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烏龍茶

台灣烏龍茶

台灣烏龍茶源於福建,但是福建烏龍茶的制茶工藝傳到台灣後有所改變,依據發酵程度和工藝流程的區別可分為:輕發酵的文山型包種茶和凍頂型包種茶;重發酵的台灣烏龍茶。

基本信息

特徵

台灣烏龍茶的白毫較多,呈銅褐色,湯色橙紅,滋味醇和,尤以馥郁的清香冠台灣各種茶類之上。台灣烏龍茶的夏茶因為晴天多,品質最好,湯色艷麗,香烈味濃,形狀整齊,白毫多。台灣包種茶在烏龍茶中別具一格,比較接近綠茶,外觀形狀粗壯,無白毫,色澤青綠;乾茶具有明顯花香,沖泡後湯色呈金黃色,味帶甜,香氣清柔;具有“香、濃、醇、韻、美”五大特點。

台灣烏龍是烏龍共酵程度最重的一種,也最近似紅茶的一種。

製作工藝

優質台灣烏龍的製造,鮮葉原料標準為一芽二葉。著名的“膨風茶”則選用一芽一葉為原料。其初制工藝經過日光或加溫萎凋、室內萎凋(靜置與攪拌)、炒青、回軟、揉捻、初乾、焙乾等道工序。
以上工序與包種茶基本相同,唯在炒青後加有“回軟”處理。台灣烏龍日光萎凋或加溫萎凋歷時較久,程度較重,以葉面光澤消失,呈波浪狀隆起,嫩梗表面呈現皺紋,心芽及第一葉柔軟下垂,減重率為20~28%為適度。攪拌與攤置互動進行,從第三次起用力較重,歷時較長,以茶芽呈銀白色,葉張1C3~2C3呈紅褐色,出現熟果香為適度。減重率為30~40%。烏龍的炒青溫度較包種為低,炒至青味消失,發出熟果香,茶芽呈銀白色,手握葉子微有刺手感即可。減重在40~50%之間。炒青葉出鍋後用浸過清水的濕布包悶10~20分鐘,使葉子變為柔軟無刺手感,稱為“回軟”。烏龍的揉捻歷時短,注意保持芽葉完好,用力不可太重。乾燥作業分兩次進行。初乾溫度為105~110℃,歷時3~5分鐘,攤涼30~60分鐘。再乾溫度為85~95℃,歷時40~60分鐘。

歷史

烏龍茶是台灣茶業發展的肇基者,目前台灣的植茶麵積23000公頃,年產茶葉23000公噸,烏龍茶的種植面積占45%,即達10000公頃;烏龍茶年產量占65%,即15000公噸。烏龍茶是台灣的主要茶類。台灣茶業的發展,只有二百多年的歷史,茶葉一直是台灣的重要經濟產物,為台灣的經濟發展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台灣的命運曲曲折折,歷經不同階段的移民,不同背景的政權統治,台灣島在未開發前,孤懸海外,除了少數原住民外,是沿海漁民、流亡人士的棲護所。十五、六世紀西方帝國主義入侵,先有荷蘭西班牙的分占台灣南北,又有英國日本兩國不斷覬覦,到了17世紀中葉(1661年),明朝遺臣鄭成功驅逐了荷蘭人,收復了台灣,在鄭氏23年的統治中,漢人為台灣的開發奠定基礎。

1883年清朝政府統一台灣,大陸沿海的同胞以各種方式紛紛移民而來,直到1895年日本割據台灣為止。在清政府212年的統治期間,台灣人口大量增加,台灣茶葉也因此根植下來。1810年(清朝嘉慶15年),福建茶商柯朝,將茶籽試植台北縣,獲得成功,於是台灣植茶就此傳播開來。1858年(清朝鹹豐8年),英法聯軍攻擊中國,迫令締結天津條約,規定台灣府為國際通商口岸,當時的香港英商怡和洋行(Jardine Mantheson & co.)曾派人到台灣來收購烏龍茶的粗製品。

1868年(清朝同治7年),英國商人約翰杜德(John Dodd)深感台灣粗製烏龍茶,每年運往福州從事加工精製,再行包裝以備運銷,諸多不便。因此杜德氏乃聘請福州茶師,購進制茶器具,來到台北,從事烏龍茶的精製試驗,獲得成功,隔年,1869年(清同治8年),杜德氏將127860公斤的台灣烏龍茶以福摩沙茶(FormosaTea)的標記,裝載了兩艘帆船直航美國,大受歡迎,這是台灣烏龍茶首次運銷國際的第一人。

1873年(清同治11年),台灣烏龍茶蓬勃發展,五家洋行在台北爭購烏龍茶,使台茶售價節節升高,每60公斤烏龍茶從15元跳升到30元。當時台北一般茶商,莫不利市三倍,因而刺激各地之茶農,更加努力增加茶葉生產,開創了烏龍茶的黃金年代。據連雅堂先生所著《台灣通史·農業志》中:“夫烏龍茶為台北獨得風味,售之美國,銷路日廣,自是以來,茶業大興,歲可值銀二百數十萬圓,廈汕商人之來者,設茶行二三十家,茶工亦多安溪人,春至冬返,貧家婦女揀茶為生,日得二三百錢,台北市況為之一振。”

茶

1881年(清光緒7年),台灣烏龍茶遭受世界茶業不景氣影響,再加上台北之五家洋行認為台灣烏龍茶價格昂貴,無利可圖,乃中止收購,致使烏龍茶有行無市,陷於困境,號稱清代烏龍茶業之“碰壁時代”。當時,台北一般茶商,鑒於烏龍茶之市況,日趨不景氣,於是迫不得已,將台北大稻埕一帶之滯銷烏龍茶,大部分運往福州,改制“包種茶”,普通稱為“花香茶”。而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人吳福源先生,亦渡海來台,獨資經營“源隆號”茶莊,開始製造這種具有花香的包種茶,此為台灣烏龍茶改制包種茶之由來,台灣從事包種茶製造之先聲。不久,泉州府安溪縣的商人王安定、張占魁兩人合辦“建成號”茶莊,從事經營包種茶之販賣。包種茶在台灣也就漸漸與烏龍茶並駕齊驅了。

清代台灣經營茶業者,設館收購茶葉,稱“茶館”,茶館的重要地位僅次於茶農,蓋以當時台灣之茶館,不單為毛茶的收購者,而且也是加工精製者,負責毛茶的收購再行 加工精製,也經營外銷箱茶的製造。茶館又分兩種:一為從事烏龍茶的茶館稱“番莊”;一為從事包種茶的茶館稱“鋪家”;另外,兼營烏龍茶和包種茶的茶館,稱“烏龍包種茶館”。

1895年(清光緒21年),日本統治台灣以後,台灣烏龍茶的市場已經大大不如從前,代之而起的是具有花香的包種茶。危機也是轉機,烏龍茶為求解脫困境,逐漸在製造技術上求突破,彰顯出烏龍茶的特色,於是以四分之三發酵的製造方法,具有果香味做為烏龍茶的主要特色,市場的反映很好,烏龍茶再度得到市場的肯定。而高級烏龍茶所特有的熟果香氣,帶有蜂蜜甘的滋味,外形黃、白、紅三色相間,猶如婉約的“東方美人”,若加上一滴白蘭地酒,更是芬芳迷人,因此,又稱為“香檳烏龍茶”、“東方美人茶”。到了1923年,三井公司更設立新式工廠,專門製做四分之三發酵的烏龍茶,銷往美國,頗受歡迎。

台灣茶之初期發展史,唯獨烏龍茶發其光輝。其後,雖有後起之包種茶,繼而走紅之紅茶,隨後抬頭之綠茶,但歷經百年,烏龍茶猶仍穩占台灣四種茶葉外銷之首位,永不凋謝,實乃台灣茶中之壽星。烏龍茶自1869年輸出區區數萬公斤之後,到1879年,不過十餘年,就一躍輸出達五百餘萬公斤,至1885年竟突破八百餘萬公斤,到了1893年,達到最高峰,總計983萬餘公斤。直至1920年,台灣烏龍茶的外銷始暫挫於包種茶,雖然如此,但烏龍茶文化對台灣社會的影響是巨大且深遠的。

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至戰爭結束,台灣光復至今五十年來,台灣茶業以外銷為導向的茶葉生產,發生了鏇乾轉坤的變化,外銷市場節節倒退,至1990年以後台灣茶葉生產已不足供應內需市場,每年要靠大量的對外購買茶葉來滿足島內市場。但,在這種情況下,台灣的茶葉對外貿易史仍然沒有中斷,烏龍茶每年仍維持有一千多噸的出口量。

茶茶葉

台灣烏龍茶的評審方法

台灣烏龍茶源於福建,但是福建烏龍茶的制茶工藝傳到台灣後有所改變,依據發酵程度和工藝流程的區別可分為:輕發酵的文山型包種茶和凍頂型包種茶;重發酵的台灣烏龍茶。
台灣烏龍茶的評審方法與紅茶、綠茶有所不同,習慣用鐘形有蓋茶甌沖泡。其特點是:用茶多,用水少,泡時短,泡次多。審評時也分乾評和濕評,通過乾評和濕評,達到識別品種和評定等級優次。
1、乾評外形以條索、色澤為主,結合嗅乾香。條索看鬆緊、輕重、壯瘦、挺直、捲曲等。色澤以砂綠或密黃油潤為好,以枯褐、灰褐無光為差。於香則嗅其有無雜味、高火味等。毛茶外形因品種不同各具特色,如水仙品種的外形肥壯,主脈呈寬、黃、扁;黃梭外形較為細秀;佛手外形重實呈海蠣乾狀,色澤油潤。
2、濕評內質濕評以香氣、滋味為主,結合湯色、葉底。沖泡前,先用開水將杯盞燙熱。稱取樣茶5克,放入容量110毫升的審評杯內,然後沖泡。沖泡時,由於有泡沫泛起,沖滿後套用杯蓋將泡沫颳去,杯蓋用開水洗淨再蓋上。第一次沖泡2分鐘即可嗅香氣,第二次沖泡3分鐘後嗅香氣,第三次以上則5分鐘後嗅香氣。每次嗅香時間最好控制在5秒鐘內。每次嗅香後再倒出茶湯,看湯色、嘗滋味。一般高級茶沖泡4次,中級茶沖泡3次,低級茶沖泡2次,以耐泡有餘香者為好。
(1)嗅香氣主要嗅杯蓋香氣。在每泡次的規定時間後拿起杯蓋,靠近鼻子,嗅杯中隨水汽蒸發出來的香氣。第一次嗅香氣的高低,是否有異氣;第二次辨別香氣類型、粗細;第三次嗅香氣的持久程度。以花香或果香細銳、高長的見優,粗鈍低短的為次。仔細區分不同品種茶的獨特香氣,如黃梭具有似水蜜桃香、毛蟹具有似桂花香,、武夷肉桂具有似桂皮香、鳳凰單叢具有似花蜜香等。
(2)看湯色以第一泡為主,以金黃、橙黃、橙紅明亮為好,視品種和加工方法而異。湯色也受火候影響,一般而言火候輕的湯色淺,火候足的湯色深;高級茶火候輕湯色淺,低級茶火候足湯色深。但不同品種間不可參比,如武夷岩茶火候較足,湯色也顯深些,但品質仍好。因此,湯色僅作參考。
(3)嘗滋味滋味有濃淡、醇苦、爽澀、厚薄之分,以第二次沖泡為主,兼顧前後。特別是初學者,第一泡滋味濃,不易辨別。茶湯入口刺激性強、稍苦回甘爽,為濃;茶湯入口苦,出口後也苦而且味感在舌心,為澀。評定時以濃厚、濃醇、鮮爽回甘者為優,粗淡、粗澀者為次。
(4)評葉底葉底應放入裝有清水的葉底盤中,看嫩度、厚薄、色澤和發酵程度。葉張完整、柔軟、肥厚、色澤青綠稍帶黃、紅點明亮的為好,但品種不同葉色的黃亮程度有差異。葉底單薄、粗硬、色暗綠、紅點暗紅的為次。一般而言,做青好的葉底紅邊或紅點呈硃砂紅,豬肝紅為次,暗紅者為差。評定時要看品種特徵,如典型鐵觀音的典型葉底出現“綢緞面”,葉質肥厚。
目前烏龍茶審評的方法有兩種,即傳統法和通用法。在福建多採用傳統法,而台灣、廣東和其他地區幾乎都使用通用法。
1、傳統法
使用110毫升的鐘形杯和審評碗,沖泡用茶量為5g,茶與水之比例為1:22。審評順序:外形一香氣一湯色一滋味一葉底。先將審評杯碗用沸水燙熱,再將稱取的5g茶葉投入鐘形杯內,以沸水沖泡。一般要衝泡3次,其中頭泡2分鐘,第二泡3分鐘,第三泡5分鐘,每次都在未瀝出茶湯時,手持審評杯蓋,聞其香氣。在同一香味類型中,常以第3次沖泡中香氣高、滋味濃的為好。
2、通用法
使用150毫升的審評杯和容量略大於杯的審評碗,沖泡用茶量為3g,茶與水之比為1:50。將稱取的3g茶葉倒入審評杯內,再沖入沸水至杯滿(接近150毫升),浸泡5分鐘後,瀝出茶湯,先評湯色,繼之聞香氣、嘗滋味,最後看葉底。
這兩種審評方法,只要技術熟練,了解青茶品質特點,都能正確評出茶葉品質的優劣。其中通用法操作方便,審評條件一致,較有利於正確快速得出審評結果。

台灣人飲茶習慣調查

這項問卷調查是從1990年開始,經過將近7個月的隨機取樣所做的,共取樣2000份問卷,經過分析結果,具體反映了幾個現象:
(一)飲茶人口的年齡群相當低,以21-35歲的年齡占75.26%。

(二)飲茶人口的文化水平普遍很高,三分之二以上的飲茶人口是高中以上的文化程度。

(三)若以廣義的青茶類泛指烏龍茶,則有68%的人是飲用烏龍茶。若將烏龍茶的定義嚴格限定為具有果香的半發酵茶,則有35%的人是飲用烏龍茶。

(四)選購茶葉的平均價格是每公斤30美元

(五)台灣每人每年平均消費1公斤茶葉,即每人年平均花費30美元來購買茶葉。

(六)台灣一年的茶葉消費金額達6億3千9百萬美元(1997年的資料)。

茶

從以上資料看來,台灣茶業已經具有很大規模的市場。在茶園面積逐漸縮小,採茶做茶的成本不斷上升的情況下,如此大規模的茶葉市場,勢必面臨本身生產不足以供應需要的情況,仰賴進口茶葉的市場勢必更加擴大,台灣將是亞洲進口茶葉的大市場。

功效

1、消除危害美容與健康的活性氧:

2、每天喝1公升烏龍茶能改善皮膚過敏:

3、飲用烏龍茶能瘦身:

4、抗腫瘤、預防老化功效。

茶

名貴品種

1. [武夷岩茶]產自福建的武夷山。武夷岩茶外形肥壯勻整,緊結捲曲、,色澤光潤,葉背起蛙狀。顏色青翠、砂綠、密黃,葉底、葉緣朱紅或起紅點,中央呈淺綠色。品飲此茶,香氣菠郁,滋葉濃醇,鮮滑回甘,具有特殊的“岩韻”,其中以大紅袍最為珍貴。

2. [鳳凰單叢茶]產於廣東。茶形壯實而捲曲,

茶

葉色淺黃帶微綠。湯色黃艷襯綠,香氣清長,多次沖泡,余香不散,甘味尤存。

3. [台灣烏龍茶]產於中國台灣,條形捲曲,呈銅褐色,茶湯橙紅,滋味純正,天賦濃烈的果香,沖泡後葉底邊紅腹綠,其中以南投縣的“凍頂”烏龍茶最為名貴。

4. [鐵觀音茶]閩南安溪產。“鐵觀音”既是茶名,又是茶樹品種名。此茶外形條索緊結,有的形如秤勾,有的狀似晴蜒頭,由於咖啡鹼隨著水份蒸發,在表面形成一層白霜,稱作“砂綠起霜”。此茶沖泡後,異香撲鼻,乘熱細啜,滿口生香,喉底回甘,稱得上七泡有餘香。

5.[東方美仁]產自廈門

食療功效

烏龍茶之所以流行,完全是因為它溶解脂肪的減肥效果,這種說法也確實有科學的根據。因為茶中的主成分--單寧

酸,證實與脂肪的代謝有密切的關係,而且實驗結果也證實,烏龍茶的確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實在是不可多得的減肥茶。

大家都知道,烏龍茶是中國茶的代表,是一種半發酵的茶,透明的琥珀色茶汁是其特色。但其實烏龍茶只是總稱,還可以細分出許多不同類別的茶。例如:水仙、白牡丹,以及適合配海鮮類食物的鐵觀音等等,種類多樣,可以任君挑選。

實驗證明,每天喝一公升烏龍茶,有抑制膽固醇上升的效果。雖然飲用量應該依各人身體的狀況決定,但是當食物太油膩時,最好也能夠搭配烏龍茶,不但有飽腹感,還可以去除油膩。
烏龍茶的保健功能:茶功如神,早已為人們所知。唐代詩人盧全是這樣形容茶葉功效的:\"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

茶

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生平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膚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清風生。\"宋代吳淑《茶賦》說:\"夫其滌煩療渴,換骨輕身,茶茹之利,其功若神。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云:\"茶苦而寒,陰中之陽,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烏龍茶是我國特種名茶,經現代國內外科學研究證實,烏龍茶除了與一般茶葉具有提神益思,消除疲勞、生津利尿、解熱防署、殺菌消炎、解毒防病、消食去膩、減肥健美等保健功能外,還突出表現在防癌症、降血脂、抗衰老等特殊功效。

一、防癌症
1998年6月15日《健康報》(記者鄭遠翔)報導:不久前,由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研究所毒理和化學研究室副研究員韓馳和她的助手徐勇,進行茶葉在動物體內的抑癌試驗。他們分別給大白鼠餵安溪鐵觀音等五種茶,同時給予餵人工合成的純度大於99.8%的致癌物甲基卡基亞硝膠。三個月後,大白鼠食道癌發生率為42-67%,患癌鼠平均瘤數為2.2-3個。而未飲茶的大白鼠食道癌發病率為90%,患癌鼠平均瘤數為5.2個,五種茶葉抑癌效果為安溪鐵觀音最佳。與此同時,他們還進行另一種試驗,即用亞硝酸納和甲基卡膠做致癌前體物,結果發現,飲茶組的大白鼠無一發生食道癌,未飲茶組發生率為100%。這一結果證明,茶葉可全部阻斷亞硝膠的體內內源性的形成。轉自高山茶網

二、降血脂
1981年,日本和洋女子大學宮川豐美和川村一男教授,就烏龍茶對動物脂肪代謝的影響進行試驗,證明能顯著抑制血中膽固醇及中性脂肪的增加。1983年,福建省中醫藥研究所觀察了一組血中膽固醇較高的病人,在停用各種降脂藥物的情況下,每日上下午兩次飲用烏龍茶,連續24周后,病人血中膽固醇含量有不同程度下降。進一步的動物試驗表明,烏龍茶有防止和減輕血中脂質在主動脈粥樣硬化作用。飲用烏龍茶還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防止紅細胞集聚,改善血液高凝狀態,增加血液流動性,改善微循環。這對於防止血管病變,血管內血栓形成以及中醫?quot;瘀血症\"均有積極意義。此外,體外血栓形成試驗,也表明烏龍茶有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

三、抗衰老
1983年,福建省中醫藥研究所進行抗衰老試驗表明,他們分別加餵烏龍茶和維生素E的兩組動物,肝臟內脂質過氧化均明顯減少,這說明烏龍茶和維生素E一樣有抗衰老功效。人體試驗還表明,在每日內服足量維生素C情況下,飲用烏龍茶可以使血中維生素C含量持較高水平,尿中維生素C排出量減少,而維生素C的抗衰老作用早已被研究證明。因此,飲用烏龍茶可以從多方面增強人體抗衰老能力。1985年10月王澤農教授訪問安溪茶鄉時,賦詩一首,對安溪烏龍茶的保健功效作了高度的概括:安溪芳若鐵觀音,益壽延年六根清。新選名茶黃金桂,堪稱妙藥保丹心。久服千朝姿容美,能療百病體態輕。

基本成份及功效

飲茶有許多益處,這是眾所周知的。但飲茶為什麼會有許多好處呢?這對一般人來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隨著科學的發展,到了19世紀初,茶業的成分才逐漸明確起來。經過現代科學的分離和鑑定,烏龍茶中含有機化學成分達四百五十多種,無機礦物元素達四十多種。茶葉中的有機化學成分和無機礦物元素含有許多營養成分和藥效成分。有機化學成分主要有:茶多酚類、植物鹼、蛋白質胺基酸維生素、果膠素、有機酸、脂多糖、糖類、酶類、色素等。而鐵觀音所含的有機化學成分,如茶多酚、兒茶素、多種胺基酸等含量,明顯高於其他茶類。無機礦物元素主要有:鉀、鈣、鎂、鈷、鐵、錳、鋁、鈉、鋅、銅、氮、磷、氟、碘、硒等。鐵觀音所含的無機礦物元素,如錳、鐵、氟、鉀、鈉等均高於其他茶類。

喝法與使用

新茶並非越新越好,喝法不當易傷腸胃,由於新茶剛採摘回來,存放時間短,含有較多的未經氧化的多酚類、醛類及醇類等物質,這些物質對健康人群並沒有多少影響,但對胃腸功能差,尤其本身就有慢性胃腸道炎症的病人來說,這些物質就會刺激胃腸黏膜,原本胃腸功能較差的人更容易誘發胃病。因此新茶不宜多喝,存放不足半個月的新茶更不要喝。

此外,新茶中還含有較多的咖啡因、活性生物鹼以及多種芳香物質,這些物質還會使人的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有神經衰弱、心腦血管病的患者應適量飲用,而且不宜在睡前或空腹時飲用,正確方法是放置半個月以後才可能使用。

烏龍茶沖泡
人們常說的“功夫茶”並非茶之種類,而是指一種品茗的方法,其“功夫”所在講究“水為友,火為師”。品嘗烏龍茶講究環境、心境、茶具、水質、沖泡技巧和品嘗藝術。

1、福建泡法
福建是烏龍茶的故鄉,花色品種豐富,主要有武夷岩茶、鐵觀音、水仙、肉桂、色種、黃金桂等。品嘗烏龍茶有一套獨特的茶具,

茶

講究沖泡法,故被人稱為“工夫茶”。如果細分起來可有近20道流程,主要有傾茶入則、鑑賞侍茗、孟臣淋霖、烏龍入宮、懸壺高沖、推泡抽眉、春風拂面、重洗仙顏、若琛出浴、玉液回壺、遊山玩水、關公巡城、韓信點兵、三龍護鼎、細品佳茗等。

沖泡烏龍茶宜用沸開之水,煮至“水面若孔珠,其聲若松濤,此正湯也”。按茶水1:30的量投茶。接著,將沸水沖入,滿壺為止,然後用壺蓋颳去泡沫。蓋好後,用開水澆淋茶壺,喻為“孟臣沐霖”,既提高壺溫,又洗淨壺的外表。經過兩分鐘,均勻巡迴斟茶,喻為“關公巡城”。茶水剩少許後,則各杯點斟,喻為“韓信點兵”,以免淡濃不一。沖水要高,讓壺中茶葉流動促進出味,低斟則防止茶香散發,這叫“高沖低斟”。端茶杯時,宜用拇指和食指扶住杯身,中指托住杯底,喻為“三龍護鼎”。品飲烏龍,味以“香、清、甘、活”者為上,講究“喉韻”,宜小口細啜。初品者體會是一杯苦,二杯甜,三杯味無窮,嗜茶客更有“兩腋清風起,飄然欲成仙”之感。品嘗烏龍時,可備茶點,一般以鹹味為佳,不會掩蓋茶味。

2、廣東潮汕泡法
在廣東的潮州汕頭一帶,幾乎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鍾情於用小杯細啜烏龍。與之配套的茶具,諸如風爐、燒水壺、茶壺、茶杯,人稱“烹茶四寶”,即玉書煨潮汕爐孟臣罐若琛甌。潮汕爐是一隻粗陶炭爐,專作加熱之用。玉書碨是一把瓦陶壺,高柄長嘴,架在風爐之上,專作燒水之用。孟臣罐是一把比普通茶壺小一些的紫砂壺,專作泡茶之用。若琛甌是個只有半個桌球大小的杯子,通常3-5隻不等,專供飲茶之用。因潮汕產的鳳凰單樅,條索粗壯,體形膨鬆,置陣臣罐比較費事,故也有用蓋碗代壺的。

泡茶用水應選擇甘冽的山泉水,而且必須做到沸水現沖。經溫壺、置茶、沖泡、斟茶入杯,便可品飲,啜茶的方式更為奇特,先要舉杯將茶湯送入鼻端聞香,只覺濃香透鼻。接著用拇指和食指按住杯沿,中指托住杯底,舉杯傾茶湯入口,含湯在口中迥鏇品味,頓覺口有餘甘。一旦茶湯入肚,口中"嘖!嘖!"回味,又覺鼻口生香,咽喉生津,"兩腋生風",回味無窮。這種飲茶方式,其目的並不在於解渴,主要是在於鑑賞烏龍茶的香氣和滋味,重在物質和精神的享受。所以,凡"有朋自遠方來",對啜烏龍茶,都"不亦樂乎"!

3、台灣泡法
台灣泡法與閩南和廣東潮汕地區的烏龍茶沖泡方法相比,它突出了聞香這一程式,還專門製作了一種與茶杯相配套的長筒形聞香杯。另外,為使各杯茶湯濃度均等,還增加了一個公道杯相協調。

台灣沖泡法,在溫具、賞茶、置茶、聞香、沖點等程式與福建相似,斟茶時,先將茶湯倒入聞香杯中,並用品茗杯蓋在聞香杯上。茶湯在聞香杯中逗留15—30秒後,用拇指壓住品茗杯底,食指和中指挾住聞香杯底,向內倒轉,使原來品茗杯與聞香杯上下倒轉。此時,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撮住聞香杯,慢慢轉動,使茶湯傾入品茗杯中。將聞香杯送近鼻端聞香,並將聞香杯在雙手的手心間,一邊聞香,一邊來回搓動。這樣可利用手中熱量,使留在聞香杯中的香氣得到最充分的揮發。然後,觀其色,細細品飲烏龍之滋味。如此經二至三道茶後,可不再用聞香杯,而將茶湯全部倒入公道杯中,再分斟到品茗杯中。

台灣茶的產區及特色

1、松柏茶區:
海拔高度約500公尺,位於南投縣名間,是台灣早期主要烏龍茶產地之一。此區的烏龍茶以機械採收為主,量大,講究製作的過程及設備,

茶

茶葉本質較清香淡甘。

2、凍頂茶區:
海拔高度約900公尺,位於南投縣鹿谷,是台灣炭焙烏龍茶最有名氣及最大的產地。台灣最著名的比賽茶區,往往春冬兩季的比賽聖事皆會吸引各的茶農前往繳茶比賽。它有名氣於焙火,也就是人?所說的「功夫茶」或「老人茶」,茶湯較褐色,茶味有焙火的甘醇,氣味中亦帶焙火味。由於炭焙後咖啡因含量較低,較不會影響睡眠。

3、阿里山茶區:
海拔高度約1500公尺,位於嘉義縣石桌,在外銷名氣中最旺, 此區以半發酵烏龍茶為主,茶葉氣味清香脫俗,味道甘醇甜美,是目前高海拔烏龍茶最大的產區。

4、玉山茶區:
海拔高度約1800公尺以上,位於嘉義縣及南投縣交界,屬新興茶區之一,也以發酵烏龍茶為主,由於高度較高,茶葉生長期較一般長,所以耐泡性佳,一般沖泡6-7次是不成問題的。氣味濃郁氛香,茶湯金黃,味道清新可口,屬高等茶葉之一。

5、梨山茶區
海拔高度約2000公尺以上,位於台中縣及南投線山區交界,屬 台灣烏龍茶最高種植區域,量少物美,口感清新,長時間浸泡亦不會苦澀,是烏龍茶中的極品。

6、其它茶區:
其它如杉林溪瑞里瑞峰梅山廬山紅香武界……等為新興的茶區,也有很好的品質及價格。只因名氣不比以上的茶區,所以較被忽略,也由於如此這些茶會以臨近的茶區為名。

其特色會因地區及氣候而發展出它特有的獨特性。氣味氛香、味道甘醇、茶湯色澤金黃

演變

青心烏龍茶為傳統野生品種,由福建省草洋鄉引入台灣。屬晚生種,別名青心、烏龍、種籽、種茶、軟枝、好種、玉叢。葉肉稍厚,質柔軟,富彈性,香味甘醇、幽雅,呈桂花香、茉莉香,是品質優異的品種。

烏龍茶是由宋代貢茶龍團、鳳餅演變而來,創製於1725年(清雍正年間)前後。據福建《安溪縣誌》記載:“安溪人於清雍正三年首先發明烏龍茶做法,以後傳入閩北和台灣。”另據史料考證,1862年福州即設有經營烏龍茶的茶棧,1866年台灣烏龍茶開始外銷。現在烏龍茶除了內銷廣東福建等省外,主要出口日本東南亞和港澳地區。

結論

世界三大茶文化各具特色,各有其社會人文背景。台灣、福建都屬烏龍茶文化的範圍內,地理環境相比鄰,無論是緯度、氣候、地形、自然景觀都極為接近。台灣人工繁植的茶樹品種是從福建移植而來。就是人口也大多是福建人,語言、風俗、食衣住行都相同。制茶技術和方法,早期也是和福建一脈相傳。因此,加強兩省茶文化的交流有其急切的需要,取長補短,那么展望烏龍茶的發展未來是一片大好、21世紀將會是烏龍茶的世紀。

中國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