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仲荻

劉仲荻

劉仲荻(1906-1960) 字崇逖,江西龍南人,中央軍校第一分校(南寧分校)中將主任,國民革命軍台灣南部防守司令部中將副司令。

基本信息

贛軍出身

1906年1月22日(光緒31年臘月28日)生於江西省龍南縣黃沙鄉下灶村,其父劉名經、生母廖氏(龍南縣新都人)、細媽廖氏(贛州人)。兄妹5人,大哥劉菁如,民國時曾任於都、全南、尋烏等縣縣長,在1939年創辦了尋烏中學併兼任校長。劉仲荻排行老三,自幼從師學武,其少年時即穎悟過人,勤奮好學,8歲入讀龍南私立江東國小、13歲入讀龍南嶺北中學、16歲考入贛南道屬甲等農業學校(現贛州農業學校),在校期間,當選為該校學生會會長。

1924年,正逢軍閥混戰,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建國軍準備北伐,建國軍粵贛軍司令李明揚在贛州徵募新兵,劉仲荻在農業學校老師張杏魯的影響下,毅然投筆從戎,投到李明揚部任排長。因為贛州當時地方小,兵源少,為了迅速擴大部隊,李明揚委託劉仲荻回三南(龍南、全南、定南)招兵,劉仲荻回到龍南招募新兵的訊息悄悄傳出後,三南青年紛紛回響報名,短短几天就招募到幾百名新兵,由於當時缺少革命經費,劉仲荻便把家裡值錢的家產及借了本族公堂上借了800斤谷變賣後,花錢雇了轎子,到龍南汶龍請來了懂軍事兵術的曾育文操練新兵,並叫龍南里仁栗園圍的大姐夫李鐵貞,委託鐵匠李美龍造槍,為了避免走漏風聲,劉仲荻令新兵把槍枝纏上布條,偽裝成鋤頭,把部隊開到廣州集訓。到軍營後,劉仲荻開始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因其倍加努力、孜孜不倦,很快就掌握了過硬的軍事技能,為以後征戰疆場奠定了初步基礎,並對劉仲荻以後的戎馬生涯產生了重要的影響。1924年10月,大元帥孫中山將建國軍粵贛軍改編為建國軍第1軍。
1925年8月,建國軍第1軍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3軍。10月中旬,開始二次東征,劉仲荻軍事生涯上的第一仗就是進攻廣東惠州,惠州是東江邊的一個重鎮,陳烔明派了一個團的兵力在城牆內死守,阻止了東征軍前進的步伐,10月13日凌晨,東征軍發動總攻,嘹亮的衝鋒號一響,劉仲荻率領全排官兵組成敢死隊,用竹梯爬上城牆,打開城門,全部官兵衝進城內,初出茅廬的劉仲荻,就這樣取得了第一仗的勝利。22日,東征軍攻克海豐、河源,28日占領五華,31日攻克興寧,11月4日收復潮汕,一路凱歌,東江、韓江流域完全收復。劉仲荻因作戰有功,升任國民革命軍第3軍(軍長朱培德)9師26團7連連長。此後,劉仲荻的軍事才能逐漸嶄露頭角。
1926年9月,國民革命軍開始北伐,國民革命軍東路軍先遣軍從廣東韶關出發,先後攻取湖南郴州、克江西大余、贛州、血戰新余、一路順贛江而下。(舊曆八月十五中秋節)第6軍程潛部攻打南昌,攻入南昌3天又被打出來。1926年11月,第3軍為總攻南昌的主力,牛行車站位於贛江北岸,是當時南得路的終點火車站,進入南昌的重要門戶。軍閥孫傳芳派出重兵把守,由於守軍槍械精良,彈藥充足,並挖了縱橫交錯的戰壕,構築了不少明碉暗堡,配置了許多輕重機槍。這是一場啃骨頭的惡戰。7連的任務是擔任主攻,敵人槍彈像雨點般飛來,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價,在如此艱苦困難的條件下,劉仲荻率領全連官兵奮勇衝殺,一舉攻下了牛行車站,為北伐軍打開了攻下南昌城的通路。為北伐軍占領南昌城,立了頭功。此役,劉仲荻腿部中槍傷,還在槍林彈雨下將受重傷的上司李明揚(東路軍先遣軍司令、國民革命軍第3軍參謀長、26團團長、)搶救出。傷愈後,劉仲荻因作戰有功升為少校營長。

劉仲荻 劉仲荻

1927年春,任國民革命軍東路軍先遣軍參謀,東路軍先遣軍沿長江東下,克安慶、占芫湖、取採石、攻克南京、蘇浙各役,戰功赫赫。5月,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31軍,調入軍部特務營任營長。9月該軍縮編為第1師,升任中校團副。

教官生涯

劉仲荻 劉仲荻

經過奮鬥,他終於爭取到官費保送日本留學的名額。不過他進的不是士官學校,而是位於千葉的步兵學校。學習期間的劉仲荻驚人的獲知了九一八事變的爆發,於是他和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學們宣布退學,作為對日本政府的抗議。而回國後的劉仲荻在錢大鈞的賞識下開始坐起了長達18年的辦公室生涯。 
如果按照國軍規定的資歷去當軍長或者師長的話,劉仲荻這位常坐辦公桌的將軍就沒有絲毫機會了。但是劉仲荻有他的過人之處,他在去義大利熱那亞軍事學院進修之後,開始提倡山地戰術在對日作戰中的重要性。這個見解獲得了胡宗南的支持,並且被調到胡的七分校專研山地戰術。對於中華民國的軍隊來說,劉仲荻可被認為是山地兵之父,在他的努力建設下,中國的第一個山地兵師誕生了,政府給的番號是陸軍第42師。但是這個師成立的時候,抗戰已經接近尾聲,此後在政府的裁軍政策下,這個成立了僅一年的部隊就被裁撤了。劉仲荻對於政府的短見,實在是痛心疾首。劉仲荻在抗戰時期不僅長期研究山地戰術,而且還在胡宗南的賞識下先後當過黃埔軍校7分校的教育處長和1分校的主任。劉仲荻的學生遍布全國各機關和軍隊,可說是桃李滿天下。或許是在這種機緣之下,為他出任第23軍軍長作了鋪墊。

23軍軍長

1949年4月,劉仲荻被任命為第23軍中將軍長。按說以他的資歷,是不可能當上軍長的。可誰叫23軍前任軍長李志鵬不爭氣呢。這李將軍打仗是個能手,可要他去徵兵,可能就很棘手了。這不,自打23軍在1948年11月成立開始,李志鵬用了半年時候都沒能補完23軍實有人數的一半,於是他被調走了。而當時正擔任贛南師管區司令的劉仲荻手下,可是有著大把的補充兵可用。於是在江西打不開局面的23軍在贛南師管區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徵兵目標,這劉仲荻也就這樣坐上了軍長的位子。 
讓劉仲荻頭疼的是,23軍當初不僅兵員奇缺,就連裝備也不足,單就步槍來說就少的可憐,更別提其他裝備了。這時候劉仲荻的頂頭上司——第4兵團司令官沈發藻就說,保全司令部的倉庫里有一批庫存步槍,我已經和保司說好了,這批槍交給你的23軍來用。於是劉仲荻興沖沖的帶著人去倉庫取槍。但是管倉庫的保全副司令胡素卻說我沒有接到開倉交槍的命令,這槍你們23軍不能拿。這可把劉仲荻給鬱悶死了,他意識到可能4兵團和江西保司之間在打馬虎眼。可23軍的槍是必須得要的,乾脆,直接搶吧。
23軍可謂雷厲風行,等胡素回過神來了,倉庫里的槍早就被劉仲荻帶走了,而且不僅拿走了步槍,就連機槍、手榴彈、子彈等等等等,也都給順手拿了。胡素立即調來兩個保全團直衝23軍兵營,把正在操場上發槍的1000多23軍士兵包圍。劉仲荻也不是吃素的,你胡素調來兩個團是吧,我把全軍都給調來,不僅把兩個保全團給包圍了,順帶把胡素的司令部也包圍了。於是在經過四個小時的“激烈戰鬥”之後,由4兵團司令部出面,迫使江西保司承認了交槍的命令。畢竟這正規軍再怎么不濟,比保全團還是要強出百倍啊。 
劉仲荻和大部分面對潰敗的將軍有點不同,那就是別人都想著怎么給自己找個好的出路,而他卻想著要指揮這支已經具備一定規模的部隊打一個漂亮仗。劉仲荻找到了一個好機會,當他帶著部隊撤到廣東時,發現有一個叫扶龍寨的地方很適合打伏擊,劉仲荻準備露一手。1949年10月17日下午三點,劉仲荻所布置的213師的伏兵果然等到了解放軍的追擊部隊。由於解放軍仗打的實在太順手了,這就在追擊時放鬆了警惕。於是等這支解放軍部隊進入伏擊圈後,劉仲荻命令開火,給了解放軍一個措手不及。根據台灣國防部編寫的《戡亂戰史》記載,此戰打死解放軍400餘人,俘虜202人,繳獲機槍11挺,步槍181支,其他軍品無算。在這裡筆者要說明一下,在四野戰史或是四野編寫的廣東戰役戰鬥詳報中,都沒有這方面的記載。以上戰鬥描述的時間地點人物戰果等等,皆出自台灣史料。對於這此戰鬥真假與否,還需讀者自行辨別,至少台灣軍方是承認這次戰鬥的。   
寫到這裡筆者不僅在想,就在國軍大潰敗的時候,還能有這么一位叫劉仲荻的人物願意為黨國出力,並且還給國軍爭回點臉面,實屬不易。如果當年有100個劉仲荻這樣的人物,說不定國民黨也不會敗的那么徹底了。不管怎么說,劉仲荻的這次小勝,和金門是沒法比的。因為解放軍在先頭部隊失利之後,還有後續部隊源源不斷的追來。劉仲荻的23軍根本沒有招架之力,最終還是帶著殘部登上了撤往台灣的“旅途”。 
或許是因為有了“扶龍寨大捷”,厄,至少台灣是這么宣傳的。劉仲荻這位沒有靠山,而且不是黃埔出來的將軍沒有被編餘,他的23軍也沒有被裁編,不僅如此,國防部還把黃埔系的70軍編給了23軍,以充實該軍實力。劉仲荻在國軍部隊中,總算是揚眉吐氣了。此後劉仲荻於1954年7月,在台灣南部防守區中將副司令官的崗位退出了現役,1960年12月20日在台北因病去世。

民國人物(六)

中華民國是從清朝滅亡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期間的國家名稱和年號。簡稱民國。位於亞洲東部、東臨太平洋,成立於1912年的民主共和國,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勝國及聯合國五個主要創始會員國之一。

國民人物(二)

中華民國是從清朝滅亡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期間的國家名稱和年號。簡稱民國。位於亞洲東部、東臨太平洋,成立於1912年的民主共和國,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勝國及聯合國五個主要創始會員國之一。

民國人物(二)

中華民國是從清朝滅亡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期間的國家名稱和年號。簡稱民國。位於亞洲東部、東臨太平洋,成立於1912年的民主共和國,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勝國及聯合國五個主要創始會員國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