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村文化遺址

仰韶村文化遺址

仰韶村文化遺址,位於三門峽市澠池縣城北9公里處的仰韶村。1921年經中國政府批准,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和我國考古學家袁復禮一起進行了首次發掘。根據出土文物,確認是我國遠古文化的遺存。按照考古學慣例,把首先發現地作為該文化類型的名稱,故名"仰韶文化"。

基本信息

簡介

仰韶村文化遺址,座落在仰韶村南邊的緩坡台地上,北依韶山,東、西、南三面環水,東北到西南長900餘米,西北到東南寬300餘米,總面積約30萬平方米,文化土層堆積存度2~4米。

出土文物

仰韶文化遺址從發現至今七十餘年間,共經過三次有計畫的發掘。其主要出土器物有石器、骨器、陶器、蚌器。用於農耕的石器有斧、、鑿、等工具;用於狩獵的有石鏃、彈丸、石餅等;用於紡織的有線墜、紡輪、骨針、骨錐等。當時人們的生活用具均為陶質,有陶鼎、盆、缽、杯、瓮、缸等。特別引人注目的是陶器上精美的裝飾圖案,其紋飾有寬頻紋、網紋、花瓣紋、魚紋、弦紋和幾何圖形紋等。這些紋飾充分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對生活美的追求。精美的彩陶是仰韶文化獨具的特徵。

文化特色

仰韶文化以農耕為主,屬於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的社會階段。它以黃河中游為中心,南達湖北,北抵內蒙,是黃河流域非常強大的一種遠古文化。仰韶文化的發現,宣布了“中國無石器時代文化”論調的徹底破產,因而仰韶村文化遺址被中外考古界譽為“文化聖地”。1961年3月4日,仰韶村文化遣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追溯

中國是舉世公認的酒鄉,釀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時代。酒自誕生的那天起,就以其獨特的方式浸潤這整個社會從最初的對天地鬼神、祖宗社稷的祭祀,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政治、經濟、軍事、文學藝術、日常生活······以至於無酒不成禮,無酒不成歡,無酒不成席、無酒不成詩,酒逢知己千杯少。形成了博大精深,包羅萬象的酒文化,成為我國傳統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孕育了人類文明的仰韶文化發祥地——歷史名城澠池,在長達六千多年歷史長河中,始終與酒相伴。翻開與澠池相關的歷史、文學記載,陣陣酒香就透過塵封的歷史撲面而來。

歷史故事

春秋戰國時代,著名的秦趙“澠池會盟”就發生在這神奇的土地上,是澠池歷史上最為光彩奪目得一頁,在這一頁上,清晰地記錄著酒的蹤跡。當時秦妄圖憑藉戰場連續勝利、攻城拔地的優勢,通過和平的手段,得到戰場上的不到的利益。笑語歡顏的背後,潛伏著層層殺機,危機關頭,傳奇人物藺相如挺身而出,正氣凜然,針鋒相對,以其智勇屈秦於五步之內,制敵於樽俎之間,挫敗了秦的陰謀,粉碎了秦王的美夢,被後人傳為千古佳話。在這場風雲際會中,當地所產美酒“醴泉佳釀”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見證了這場智慧與強橫的交鋒。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中,記載“秦昭王、趙惠文王會於澠,席間捧釀醴泉佳釀。秦王飲酒之酣、·······”關於這一點,在後人憑弔秦趙會盟的詩文中,有真實的反應。唐朝詩人胡曾寫道:日照荒城芳草新,相如曾此挫強秦。能令百二河山主,變成樽前擊缶人。“澠池會盟”,雙方為表示和談成功,將樂器埋於地下,積土成堆,被後人稱為“會盟台”,流傳至今。明歷二十四年,建亭於台上,後又多次修復。如今“盟台夕照”已成為著名的澠池八景之一。亭上以浮雕的形式,再現了秦趙二王對坐宴飲的歷史瞬間,令前來參觀的後人在回味二千多年前那場驚心動魄的往事,體會那份耿耿忠心浩浩正氣的同時,也都情不自禁的陶醉於那穿越時空,悠然而至的縷縷酒香之中。

三門峽市景區著名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