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臨時政府

俄國臨時政府

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後組成的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化地主政府。1917年3月12日,俄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取得勝利,國家杜馬中的資產階級和地主的代表成立了以羅江科為首的國家杜馬臨時委員會。3月14日,國家杜馬臨時委員會和孟什維克、社會革命黨人達成關於成立臨時政府的協定。3月15日,臨時政府成立。立憲民主黨人G.E.李沃夫任總理兼內務部長,P.N.米留科夫任外交部長,十月黨人A.I.古契科夫任陸海軍部長,社會革命黨人A.F.克倫斯基任法務部長。當時除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外,還有一個政權——工兵代表蘇維埃。這樣,形成了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

俄國臨時政府

正文

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後由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化地主的代表組成的反革命政府。1917年 3月12日,俄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取得勝利,國家杜馬中的資產階級和地主的代表,乘機篡奪革命果實,成立了以國家杜馬主席、地主、保皇派代表М.В.羅江科為首的國家杜馬臨時委員會。3月14日,國家杜馬臨時委員會和孟什維克、社會革命黨人控制的蘇維埃執行委員會,背著布爾什維克進行談判,達成關於成立臨時政府的協定。在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人的操縱下,彼得格勒蘇維埃全體會議通過了支持臨時政府的決議,把政權拱手交給資產階級。3月15日,臨時政府成立。大地主Г.E.李沃夫任總理兼內務部長,立憲民主黨人П.Н.米留科夫任外交部長,十月黨人А.И.古契科夫任陸海軍部長,社會革命黨人А.Ф.克倫斯基任法務部長。當時除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外,還有另一個政權-工兵代表蘇維埃。這樣,形成了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
臨時政府奉行反革命、反人民的政策,繼續進行帝國主義戰爭,圖謀消滅工兵代表蘇維埃,引起一次又一次的政治危機。1917年5月1日,米留科夫向協約國各國政府發出照會,聲稱俄國遵守沙皇政府簽訂的各種條約,要把世界大戰進行到“勝利結束”。5月3~4日,在布爾什維克的號召下,彼得格勒工人、士兵舉行示威遊行,抗議臨時政府的帝國主義政策。臨時政府被迫撤換了米留科夫和古契科夫的職務。5月18日,成立第一屆(臨時聯合)政府。其主要成員仍是資產階級代表人物,孟什維克М.И.斯科別列夫和И.Г.策烈鐵里、社會革命黨人В.М.切爾諾夫也參加了政府。7月1日,臨時政府在前線發動進攻,遭到慘敗。民眾對臨時政府深惡痛絕。7月16日,彼得格勒再次爆發工人、士兵的示威遊行,並有轉入武裝起義的趨勢。布爾什維克黨認為起義時機尚未成熟,經極力勸阻無效,決定參加示威,使自發的運動帶有和平的和有組織的性質。7月17日,臨時政府出動軍隊,屠殺示威民眾,死傷達400多人,同時大肆逮捕和殺害布爾什維克,封閉《真理報》,解除赤衛隊武裝。接著下令通緝革命領袖В.И.列寧。被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人篡奪了領導權的蘇維埃已經成了臨時政府的附屬物。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結束。7月21日,克倫斯基代替李沃夫任臨時政府總理。8月6日,成立了以克倫斯基為首的第二屆(臨時聯合)政府。其主要成員為立憲民主黨人、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人。資產階級企圖進一步消滅蘇維埃,建立反革命軍事獨裁。1917年 9月初,立憲民主黨和克倫斯基政府策劃了俄軍總司令Л.Г.科爾尼洛夫叛亂。布爾什維克領導工人、士兵平定了叛亂。此後,各地蘇維埃逐步擺脫孟什維克、社會革命黨人的影響,轉到布爾什維克方面來。臨時政府陷入困境。10月8日,克倫斯基重新組閣,成立最後一屆(臨時聯合)政府。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在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俄國人民舉行武裝起義,推翻臨時政府,全部政權轉歸蘇維埃(見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配圖

俄國臨時政府俄國臨時政府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