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術開發區

高新技術開發區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是指經國務院或省級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旨在促進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的形成和發展的特定區域。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它以智力密集和開放環境條件為依託,主要依靠科技實力和工業基礎,利用一切可能獲得的國外先進科技、資金和管理手段,面向國內外市場,創造局部最佳化環境,最大限度地解放和發展科技生產力,促使我國的高新技術成果儘快實現商品化、產業化和國際化,是我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主要基地。

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國家高新區的基本定位,就是以智力密集和開放環境為依託,著眼於科技創新和產業化,通過改革和政策支持,最佳化軟硬環境,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而建立起來的集中區域。建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下簡稱“國家高新區”),是黨中央、國務院為發展我國高新技術產業、調整產業結構、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增強國際競爭力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十多年來,國家高新區以創新為動力,以改革促發展,已經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化成果豐碩、高新技術企業集中、民營科技企業活躍、創新創業氛圍濃厚、金融資源關注並進入的區域,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起到了良好的示範、引領和帶動作用。

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主要稅收優惠政策

2008年1月1日企業所得稅稅法實施前,國家級高新區的主要優惠政策有:凡經認定且屬高新區內的高新企業,減按15%稅率徵收所得稅;新辦的高新技術企業自投產年度起2年免徵所得稅。新企業所得稅法實施後,園區內高新技術企業享有的區域優惠政策取消。

中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概況

1988年國務院批准在北京中關村地區建立試驗區;1991年、1992年連續兩年,國務院對全國範圍內國家高新區建設作出戰略性部署,大批國家高新區相繼建立,國家高新區進入了大規模發展時期。經過多年的艱苦創業,國家高新區從零起步,從小到大,由弱變強,成績卓著。到目前為止,國家高新區已達54個,加上納入國家高新區管理的蘇州工業園區,形成了“54+1”的發展格局。

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名錄

1中關村科技園區2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3南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4瀋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5天津新技術產業園區6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7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8威海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9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10長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1哈爾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2長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3福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4廣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5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6重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7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8桂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9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1石家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2濟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3上海市張江高科技園區24大連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5深圳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6 廈門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 27 海口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8蘇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9無錫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30常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31佛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32惠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33珠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34青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35濰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36淄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37昆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38貴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39南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40太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41南寧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42烏魯木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43包頭稀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44襄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45株洲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46洛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47大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48寶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49吉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50綿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51保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52鞍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53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54寧波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國家級高新區成就

根據科技部的統計數據:2006年,53個國家高新區(未含2007年新增加的寧波高新區和蘇州工業園),實現營業總收入43319.9億元,工業總產值35898.9億元,工業增加值8520.5億元。國家高新區(為51個高新區的統計數據,不包含佛山、海南、寧波、蘇州)人均工業總產值為62.57萬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6.23倍;平均萬元GDP能耗0.44噸標準煤,僅為全國平均水平1.2噸標準煤的36.7%。2006年國家高新區萬人專利授權數30.7件,已經接近了美國矽谷的水平(每萬人37件)。據2007年統計快報,全國54個國家高新區和蘇州工業園營業總收入55812.3億元,工業總產值46067.6億元,工業增加值11288.5億元,實現利稅5000多億元。2006年,國家高新區高技術產業產值已占全國高技術產業產值的40.9%。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