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達林主義

史達林主義

史達林主義是指控制蘇聯和受蘇聯影響的共產主義國家,在約瑟夫·史達林統治下及其之後的共產主義理論。史達林在和托洛茨基的爭執中反駁了工人階級在資本主義國家中對革命的重要性。

史達林主義
史達林主義是指控制蘇聯和受蘇聯影響的共產主義國家, 在約瑟夫·史達林統治下及其之後的共產主義理論。 但是,蘇聯和大多受其影響的國家形容這個政治理論為馬列主義,表明史達林自己並不是作為一個理論家,而是一個寫了幾本易懂的書籍的通訊者而存在,說明他和馬克思列寧不一樣, 並沒有在理論上做出根本貢獻。 史達林主義是馬列主義思想的一種解釋和一個把馬列主義現實化了的政治系統;它成功地在二十年代通過【五年計畫】使蘇聯工業產業化。 有些時候政治歷史學者會用複合名詞馬克思列寧史達林主義或"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教導"來表明它的歷史繼承性。 但是很多馬克思主義和列寧主義者們同時認為史達林主義埋滅了他們的理想; 特別是反史達林的托洛茨基派者們認為史達林主義是冒用了馬克思主義作為藉口的一個反革命政策。
史達林派認為列寧在1924年死後史達林是列寧主義的最高權威,並指出托洛茨基因為直到1917年才加入布爾什維克黨並和列寧就先鋒黨的問題發出衝突, 無法和史達林相提並論。 從1917年到1924年, 列寧,托洛茨基和史達林看似聯合, 但事實上卻從沒有消除他們之間的理念差異。
史達林在和托洛茨基的爭執中反駁了工人階級在資本主義國家中對革命的重要性(比如,在美國,工人階級資產化為勞動貴族)。 並且, 史達林突出了農民階級的重要性(如中國);托洛茨基則看好城市革命而不是農民起義和游擊戰。

主要貢獻

史達林對共產主義的主要貢獻包括:
一國社會主義,
aggravation of the class struggle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一個對剷除反對黨的理論解釋。
史達林主義政治經濟
為了把史達林時期蘇聯政府的政策與他們所信仰的“真正”的馬克思主義, 反對當時政權的托洛茨基派最早使用了“史達林主義”這個名詞。 托派者稱史達林時期的蘇聯不是社會主義,更不是共產主義,而是一個官僚化的次等工人政權:一個由掌權派控制剝削的非資本主義政權。 這個不能稱的上社會階級的掌權派,雖自己不控制生產,卻由剝削工人階級得到了利益和財富。 沒有顛覆資本主義的十月革命, 史達林主義也無法存在。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史達林他自己在十月革命的時候卻並不活躍:與其奪權,史達林曾主張與臨時政府合作。
Building upon, and transforming Lenin's legacy, Stalin expanded the centralized administrative system of the Soviet Union during the 1920s and 1930s. A series of two five-year plans massively expanded the Soviet economy. Large increases occurred in many sectors, especially in coal and iron production. Society was brought from decades-long backwardness with West to one of near-economic and scientific equality within thirty years, according to some statistical measurements. Some economic historians now believe it to be the fastest economic growth ever achieved.
由於受到俄國革命成功所影響,在二十世紀,不少國家,包括一些革命政權,以及剛獨立的殖民地,尋求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以外的制度時,都會模仿蘇聯的政治經濟模式。在史達林於一九五三年死後,他的繼承人赫魯雪夫,在一九五六年召開的蘇共二十大會議中,以一篇秘密演辭,強烈批評和攻擊史達林的政策,並指責史達林搞的個人崇拜背叛了列寧主義的基本原則,是在搞秘密警察為支撐點的恐怖集權統治,並且放棄了不少史達林的政策,決定放開集體農莊成員的自主買賣農作物的權力範圍,對工廠工人實行物質獎勵制度。1961年蘇共22大會議上,他把史達林的墓遷出莫斯科紅場,並將以史達林為名的著名城市史達林格勒改名為伏爾加格勒。在這之後,不少採納史達林主義的國家,或多或少都跟隨蘇聯和赫魯雪夫放棄史達林主義,採納赫魯雪夫的新式共產主義政策。而毛澤東治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顯著的例外。毛澤東指責蘇共新領導層搞修正主義,變成了修正主義國家。中國和蘇聯在1960年--1962年進行了多次不公開論戰,在1963年進行了近一年的公開論戰。這使得赫魯雪夫為了證明自己是純正的共產主義者而放慢了改革的步伐,不再想要徹底的改變史達林的一整套經濟體制。這亦令中共和蘇共,在一九六三年變成了不共戴天的死敵。在此之後,中國自行發展出不少地方類似史達林主義的毛澤東主義的意識形態,而阿爾巴尼亞在中蘇分歧中,支持中國的立場,並堅守史達林主義。
勃列日涅夫在赫魯雪夫出差時和蘇斯洛夫、柯西金、波德戈爾內一起罷免了他,之後赫魯雪夫被軟禁,靠蘇聯官方的老幹部養老金生活。勃列日涅夫上台後,面對史達林主義者和非史達林化者在蘇聯引起的政治波動,他用了幾年的時間,通過居中調節,做磨棱兩可的含糊性表態等方法,最終在1970年左右使兩者都服從於以他為首的蘇共中央,結束了蘇聯國內意識形態問題的紛爭,也確定了他最高領袖的身分。他對史達林的形像有了一定的修復,允許史達林的故鄉格魯及亞修建他的塑像,並在莫斯科紅場列寧墓背後,1969年也修建了一個小型史達林像,同時允許反映二戰的電影中出現史達林指揮衛國戰爭的身影,並將強烈反史達林的雜誌社基本都查禁。但是,勃列日涅夫反對批評和撤消1956年的蘇共二十大會議和1961年的蘇共22大會議上對史達林個人崇拜問題所做出的一切書面決定,拒絕將伏爾加格勒恢復名字為史達林格勒,拒絕在蘇共任何一次會議決議和紀念活動上把史達林重新和馬克思、列寧並列為同樣偉大的共產主義者,拒絕在除了喬治亞和莫斯科以外的城市再以官方資金興建史達林像。勃列日涅夫沿用了赫魯雪夫那套對史達林式經濟制度進行了一定規模修補的新式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勃列日涅夫把所有熱情放在擴充軍備和與美國在全球爭霸上,對意識形態問題很少提及。蘇共官方如非二戰紀念日,平常則一般拒絕談及史達林的名字和經歷以及他的時代。對於赫魯雪夫,整個勃列日涅夫時代的蘇共官方則一直是絕口不提及他的一切,仿佛蘇聯在列寧時代結束後,就越過史達林和赫魯雪夫時代,直接進入了勃列日涅夫時代一樣。所以,中國和阿爾巴尼亞仍然認為,勃列日涅夫時代的蘇聯,還是一個修正主義的國家。並且因為勃列日涅夫提出了“有限主權論”和“社會主義大家庭論”等有利於蘇聯擴張領土權力的理論,所以,又叫當時的蘇聯是“社會帝國主義”國家。
1978年後,中國遠離了史達林主義道路,走出了比赫魯雪夫走的更遠的改革開放道路。1986年,使蘇聯解體的蘇共末代總書記戈巴契夫再次放開火力用激烈語氣攻擊侮辱史達林,稱他是殺人魔王、變態虐待狂、權力集中狂和戰爭罪犯,甚至開始攻擊列寧是野心煽動家。1989年以後,世界上只剩下一個史達林主義國家---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有些歷史學家,將史達林和彼得大帝的經濟政策並列。這兩個人都希望俄國經濟追得上西歐,兩個人都成功令俄國在一段短時間成為歐洲領導者。其他歷史學家,就因史達林與伊凡四世在限制人民自由,以及專政手段上都同等殘暴,而將兩者作出比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