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簡介及其自治共和國和自治州。

簡介

蘇俄
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取得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共和國成立不久,經過三年艱苦的國內戰爭,粉碎了14個帝國主義國家的武裝干涉和地主資本家的武裝叛亂,保衛了蘇維埃政權。1922年12月30日,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正式成立,俄羅斯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外高加索聯邦(包括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喬治亞)一起加入,後擴至15個加盟共和國。 1990年6月12日,俄羅斯聯邦第一次人代會通過《俄羅斯聯邦國家主權宣言》,宣布俄羅斯聯邦在其境內擁有“絕對主權”。1991年8月,蘇聯發生“8·19”事件。9月6日,蘇聯國務委員會通過決議,承認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個加盟共和國獨立。12月8日,俄羅斯聯邦、白俄羅斯、烏克蘭三個加盟共和國領導人在別洛韋日簽署《獨立國家國協協定》,宣布組成“獨立國家國協”。12月21日,前蘇聯11個共和國領導人在哈薩克斯坦城市阿拉木圖決定,前蘇聯在聯合國安理會的席位由俄羅斯繼承。12月25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決定,將國家正式名稱改為“俄羅斯聯邦”(簡稱俄羅斯)。12月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共和國院舉行最後一次會議,宣布蘇聯停止存在。至此,蘇聯解體,俄羅斯聯邦成為完全獨立的國家。
1922年12月30日蘇聯成立之後,蘇俄成為歷史名稱。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徽
1917年11月7日,晚9點40分,伴隨著這門大炮發出的一聲怒吼,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掌握的政權——蘇維埃政府誕生了!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後,布爾什維克黨人在俄羅斯取得了政權,隨即與德國簽訂《布列斯特和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在隨後的幾年裡,由托洛茨基指揮的紅軍通過殘酷的內戰擊敗了白軍和協約國的干涉。
1921年3月,蘇維埃政權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並且首先從解決農民問題入手,變餘糧無償徵集為市場買賣。
1922年12月30日,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外高加索聯邦共同組成了蘇聯。
1924年1月21日,蘇聯的締造者列寧逝世。約瑟夫· 史達林獲得政權。1927年,英國宣布斷絕英蘇關係,並廢止1921年簽訂的英蘇貿易協定。英國外交大臣張伯倫發起六國外長會議,提出要“和共產國際做鬥爭”。1929年10月24日紐約股市的瘋狂下跌開始,大危機很快從美國蔓延到全球,襲擊了幾乎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就在1929年,全球經濟危機最嚴重的時刻,一個規模宏大的拖拉機廠在史達林格勒破土動工了。十個月後,工廠建成投產。1932年,第一個五年計畫完成,蘇聯從農業國變成工業國。1937年,第二個五年計畫完成,蘇聯的工業生產總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1939年,蘇聯與納粹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雙方結成貌合神離的同盟,同時秘密劃分了雙方在波蘭、波羅的海國家、芬蘭和羅馬尼亞的勢力範圍。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1年6月22日凌晨3時,德國軍隊突襲蘇聯。一星期內,蘇軍損失兵力100萬人以上,西部工業區全部淪陷。
德軍進攻西歐期間,蘇聯通過擴大自己的版圖,建立起一條“東方防線”。1941年6月22日,德國投入190個師共550餘萬人,分3路向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聯經過列寧格勒保衛戰和莫斯科防禦戰等戰役,粉碎了德軍的閃電進攻。自1942年7月始,蘇軍在史達林格勒地區與德軍激戰200天,殲敵150萬。1944年,蘇又組織了10次戰略性戰役,把德軍趕出蘇聯。爾後蘇軍繼續西進,與東歐各國反法西斯武裝配合,解放了東歐。1945年,蘇聯紅軍也出兵中國東北,圍殲日本主力關東軍。據俄羅斯公布的史料,1941年至1945年的衛國戰爭,共造成蘇聯約2700萬軍民的死亡,占當時蘇聯全國人口的14%左右。
二戰後,赫魯雪夫與其他社會主義盟國建立了華沙條約組織,同美國和北約相抗衡。在20世紀中葉的萬里晴空之下,美國和蘇聯兩個大國隔洋相望,共同主導了世界未來幾十年的走向。
1957年,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闖入了太空,它的身上鐫刻著“蘇聯”的字樣。
1961年4月12日,蘇聯太空人加加林乘東方號飛船,第一次實現了人類進入太空的夢想。蘇聯是第一個把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從太空俯瞰地球,是人類文明的高度,也是蘇聯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高度。任時空流逝,這一高度將永載史冊。
1953年史達林逝世。蘇聯共產黨高層領導人之間進行了幾年的政治鬥爭。隨後赫魯雪夫掌握政權。他在1956年蘇共二十大上的秘密報告批判了史達林及其個人崇拜的嚴重後果,蘇聯的政治鬥爭從此向更加人道的方式轉變。由於意識形態上的分歧,從1959年開始,蘇共與中國共產黨進行了一系列的辯論和爭吵。1964年,赫魯雪夫下台,勃列日涅夫獲得政權。文化大革命期間,中蘇關係處於低谷,只存在名義上的外交關係,並發生過諸如珍寶島事件和鐵列克提事件的邊境衝突。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69年,與中國就珍寶島問題發生武裝衝突。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 。這兩次行動都遭到了國際社會的一致譴責。
在勃列日涅夫時代,蘇聯對外推行擴張政策,除了東歐集團和蒙古之外,又把越南、南葉門、古巴、安哥拉、衣索比亞等國納入蘇聯陣營,或在這些國家建立軍事基地。勃列日涅夫提出了“有限主權論”,認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主權是有限的,他提出這個理論實際上是為了剝奪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主權,將別國變成蘇聯的附庸國。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被視為蘇聯向世界展示社會主義的櫥窗,但是由於入侵阿富汗,卻變成了有史以來抵制國家最多的一次奧運會。
1985年,共產黨改革派人物戈巴契夫接掌政權。他改變了許多陳腐的舊觀念。戈巴契夫試圖改進政治和經濟方面的治國方法,在國內實行改革和公開化政策,對歷史錯誤進行清算。他試圖在蘇聯建設“民主的、人道的社會主義”。但另一方面,他的改革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後果。隨著中央權力的下放,各加盟共和國的領導人開始尋求更大的自主權力。隨著“公開化”的日益深入,蘇共的歷史問題和歷史罪行得到揭露的同時,導致其失去民心。尤其是在1989年,共產主義在政治和經濟方面積累的錯誤發生了總爆發,共產黨及其政治目標在東歐國家日益不得人心,東歐國家的共產黨政權紛紛倒台。蘇聯的加盟共和國政府也紛紛效法東歐諸國,意圖脫離蘇聯而獨立。
1991年8月19日,蘇共中的保守派發動了一場不成功的政變,試圖收回下放給加盟共和國的權力,同時終止
俄羅斯聯邦國旗
不成功的經濟改革。但是在人民、軍隊和大多數蘇共黨員的聯合反對下,政變僅僅維持3天便宣告失敗。俄羅斯總統葉爾欽下令宣布蘇共為非法組織,並限制其在蘇聯境內的活動。在1991年年底,他同白俄羅斯及烏克蘭的總統 在白俄羅斯的首府明斯克簽約,成立獨立國家國協,用建立一個類似大英國協的架構來取代蘇聯。蘇聯其他加盟國紛紛回響,離開蘇聯,蘇聯在此時已經名存實亡。1991年12月25日,蘇聯總統戈巴契夫宣布辭職,將國家權力移交給俄羅斯總統。1991年,克里姆林宮的紅旗悄然落下,紅色的年輪在大國興起的舞台上刻寫了74圈。 蘇聯作為一個主權國家正式停止存在。
在原蘇聯境內,現在分布有十五個獨立的國家,這些國家是: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亞塞拜然、喬治亞、亞美尼亞、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摩爾多瓦。其中除波羅地海三國外的其他國家組成了“獨立國家國協”,即獨立國協

國旗

1917-1920年蘇俄(РСФСР)國旗
1920年蘇維埃政府採用新國旗,由紅、藍兩色構成,左邊為垂直的藍條,右邊的紅色旗面上有一顆五角星和交叉著的鐵錘和鐮刀。此旗後為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國旗。

憲法

在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和列夫·達維多維奇·托洛茨基為首的共產黨領導下,俄國的工人和農民進行了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這場革命推翻了資本家和地主的政權,確立了無產階級專政,創建了蘇維埃國家——保衛革命成果,建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基本工具。
蘇維埃政權保護俄羅斯各族人民的平等和自由自決,保證勞動人民享有真正的民主權利和自由。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建立,為俄羅斯民族和俄羅斯聯邦內的其他各族人民在蘇維埃民族和睦的大家庭內根據自己的民族特點充分發展經濟、社會和文化事業,提供了有利條件。
由於蘇維埃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所進行的創造性的活動,一個發達的社會主義社會在蘇聯已經形成。這個社會實行真正的人民自由,勞動自由,已經創造出強大的生產力,人民的福利和文化不斷增強,工人階級、集體農民和人民知識分子之間牢不可破的聯盟正在得到進一步加強。
蘇維埃俄國第一屆政府(1917)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之下一個平等的共和國。這體現了蘇維埃人民的國家團結,使得各國家、各民族可以共同建設共產主義。
本憲法基於科學共產主義理論,保持1918年俄羅斯聯邦憲法、1925年俄羅斯聯邦憲法和1937年俄羅斯聯邦憲法基本原則的一致性,按照蘇聯憲法(根本法)——蘇聯憲法確認了蘇聯社會制度和各種政策的根基,規定了公民的權利、自由和義務,以及社會主義全民國家的組織原則和目標,特制定公布本憲法。

行政區劃

自治共和國

俄羅斯行政區劃
巴什基爾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布里亞特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達吉斯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卡巴爾達—巴爾卡爾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卡爾梅克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卡累利阿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科米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馬里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莫爾多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北奧塞梯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韃靼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圖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烏德穆爾特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車臣—印古什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楚瓦什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雅庫特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自治州

阿迪格自治州;
戈爾諾—阿爾泰自治州;
猶太自治州
卡拉恰伊—切爾克斯自治州;
哈卡斯自治州。

政治

俄羅斯蘇維埃主席團證章
根據蘇聯憲法的第六條,蘇聯共產黨及其2000萬黨員是國家的統治核心。每個工廠和集體農莊都要建立黨的支部。整個系統的核心是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成員。在史達林時代以後,為了避免權力集中在一人手中,蘇共實行集體領導的原則,誰能夠掌握中央委員會的多數票,誰就能掌握黨和國家的領導權
黨的政治局成員屬於國家的特權階級。他們享受專門的醫療保健,可以去特供商店購買免稅低價的西方進口奢侈品,住上國家提供的公寓和別墅,有專用的車隊和位於馬路中央的專用快車道,還有專用的狩獵林區和療養海灘。他們的子女可以輕易地入黨,進入國際關係學院這樣的名牌大學深造,並在外交部、外貿部和駐外使館這些地方找到最棒的工作。這個階層還包括軍隊、KGB的首腦,以及各加盟共和國的領導官員。次一等的階級為工廠廠長、銀行經理、地方領導和黨支部書記這樣的人物。他們控制物資的分配和地方的特權。普通民眾的生活水平在史達林時代最低。這也是和當時蘇聯的國內外處境有關的。赫魯雪夫時代,蘇聯與美國展開了和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競賽,民眾的生活開始有所好轉。勃列日涅夫提出了“全民黨”、“全民國家”的概念,國內的政治鬥爭不再牽涉到普通民眾,並且提高了民眾的生活水平。政府提供免費醫療和免費教育。房租非常便宜,每月只需幾盧布,其中還包括了供熱費、電話費和水費。很多人都能去黑海度假,或者領著政府補貼在療養院里休養。這是蘇聯模式的福利國家概念。雖然沒有多少消費品可賣,但是物價也比較低。但是與北歐的福利國家不同,蘇聯的福利政策並沒有雄厚的經濟基礎作為其財政保障,因此造成了後勃列日涅夫時代的經濟困難。蘇聯憲法為就業提供了保障,因此人們覺得不是非去上班不可。貪污、盜竊和將國家財產據為己有的現象非常普遍,行賄成風,生產效率低下。勃列日涅夫時代的後半部分被稱為蘇聯的“停滯期”和“僵化期”。
史達林之後的黨內鬥爭採取了比較文明的方式。失敗者不再被槍決,而是左遷到邊遠地區擔任無足輕重的職務。對於持不同政見者也不再採取肉體消滅的措施,而是視其影響力的高低,採取流放出國或者關入特殊精神病醫院的懲罰。普通民眾中的政治犯則像刑事罪犯一樣關入監獄和勞改營。KGB是蘇聯恐怖統治“克格勃”的代名詞,它有70多萬雇員,和差不多同等數目的告密者。KGB的勢力在國內滲透到了各個階層和各個部門。事實上,“KGB”這個詞如今已經成了秘密警察恐怖統治的代名詞。
蘇聯政治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戈巴契夫擔任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後有顯著變化,戈巴契夫提出了改革與新思維,力圖從根本上用全新的思路審視社會主義道路,並擺脫史達林模式留給蘇聯的一切不合理的遺產。1987年戈巴契夫在蘇共中央一月全會的報告中指出,“改革的實質是把社會主義和民主結合起來”,“社會全面民主化”是蘇聯“現行政治制度變革的綱領”;改革的目的是“使社會主義具有最現代化的社會組織形式,最充分地揭示我們制度的人道主義性質”。1990年7月蘇共二十八大通過“綱領性聲明”:《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一般認為,戈巴契夫的政治思想跟民主社會主義非常接近,並且從原則上擯棄了史達林主義
隨著蘇聯解體,戈巴契夫的政治改革最終以失敗告終,但它標誌了蘇聯共產黨最終擺脫了史達林主義的束縛,並且為其它的現實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改革提供可資借鑑的經驗教訓。

軍事

蘇聯在其存在期間,軍事實力強大,是二戰後世界上唯一能和美國一爭高下的國家,1988年,蘇聯紅軍的總兵力達到513萬(不含安全和內衛部隊)。蘇聯武裝力量的最高領導是蘇共中央、最高蘇維埃和部長會議。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海軍服役3年,其他軍兵種2年。
蘇軍分為5個軍種
陸軍,海軍,空軍,國土防空軍,戰略火箭軍
蘇聯另有邊防軍和內務部隊的建制。
蘇聯是華沙條約的創始國,在前東德、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蒙古等國擁有駐軍。在越南、古巴及其他一些亞非拉國家也駐有軍隊或軍事顧問和技術人員 ,1989年國外駐軍總數為62.75萬人。1991年12月蘇聯解體後 ,大部分蘇軍及全部國外駐軍由俄羅斯接管,其餘部分由所在的各加盟共和國接管。
蘇聯軍隊建於1918年 ,最高蘇維埃和內閣對武裝力量實行最高領導。國防會議平時為最高決策機構,戰時是軍事最高領導機關。國防部是武裝力量的領導機關,總參謀部是主要指揮機關,軍事政治部(1990年下半年由總政治部改名)是武裝力量中黨的領導機關。蘇聯全體男公民均有服兵役的義務,入伍年齡為19歲 。服役期為2年 ,然後轉為預備役。70年代末80年代初,蘇聯已建成一支軍種齊全、武器裝備具世界超一流水平的龐大武裝力量,成為世界軍事超級大國之一。1991年蘇聯軍費預算為965億盧布 ,軍隊總兵力為399.3萬人 ;擁有洲際彈道飛彈發射器(包括潛艇彈道飛彈發射架和重型轟炸機)2484件 、核彈頭1萬個 ;各兵種作戰飛機8200架 、作戰直升機4010架 ;作戰坦克6.39萬輛 、裝甲戰車7650輛 ;戰術飛彈發射器1723件、各種火炮6680門;潛艇260艘,其中核潛艇113艘,大型水面戰艦157艘 ,航空母艦4艘。

領導人

1917年11月7日俄國十月革命之後直到1922年12月30日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聯)成立之前,俄國的名稱為蘇維埃俄羅斯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簡稱蘇俄。主要領導人如下:

列寧

人民委員會主席,俄共(布)中央書記,政治局委員,共產國際執行委員。
列寧

列寧是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締造者,他原名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列寧是他的化名。
列寧於1870年4月22日出生在俄國伏爾加河畔的辛比爾斯克,父親是一位具有民主主義思想的教育活動家,哥哥亞歷山大因參加謀刺沙皇而被處死。在家庭的影響下,1887年秋列寧進入喀山大學法律系學習,然而,不久他就因為參加學生運動而被學校開除,遭到逮捕和流放。第二年,回到喀山後,他開始研究馬克思的《資本論》和普列漢諾夫的著作。1892年,他又開始籌建馬克思主義小組,並將《共產黨宣言》譯成了俄文,還寫下了第一本著作《農民生活中新的經濟變動》。這時的列寧已由一個革命民主主義者轉變為一個共產主義者了。
1895年,列寧在彼得堡創立了彼得堡工人解放協會。這年年底,他再次被捕入獄,14個月的獄中生活後,又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在西伯利亞的3年中,他開始使用“列寧”這個化名,寫出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一書,並與另一位革命者克魯普斯卡婭結了婚。
1900年2月,列寧在西伯利亞的流放結束,回到彼得堡後不久轉赴西歐,在德國創辦了第一張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機關報《火星報》。1903年7月30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在布魯塞爾召開代表大會,會上形成了以列寧為核心的布爾什維克,布爾什維克的意思是多數派。布爾什維克及其思想體系的產生,標誌著列寧主義的形成。
1905年11月,俄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爆發後,列寧回到祖國直接領導革命,並提出了無產階級政黨在民主革命中的策略。12月,莫斯科武裝起義失敗,列寧又開始了長達十多年的第二次流亡生活。在此期間,他寫了《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馬克思主義和修正主義》等一系列著作,使馬克思主義得到了全面的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列寧又提出了“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戰爭”的口號,闡明了社會主義可以在一國或數國首先勝利的理論。1917年3月,沙皇政府被推翻。聽到沙皇垮台的訊息以後,列寧立即返回俄國,積極準備發動武裝起義。在列寧的領導下,俄國人民終於取得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這一偉大勝利開闢了人類歷史發展的新紀元。
革命勝利後,列寧當選為第一屆蘇維埃政府主席,他領導人民粉碎了帝國主義的三次武裝進攻和國內的叛亂,使蘇俄的經濟建設逐步走上了正軌。
列寧在晚年患了腦溢血症,但他在病中仍口授了《論合作制》等文章和信件。列寧的全部著述達55卷,所以有人說他是一位多產的作家。1923年,列寧病情開始惡化,第二年不幸與世長辭,終年54歲。

托洛茨基

原任外交人民委員;1918年3月被免職,改任蘇俄最高軍事委員會主席;9月改任共和國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陸海軍人民委員;俄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員,共產國際執行委員。
俄共(布)黨內反對派領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機會主義代表人物之一,第四國際建立者。1879年10月26日生於烏克蘭赫爾松縣富裕農民家庭,祖籍是猶太人。原姓布尤施泰因。1896年開始參加工人運動。1897年 ,參加建立南俄工人協會 ,反對沙皇專制制度 。1899年被流放西伯利亞。1902年秋以署名托洛茨基之假護照逃到倫敦,參加V.I.列寧、G.V.普列漢諾夫等人主編的《火星報》的工作。1903年屬孟什維克派。1904年9月脫離孟什維克,長期游移於布爾什維克孟什維克之間。俄國1905年革命期間回國,12月當選彼得堡蘇維埃主席,不久被捕。1906年在彼得堡獄中寫了《總結與展望》,提出他一生活動的理論基礎 不斷革命論,即民主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的不斷性;社會主義革命的不斷性;國際革命的不斷性。1906年12月被判處長期流放。次年2月在押解流放地途中逃脫,流亡國外 。1912年組織“八月聯盟”,反對列寧和布爾什維克。7月被俄國臨時政府逮捕。同年7月被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第六次代表大會選為黨中央委員 。9月初出獄,當選彼得格勒蘇維埃主席。10月被選為黨中央政治局委員,並擔任彼得格勒蘇維埃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協助列寧準備和指揮十月武裝起義。十月革命勝利後,擔任蘇維埃俄國外交人民委員。1918年1月在與德國簽訂《布列斯特和約》問題上,提出“不戰不和”的主張,反對列寧的正確意見,拒絕在和約上籤字。3月,被免去外交人民委員職務。後被任命蘇俄最高軍事委員會主席。9月改任共和國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陸、海軍人民委員。1918~1920年反對外國武裝干涉和國內戰爭期間,在建設紅軍和指揮作戰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1920年11~12月主張把軍事方法用於工會 ,挑起俄共(布)黨內關於工會問題的爭論,受到列寧批評。1924年列寧逝世後,寫了《論列寧》、《十月的教訓》,在歌頌列寧同時,不恰當地誇大自己的功勞。1925年1月,俄共(布)中央全會通過《關於托洛茨基的言論的決議》。批評他“企圖用托洛茨基主義來偷換列寧主義”。蘇維埃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團決定解除托洛茨基陸海軍人民委員和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的職務。5月 ,出任租讓委員會主席,後任電力技術管理局局長和工業科學技術院院長。
1926年4~5月結成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聯盟,圍繞工業化道路和一國能否建成社會主義問題不斷在黨內挑起爭論。1927年托洛茨基被開除出黨 。1928年被流放到阿拉木圖。1929年2月,被驅逐出境。1932年被取消蘇聯國籍。1937年初定居墨西哥。
1927年8月,共產國際執委會第八次全會通過決定,解除其共產國際執行委員職務。1938年9月托洛茨基建立世界社會主義革命黨,即第四國際,起草了該黨綱領,直接與共產國際對抗。1940年3月於墨西哥遭暗殺。

加米涅夫

列夫·鮑里索維奇·加米涅夫 (Lev Kamenev) 是俄國政治家、著名國務活動家和領導人。1883年7月22日出生於中產階級家庭。1901年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後,黨分裂為孟什維克和布爾什維克兩派,加米涅夫是布爾什維克派。1908年流亡西歐,在那裡同列寧 密切合作,1914年列寧派他回國。其後被捕並流放西伯利亞。1917年2月革命後回到彼得格勒做黨的工作,曾被選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中央委員。同年10月和季諾維也夫在非黨雜誌《新生活報》上發表不贊成黨中央關於武裝起義的決定的聲明,泄露了黨準備武裝起義的機密,因而受到列寧的嚴厲批評,但他仍被選為黨中央委員。
十月革命後,加米涅夫出任全俄蘇維埃代表大會執行委員會第一任主席。1919年俄國共產黨第八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黨中央委員並進入政治局,其後又擔任了莫斯科蘇維埃主席。1922年曾任蘇聯人民委員會副主席。1924年列寧逝世後任勞動和國防會議主席。1925年他與季諾維也夫等結成“新反對派”,因而在政治局受到批判並受降職處分。1926年又因參與組織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反黨聯盟”,被開除出黨中央委員會和政治局。1927年被開除黨籍。1928年重新入黨,1932年又被開除黨籍。1934年12月基洛夫被暗殺後,加米涅夫被捕,並與季諾維也夫一起以“間接參與”此案而被判罪。1936年8月與季諾維也夫一起再次受審,被指控“陰謀刺殺史達林以及其他蘇聯領導人”,於8月25日被處決。
1988年6月13日,蘇聯最高法院宣布撤銷1936年對加米涅夫的判決,並恢復他的名譽。

斯維爾德洛夫

1917年11月21日 - 1919年3月16日 (全俄羅斯蘇維埃代表大會執行委員會主席),俄共(布)中央書記。
雅可夫·米哈伊洛奇·斯維爾德洛夫(1885-1919)——1901年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1905-07年在烏拉爾從事黨的領導工作。曾多次被監禁和流放,長達12年。1912年起任中委。1917-19年領導中央書記處。1917年11月8日當選為全俄中執委會主席。1919年3月因患西班牙流感而去世。列寧曾把冬宮內許多金銀珠寶交給他妥為保管,以備一旦革命失敗後可逃往國外作黨的活動經費使用。

弗拉基米爾斯基

1919年3月16日 - 1919年3月30日 (全俄羅斯蘇維埃代表大會執行委員會主席)

加里寧

1919年12月30日 - 1938年7月19日 (全俄羅斯蘇維埃代表大會執行委員會主席,俄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員。
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加里寧(1875-1946)——1898年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當過工人,曾遭逮捕流放。1912年當選為候補中委和俄羅斯局委員,參加創辦彼得堡《真理報》。十月革命後任彼得格勒市長、市政委員。1919年起任全蘇中執委會主席、中委。1922年任蘇聯執委會主席。1926年起任政治局委員。1938年起任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他十分懼怕史達林,一切唯命是從,不僅對每天經過他的手簽發的許多逮捕令不敢懷疑,甚至連他妻子無辜地被送進集中營也不敢申辯。

季諾維也夫

俄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員,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
1883年9 月11日生於烏克蘭,卒於1936 年8月25日。猶太人。從小未受過系統的學校教育。19世紀90年代末開始在南俄投身工人運動 。1901 年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1902 年出國,在柏林、巴黎、伯爾尼從事國際工人運動。1903 年 7 月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上,站在布爾什維克一邊。1905年回國,在彼得堡從事革命宣傳工作,到喀琅施塔得組織水兵起義 。1906 年擔任彼得堡黨委會委員。1907 年出席在倫敦召開的黨的第五次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委員。1905 ~1907 年俄國革命失敗後,轉入地下,參加黨中央機關報《社會民主黨人報》的編輯工作,1908年一度被沙皇警察逮捕。同年夏再度出國,參加V.I.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報紙《無產者報》的編輯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到瑞士參加《社會民主黨人報》的工作,與列寧合著《戰爭和社會主義》一書。1917年4月歸國,在彼得格勒蘇維埃工作,任黨中央機關報《 真理報》副主編。10月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在十月革命準備過程中反對舉行武裝起義,和L.V.加米涅夫一起在非黨報紙《新生活報》發表文章,泄露起義計畫,受到列寧和黨中央的嚴厲批評。十月革命後,因主張成立有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人參加的聯合政府,再次受到黨的批評。12月當選為彼得格勒蘇維埃主席。在簽訂布列斯特和約問題上支持列寧。1919 年當選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首任主席。1925 年同加米涅夫組成“新反對派”,反對I.V.史達林,在聯共(布)十四次代表大會期間受到批判。會後被撤銷列寧格勒省委領導職務。1926年春夏之交與L.托洛茨基結成聯盟,在莫斯科、列寧格勒進行派別活動。同年6月,聯共(布 )中央全會決定將其開除出中央政治局。共產國際解除其執委會主席職務 。1927年夏與托洛茨基等發表《八十三人政綱》,繼續反對中央的方針政策,被開除出中央委員會。1934~1935年,被指控為暗殺G.M.基洛夫的指使人,被開除出黨,並作為“地下反革命小組的主要組織者和最積極的領導人”被判處有期徒刑10年。1936 年8月25日以“賣身投靠法西斯間諜機關”等罪名被處決。1988年6月13日,蘇聯最高法院撤銷了1936 年對季諾維也夫的判決,宣布他在法律、國家和人民面前是無罪的。

史達林

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史達林(Joseph Vissarrionovich Stalin),1879年12月21日生於喬治亞的哥里,喬治亞人,原姓朱加什維利。父親是農民出身的皮鞋匠,母親1937年7月去世。
史達林

1894年,史達林進入梯弗里斯(今提比里西)東正教中學讀書期間開始研讀馬克思的作品並參加革命活動。1898年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梯弗里斯組織。1900年開始參加地下政治活動,在高加索一些工業中心組織罷工、示威。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分化為孟什維克派和布爾什維克兩派後,他參加了布爾什維克派。1904年12月領導巴庫工人大罷工。從1902年4月至1913年3月間,他因參加革命活動而被捕7次,多次被流放和監禁。 1912年2月被選入布爾什維克黨中央委員會,主編黨的機關報《真理報》,1913年7月至1917年3月又被流放到西伯利亞。
1917年5月至1952年10月連續當選為蘇共黨中央政治局委員。他協助列寧組織和領導了1917年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十月革命勝利後參加了以列寧為首的第一屆人民委員會。1918年至1920年在蘇聯國內戰爭時期擔任民族事務人民委員和國家監察部人民委員。1922年至1952年10月連續當選為黨中央總書記。在1922年12月第一次全蘇蘇維埃代表大會上,作了關於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報告。他提出了“在一個國家首先建立社會主義”的主張。1928年,他放棄了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全力進行工業化,通過幾個五年計畫使蘇聯這個落後國家迅速改變了面貌。1934年底開始,史達林發動了一場政治恐怖風暴。1936年12月5日在第8次蘇維埃非常代表大會上批准了在他領導下起草的一部蘇聯憲法。
1941年5月至1946年3月任蘇聯人民委員會(後改稱部長會議)主席。法西斯德國成為歐洲戰爭策源地後,史達林在軍事和外交方面採取了一系列防止侵略的措施。但在1941年6月爆發蘇德戰爭前缺乏足夠的警惕。在經歷嚴重挫折和付出重大代價之後,蘇聯終於打敗法西斯德國,並參加對日作戰,奪取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完全勝利。1943年獲蘇聯元帥軍銜,1945年獲蘇聯大元帥軍銜。
1946年3月至1953年3月任蘇聯部長會議主席。1952年10月聯共(布)19大將中央政治局改組為蘇共中央主席團時,他當選為中央主席團委員和中央書記處書記。1953年3月5日,史達林因腦溢血病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