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宅街道辦事處

北宅街道辦事處

北宅街道位於嶗山區北部,華樓山東側,距區政府駐地14.85公里,東依王哥莊街道,南靠沙子口街道,西南與李滄區毗鄰,北部與城陽區夏莊街道接壤。

北宅街道辦事處北宅街道辦事處
北宅街道位於嶗山區北部,華樓山東側,距區政府駐地14.85公里,東依王哥莊街道,南靠沙子口街道,西南與李滄區毗鄰,北部與城陽區夏莊街道接壤。

歷史沿革

北宅街道辦事處北宅街道辦事處
北宅街道辦事處,清代屬即墨縣仁化鄉,1898年德國逼清廷強租膠州灣,將仁化鄉大部分村莊劃入租界,北宅街道屬之。1922年屬膠澳商埠李村區第三分駐所,1931年屬青島市鄉區嶗西區。1949年6月,屬南海專暑嶗山行政辦事處第8區,1951年劃為青島市人民政府嶗山辦事處烏衣巷區,1956年撤區並鄉,設鴻園、孫家、華陰、北宅科四個鄉。1958年撤鄉成立北宅人民公社,1984年6月撤銷人民公社成立北宅鄉,1991年1月撤銷北宅鄉設北宅鎮,1998年5月撤鎮設北宅街道辦事處。

行政區劃

溝崖社區東陳社區西陳社區鴻園社區北澗社區峪夼社區、慕武石社區、上葛場社區下葛場社區、周哥莊社區、北宅科社區五龍社區七峪社區五龍澗社區、華陽社區埠落社區、棗行社區藍家莊社區畢家社區涼泉社區東烏衣巷社區西烏衣巷社區北頭社區、書院社區、暉流社區張家社區燕石社區大嶗社區孫家社區臥龍社區我樂社區南北嶺社區、磅石社區、河東社區、觀嶗社區雙石屋社區

基本介紹

北宅街道辦事處北宅街道辦事處
北宅街道地處嶗山山脈主峰“巨峰”西麓,區內山丘環繞,叢林掩映,地勢東高西低。東西最大距離10公里,南北最大距離9.2公里,總面積81.3平方公里。其中山區面積71.9平方公里,丘陵面積6.7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白沙河、張村河、五龍河、石門河、涼泉河等。嶗山水庫兩條主要匯水河流五龍河和涼泉河均發源於嶗山巨峰,貫穿北宅30個行政村,流域面積為71平方公里,占水庫總流域面積的76%,入庫水量占總水量的80%,是青島市重要的水源保護區。

北宅街道有著得天獨厚的旅遊優勢,著名的嶗山北九水及華樓宮風景名勝區就座落在轄區內。景區秀水淙淙,林木森森,奇峰突兀,怪石嶙峋。靛缸灣、太子澗,幽邈神奇,幻景迭出;駱駝頭、劈石口,形態畢肖,啟人遐思;書院村、烏衣巷,華章綺文,風流猶存;大嶗堂、華陽屋,樹木育人,留韻千古……至於大嶗觀、華樓宮等道教勝地,更是千奇百怪,流傳著許許多多富有人情味的傳說,增添了超凡入化的人文景觀。所謂“九水明漪岩瀑潮音蔚竹鳴泉華樓疊石”,正是北宅的一個恰如其分的寫照。

全街道轄36個行政村(108個自然村),共有8200戶,人口2.76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22‰。有朝鮮族、滿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10人,全鎮姓氏有王、李、孫、陳、臧、姜、蘇、楊等234個,其中王姓最多,占全街道姓氏的14%。

主要經濟狀況1978年全街道農村經濟總收入437萬元,2000年為42000萬元;第一、二、三產業所占比重分別為7.2:81:11.8。2000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400萬元,國內生產總值完成12312萬元,稅收完成63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780元。

北宅街道辦事處北宅街道辦事處
該街道根據高新技術產業擴展區和生態民俗旅遊度假區兩大功能定位,提出了“南部工業區樹形象,中部農業區見效果,北部旅遊區上檔次”的總體發展目標,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著力培育支柱產業,促進農業產業升級,實現經濟建設和小城鎮建設相互協調,雙向帶動。北宅的產業分布,主要以分水嶺為界,嶗山水庫上游流域重點發展高效、生態觀光農業和民俗度假旅遊;張村河上游流域可開發利用土地,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加工產業,南部工業區規劃面積3平方公里,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已初具雛形,投資環境日趨最佳化。

從本街道生態旅遊休閒度假和北九水、華樓山二大景區的優勢出發,把旅遊三產擺在了街道經濟發展及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位置,大力發展了具有山區觀光旅遊特點的青島北宅櫻桃節、農家宴、民俗度假等特色項目;圍繞農業生產以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為目標,大力實施“科技興農”戰略,使農業生產在高科技、高效益和產業化方面有了較大的發展。建設有青島現代農業示範基地、青島果樹研究試驗場、大嶗600畝大櫻桃觀光園、北頭村300畝生態情趣園、五龍澗400畝蟠桃園和溝崖金魚灣農業觀光園等精品農業示範園,建立起了集高效農業、觀光農業為一體的都市型農業的產業模式;南部工業區抓住了嶗山國家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的規劃建設,加大了對外開放的力度,先後已有青島皮鞋廠、海泰機繡、新金地電子和富士達機械、銘昶模型、香港林蔚集團、海屋電子、盛林紡織公司等廠簽約並投產。上述企業與示範園項目促進了北宅街道農業、工業、交通運輸業、飲食服務業等項經濟的發展。

區位優勢

北宅街道辦事處北宅街道辦事處
北宅街道辦事處距青島火車站30公里,距青島港30公里,距青島國際機場20公里。北宅街道初步形成“南工業,中農業,北旅遊業”的一、二、三產發展格局,南部工業區毗鄰青島高科技工業園,基礎設施逐年完善,貫穿工業區的松嶺路(青島濱海公路),南接香港路和李沙路,交通便利,工業區擁300公頃土地可供投資開發。街道中部都市近郊農業發展潛力巨大,建有多處大中型飼養場。當地氣候土質適宜規模種植嶗山茶,名優水果及蔬菜。街道旅遊業較為發達,北九水自古為旅遊避暑勝地,華樓宮是嶗山著名道觀。一年一度的青島櫻桃節更是令中外遊客留連忘返。這裡環境優美,空氣清新,水源無任何污染,是青島市郊的一片淨土,最適宜建設休閒療養別墅、農業度假村及配套娛樂設施。主要指標2004年,全街道總人口28118人。其中,男13750人,女14368人。總面積8017.2公頃,耕地面積287.5公頃。國內生產總值2.837億元,比上年增長2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2901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13547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11922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0.5%、38%和31.5%。財政收入1583萬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4850元。

強鎮由來

北宅街道有著豐富的物產和寶貴的資源。年產水果6000多噸。這裡的櫻桃聞名遐爾,是青島市的“櫻桃之鄉”。該街道畜牧業以奶山羊最為著名,是青島市的奶山羊基地。北宅的赭紅色花崗岩聞名中外,遠銷日本、東南亞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優質純淨的礦泉水和拳頭菜、嶗山松蘑、嶗山參等山珍野味,更是現代人追求的極品。全街道獲得榮譽主要有:青島市市級文明單位,青島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青島市市級安全街道,青島市信訪三無單位,青島市計畫生育宣傳教育先進單位,青島市科技科協先進單位,青島市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等等。

大事記

北宅街道辦事處北宅街道辦事處
元大德四年(1300年),在華樓山鐫刻丘處機、王重陽等人的詩文多處。
元泰定二年(1325年),建華樓山聚仙台,丘處機三傳弟子劉志堅主持。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尚書王思誠游華樓山。
明天順二年(1458年),在北九水建太和觀。
1912年9月28日,孫中山游嶗山並登巨峰頂。
1914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軍從仰口登入,經劈石口抵李村。
1929年4月,中共山東省委書記劉謙初來青視察,由市委書記王景瑞陪同,到藍家莊西山及華樓宮考察遊歷。
1932年8月,南京國民黨政府交通部長葉恭綽在嶗山題“潮音瀑”鐫於內九水靛缸灣之側。
是年,大嶗--王哥莊公路建成。
1933年,沈鴻烈在靛缸灣題字“觀澄”。
1934年7月5日,五里崗--大嶗交通線開通。
1935年4月25日,大嶗--北九水公路破土興建。
1937年8月,抗日戰爭爆發,山東大學民族解放先鋒隊在藍家莊、畢家村、北宅等地發展“民先”隊員,宣傳“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組織民眾參加抗日救國活動。
1937年10月,中共青島特支委組織委員陳振麓來嶗山畢家村一帶開展工作。
1937年11月,中共畢家村支部建立,陳振麓任書記。
1943年春,日本侵略軍為強化對嶗山人民的統治,在大嶗、鴻園築碉堡,設據點。
1946年1月,中共青島市委建立烏衣巷區公所,月余後撤銷。
1947年春,中共嶗山工委批准新建大嶗區。
1947年4月,中共藍家莊支部成立,藍孝感任書記。
1949年5月31日,北宅解放。
1949年8月,烏衣巷區成立。
1951年2月10日,土地改革工作全面展開。
北宅街道辦事處北宅街道辦事處
1953年11月,郊區實行糧食計畫供應。郊區機關工作人員、工人、教師和完全不種糧食作物的果農、菜農等分等控制,定量供應,憑證購糧。
1955年,嶗山郊區人民政府動員組織北宅、沙子口、王哥莊3個區農民200戶1000餘人,遷居黑龍江省拜泉縣,因氣候習俗不適應,兩年之後,90%返回原籍。
1958年5月21日,嶗山水庫工程開工。華陰、香里等12個自然村961戶搬遷,另立新村。
9月15日~10月1日,全區32個鄉(鎮)先後建起紅旗、金星、愛國、衛星、東風、先鋒、火箭、幸福8處人民公社。是年改名李村、夏莊、仙家寨、惜福鎮、沙子口、北宅、王哥莊和中韓人民公社。
10月,在“組織軍事化,行動戰鬥化,生活集體化”的口號下,大搞食堂化,以生產隊為單位辦集體食堂,各家到食堂領餐。至1960年春停辦。
1960年9月,農村出現大量浮腫病人。青島市和嶗山郊區政府組成38個醫療隊,深入農村普查防治。計查出浮腫、乾瘦、小兒營養不良等病人24.4萬餘名,治療13.8萬名。
1961年9月7日,暴雨成災,8小時內全區平均降雨260毫米,暴雨中心北九水降雨408毫米,嶗山水庫泄洪量370立方米/秒。決堤39處,塌山260處,淹地1600公頃,倒房549間,毀水庫4座、塘壩21座,死18人,傷19人。
1965年2月16日,縣人委決定對19座有僧道人員的寺廟改造使用。華樓宮、蔚竹庵撥歸嶗山林場使用;大嶗觀歸大嶗國小使用;百福庵歸惜福鎮農業中學使用;法海寺歸源頭國小使用;太和觀歸九水農業中學使用。僧道人員集中安排在華嚴寺、關帝廟。
1973年12月13日,嶗山發電廠併網發電(在北宅山區)。
1982年,嶗山優良畜種嶗山豬、嶗山奶山羊收入《全國優良家畜家禽品種志》。
1984年4月,撤北宅鄉設北宅鎮,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
1985年8月18~22日,連降暴雨,北九水降雨508.3毫米。
9月15日,北宅鄉五龍澗村生產的遼伏系早熟豐產甜蘋果“五龍紅”,經省鑑定並正式命名。
1992年4月2日,鎮政府下發關於搞好封山育林的決定,禁止在全封區域內砍伐、拾荒、放牧、野炊。
5月11日,成立嶗山區石材公司,負責對全鎮沙石礦產資源的保護和綜合開發的管理規劃。
5月20日,鎮黨委、政府制訂養老保險工作實施意見。
12月18日,召開中共北宅鎮第九次黨員代表大會,選舉曲同強同志為鎮黨委書記,王澤厚、袁本常、孫道和同志為副書記。
1993年1月9日,北宅鎮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選舉王澤厚為北宅鎮鎮長,尹京君、鞏玉民、劉淑芳為副鎮長。
11月18日,區委、區政府為加快北宅鎮經濟發展,召開現場辦公會,區委書記寧經謀同志作重要指示。
1994年1月19日,北宅鎮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召開,審議通過了1993年經濟文化公共事業執行情況及1994年計畫報告。
1995年1月6日,召開1994年年終民主生活會,區委書記劉世光等領導同志參加。
1996年1月8日,召開北宅鎮第十屆黨員代表大會,選舉吳明宣同志為黨委書記,劉明佳、於化喜、孫道和同志為副書記。在這次大會上確定了以“團結拼搏、不甘落後、艱苦創業、負重奮進、加快發展”的北宅精神。
1月10~11日,北宅鎮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選舉劉明佳為鎮長,呂光銳、畢兆存、韓奮德、楊聚鈞為副鎮長。1997年1月6日,嶗山水庫上游綜合治理工作全面啟動。
1998年3月,青島市十佳旅遊景區揭曉,嶗山北九水風景區榜上有名。
2001年1月28日,嶗山區區委書記、區長王雁、副書記李天明等區領導一行到北宅街道涼泉村進行春節慰問。

經濟發展

北宅街道辦事處北宅街道辦事處
第一產業建國初期,全街道糧食平均畝產125公斤,總產量120萬公斤。1978年糧食平均畝產250公斤,總產量461萬公斤。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街道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同時,提倡科學種田,大幅度地提高了糧食作物的產量。2000年,全街道糧食畝產達440公斤,總產量達101.2萬公斤。1978年全街道農業總收入為119萬元。黨的改革開放政策,使北宅經濟飛速發展,經濟收入有了較大提高。2000年種植業總產值為3940萬元,林果業總產值為122萬元,畜牧業總產值1156萬元,漁業總產值13萬元。全街道共有耕地面積319公頃,農作物播種面積389公頃,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53公頃,經濟作物播種面積236公頃,糧食作物經濟收入114萬元,經濟作物經濟收入307萬元,糧、經作物產值比為1∶3。

第二產業新中國建立前,北宅僅有少數個體紅爐、白鐵等零星私營手工業。新中國建立初期,仍以這些零星私營手工業為主。1958年開始發展社隊工業,先後建起農機修配廠(後改為瑪鋼廠)、炸藥廠、奶山羊乳製品廠、磚廠。1980年後,增建圖釘廠、橡膠廠、煤氣鋼瓶檢修廠、拔絲廠、大理石廠、汽水廠、磁電機廠、嶗山第一汽車修理廠等。1978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有105人,實現產值387萬元。1984年,經濟體制改革,社隊企業改為鄉鎮企業,形成街道、村和戶等多種形式辦企業,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2000年,根據確立的南部工業區要樹形象的發展思路,重點抓了南部工業區的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提高了招商引資的硬體環境。投資150萬元對南部工業區的電力進行了配套,投資400餘萬元對工業區內的上水進行配套,完善了街道的招商引資激勵政策,利用櫻桃會推介會等形式重點引進國內資金和民營企業資金。北宅工業園作為青島高新區的拓展區,交通便利,配套齊全,目前已有香港林蔚集團、美國銘昶模塑有限公司等20幾家企業在這裡落戶。2000年,全街道從事第二產業人員6133人,實現產值3548萬元,實現利稅160萬元。

第三產業新中國建立前,全街道只有各村賣食品的12個小商販。新中國建立初,政府發動民眾入股辦起聯村供銷合作社,集體商業日益壯大。1956年,經過對私營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私營商業大多數納入合作化軌道。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個體私營商業、飲食業、服務業日趨繁榮。至2000年底,全街道個體工商戶達到362戶,其中私營企業53家,個體企業309家,全街道設集貿市場3個,液化氣站3個,加油站3處,純淨水廠13處,個體飯店20多處,農家宴近200處,全街道第三產業從業人員3093人,年創產值6143萬元。

特色產業

北宅街道辦事處櫻桃節
街道黨委、辦事處著眼於樹立“青島生態觀光旅遊度假區”的新形象,不斷調整第一產業方向,壯大第二產業規模,提升第三產業層次,提出了“南部工業區樹形象,中部農業區見效果,北部旅遊區上檔次”的總體發展規劃。從生態旅遊休閒度假和北九水、華樓山二大景區的優勢出發,加快了旅遊業的發展步伐。作為青島市十大節會之一的青島北宅櫻桃節,自1996年來已成功舉辦了五屆,成為北宅街道生態旅遊的龍頭,從最初的民辦公助,發展到今天由青島早報社、嶗山區政府主辦。北宅街道現有櫻桃12萬株,其中盛果樹8萬株,種植面積達到133公頃,櫻桃總產量達到320噸。5年來,櫻桃節的規模由小到大,影響力由弱到強,參加的國內外遊客呈逐年遞增態勢,知名度不斷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000年第五屆青島北宅櫻桃節規模宏大,內容豐富,場面活躍,參與性強,出現了未曾有過的繁榮,共接待遊客10萬人,比上年增加25%,總收入達到312萬元。櫻桃節的成功舉辦帶動了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全街道註冊的52家飯店營業額達到176萬元,42戶掛牌的山裡人家農家宴營業額達到43萬元,北宅農家宴已註冊商標,成為青島市飲食服務業中一道亮麗的品牌。以櫻桃節為龍頭,眾多精品農業園作為一個整體,統一策劃,統一宣傳,實施品牌戰略,提高了北宅生態農業、旅遊農業的知名度,使北宅的生態農業旅遊以櫻桃節為起點,一直延續至深秋,帶動和促進了第三產業蓬勃發展的良好局面。2000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實現6600萬元,比1999年增長27%。

大嶗櫻桃園建立於1995年,2000年引進義大利、烏克蘭、美國、加拿大、日本等6個國家的大櫻桃17個品種23000株,這些新品種全部進入盛果期後,將使櫻桃的成熟期從現在的半個月延長至一個半月。嫁接改造大櫻桃3000棵,有2公頃苗圃。修建了2公里環山公路,2500米區間路,基礎配套設施日臻完善。初步樹立起進出順暢、設施完善、環境優美、三季有果、吸引力強的具有較大輻射力的生態旅遊觀光農業園的形象。今年櫻桃節期間首次對外開放,就接待遊客近10萬人。最終將建成集產品效益資源為一體的旅遊觀光果園,為北宅櫻桃節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

北宅街道辦事處石榴
北頭生態情趣園總體規劃33公頃,計畫分三期工程進行。通過一、二期工程,基礎設施的面貌得到了改善,水、電、路等配套設施已具備。硬化路面1000米,修建環園小路500米,建成300立方米的高位水池1個,栽植各種果樹3萬株。部分石榴大棗、桃等果樹開始結果。利用自然山石鐫刻書法名家的“趣”字100個,將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了風格獨特的百趣山。投資5萬元建成了觀賞涼亭2個,同時建立了占地0.8公頃的農田增值示範基地。該園還開展了“好大一棵樹”認養活動,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情趣園的建設。擴大了情趣園的影響,提高了情趣園的知名度。在今年櫻桃節期間,該園接待遊客近兩萬人。

溝崖金魚灣觀光園園內建新品種茶園0.4公頃,嶗山當地品種資源園1.33公頃。北頭石榴園種植石榴1萬棵,面積10公頃。全街道新增果園500畝,果園總面積達933公頃,引進新品種金太陽杏、凱特杏、青煙一號桃、櫻桃20餘個品種,為北宅旅遊觀光增添新景點。

社會進步

北宅街道辦事處北宅街道辦事處
1930年前,域內只有少數幾處私熟學堂。由於當時的市長沈鴻烈重視教育,從1931年至1936年先後建國立國小9處,學校規模大小不一,年在校生均達700人左右,教職工30餘人,抗戰中有2處國小被毀,只有7處國小一直開辦到解放。解放後,黨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教育,立即恢復、興建了被毀的二處國小。1964年,全街道共有9處國小,在校生達1000餘人,教師200人。另有1處農業中學和1處林業中學,皆為街道政府辦的民辦中學,共有學生200餘人,民辦教師14人。1978年,街道政府對學校進行了調整,全街道有國小14處,在校生3000餘人,教師206人,中學3處,在校生2000人,教師96人,其中1處中學為嶗山區辦中學。1990年至1995年,逐步調整設學點,特別是1996年後,加大撤點並校力度,將原來的學校調整為:6處國小,在校生2000人,教師136人;2處國中,在校生1300人,教師114人。幾年來,為國家輸送中專學生480人,有345人通過高中階段學習升入各類大學,其中本科生115人。

人民生活新中國建立前,全街道廣大民眾過著半飢半飽的生活,人均耕地不足半畝,經濟收入不過10元左右。新中國建立後,隨著經濟的恢復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到1982年人均純收入215元,人均糧食399公斤。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改革開放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2000年,全街道人均純收入3800元,有電話5000餘部,電視機9000餘台。80年代普及腳踏車,90年代機車、機動三輪車以及各種汽車逐步成為代步工具,現在全街道共有機動車輛700餘輛。

集體福利新中國建立前,境內醫療條件較差,只有幾名農村中醫。50年代全街道成立一衛生院,並設2個衛生醫療點。60年代未,各村成立衛生室,配赤腳醫生,實行合作醫療制度。1995年,街道醫院重建達標院舍,增添了現代化醫療設備,使農村看病不出街道。為了使五保戶老人老有所養,安度晚年,於1986年建敬老院1處,1997年又投資150餘萬元,將敬老院遷址改建,占地4663平方米,建築面積960平方米,敬老院現有院民31人,工作人員7人,政府每年投資供養經費人均5000餘元。同時關心村民中的殘疾及家庭生活困難者,通過各類民營企業給他們安排適當工作,並給予優惠政策。對在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線以下的299戶595人發放了救濟金。

鄉鎮建設

北宅街道辦事處北宅街道辦事處
新中國建立前,人均住房3~5平方米。新中國建立後,人民生活有較大提高,住房環境有了較大改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過去的舊房開始翻新,擴大住房面積,不少村民住上了將軍樓。為了保障農民的生活,街道辦事處加大了基本建設投資,近5年來,每年投資400萬元進行大型綜合治理。如:對白沙河上游、溝崖河岸、五龍河兩岸堤壩進行了修建和加固,修水庫5座、攔水壩2處,總工程量496800立方米。投資近400萬元修建了自來水廠,自來水管道通至各村,主管道總長達10餘公里,使村村吃上了自來水。為解決村民看病問題,建起街道醫院。2000年,完成了部分公路路段的施工、鋪設工程,完成了剩餘村莊的進村路路面硬化工程。完成了南部工業區5.5公里供電線路。投資4250萬元完成了廠房建設及設備引進。投資450萬元建起了24270平方米的居民樓。有線電視網路覆蓋全街道31個村,達86%。2000年固定資產投資達10400萬元,極大地改變了居民的生活環境和生產生活條件。

組織建設

北宅街道辦事處北宅街道辦事處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1925年,李西山(原名李修爽)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11月中共畢家村支部成立。北宅街道是青島黨組織活動較早的地區之一,北宅的人民有著光輝的戰鬥歷程,從抗日戰爭初期有黨的活動以來,黨組織領導民眾進行了長期的革命鬥爭。1937年獲釋回家的共產黨員王煥章、李西山、王景瑞通過埠落國小任教的王武修與山東大學的黨組織取得了聯繫,成立了“民先”組織,宣傳黨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開展了救國鬥爭。是年10月,中共青島特支派組織委員陳振麓到嶗山郊區開展工作,11日成立了畢家村黨支部,中共青島特支撤銷成立了中共青島市委,市委機關設在畢家村西南的埠落國小。11月,中共青島市委在畢家村周圍的帽子澗(今華陽村)、五龍澗、北宅、周戈莊、烏衣巷、大嶗觀、楊家村等村組成了100多人的“民先”抗日隊伍,稱嶗山抗日游擊隊第四中隊,以畢家村為中心,開展對敵鬥爭。1938年1月,中共青島市委帶領嶗山抗日游擊隊轉移到諸城,畢家村黨組織被迫中斷活動。1939年11月,為重建青島黨的地下組織,恢復黨在青島的活動,中共膠東區委派八路軍五支隊後勤部兵工廠廠長兼指導員曲華到青島開展黨的工作,在北宅藍家莊村發展藍義山、藍義藻、藍連芳為中共黨員,並建立了藍家莊黨小組,1947年4月建立起藍家莊黨支部。1949年底建黨支部2個。1988年底中共黨員總數達到1082人。2000年底全鎮黨員發展到1332人,建黨支部56個,黨總支部2個。該街道連續多年被評為青島市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

基層政權建設1937年11月,嶗山抗日游擊隊第四中隊建立,隊部設在畢家村西南埠落國小。1958年8月,成立北宅人民公社行。1969年2月改稱北宅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1971年4月恢復北宅公社委員會,1981年建立北宅公社管理委員會。1984年為北宅鄉人民政府,1991年改為北宅鎮人民政府,1998年稱北宅街道辦事處至今。

相關詞條

參考連結

http://www.dfz.cn/town/qingdao/200707/article_43.html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