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定

王安定,原籍江蘇泰州縣人。抗戰爆發後的1937年,考入同濟大學醫學系,1942年畢業在當時舊中央醫院擔任實習醫生。

基本信息

醫生

王安定,原籍江蘇泰州縣人。抗戰爆發後的1937年,考入同濟大學醫學系,1942年畢業在當時舊中央醫院擔任實習醫生,1943年參加中國紅十字會赴雲南前線抗日手術隊救治傷病員,後在重慶中央醫院先後擔任住院醫師、住院總醫師、外科主治醫師。
1947年9月曾參加抗日名將楊虎城將軍手術。1949年12月至1950年9月在重慶西南醫院任外科主治醫師,1952年2月至10月參加重慶抗美援朝手術隊任隊長,搶救了大批戰傷員,回國後繼續在西南軍政委員會衛生部直屬醫院(今第三人民醫院)擔任外科主治醫師、外科副主任、外科主任、副院長兼外科主任。1961年2月隨重慶市衛生髮展戰略調整,市政府決定,組建重慶市外科醫院,王安定隨我市一大批著名專家調入重慶市外科醫院(今重慶市中山醫院)歷任副院長、院長兼外科主任,重慶市衛生局副局長兼重慶市外科醫院院長。
王安定同志是新中國成立後,重慶市胸心外科的開拓者之一。為重慶心胸外科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60年代初,在重慶最早建立了心胸外科,在他擔任重慶市外科醫院院長期間,與院領導班子一起團結帶領全院幹部職工艱苦奮鬥立院,又紅又專行醫,團結協作聚力,在短短數年間,成功打造外科醫院“心胸外科”品牌,其輝煌的發展成就使外科醫院在當時的重慶乃至西南都享有盛譽。作為一名外科專家,王安定同志在技術上精益求精,不斷攀登醫學高峰。王安定同志是中國共產黨在新中國成立後培養的第一批優秀知識分子代表,他行醫50餘載,救治病人數以萬計,編寫教材3部,發表醫學論文40餘篇。為了儘快地提高重慶地區心血管技術水平,他多次帶隊到上海、北京、廣東等地學習取經,回院後,領導主持了一系列體外循環及心血管試驗並成功用於臨床。他率先在重慶開展體外循環心內直視手術,完成了原四川省第一例體外循環瓣膜移植心臟手術。1950年,他還是重慶解放後第一例泌尿外科手術的完成者。其開展的新技術不斷刷新重慶及西南地區紀錄,尤其是心血管多項技術填補了重慶市醫學空白。
在開展巡回醫療期間,編寫了《農村常見腸梗阻的診斷及外科治療》教材,深受基層衛生人員和赤腳醫生的歡迎。1979年他主持建立了原四川省第一個心血管研究組,將心血管外科從臨床引入科研,極大地推進了重慶心血管外科的發展。他主持開展的生物瓣膜臨床套用科研獲得省科研一等獎。
由於王安定同志為黨為人民做出的特殊貢獻,1960年王安定同志受國務院周恩來總理的邀請光榮出席全國科教文衛勞模大會。1963年榮獲重慶市“百面紅旗先進工作者”,他還連續兩屆被選為原四川省人大代表,多次被評為省、市、區和市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烈士

王安定(1926—1979),河南省濟源縣坡頭鄉孝莊村人,幼隨母討飯,四方飄零。民國32年(1943)11月參加革命。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警衛員、戰士、工作員、區委委員。1947年隨軍渡河入嵩,先後任第六區(大章)區委委員、區委書記兼區長,中共嵩縣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縣委組織部部長、縣長、縣委副書記兼縣長。
王對黨忠誠,廉潔奉公,生活簡樸,作風民主,聯繫民眾,在乾群中享有盛譽。解放初期,長住舊縣、閻溝、西店等地剿匪反霸。白天率領民眾加固寨牆,防止土匪襲擊,夜間開展工作。50年代初,互助合作化運動興起,在大章鄉楊莊蹲點培養薛迪榮互助組,做到典型引路,全面發展。1956年春,任縣委副書記兼縣長時,組織乾群首次從南召縣引進“勝利100號”紅薯芽新品種3300萬株。1958年興修躍進渠時,親臨現場勘察,同大家一起研究,制定方案。在鑿通山城隧洞時,洞內經常塌方,他不顧個人安危,親赴洞中察看,對施工人員以極大鼓舞。1959年興建陸渾水庫,他任副指揮長。當時,9個縣民工達18萬多人。工程用料,民工食宿,他親自安排,井井有條。又經常和民工一樣扛包裝車,卸送料物。大壩合龍時,正值汛期,他與李平山指揮長在壩頭的帆布棚里上下聯繫,日夜輪班,坐鎮指揮
“文化大革命”期間,他連遭批鬥,長期“靠邊”,下放勞動。在庫區柏坡,民眾選他當生產隊長,他欣然接受,敲鐘領工。寒冬臘月,大雪紛飛,曠日不晴,為使民眾過好年,他冒雪到高山拉煤。車村公路改線,親臨指揮。栗子坪電站動工,又親自翻倉倒庫,湊集料物,解決工程急需。在工地上與民工一起挖溝排水,用錘砸石塊,左腳動脈血管被砸斷,經縣醫院診治方愈。
1975年11月,他調任洛陽地區廣播電視管理站任黨的核心小組組長。1979年返嵩,任中共嵩縣縣委副書記、縣革委副主任。他懷著對嵩縣人民的感情,著手解決十年內亂中的遺留問題。幹部、民眾找他談心匯報,請求解決問題者絡繹不絕,忙的通宵達旦,廢寢忘食。終於積勞成疾,致使心臟病發作。在醫院裡,仍然支撐著病體在床上談論工作,詢問生產。後,病情惡化,轉洛專醫院,經治療無效,於同年6月26日病逝,終年53歲。他的遺體在洛陽火化,骨灰安放在嵩縣烈士陵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