行業專業標準,高校按標準培養人才。參照國際通行標準,評價“卓越計畫”的人才培養質量。

中國工程院

啟動“卓越計畫”,加緊培養一批創新性強、能夠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的各類工程科技人才,著力解決高等工程教育中的

實踐性和創新性問題,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對於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未來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工程院周濟院長委託左鐵鏞院士到會講話)。

中國工程院高度重視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養,積極支持和配合教育部等相關部門開展工程科技人才培養改革,並圍繞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養組織開展了相關的諮詢研究。實施“卓越計畫”,需要科技界、教育界和企業界攜手合作。
為支持計畫的實施,工程院推薦了十多位院士,與教育部聯合組建“卓越計畫”專家委員會,負責指導“卓越計畫”的組織實施工作,目的就是通過雙方的共同努力,將各方面專家的智慧凝聚到“卓越計畫”的具體實施之中,確保科學推進“卓越計畫”。

住建部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人事司副巡視員趙琦介紹了近年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支持高校土建類專業開展校企合作,培養優秀工程技術人才的經驗。趙琦表示,住建部將在以下幾個方面對“卓越計畫”給予支持:

一、是與教育部門、行業學協會、企業、高校共同構建土建類專業“卓越計畫”組織管理體系

二、是研究制定住房和城鄉建設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職業標準,為“卓越計畫”培養提供依據。

三、是選擇部分通過土建類專業教育評估的院校參加“卓越計畫”的試點。

四、是鼓勵建築企業、勘察設計機構及工程技術人員參與“卓越計畫”。

院校名單

第一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高校名單
西南交通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 清華大學
黑龍江工程學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郵電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華北電力大學 北京化工大學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石油化工學院 鄭州大學 燕山大學
太原理工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 吉林大學
同濟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東華大學 上海大學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上海電力學院 東南大學 河海大學
江南大學 江蘇大學 南京工業大學
南京工程學院 浙江大學 浙江工業大學
浙江科技學院 寧波工程學院 合肥工業大學
合肥學院 福州大學 福建工程學院
南昌大學 山東大學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山東理工大學 天津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 中南大學 湖南大學
湖南工程學院 華南理工大學 汕頭大學
東莞理工學院 四川大學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哈爾濱工程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長安大學 西安理工大學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瀋陽工業大學
第二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高校名單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北京服裝學院 北京印刷學院 北京建築大學
北方工業大學 中國民航大學 天津工業大學
天津科技大學 天津理工大學 華北科技學院
防災科技學院 河北工業大學 華北理工大學
河北科技大學 石家莊鐵道大學 中北大學
內蒙古科技大學 內蒙古工業大學 東北大學
大連海事大學 瀋陽大學 瀋陽理工大學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瀋陽建築大學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 大連交通大學 瀋陽化工大學
遼寧科技大學 大連工業大學 瀋陽航空航天大學
長春理工大學 長春工業大學 東北電力大學
長春工程學院 吉林化工學院 東北林業大學
哈爾濱理工大學 東北石油大學 上海理工大學
上海海事大學 上海第二工業大學 上海套用技術學院
上海電機學院 南京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南京理工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 中國藥科大學
蘇州大學 揚州大學 江蘇科技大學
南京郵電大學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徐州工程學院
淮陰工學院 常州工學院 鹽城工學院
蘇州科技學院 常熟理工學院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浙江理工大學 溫州大學 中國計量學院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安徽理工大學 安徽工業大學
安徽建築大學 安徽科技學院 廈門理工學院
江西理工大學 華東交通大學 東華理工大學
南昌航空大學 景德鎮陶瓷學院 南昌工程學院
中國海洋大學 青島科技大學 山東科技大學
煙臺大學 青島大學 青島理工大學
濟南大學 山東建築大學 河南科技大學
河南理工大學 河南工業大學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鄭州輕工業學院 南陽理工學院 武漢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長江大學 三峽大學
武漢科技大學 湖北工業大學 武漢工程大學
武漢紡織大學 湖北汽車工業學院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湖南科技大學 長沙理工大學 南華大學
湖南工學院 廣東工業大學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
廣州大學 寧夏大學 青海大學
廣西大學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桂林理工大學
海南大學 重慶大學 重慶交通大學
重慶郵電大學 重慶科技學院 電子科技大學
成都理工大學 西南科技大學 四川理工學院
成都學院 貴州大學 昆明理工大學
西安科技大學 西安石油大學 西安工程大學
西安工業大學 陝西科技大學 西安郵電大學
蘭州理工大學 蘭州交通大學
第三批學科專業名單
序號 學校
1 北京交通大學
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3 北京理工大學
4 北京科技大學
5 北方工業大學
6 北京建築大學
7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8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9 天津工業大學
10 天津理工大學
11 河北大學
12 河北工業大學
13 河北科技大學
14 河北科技大學
15 石家莊鐵道大學
16 內蒙古科技大學
17 內蒙古工業大學
18 華北科技學院
19 河北農業大學
20 大連理工大學
21 瀋陽工業大學
22 瀋陽航空航天大學
23 東北大學
24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25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
26 大連交通大學
27 大連海事大學
28 大連工業大學
29 瀋陽建築大學
30 瀋陽大學
31 吉林大學
32 長春理工大學
33 東北電力大學
34 長春工業大學
35 長春工程學院
36 哈爾濱工程大學
37 東北石油大學
38 哈爾濱理工大學
39 同濟大學
40 上海交通大學
41 上海理工大學
42 上海海事大學
43 東華大學
44 上海電力學院
45 上海套用技術學院
46 上海大學
47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48 上海電機學院
49 南京大學
50 蘇州大學
51 東南大學
5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53 南京理工大學
54 江蘇科技大學
55 南京郵電大學
56 河海大學
57 江南大學
58 鹽城工學院
59 常熟理工學院
60 金陵科技學院
61 淮陰工學院
62 徐州工程學院
63 常州工學院
64 揚州大學
65 浙江大學
66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67 浙江理工大學
68 溫州大學
69 中國計量學院
70 合肥工業大學
71 安徽工業大學
72 安徽理工大學
73 安徽科技學院
74 廈門大學
75 福州大學
76 集美大學
77 廈門理工學院
78 三明學院
79 東華理工大學
8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