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素民

彭素民(1885-1924.8.3),字自珍,化名彭儉,江西省樟樹市店下鄉韶塘村人。自幼聰慧好學,14歲即中生員(秀才),稍後就讀於江西省立經訓書院,1904年19歲時考入南京兩江師範,率先剪辮參加黃興的華興會,開始了他的革命生涯。在此後的20年的革命生涯中,一直追隨孫中山,反清倒袁,征討軍閥,改組國民黨,推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成為中國國民黨的著名左派、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彭素民

1885年7月8日出生,江西清江店下鄉韶塘人。原名自珍。14歲即中生員(秀才),稍後就讀於江西省立經訓書院,19歲考入兩江師範學堂。1905年東渡日本,成為同盟會的第一批會員。1907年8月,他又與焦達峰、張百祥、鄧文翬等在東京成立以部分同盟會員為基礎,以軍隊和會黨作為聯絡對象的共進會,並任文牘部長。1908年,彭素民被派遣回國,主持江西省的黨務、軍事,在駐南昌的新軍五十四標秘密開展了大量的革命工作,歷時約10個月後,事泄,被迫流亡。1909年,江西陸軍測繪學校招生,他覺得這是再次打入軍隊發展革命武裝的機會,於是改名彭健前往應試。在校一年多,他發展了包括該校高級官佐在內的一批起義骨幹。辛亥革命爆發,南昌城內測繪學校和陸軍國小學生配合攻城的起義部隊,驅逐守城士兵,打開城門,從而兵不血刃,光復了江西省會。1924年廣州《中國國民黨周刊》有一篇紀念文章說到彭素民時有一段這樣的話:“辛亥武昌起義,江西測繪生首謀回響,促三百年宰制於異族之江西光復一旦,君之力也。” 1912年任總統府秘書,後回江西主撰《晨鐘報》,不久任北京稽勛局秘書。宋教仁遇刺後返回江西協辦《晨鐘報》。二次革命失敗後赴日本,即加入中華革命黨。1914年後應上海中華書局邀請,編纂中華大字典。1917年秋任援贛軍第四軍秘書長兼領擊游擊,1918年2月任廣州元帥府秘書。1920年回上海過米黨本部總務部工作,1923年任總務部部長。1924年任國民黨一大中央候補委員、黨務審查委員會委員,後任國民黨中央常委、代宣傳部長、農民部長等職。 1924年6月16日參加黃埔軍校開學慶典和晚宴後,彭素民即感不適,卻仍放不下手中繁重的工作,延至7月1日方入住廣州博愛醫院,8月3日逝世,年僅40歲。

人物生平

1920年3月,彭素民回到上海,在中國國民黨本部總務部工作,部中的卷稿檔案大多由他草擬。同時他還致力革命理論的學習與宣傳。他在《救國時報》上發表文章,介紹當時各國社會黨的情況。在自己主辦的《國民通訊》上報告國內革命動態,積極鼓吹革命。毛澤東在給彭素民的信中說:“素民同志來信並《通訊》四份業已收到,當如囑辦理,《通訊》稍後或還可以增加銷路。”1922年秋,國民黨在滬醞釀改組,1923年元月改組完成。改組後的國民黨委任彭素民、林祖涵(林伯渠)為總務部正副部長,為加強總務部工作,彭素民同意林伯渠推薦張太雷任國民黨總務部幹事。按照國民黨總章規定,國民黨總務部的任務是:管理本黨機要檔案、印信、統計及國內外各部處之接洽,並辦理不屬於他部之事務。1923年2月8日,孫中山《批彭素民函》:“如有必要時,可用總理之名召集幹部會議。”因國民黨中央當時還未設組織部,總務部還擔負人事方面的職能。國民黨中央發出的有關任免幹部和組織方面信電,都要有總務部長的副署。從1923年元月到1924年元月的一年時間裡,他副署了大量的孫中山簽署的任命狀(可查考的達48份之多),選派大量幹部到國內許多省市和國外華僑、留學生中建立國民黨組織。特別值得提到的是:民國十二年(1923年)九月三日,由孫中山署名,彭素民副署,委任周恩來、尹寬為巴黎中國國民黨通訊處籌備員;1月17日,巴黎中國國民黨通訊處召開成立大會,聶榮臻任處長;1月18日,周恩來致函彭素民復命:“至此,恩來所受我總理中山先生及黨部的組織巴黎通訊處的使命己告結束。”這一年,毛澤東也以國民黨員身份在湖南進行建立和發展國民黨組織的工作,他於9月28日致函彭素民、林伯渠:“在滬時請本部委我以籌備員名義以便與各方面接頭,請早日寄到為荷!”毛澤東此次回湘直到年底才離開,在湘期間先後在寧鄉、長沙等地建立了國民黨分部和湖南總支部。在此基礎上,湖南成為國民黨組織最發達的省份之一。由彭素民副署的委任狀中,還曾委任當時的共產黨人譚平山為廣東工界宣傳員。彭素民副署的委任狀說明,在1923年國共兩黨首次合作的轉折時期,彭素民在國民黨中央總務部長這個重要職位上,吸收了一批傑出的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為協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積極推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彭素民的出色工作,進一步受到了孫中山的信任支持。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孫中山指定彭素民為江西省代表,並親自提名其為中央候補執行委員、黨務審查委員會委員。為保證“三大政策”的執行,避免國民黨右派的干擾,他提議在新黨章中增加《總理》一章,確立孫中山在黨內的地位,獲得大會通過。隨後他又擔任國民黨中央常委,併兼代宣傳部長,擔任常委的還有廖仲凱、譚平山,因他們兩人都有其他任務,日常事務集於彭素民一身。中央執委每周開會兩次,他常因準備議案而廢寢忘食。
這一時期,他看到軍閥割據、黨人腐化的局面,不禁痛心疾首,在《滿江紅·吊黃(興)蔡(鍔)二公》詞中,對此進行了嚴厲的抨擊:“破碎山河,怎禁得幾回龍戰。空道是乾坤新洗,玄黃重判,盡瘁武侯惟嘔血(黃興嘔血而死),喑聲豫讓真吞炭(蔡鍔病喉失音)。看依然社鼠與城狐,縱橫慣。”在共產黨的影響下,他逐步認識到依靠工農的重要性,並在《中國國民黨員懇親大會記錄》的序文中大聲疾呼:“要攜所謀向民間去……使無生可謀,無權可享,且無國可歸,而又誓不願與官僚、軍閥、豪紳市儈同作洋奴之占全國人頭百分之九十九之國民相與合作,而對百分之一有權有力之洋奴宣戰。”1920年,他在上海與黃介民等首倡召開“五一勞動節”紀念大會。以後在日記中他回憶說:“往年予等在滬倡此會,外國人非常恐惶,乃請中國兵往護外國租界,外國租界之有中國兵巡查,此僅見耳。可見外國人非必較中國人膽大,奈中國之有洋癖者必奉之神明也。”在工農中,他又主張國民黨應特別注重發動農民,認為“樸直而可使,而又占全民十分之八,合吾黨國民革命之旨。”1924年4月,他以國民黨中央常委兼農民部長(農民部秘書是共產黨員彭湃),舉辦農民運動講習所及農產品展覽會。彭湃被委任為農講所主任,學員畢業後選充農民運動特派員。5月廣寧農會立案發生困難,彭湃以秘書身份送交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給縣長李濟源的公函進行交洽,方得立案;經過宣傳發動,該縣會員由四千戶很快增到七千戶。由於他對彭湃的支持信任,竟被國民黨右派指責為讓共產黨人把持農民部部務。在病逝前,彭素民建議將廣東沿海逐年擴增的沙田,由政府分給貧農耕種,禁止地主豪紳強占,建立新農村,作為示範。這時,他對貫徹新三民主義,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平均地權”構想已漸趨成熟。
除前面談到的與毛澤東、周恩來的交往外,彭素民與李大釗、林伯渠、譚平山瞿秋白等著名共產黨人也有密切往來,這在他的日記中有許多記述。他在上海任總務部長時,林伯渠是副部長,兩人住得很近,林伯渠經常來他家深談。他的次子彭旭麟教授曾於1958年11月訪問過林老、譚老。林伯渠曾對陳劭先談到:“素民的一生和仲凱很相像。”當陳劭先談到要為彭素民寫傳時,林老熱情地提出“等素民的兒子寫出初稿後我來作點補充。”譚平山對彭旭麟說:“當時你父親和我同在一個房間辦公,天天見面,他是最進步的。”還說:“當時國民黨左派中最主要的是廖仲凱、你父親、林伯渠和我。”彭素民對列寧非常景仰,在列寧逝世後曾撰輓聯一副:“大道之行,老有終,壯有用,少有長;聖人復起,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彭素民善詩文,勤於著述,精通日文、俄文。在任孫中山秘書、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期間,為孫中山草擬了不少文稿,有闡述“三大政策”的黨內文告、演說詞等。他還為江西《晨鐘報》、《新江西》,上海《五九月刊》 、《新建設》,香港《晨報》等多種報刊撰寫了大量的宣傳革命、抨擊時弊的社論和文章;為進步書刊作序;主辦《國民通訊》,參與《中華大字典》的編纂,翻譯《內蒙古之真相》等。其所作詩詞千餘首,多已散佚。其次子彭旭麟教授、媳陳小從(詩人陳三立孫女)夫婦輯其詩數十首,其詩如其人,才情倜儻,格調清新,奔偉俊逸,並與當時政治氣候息息相關。他對書法、治印、繪畫也很愛好,他的革命生涯與學術研究是交織在一起的。彭素民生處清末民初大變革、大動盪的年代,為了民族的復興和民主共和國的建立,他出生入死、勇為前驅,可動天地、可泣鬼神。他畢生廉潔自持,身後無餘資,遺孤生計,全賴國民黨中央撫恤及海內外同志資助。他的卓越建樹和高風亮節,值得人們永遠崇敬。他的一生,正如他在《寄內子劉與徒》詩中寫道:“大錯誰能鑄九州,好將心事付東流。生常作客原如寄,死便埋名也自由。滿地鶯花供放馬,一江風浪縱虛舟。南樓且聽春訊息,遮莫華年枉白頭。”

民國人物(六)

中華民國是從清朝滅亡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期間的國家名稱和年號。簡稱民國。位於亞洲東部、東臨太平洋,成立於1912年的民主共和國,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勝國及聯合國五個主要創始會員國之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