埠落

埠落

明嘉靖年間,社區高氏祖名龍從小雲南(山西大同)遷海陽輝社區居住,為躲避戰亂,後又遷膠州三里河,明萬曆年間遷此定居。據說,當時有鳳凰飛至這裡,沒有落下,故此地得名“不落村”,後借諧音演化為現名埠落村。

基本信息

埠落埠落
埠落社區

政區人口

位於北宅街道辦事處駐地西北1.7公里處,座落在風景秀麗的五龍河畔,依山傍水,群山環抱,北鄰畢家社區,南靠五龍社區,西隔河與華陽社區、蘭家莊相望。2004年該社區有119戶,336人,高姓居多,約占90%以上,其餘為閆、王、於、楊等姓氏。
經濟狀況社區有可耕地210餘畝,山嵐470餘畝。社區居民有種植果樹的傳統,有桃、杏、梨、蘋果、櫻桃、李子、山楂等品種;近年,在上級的扶持下,社區里又種植了120畝棗樹。1983年社區里成立了家用電器廠(後改為船舶配件廠),1985年建了青島日用化工分廠,同時還成立了由70多人組成的鉚焊隊。社區居民們有的進工廠,有的經商,有的搞建築,還有的種植果園,集體經濟和社區居民收入都得到了很大提高,2004年全社區經濟總收入1260萬元,人均收入4851元。
社區特色埠落社區東山上有一石頭,形似老虎臥在那裡,取名“臥虎石”。離該石約500米,南北各有一塊形態像人的石頭,叫做石人,傳說這兩個石人在看管著老虎,不讓它跑下山去傷害人畜。社區東半山腰地下五、六米的深處有青石材,這種石材色澤、質地好,在嶗山地區較為罕見,故取名“埠落青石”。
埠落國小,建於1910年,使用社區高氏家廟和閒置民房做校舍,是青島附近農中唯一的洋學堂(所謂洋學堂,是相對私塾而言)。這些教書先生們在當時敢於沖舊規,向學生講授國文、算術、地理、歷史、自然、唱歌、體育、繪畫,甚至德文和日文。嶗山地下黨和八路軍的領導幹部王景端、王景郎、李修石都曾在這所學校就讀過, 1936年秋,該校遷到了位於埠落社區後、畢家社區西南的山腳下,1937年“七七事變”後,學校停辦。此時,中共地下黨員王景瑞、李修爽、王煥章回到闊別多年母校與從山東大學來的陳振麓成立了青島市農村中最早的黨支部——中共畢家社區黨支部,1937年冬到1938年初,畢家社區成為中共青島市委的駐地,市委機關就秘密設在埠落國小。
社會事業埠落社區經濟的發展,改善了社區居民的生活質量。如今,該社區一棟棟漂亮別致的二層小樓在社區西整齊地排列著。社區先後投資近40萬元,整修硬化了社區里兩條主要街道,並進行了綠化、亮化。為社區居民接通了自來水,辦理了養老保險和合作醫療保險,給老幹部、軍屬、退役軍人、困難戶生活補貼。每逢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組織60歲以上的老人外出旅遊。還為海爾國小投資購買電教設備,改善辦學條件,受到人們的稱讚。社區還積極開展了爭創“五好家庭”、“十星級家庭”及“做文明市民”等活動,並投資3萬餘元建了圖書室,購置了各類圖書,訂了多種報刊雜誌,豐富了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該社區曾榮獲“山東省村莊規劃先進單位”、“青島市文明村莊”稱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