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嶺

南北嶺

南北嶺坐落在北宅街道辦事處駐地東北部約6公里處,北依臥佛山、劈石口,與東面的孫家社區,西面的大嶗社區成“品”字形遙相呼應。新修的南王公路順山勢盤鏇而上,從社區東經劈石口達王哥莊。該社區由董家庵子、滴水崖、後汪澗三個自然社區組成,2004年有居民105戶,356人,以董姓為主,占全社區人口的70%,其他的有孫、紀、王、劉等姓氏。

基本信息

南北嶺南北嶺
北嶺社區

村莊由來

永樂年間,董氏從雲南(山西大同以南)遷至山東即墨縣石橋社區,其支裔分別散居即墨牛齊埠閻家嶺樓山後等地。18世紀中後期,第九世董守文帶領家人來到大嶗社區,住在社區南的一天然石洞中,這裡被後人稱為董家石屋。搬到現今的董家庵子和大嶗社區。1887年,北美長老會派遣牧師郭憲德在當地傳教,見社區東有一南北走向的山嶺,建議把董家庵子改稱南北嶺,該社區名沿稱至今。孫氏來自孫家社區,王氏來自大嶗社區,紀氏來自城陽大北曲社區,劉氏來自王哥莊後灘社區。

社區特色

社區北山,當地人稱為“臥佛山”。整個山體從遠處遙望,可以看到一尊大佛正在山巔仰臥參禪。佛頭在西,佛足伸向東方,臉部輪廓清晰,四肢分明。臥佛山以東的一處山頂上,有一巨石,狀如觀音,面朝西北方向,此景謂之“觀音拜讀”。在臥佛山的北端,高聳一座50多米高的天然石崮,稱為鱉石頂。上面巨石遮蓋,下有一天然石洞,可容人進出,內蓄清水,常年不乾,整個石崮如同向西爬行的巨鰲。沿盤山公路而上,可見一高10米有餘的巨石,天然裂為兩片,謂“劈石天開”。裂縫中可走行人,蔚為奇觀,劈石口因此得名。即墨縣丞周潘經此曾賦詩一首,“蓮花片片削空青,華岳分峰仗巨靈。更向嶗山揮巨斧,洞天有路不常扃”。劈石口為北宅街道與王哥莊街道的分界線,是嶗山的著名景點。
南北嶺基督教堂
社區人物在南北嶺社區的歷史上,曾有過三個有名的人物,他們是郭憲德、孫伯馥、董福桂。
郭憲德(Rev.Corbett hunter),美國北長老會傳教士,波蘭籍美裔。19世紀30年代,奉命到中國山東蓬萊、煙臺等地傳教,1862年後來到即墨。一次,在即墨華陰集上布道,宣傳基督教義,受到無理毆打。董家庵子思江、思海兄弟二人援手救出郭牧師,並帶回社區療傷。郭牧師傷好以後,發展董家庵子的人信教。1873年,信徒自籌自建了9間平房作為教堂,平時就作為教會國小的校舍。郭憲德後來回國。南北嶺基督教會在建國後,發起了“三自”愛國運動。1998年,在區統戰部門的支持下,在社區南路邊建立新教堂。
孫伯馥,抗戰時期在李先良的軍隊搞情報工作。1949年大陸解放後進入台灣,在軍統局任要職,時常出入總統府。1981年秘密輾轉回到大陸,受到國家有關部門領導同志的熱烈歡迎,並為海峽兩岸的友好往來做了許多工作,後在家鄉去世。
董福桂,從小隨父行醫(西醫),抗戰時期在青島保全大隊擔任軍醫,並從事抗日工作,解放後繼續行醫。1957年,與其他人在東烏衣巷、大嶗社區成立聯合診所。1958年,人民公社北宅五龍衛生院成立,他任畢家社區孫家社區衛生所所長。董醫生醫術高明,行醫範圍涉及王哥莊、北宅、南九水等社區莊,醫德更是皆有口碑,他為北宅醫療條件的改善做出了貢獻。他於1988年去世,享年86歲。
經濟狀況社區1955年加入生產互助組,後與大嶗、孫家、臥龍、我樂、磅石5個社區成立孫家合作社,後又加入人民公社,成立南北嶺生產大隊。當時社區里以種植果樹為主。改革開放後,社區相繼成立鉚焊隊、管道安裝隊等專業隊伍,社區裡的年輕人開始走出大山,去開闢新的發展空間。社區有耕地面積120餘畝,山嵐2700畝。1994年嶗山區劃後,他們因地制宜,集體和社區居民集資,建立了占地40畝的棗樹園,創建了櫻桃園、花卉苗圃基地等。北宅櫻桃節前後,櫻桃花、杏花、桃花、棗樹花相繼開放,漫山遍野匯成一片段預告的海洋,社區居民興辦了別具風味的農家宴,吸引了大量遊客,也增加了社區居民收入。2004年,全社區經濟總收入1000萬元,人均收入4522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